《工业品公司企业管理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品公司企业管理评估.docx(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工业品公司企业管理评估工业品公司企业管理评估xxx有限公司目录一、 项目基本情况3二、 产业环境分析5三、 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6四、 必要性分析8五、 制度创新管理8六、 技术创新管理15七、 企业创新的含义27八、 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28九、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现要求30十、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涵33十一、 企业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35十二、 企业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36十三、 体系与管理体系38十四、 管理体系的标准化40十五、 SWOT分析说明43十六、 发展规划51十七、 项目风险分析54项目风险对策56(一)加强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57本项目的建设采用招标方式选择
2、工程设计承包商,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建设投资和设备采购成本。项目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标选择项目监理,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建设工期和降低项目造价。建成投入运营后,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构成较大的价格变动空间,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57一、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投资人xxx有限公司(二)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三)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11.00亩。(四)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五)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660.4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780.0
3、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11%;建设期利息80.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3%;流动资金799.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16%。(六)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4660.40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010.86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649.54万元。(七)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92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7179.97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477.19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3.96%。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61年(含建设期24个月)
4、。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452.17万元(产值)。(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7333.00约11.00亩1.1总建筑面积12915.89容积率1.761.2基底面积4473.13建筑系数61.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35.482总投资万元4660.402.1建设投资万元3780.052.1.1工程费用万元3255.56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413.862.1.3预备费万元110.632.2建设期利息万元80.832.3流动资金万元799.523资金筹措万元4660.403.1自筹资金万元3010.863.2银行贷款万元164
5、9.544营业收入万元92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7179.976利润总额万元1969.587净利润万元1477.198所得税万元492.399增值税万元420.4410税金及附加万元50.4511纳税总额万元963.2812工业增加值万元3240.8813盈亏平衡点万元3452.17产值14回收期年5.61含建设期24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3.96%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2069.66所得税后二、 产业环境分析全市生产总值达9482.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珠三角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达4465.3亿元,增长8.5%,增速珠三角第一。固定资产投资达2128.4亿元,增
6、长17.5%,增速珠三角第二。社消零达3179.8亿元,增长9.4%,增速珠三角第一。外贸进出口达13801.7亿元,增长2.8%,其中出口增长8.5%,增速珠三角第二。发展的协调性、匹配性进一步提升。各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6万亿元和1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五个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的地级市,新增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400强。村组集体纯收入增速创十六年来新高。东莞首次跻身“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前十强,外贸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三,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做好各项工
7、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R&D投入占比提高至2.8%;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三、 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增加升级创新产品。围绕健康、育幼、养老等迫切需求,大力发展功能食品、化妆品、休闲健身产品、婴童用品、适老化轻工产品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产品。培育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壮大一批设计园区、设计小镇,支持家用电器、家具、皮革、五金制品、玩具和婴童用品等行业设计
8、创新。促进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发掘文物文化资源价值内涵,在工艺美术、文教体育用品、礼仪休闲用品等行业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地方小吃”食品工业化。提升质量保障水平。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产品舒适性、安全性、功能性。鼓励企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开展对标达标活动。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等活动,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提升检验检测水平。强化品牌培育服务。培育会展、设计大赛等品牌建设交流展示平台,在家用电器、皮革、五金制品、钟表、自行车、家具、
