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视听设备公司知识产权总结【参考】.docx

上传人:ma****y 文档编号:59885967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12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视听设备公司知识产权总结【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数字视听设备公司知识产权总结【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视听设备公司知识产权总结【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视听设备公司知识产权总结【参考】.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数字视听设备公司知识产权总结数字视听设备公司知识产权总结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知识传播方式的发展和当前知识传播的主要机制及相应的方式4二、 知识分配概述11三、 人类经济发展的三种形态12四、 知识经济的产生39五、 知识产品生产的内在规律、生产体系及生产函数47六、 知识产品生产概述54七、 供应链上的知识产权管理58八、 知识产权交易的尽职调查71九、 知识产权管理的观察视角88十、 知识产权管理的进路91十一、 知识产权资产确认95十二、 知识产权投资的成本控制108十三、 产业环境分析111十四、 行业概览112十五、 必要性分析113十六、 公司简介113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

2、主要数据114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115十七、 SWOT分析说明115十八、 项目风险分析126十九、 项目风险对策128二十、 人力资源配置分析129劳动定员一览表130二十一、 法人治理131一、 知识传播方式的发展和当前知识传播的主要机制及相应的方式(一)知识传播方式的发展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经济时代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传播一直都在连续不断地进行中,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然而,不同时代,知识传播的方式虽然有着传承关系,但在不同时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农业社会,知识传播主要靠传播者的言传身教,靠接受者的模仿、学习。由于当时知识不够体系化和理论化,多体现为经验和技能的积累

3、,带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不易稳定,它们难以被规模化地普及。所以在这个时代,知识传播的形式常常是小规模的师傅带徒弟、父亲带儿子的方式代代相传(吴季松教授称之为“点对点方式”);知识虽然会随着知识传人的灵性、悟性和智慧变得日益丰富和有价值,但往往难以形成庞大的知识体,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有所发展;而且如果该传人突遇事故身亡,这一知识也会随之永久地消失。显然,这种传播方式传播的信息量小,主观性强,带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排他性,内容也多带有片面性和保守性,不利于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农业社会经历了那么漫长的时间。工业经济时代,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某一范围内的知识日益成为特定的理论体系,

4、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稳定性:这就在知识传播的方法上的进步创造了条件:规模化、组织化传播知识(吴季松教授称之为“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成为可能。该阶段知识传播最主要的路径和形式就是学校教育,它取代了农业经济时代的个体与个体间传播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仍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形式)。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制度化的组织,按照特定的标准化规范,有计划、有步骤、分科分级、系统、长期连续不断地向被教育者传播知识:它对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文明的传承及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除了学校之外,行业协会、企业自身、社会培训机构、政府和大众传媒等对知识的广泛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纵横

5、交错的知识传播体系,大大促进了知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知识传播多带有一定的商业性,知识传播的成本较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制度出现以后,受保护的知识产品的传播已经变成一种商业行为,其成本远远高于一般的知识传播。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网上虚拟空间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数字技术和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将知识传播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虽然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依然存在,但点点交互传播方法渐成主流。互联网技术使知识的传播变得更为快捷、及时、简便、廉价和有效;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互联网时代交互转换,知识垄断日益变得不可能,知识传播变得更为自由和开放

6、,传播的形式、内容日益灵活(如空间在互联网时代变得不太重要,网上课堂、远程教育可以完成更多的教育任务)、丰富、生动和真实。这种动态的方式更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我们也不应忽略的是:正是由于传播的廉价和便捷,各种无效或有害信息、知识产权侵权和网络违法与犯罪行为也在与日俱增,它们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容低估。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这种传播方式的优点,克服其不足,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二)知识传播的主要机制及相应的方式当代社会,知识传播的主要机制和相应方式有:1、教育机制(包括学校和有关科研机构等),该机制承载着将人类已有的知识文明传输给受教育者的历史使命,让受教育者在接受人类已有

7、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具备创新知识的人。它是知识传播最为悠久的机制,是知识传承最重要的手段。早期教育以言传身教为主。工业革命时期以来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化教育不断扩展,以至于在多数国家已经形成国民基础教育的普及化。今天,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如多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及网络教育的普及等,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对该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加强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美国强大的历史、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崛起、韩国的汉江奇迹及德国统一后的飞速发展等无不证明了这一点。2、社会培训机制。它是维系社会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机制,是人,离开高校、科研院所后续教育的体现,是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其方式主要是社

8、会培训机构提供定期(如律师和会计从业人员年度注册所需的专业培训)或不定期(如各公司选送有关技术或管理人员参加的各种具体技能提升的培训等)的各相关专业的有偿培训。3、各种媒体和信息网络。它们是传播大众知识的主要渠道,对现代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对人类的生活几乎无处不及。如广播、电视、电话、电报、数据通信、新闻报纸、杂志等每时每刻都在传播着不同的知识。随着信息量的激增,不断改进的媒体传播日显重要。而网络传播的高效和迅捷,日渐显示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为此各国加强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这样可以加大了信息传播,产生社会附加值,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产生倍增效应。4、商业传播系统,

9、含出版机制和专利与专有技术转让机制。前者主要通过有偿方式帮助作者传播自己的作品,让社会公众或特定的读者群在付出一定对价情况下分享其知识;后者是主要通过技术服务机构,在技术供方和需方之间搭起桥梁,使这种知识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各取所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四个机制以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传播知识。上述每一种机制的传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且每种传播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只不过价格高低及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比如,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进行的义务性基础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免费的,实际上它们也是有代价的,教师工资及教育设施就是传播知识的成本,只是费用较低而已。但近年来美国普通教育制度之外私立学校,知识传

10、播费用很高,其意图使这些学校受教育者在获取知识的路径、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不同于普通学校培养出来的受教育者,以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这是以更高代价来传播知识,它能满足部分富有者的需求。在发达国家目前很完善的职业培训系统收费远远高于学校普通教育机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跨国公司触角的延伸,这种培训已经蔓延到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笔者在公司任职期间,曾参加过多次短期职业培训课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1999年11月在上海参加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培训三天时间,付出培训费是2000美元;一次是2001年10月参加的项目经理培训,受训时间一周(5天),培训费用是1万元人民币;显然它们

11、都远远高于同期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教育费用。出版业的收入和新闻媒体的间接收入(如广告收入)都是知识传播的代价,最终由出版物消费者、新闻媒体阅读者及广告商品消费者负担。专利和技术转让系统则是典型的、商业性的知识传播系统,获得这些知识要按商业条件支付技术转让费或许可费等,它们往往高于一般传播方式所付出的代价。互联网络出现之前,金钱财富的占有往往对知识的分配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知识以传统载体形式存在,而其费用也较为高昂,甚至在今天,在西方发达国家,书刊的价格也较高,经济富裕的人获得这些载体的机会多于贫穷的人。但互联网出现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一台电脑,一个终端,与网络连接起来,以较低廉的上网费用

12、便可获取无限的知识),电子载体的低廉,使知识更易为人们所分享;分配知识与财富的多少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使知识的分配变得日益公平。总体上看,从农业到工业经济,知识传播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传播的代价也在逐渐提高。在工业经济中知识传播的代价越来越高,实际上是走上了以财产的占有多寡来分配知识的老路,而信息网络的知识分配,至少在目前,是以知识占有的多寡来分配知识。现代社会,知识呈现无限增长的趋势,这看起来是有益于社会的,但就个人或特定的实体而言,由于精力时间的有限性,他们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选择出自己所需的知识、技术?这种选择往往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过互联网出现以后,知识传播更为便捷

13、,速度大大加快,它打破了知识垄断,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较为完善发达的知识传播体系中,知识传播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该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将从中受益,进而利于该体系下的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分配中,政府调控的手段在不断加强。在工业社会,财富的分配多是按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容易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虽然政府的调控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无法在根本上改变。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用智力资源的投入可解决工业经济中出现的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知识决策对个人和国家均十分重要;为此,政府可以根据知识产品的特性及知识产权的法定性等对知识分配进行较强的干预,如对教育、娱乐等价格