9、化妆品、洗涤用品、乳制品、酿酒、功能性食品等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推广具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技艺的产品,树立行业品牌。鼓励第三方机构加强品牌策划、评价、宣传等服务,助力海外商标注册、品牌国际化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广新型商业模式。鼓励轻工企业加快模式创新,构建有跨界融合特点的“商品+服务+文化”组合,联合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建立品牌与消费者间的深层次连接,形成基于数字决策的智慧营销模式。积极运用新技术,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向需求驱动、供应链协同的新模式转型。四、 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
10、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五、 制度创新管理(一)企业制度创新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工作。在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企业制度创新的层次性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需要各不同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合力”才能完成。但是企业制度创新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1)宏观层次上企业制度创新的时滞性。虽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
11、经济体制改革中心,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宏观企业制度创新滞后,如干部任用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是制约企业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因。(2)既得利益的干扰。各级政府因其对各自利益的不同考虑,限制企业制度创新,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干预企业,致使企业制度创新无法进行。这是阻碍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3)平均主义思潮的残留。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内部一直实行平均的分配制度。各个层次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协调理顺不同层次上的企业制度创新关系,消除各层次上的时滞,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创新外部环境,形成良性创新机制。2.企业制度创新的变形企业制度创新成果是用一系列制度固定下来的,但在
12、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制度创新的,变形,即一种按照企业制度创新主体设计而形成的制度,在它产生的过程中,或者在它形成后不久,就发生了变化,同原来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起不到它本来应当起的作用。例如,原来设计的股份公司既考虑股东的利益,又考虑公司法人的利益,并力求在经济发展中使企业,有较大的活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同原来的设计有较大的出入;再比如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人事制度的创新,目的是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生了变异。这些情况不一而足,这就涉及制度变形问题。如前所述,各个不同层次创新主体根据其在企业制度创新中所获得的预期纯收入来决定其参加程度,并有意或无意在执行中进行调整,
13、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拉动,从而产生企业制度创新的变形。(二)企业制度创新的管理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公司规范运作。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是:资产所有者拥有公司的所有权;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成为由股东大会授权的公司财产托管人,拥有重大决策及对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和报酬决定权;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具体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监事会对公司财务和董事、监事进行监督,向股
14、东会负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合理配置权力、公平分配利益以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提高公司效率,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目标。目前,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由于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公司的运行机制和运转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公司治理结构只是一个空架子,“形备而实不至”。原有许多结构性问题、矛盾和弊病,在新的机制下依旧存在,突出表现在:(1)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不明确、运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2)董事会的作用未能真正发挥。董事会的重要职
15、能是进行重大决策、推动决策的实施和选聘经营者,但是公司治理的这一重要制度安排往往无法有效落实。现实中,许多公司的董事会内部缺乏制约机制,代表大股东的董事利用优势地位,左右公司决策,影响了公司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3)经营层缺乏独立性。董事会成员与经营层高度重合,总经理没有充分、明确的授权,董事长、总经理之间“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十分突出。(4)监事会不能实施有效监督。监事会的职责主要是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者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但监事往往被视为领导职务和形式上的安排,监事会懂财务管理的人才甚少,形同虚设。(5)“新三会”与“老三会”难以协调运作。职工参与经营管理的渠道不畅,
16、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新机制运行不顺。在分析这些问题的症结时,应该看到,制度创新不仅仅是一项新制度的引进或制定,其实际效果还要取决于这一制度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程序以及与内外部环境的协调。实践证,明,仅有公司组织和实体方面的法律规定是不够的,必须有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的支撑。1.程序与程序创新什么是程序?从法律学角度看,程序主要体现为主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和手续来作出决定的相互关系,包括决定成立的前提和决定过程。实际上,程序是一种角色分派体系,程序参加者在角色就位之后,各司其职,互相间既配合又牵制,这即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精髓所在。程序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支持主体权力的行使,协调各个权力之间