14、由政府通过一定的科学统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保证穷人生活质量;对市场机制在知识分配中进行一定的制约,如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以提高它们在知识分配中获取知识的能力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知识的分配较为公平,以推动整个社会创新新知识的能力。我国知识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还没有建立密切联系,社会中介机构尚未成熟,生产者的传播意识及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些需要政府的引导、介入。要加大知识传播力度,通过传播,培养整个社会对知识的兴趣,使知识使用企业在知识的不断熏陶下,把知识作为武装企业、发展企业的主要武器。二、 知识分配概述经济学上的“分配”一般指社会产品分给社会(或国家)、社会

15、集团以及社会成员的过程和形式,其中包括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国民收入的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等。它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时还指生产资料的分配等。知识的分配或传播是指科技知识等在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在不同空间的扩散,使不同个体之间可以分享知识信息的过程,其使命在于使知识从其拥有者手中传送到接受者手中,使后者能了解、分享和应用同样的知识,其主要使命在于扩散知识和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投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知识的扩散和知识的创造同等重要,它导致人们对知识分配网络和国家创新体系重视程度大大增加。1891但知识的分配是复杂的,既有不同时代之间的分配或分享(主要通过书籍、胶卷或现代电子载体等完成)

16、,也有同时代不同空间范围内的传播;既有无偿的知识传播,又有有偿的知识传播(如对私人拥有排他商业使用权的知识转让等,如果出于商业目的,传播过程中所有者或使用者必须对传播者付出对价)。本教材主要讨论的是同时代的有偿的知识传播(实际上某些无偿的传播在现代条件下也是有偿的)。特定知识只能分配给有相应知识的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高技术知识则更是这样;知识分配主要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寡、最终也主要靠创新业绩来进行的。所以,拥有知识越多的人,可以分配到的知识就越多,其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业绩可能就大,对他人或组织的依附就弱。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网络为特征的经济;创新要使不同行为者(企业、实验室、科学系统和消费者)之间

17、进行大量交换,需要传播;传播是知识经济有效进行的保证,是知识生产和使用之间的中间环节,其意义在于为新知识寻找真正懂得其商品价值并能尽快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使用企业;它是知识交换和消费的前提与基础。传播的外在动力是社会需求,内在动力是寻找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价值的企业,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回报。它联系着两头:知识生产和知识的使用,起桥梁纽带作用:其生产是知识传播、消费的源头,其是知识价值的最终体现。宏观角度看,知识的分配是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桥梁,微观地看,是把具体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知识经济中,先进而实用的知识相当广泛;通过传播,减少知识生产者的盲目性和自我发展的随意性,使他们有了明确

18、的方向,也减少知识使用企业找不到知识的困难,缩短了知识从生产到使用的周期。三、 人类经济发展的三种形态(一)人类经济发展的三种形态概述关于人类经济形态的分类方法,有学者认为,从分类学上分析,人类经济形态以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分类,可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高技术)经济等阶段;如以资源配置为依据来分,可分为劳力经济、资源经济和智力经济。这两类分类方法无实质区别,因为产业结构的特征与本质均取决于资源的配置方式;本书为便于论述,采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分类方法。上述产业结构最终分类均是源自最能集中反映知识发展水平的生产工具的进步与发展,恰如马克思主义经典教材中经常指出的那样:工具改进是生

19、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自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经历的三个经济发展阶段可以简述如下:农业经济数千年背影已经逐渐远去,因为其效率低下,虽然绵延时间很长,但除了完成延续了人类生命这一主要使命之外,它在知识的积累等方面所创造的业绩远不如后来的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工业经济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后,掌声渐息;因为在推动人类发展的同时,它也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和能源,带来过多的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诸多挑战;更不用说期间因为争夺自然资源而爆发的多次破坏

20、程度远甚农业社会的血腥战争。虽然它给人类带来很多知识,但正是人类对某些知识(如核技术)的不当使用给人类带来了更多、更严重的灾难的威胁与不祥的信息,加速人类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与不同国家或利益集团的冲突。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在一些国家崭露头角,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它大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其所创造的认识超过任何一个时代;这种经济形态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解决工业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问题方面,被寄予厚望,因为它强调节能、环保、安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传播、转让及使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要全面、科学地认识这一新型的经济形态,我们必须从历史角度系

21、统地认识人类经济形态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划分的话,一般认为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转变的“分水岭”是18世纪中叶,在此之前农业经济大约维系了数千年。工业经济时代大约可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为蒸汽动力时代;后一阶段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为电力时代。整个工业经济时代的时间跨度为200多年。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时间大约可认为起始于20世纪中叶,50年代至60年代为酝酿、萌芽期,70年代至80年代为形成发展期;90年代以来为迅速发展期,它以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广泛运用,特别是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为显著标

22、志,21世纪上半叶将走向成熟。在今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等,更是将人类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农业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土地支配劳动力(农民);工业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资本,资本支配着一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家靠资本来掌握和控制一定技术的工人为他们创造财富;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人才,很大程度上是知识分子在支配着资源,人类第一次摆脱受物化了的资源的支配,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二)农业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使用。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活动有限,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大多数社会集

23、团而言,一方面,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并不突出(如直至19世纪人们还认为森林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多被动地适应自然的安排,靠天吃饭。劳动力往往是争夺的对象,战争也多缘此而发生。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下文将以其为代表来论述。中国农业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后长期停滞于封建经济阶段。该阶段的演变均可通过生产工具的进步来展现:如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在石器时代(北京人、山顶洞人为旧石器时代的代表,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和金(金属,以铜为主)石(石器)并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时代,但

24、金属铜主要用于装饰)时代,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后期开始栽培水稻与驯服和使用畜牧,并开始借助畜力(如牛、马等)来完成一定的劳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开始青铜时代,后至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到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开始在部分地区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标志着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预示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与铁犁等的运用是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

25、,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楼车。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有学者指出公元后的14个世纪里,中国是技术革新的伟大中心,向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传播了许多发明,如有效耕畜挽具(胸带左马驭者)、铸铁、手摇纺丝机械、轮式碾磨机、独轮小车、轭、深孔钻法等。这表明在农业社会,中国的农业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她可以被视为农业经济的代表。该阶段,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水利知识也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水利十分关键。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便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

26、开的,这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当然,兴修水利带来的副产品是:可以扩大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如春秋时期,在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为江淮之间的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的郑国渠和都江堰,为四川盆地成为“沃野千里”的“粮仓”打下了坚实基础。秦朝的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在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更为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

27、良好的效果。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加速了南北货运沟通,成为南北货物流通的大动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为后世农业发展带来无尽的好处。元朝时期,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在进行这些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利知识和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在中国,与农业相关的纺织业(包括丝麻纺织与棉纺织)、冶铁业、陶瓷业和造船业等技术也较为先进。这些领域的技术始终因为它们是为农业文明经济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除了封建帝王为了求长生不老而允许道人进行所谓炼丹等可能与技术有关的活动外,那些进行与农业无关的技术革新、

28、创造等被看作是“雕虫小技”“奇淫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在中国,总体上,由于政府过度强调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历朝历代政府采取的政策均是“重农抑商”“固农为本”,脱离于体力劳动的人(成功的读书人除外)多被视为社会的底层:如戏子、衙役、商人、工匠等,长期在中国受到歧视,因此,相关产业、技能及商业经济不可能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在欧洲,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法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而言较高,其有关农业技术水平也较高。但总体上欧洲大陆的技术的发展,在公元后的1500年中,主要源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蒙古帝国的建立与统治下从中国传播而来的技术。这

29、一段时间,体力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主要依赖,畜力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知识如铸铁技术、水利技术等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上还是依赖于体力、人类对土地利用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等(如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因此,劳动力、畜力和土地成为主要的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中国古代许多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占领土地,而西方在发现美洲后进行的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的奴隶贩卖活动,主要是为了开发美洲大片的土地,为自己牟取农业上的利益。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农业经济特征在特定时期的反映。历史证明,由于依赖体力,而面对自然界的一些不确定性、人力的有限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片