17、的关系,防止滥用权力和出现错误,克服决定过程的任意性,通过决定前提和决定过程的合理性来保障决定的合理性。在现代经济组织的复杂关系中,制度的推行是通过程序体系的严密化而实现的,程序的本质是使复杂变为有序,遵循程序行使权力。不仅如此,从程序入手还可以化解变动带来的冲突。新的制度为社会所接受和承认需要一个过程,在旧的机制废除之后,需要新的程序来消化矛盾。在变革过程中,更需要大力强调程序的意义。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非没有程序,问题是这些程序太薄弱,不足以支撑整个制度结构。公司法对公司运作的程序只作了很少的原则性规定,甚至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决策的方式都没有作规定。具体到各个公司,由于
18、缺乏法律依据,能在公司章程或规章制度中对公司运作程序进行具体明确规定的,更为少见。由于国有企业传统管理重行政程序而轻法定程序的习惯影响,使得对于仅有的程序,许多人也设法规避或干脆不按章出牌。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程序设置,必须加强并进行创新,使程序符合并承载新制度的功能要求,具有合理性、确定性和易用性。2.职工持股制与企业制度创新职工持股制度是一种由企业职工拥有本企业产权的股份制形式,在我国广泛存在的股份合作制就是这种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职工持股制度起源于西方,一般被称为“职工持股计划”,是由美国律师LouisKelso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可以说,职工持股制度在西方的发
19、展历程并不长,但它带来的制度创新意义和显著的实际效果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正不断深化的中国而言,职工持股制度在理顺产权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虽然中国的不少企业已经实行了职工持股制度,但职工持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具体企业的状况进行研究。在我国建立职工持股制度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人力资源的配置存在着很大的自发性和无序性,而且劳动力技术水平越高,人才的流动性越大,并且出现了高科技人才向一般管理岗位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流动的现象。实行职工持股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人
20、才流失的问题。在职工的参与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增加透明度,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得以真正形成,企业才可以真正形成凝聚力,职工都会将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当职工的股份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增值时,职工会像关心自己的眼睛一样关心企业的发展,职工也自然会加倍努力工作,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收益和退休后的养老保障。这时,职工更看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会轻易离开企业。(2)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职工持股制度,组建职工持股会,由持股会代表职工行使公司股东的权利,使目前大多数公司的股东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有效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职工是企业的核心,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人力
21、资源的合理利用,职工也最清楚企业的优势和不足,让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决策效率。与此同时,职工在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也能够落到实处。更为重要的是,让经理层持有较多的股份,既有利于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又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骨干的积极性。经理层在得到股份增值的激励时,也就不会钻企业的漏洞,为自己谋取利益,公司还可以实行期股制度,进一步奖励经理的工作,这样也就解决了企业“内部人控制”的问题。(3)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原则是抓大放小,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列入股份制试点的企业,大多数已经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并且通过政府引导,进行了战略性的资产重组,其中
22、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境内外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初步摆脱了困难。但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它们虽然在产值上占小比例,但在就业人员以及企业数量方面都占了大比例,中小企业能否搞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的平衡。实践中,中小企业的改革存在许多困难,如缺乏启动资金,产品设备落后,需要进行实质性资产重组并有各种优惠政策。由于中小企业的起点较低,它们的融资能力也很差。如何使中小企业摆脱困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六、 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创新构思产生、研究开发、技术管理与组织、工程设计与制造、用户参与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这些活动相互联系,有时要循环交叉或并行操作。技
23、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第一代: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人们早期对创新过程的认识是:研究开发(R&D)或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研究开发,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体现这种观点的是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现实中,许多根本性创新来自于技术的推动,对技术机会的认识会激发人们的创新努力,特别是新的发现或新的技术常常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刺激人们
24、为之寻找应用领域,如无线电和计算机这类根本性创新就是由技术发明推动的。第二代: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21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和分析,人们发现大多数创新特别是渐进性创新,并不是由技术推动引发的。实证研究表明,用于研究开发的资源投入大,创新成果并不一定多,如果只强调研究开发投入而忽视创新过程其他阶段的管理和市场导向,技术成果就可能没有商业价值,技术创新就无法实现。研究表明,出现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有60%80%是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所激发的。市场的扩展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都会刺激企业创新,前一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细分市场,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后一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
25、减少相对昂贵的原材料的用量。于是有人提出了需求拉动(或市场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在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中,强调市场是研究开发构思的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为之寻找可行的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认为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市场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三代: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人们提出了第三代创新过程模型,即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创新全过程中技术与市场这两大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创新
26、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创新过程模型只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过程模型的特例。第四代: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第四代创新过程模型,它不是将创新过程看做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是将创新过程看做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的过程,它强调研究开发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波音公司在新型飞机的开发生产中采用一体化创新方式,大大缩短了新型飞机的研制生产周期。实际上,我国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也采用了这种一体化创新的方式。第五代:系统集成网络模型。20世
27、纪90年代初,人们提出了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型,即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它是一体化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认为创新过程不仅是一体化的职能交叉过程,而且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例如,美国政府组织的最新半导体芯片的开发过程就是多机构系统集成网络联结的过程。技术在飞速地变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也在不断更新。创新过程正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并越来越多地使用新的信息技术。同时,由于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比以前更多,创新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
28、要求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组织管理更具柔性,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二)技术创新过程管理技术创新过程在逻辑上分为七个阶段:产生创新构思。创新构思可能来自科学家或从事某项技术活动的工程师的推测或发现,也可能来自市场营销人员或用户对环境或市场需要或机会的感受。评价创新构思。根据技术、商业、组织等方面的可能条件对创新构思进行评价,综合已有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经验扩充创新构思,提出实现创新构思的设计原型。开发实验模型。在实验室中将设计原型转变为实验原型,以验证设计原型的可实现性。进行原型开发。按商业化规模要求进行工业原型开发,制定完整的技术规范,进行现场工艺试验
29、和新产品试生产,并进行市场测试和营销研究。商业化试生产。创新技术的初步实际应用或创新产品的初次商业化生产。大规模生产。创新技术的广泛采用或创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创新产生显著的商业效果或社会效果。创新技术扩散。创新技术被赋予新的用途,进入新的市场(如雷达设备用于机动车测速、微波技术用于烹调等)。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阶段的划分不一定十分明确,各个阶段的创新活动也不一定按线性序列进行,有时存在着过程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以及多种活动的交叉和并行。创新过程管理主要涉及创新计划的制定、创新构思的形成与评价、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组织与控制以及创新过程的阶段整合。下面以产品创新为背景阐述创新过程的管理。1.创新计划的
30、制定创新计划的制定是研发管理的起点。制定正确的创新计划可提高创新过程的效率和成功率。创新计划要服从企业的总体目标。创新计划的制定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近期目标(如增加当前利润)、中期目标(如改善企业竞争地位)和长远目标(如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深入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弄清问题,发现机会,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和路径,明确具体的创新目标,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确定产品竞争领域。确定产品竞争领域需要分析四个方面的因素:产品的类型、产品的最终用途、细分顾客群和技术资源。这方面因素的各种可行组合就是产品竞争领域的备选方案集,最终确定产品竞争领域,需要综
31、合考虑各种备选方案对企业总体目标的贡献。(2)明晰产品创新目标。具体的产品创新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发展目标。发展包括四种选择:率先进入市场,迅速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受控发展;逐步更新现有产品,保持竞争地位;转移阵地,受控收缩。第二,市场态势。市场态势反映创新产品在市场上体现竞争优势的方式,也包括四种选择:开拓型态势,即通过产品创新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发展型(或进攻型)态势,即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市场占有率;维持型(或防守型)态势,即用创新产品替代即将退出市场的产品,保持市场份额;收缩型态势,即放弃部分市场份额,通过产品创新巩固其余市场。第三,特殊目标,包括:产品多样化,产品结构合理化,避免
32、被收购,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率,维持或改善企业形象等。(3)实现创新目标的具体规划。实现创新目标的具体规划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定关键性创新要素的来源。关键性创新要素是指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所能利用的资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市场和营销方面的要素;第二类是生产制造方面的要素;第三类是技术要素。第二,确定创新方式和创新的技术变化程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创新目标等决定创新方式和创新技术变化的程度,决定是进行根本性创新还是进行渐进性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还是应用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还是合作创新,是率先创新还是模仿创新,是开拓性的创新还是技术引进再创新。第三,选择进