30、面性等,单个人或小规模的组织,常难以生存和发展,而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劳动力经济的发展,利用大规模的人力与自然力做一定的抗争,而不是简单地屈服于大自然之下。所以,不难理解为何采取中央集权的中国和法国曾分别是亚、欧大陆上劳动力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中国封建专制下的农业经济维持了2000多年,而法国曾长期是欧洲大陆的强国。(三)工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本作用下的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很多领域用机器的力量取代了人、畜的力量,并依赖技术和机器,原来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多可以完成;同时,人类依靠技术对自然的破坏与改造也超过了任何时代。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

31、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19世纪以来世界上至今的绝大多数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掠夺或保卫自然资源,包括21世纪以来的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等。这个阶段前100年左右产生了“主权国家”这个概念;随后在主权国家独立自主的条件下,有了充足的资源,结合一定的工业技术和知识,就能发展经济。在和平时期,自由的市场经济机制能最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源;商人阶层的独立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发展。科技发展使人类可以研制出仿自然资源的生产资料;但技术等主要围绕如何利用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经济发展仍未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一时期,由于知识和技术的商

32、业价值日渐体现,并被发明人或创作人所认知,有关与知识有关的法律制度开始出现,在国内它以专利法(最早的专利法规范于1474年产生于威尼斯,而具有近代意义的专利法则源于英国16231624年的关于垄断、刑法上的处置及其罚没的法案,它规定:一切垄断皆为非法,但涉及创新的除外)、版权法(最早的版权法为1709年的英国安娜女王法)、商标法(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商标法来自法国1857年制定的关于以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为代表;在国际上,它以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1886年保护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及1891年的马德里商标协定等为代表。工业经济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第

33、一阶段工业发展的科学理论与技术背景主要是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核心,以纺织技术的率先突破为起点,以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以冶炼技术和机器制造为代表,奠定了近代机械化大生产基础,形成了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的工业技术体系。该阶段的技术发展成就了英国在全球建立的霸主地位,使英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因此该阶段英国是工业经济的代表。而且基于这个阶段的知识产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技术保护等没有后来那么严密和苛刻,后进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英国的技术发展中受益,它们走模仿发展战略,在很多技术领域快速地赶上甚至超过英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带动了人类文明总体上进入工业

34、经济时代。工业经济第二阶段发展的主要科技特征是:以电磁理论的建立为科学理论背景,以电力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形成了电力工业技术体系,让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该阶段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和德国,后来的日本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在这个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日渐完善,保护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强,这种态势使技术后进国家发展的成本越来越高,以致走模仿发展战略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对于那些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更为艰难。总之,西方后进的主要发达国家均大约花了100多年时间解决了温饱问题,又用了半个世纪进入小康,以后才逐渐富裕起来。其间,它们基

35、本上普及了中等教育,开始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比较成功地开发了智力资源,它们为知识经济发展创造并提供了较好条件。然而这段时间,由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工业经济有意无意地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灾难和后遗症。在工业经济的第一阶段,技术、知识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商品;独立的研发阶层或企业组织尚未出现,但技术、知识通过转让对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它们走模仿和创新之路,在引进英国等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及技术转化,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工业革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在该阶段的成功,可以是一个说明。1、美国跟英国、法国相比,立国时美国是一个在技术上相对落后的国

36、家。但美国政府建国伊始就非常重视科技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它与英国等国之间的渊源关系,发展本国科技。杰弗逊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宪法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有权的保障。在实践中,美国重视高等教育,并在西点军校设立军事技术研究所,此后在有关政府机关和企业也开始设立科研究构。由于客观原因,虽然它注重本土的研究和开发,但企业非常注意引进先进技术;企业主要从英国引进系列技术,在不到30年的时间,解决自己发展所需的基础技术。如在纺织、钢铁、火车等领域,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很快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能力,不但解

37、决了自己的发展所需还将有些技术回流到英国,如钢铁技术。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人们对技术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将技术独立于有形商品或设备之外给予考虑;技术权利人对技术保护的重视程度没有今天这么高,以至于他们为了卖出设备,而对买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可以推定,当时技术受方和技术供方可以说是在相对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转让的,在定价方面,供方既不漫天要价,也没把核心技术保留下来作为要价的撒手锏;在条款方面,不但无限制性条款,还提供许多优惠条件。最典型的就是英国船商在造船技术转让方面做出的承诺,对国外买主提供优厚的信用条件,如允许买方在买船后8年内付清款项,并为买