33、入市场的次序和时机,企业要根据对自身资源条件和能力的估计、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和对创新产品投资报酬水平的预测决定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次序和时机。一般来说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率先进入市场;第二种选择是敏捷反应;第三种选择是谨慎反应。第四,其他策略,实现创新目标的具体规划中还应包括对一些特殊方面的安排,如不同创新环节的资源配置,创新产品与企业原有技术体系的关系,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定位,如何克服企业内部的阻力;如何规避某些法规的限制,如何避开竞争对手的优势,是否要获得技术专利等。 (4)应急计划。应急计划是指应付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不利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安排。这些不利情况和突发事件包括:市场突然衰退;创新产品
34、不被市场接收;竞争对手的产品受到严格的专利保护;市场被竞争对手所控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创新;营,销渠道难以打通;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不顺利;所需要的外部技术无法得到,关键技术人员离开企业等。(5)创新计划评估。产品创新计划完成后,还应组织企业的有关人员对创新计划进行评估。评估的方面包括:机会的现实性、资源条件的可支持性、与企业总体目标的一致性、风险的可承受性、与政府政策的协调性、企业内部组织的可接受性、计划的可操作性等。如果认为创新计划不能令人满意,就要针对评估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创新计划进行修正和完善。2.开发过程控制创新构思要通过后续的开发活动来实现。开发是一个有众多部门
35、和人员参加,包括许多步骤和子项目,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实施计划要不断调整、修正的动态过程。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首先是明确开发过程控制的任务和重点。开发过程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计划、开发活动计划和各阶段的开发产出目标;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纠正偏差,调整计划和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活动;消除开发过程中企业内部技术转移的障碍;解决因意外情况出现或影响开发的企业内外部因素变化导致的有关问题。其次是正确采用开发过程控制的方法。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开发过程控制取决于开发项目的复杂性和控制不周密可能带来的损失。开发过程控制包括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方
36、法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方法大体相同。最后是决策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转移。在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过程中,新技术在企业内部从上游开发部门向下游部门的完整转移是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四项相互关联的决策,这四项决策是:(1)技术转移的时机。决定上游开发部门何时将新技术向下游部门转移的因素:一是产品设计是否符合潜在用户的要求;二是设计规范文件是否完备,技术参数是否足够明晰,测试结果是否稳定;三是市场竞争的需要。(2)技术转移的去向。当新技术在实验室开发成功后需要明确向哪个部门转移。一种选择是直接向制造部门转移,但在许多情况下,现有制造部门担心未经检验过的技术可能会导致短期利润下降,不愿意接
37、受由实验室转移出的技术。另一种选择是建立一个新技术中转站,如新事业开发部、生产性实验室等。在这类“中转站”内实现创新技术的商业化。大的技术创新项目也可以进入专业的创新孵化器。(3)参与转移的人员。由上游部门的技术开发者和下游部门的技术接收者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是保证技术平稳转移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技术转移的目标是实现商业化,企业高层领导必须主动地对转移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4)上下游部门间的沟通方式。技术转移上下游部门之间沟通方式一般来说有三种:一是设立一个由各个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整个开发项目的领导工作,在创新过程中进行信息沟通;二是伴随技术转移直接将上游部门的人向下游部门转移,如将研发
38、人员连同项目一起转移到制造部;三是通过正式的文件和资料进行信息沟通。3.创新阶段整合创新过程分多个阶段,创新的各个阶段常常由不同职能部门来完成。工作组或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线。创新过程中的阶段整合往往成为企业创新过程管理中的新问题。创新阶段整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串行整合、交叉整合、并行整合。(1)串行整合。串行整合是一种传统的创新阶段整合方式。在串行整合方式下,创新构思形成、实验原型开发、工程原型开发、小批量试制、商业规模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这些阶段依次完成。上游阶段的任务完成以后,创新阶段成果被移交到下游工作部门,下游阶段的工作才能开始。串行整合方式的优点在于,在各个创新阶段中,
39、职能部门的内部效率较高,也易于管理。由于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在移交创新阶段成果时缺乏负责任的态度,创新思想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失真,造成工作反复,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延长了创新周期,最后可能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不接受,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2)交叉整合。如果对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仔细地剖析,就会发现下游阶段的工作往往可以不必等到上游阶段的工作完全结束以后再开始,上下游阶段的工作可以有一定的交叉。交叉整合方式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的。交叉整合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上游阶段的工作还未完成时就开始下游阶段的工作;二是在每一个上游工作阶段都吸收一定的下游工作部门的人员参加,从而在不同创新职
40、能部门的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交叉。由于有下游阶段的人员参与上游阶段的工作,在上游阶段的开发过程中就会充分考虑下游阶段的要求,人员交叉也有助于下游阶段的创新职能部门加深对上游阶段成果的理解,这使得前一阶段成果向后一阶段传递的效率大为提高,从而减少信息失真和工作反复,节约费用和时间。交叉整合的方式非常适合于汽车工业等产品结构复杂、工序繁多的行业中的创新管理。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创新活动面向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变化、竞争产品的推出、政策环境的变化、原料供应条件的变化等都可能影响创新早期阶段工作的有效性,仅相邻的创新阶段之间的交叉仍难以完全避免因信息沟通不充分而导致的早期创新工作的
41、失误。(3)并行整合。并行整合是一种全新的创新协调与管理方式。并行整合方式也称为同步工程或并行工程,这是一种在创新过程中支持集成化并行作业的系统方法。它要求把创新看成是多职能部门并行推进的过程,各部门一开始就一起运行。一开始要考虑到创新过程中的全部因素,及早沟通消息,发现问题并及时消除,尽量缩减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与交叉整合相比,并行整合方式的先进性在于强调尽可能早的开始下游阶段的工作,不仅相邻的阶段之间有交叉,不相邻的阶段之间也尽可能有交叉。七、 企业创新的含义创新并不是新的概念,早在1912年哈佛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就已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