38、方提供造船工程师到买方国进行技术指导,还对外国引进技术的造船商提供培训和教育等(举办船舶制造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外国学员,欢迎外国工程师到本国的造船厂观摩学习)。虽然当初是受利益驱动,在政府并不过分干预的条件下,英国企业采取种种措施来销售自己的船舶,但客观上为美国低成本获得技术提供了便利;它们还积极与美国造船商进行国际合作,通过自己书刊对技术的演示、讲解等来推动世界造船技术的提高。许多船舶买主买回国后模仿最新设计,通过技术知识的转让走进口替代之路,使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造船术迅速发展起来。在钢铁制造技术方面,英国拜斯么钢铁厂在1863年12月31日就通过许可合同形式,采取收取使用费的方式将炼钢技术

39、转让给了美国的特洛依集团,同时约定后者有完全买下专利权的选择权;后来由于特洛依集团经营的成功,它们决定完全买下拜斯么的专利权,并于1865年12月7日达成买下专利的协议。1877年特洛依集团成立拜斯么钢铁公司,并在其运营的头十年里将技术许可给11家生产者使用。美国的铁路及火车头技术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就赶上英国,以致在1841年美国进口最后一辆火车头后,在美国,英国制造的火车头数量不到其总量的1/4,上述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美国政府在立法和政策上的支持。政府通过制定特别的法律来鼓励引进、吸收、消化、改进和推广某种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如宾夕法尼亚州1836年制定特别参入法,就旨在鼓励发展无烟煤生铁产

40、业;1861年美国通过联邦关税保护来帮助所有美国优质钢铁产业渡过生存难关,并促进其在后半叶成熟起来;同时用关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美国还通过自己的领事官员和商务代理来帮助国内企业获取技术和信息,为技术转让开辟道路。此外,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科技能力形成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其发明家与企业自身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发明家依赖自己的技术设立企业,将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结合了起来。企业普遍重视科研机构设立,如1876年爱迪生投资建立的研究所就为通用电器研发机构的前身。如此使研发的技术能够得到及时转化,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欧洲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流动对推动美国技术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一个不可忽略

41、的因素是美国很长时间对国外发明人、著作权人保护的忽视及本国发明人保护的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技术的流转和扩散。如在著作权领域,其1790年著作权法规定:重印者的行为是合法的,对不居住美国的作者不提供保护;当时英国的作者们受到的损害最大,他们试图游说国会对他们的作品予以保护,哪怕要求立法做到“授予外国作者著作权的前提是他们的书在美国编纂”即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条款在1840年左右美国法律都不予认可(背后主要是美国国内出版商利益集团所致),直到1891年,在美国也出现了一些世界性的作者,才开始在所谓的蔡斯法案中予以认可;而且,根据美国当时的著作权法,著作权只能通过注册而获得。显然,这些规定与伯尔尼公

42、约规定的内容相去甚远;美国长期以来我行我素,直到1986年其著作权保护方面的某些内容才开始与伯尔尼公约规定相一致。这背后的原因是“私人参与者起草了福狭的立法来维护他们的利益”经过近100年左右的发展,虽然经历了南北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统一了美国市场,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但其技术水平到1891年在许多领域已居于领先地位,为美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德国和日本(1)德国德国是一个从技术后进国变成先进国的典型代表。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它是一个容克的、王国林立的落后国家。但其中的普鲁士王国自40年代起,从英国输入蒸汽机、钢轨、轮船、大炮等技术,并于60年代可自行生产。

43、经济强大、技术先进的普鲁士后来促进了德国的统一。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曾一度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及战后经济奇迹的创造者。产生这种效果的因素很多,但务实的德国科学家对此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集科学家、工程师和商人于一身,如西门子(他于1847年建立西门子公司)就善于把思想产品变成可以利用的实物,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销售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德国人善于将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并将官、产、学、研密切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把科技研发和生产链巧妙地结合起来,即在技术研发和生产销售之间建立了无缝连接关系,技术流转无障碍地让科技成果变成了商品。德国1871年统一后,加强