42、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熊彼特指出:创新活动是在经济活动本身中存在着的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的分析中,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划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它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种新的方法绝不仅仅是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它也可以是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
43、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根本途径。创新绝不等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新,而是指一种新的变革,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活动。而后,德鲁克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新的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任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使企业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企业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没有创新它就不能保持原有的地位和相对稳定的
44、市场份额。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创新的动力和愿望是以保持企业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的。综上所述,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即创造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和技术方式,使资源效率更高,创造出新的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八、 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的创新活动直接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发展、维护和再发展。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这不仅体现为企业内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带来的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还体现为企业在外部竞争环境中能够领先于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具体地讲,企业的创新具有以下四大功效。(1)创新活动使企业能够领先一步并形成自己的
45、核心能力,从而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不论是成本、技术还是其他方面的领先都能使企业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回旋余地,位于其后的竞争对手需要花费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追赶。相对于竞争对手,行业领先者能腾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谋划企业日后的生存与发展。(2)创新有利于企业创造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降低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知识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入到生产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在企业中的传播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人力资本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以往的机械式管理对其已不再适用。企业自身的种种变化要求企业的组织形式作出相应的改进。(3)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助于推动企
46、业提升整体经营水平和应变能力,为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企业的创新活动能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创新并不仅仅指企业根本的、全面的革新,企业进,行适应性调整也是一种创新。因为这也是企业经营者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一种形式。调整后的企业能更适应生存环境的要求,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自然也能有所提高,能有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因此适应性调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4)创新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给企业创造出奇制胜的机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使企业或其产品与众不同,使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竞争对手对于有别于传统的竞争
47、方式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就使创新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了主动。另外,新奇的出发点往往也是竞争对手防卫的薄弱之处,使企业能较轻易地克敌制。胜。简单地说,创新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拥有“易守难攻”的优势。九、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现要求企业实现一体化管理体系应该明确的关键要求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1.管理体系要求的一体化IMS应覆盖所有参与一体化的各类管理体系的要求。比如,QMS的关注焦点是顾客,EMS的关注焦点是社会和相关方,而OHSMS的关注焦点是企业员工(内部顾客),因此,企业在建立IMS时,应确立以顾客、员工、社会等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为关注焦点,并对这些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协调一致并统一管理满足要求的过程。2.方针、目标的统一化企业在策划建立IMS时应该对以前建立的各类管理体系方针进行协调,制定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的一体化管理总方针,以统一IMS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各方面的综合要求和更有利于对IMS的理解和实施。在方针统一的前提下,企业还应制定涵盖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内容的一体化管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同时落实到各管理层次和部门。3.管理机构的精简化企业建立IMS时,应实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根据职能管理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