44、了科技投入,由于生产上所需的技术发明与革新能被授予发明专利而长期被垄断,大企业均设立了大规模的实验室和研究所,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科学界与工业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创立了旨在了解工业界对科学之需求的研究所,企业也相应建立相关的研究部门。政治权威和科技精英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德国早在普鲁士时期,政府就注重将个人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以推动技术产业化和扩散。政府在大学里专门设立席位,提供优厚待遇,让研究人员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和教学,并与学术一道探讨实验科学中新出现的问题,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程序,共同寻求技术的实际应用。研讨班的活动和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学会了研究并能将自然科学

45、知识、技术等应用于工业领域。这种近似于职业训练的研究培养了大量的药剂师、医生和工程师。前文已提及,普鲁士的强大依赖于技术引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技术能力。统一后的德国发展也离不开对当时的技术先进国的技术引进与吸收。比如在造船方面,德国从英国学到很多,以至于德国不得不承认英国造船技术对它们的帮助,称“必须发自内心地承认英国的造船技术自始至终都是非常好的,我们毫不犹豫地在最大程度上使用了这些技术”(2)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另一个由技术后进国变为先进国家的典型。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落后的专制国。但明治维新后,它重视教育和法律制度,认识到技术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特别重视从国外引进技术;它也意识到:要把

46、技术变成自己的能力,又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和教育。它先后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引进了纺织、轮船、钢铁、通信等技术,依赖于法律制度的保障和教育奠定的基础,它于19世纪90年代就可以自行生产相关产品。如在造船技术方面,日本的成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其在引进的时间上落后于当时的清政府,但技术能力的形成方面远甚于中国,以至于它自己也感到满足,它宣称“没有英国的帮助,日本的造船业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取得这样令人满意的成就”。这句话既告诉我们它的技术来源于英国,也表明它对自身在造船技术方面取得成绩的自豪。在当时的高新技术领域,日本人也花了较大精力引进、学习别人的技术。如在18981909年

47、间,日本Nippon电子公司、东京电子公司和芝浦公司分别与美国西部电子、通用电气等签订有关电学技术方面的许可合同,不过它们还伴有直接投资方面的内容;这种通过正式合同形式引进技术开创日本在电子机械方面制造的新时代。在这些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及30多年现代教育培育出的人才,日本企业有效地吸收、改进了相关技术,并进行了创新使其在这些领域与当时的世界先进技术保持了同步,为其步入强国行列打下了基础。与德国不同,日本缺少科学家将科学与实务结合起来的传统,但其企业和个人善于学习特定时期他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企业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像德国那样

48、可以内生一些先进的技术,它们难以做到。尽管如此,日本在技术能力形成和发展方面还是取得了成功,这一点与当时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带来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比日本至少早10多年,但由于在制度、教育方面的落后,最终它失败了,我们在技术上没有获得太大的进展,民族工业现代化未能形成。此外,德、日两国政府也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和法律来鼓励技术引进、加快新技术的吸收和使用速度,如造船技术方面,它们采取积极有效的优惠措施,对航运和造船业给予补贴、降低铁路税率和返还航运税等。这些在客观上都利于技术流转,进而让其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能力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3)韩国韩国是二战后由技术落后国变成先进

49、国的典型。韩国在20世纪6080年代之间完成了技术创新的关键步骤,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多数国家100年工业化路程,其成功之路对我们更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韩国在1971年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19721980年资本密集型产业渐呈主流,1980年以后形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1986年实现贸易顺差,1991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其崛起始自朴正熙时代(19611979年)积累起来的自身技术力量。自60年代起,韩国人注意积极引进合理的先进技术,并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引导和推进企业的主体技术研发活动,派遣科技人员到发达国家现场学习“源泉技术”;同时促进收集尖端技术信息并积极普及,加大外国的技术合作。韩国技术引进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手册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