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乡镇经济调研报告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乡镇经济调研报告3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乡镇经济调研报告3篇一、基本状况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二、交通状况1、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2、
2、客运状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3、物流状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三、种植状况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
3、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四、养殖状况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五、经纪人状况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六、劳务输出状况。1、本地劳务输出状况: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2、在吉林市劳务状况(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七、财政总量1、本级
4、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八、特色产业状况1、产业园区状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2、品牌状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1、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夫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
5、输出总量达7000元。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索(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二)九台市各乡镇及各村领导干部,仍旧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一贯把目光瞄向长春市,而忽视吉林市场,因此,产品销售受到局限。乡镇经济调研报告2023年乡镇经济调研报告(2) | 返回书目为了深化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呈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
6、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探讨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亮点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殊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仔细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
7、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产业优势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动项目建设,注意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缘由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
8、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宝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动。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肯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
9、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宝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宝之乡两块金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阔农夫务农主动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夫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支配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动。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激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淌,使一些集镇规模快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
10、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殊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夫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动参加者和干脆受益者。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敏捷。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干脆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
11、政共支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支配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起先主动探究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根据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夫收入持续增长。
12、通过学习浙江创业阅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夫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夫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酬劳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夫在经济收入上创建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夫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夫特殊是青壮年农夫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夫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二、乡镇经济发
13、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缘由分析在确定乡镇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
14、,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须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峻,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念和志气。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实行放水养鱼的实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
15、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料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微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确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溢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
16、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靠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起先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
17、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很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峻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实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峻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夫、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
18、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很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峻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假如不供应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胜利典型宣扬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敬重不够,致使创业胜利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指责。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意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意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
19、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实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实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阅历,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
20、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加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留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留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
21、,不断延长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2、从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实行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
22、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主动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主动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扬力度,努力营造敬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主动激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长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
23、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激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加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夫经纪人围绕农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加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实行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阅历,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当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供应行使职权
24、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供应贷款担保,严格限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状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缘由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运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方法,将减债与
25、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夫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夫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主动探究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加农夫自我爱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实力;市、县两级要支配肯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宝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激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26、要复原、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溢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对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供应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
27、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肯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赐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果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赐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嘉奖,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运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赐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赐予表彰和嘉奖。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动、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乡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23年乡镇经济调研报告(3) | 返回书目一、发呈现状东桥镇村后村原位于东桥镇北部偏僻山区,距福州近100公里、距
28、县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户726人,党员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财不仅零收入还负债较多,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典型的山区贫困村。XX年起该村遭遇地质灾难后实施造福工程,村民接连搬迁下山,起先建新村。由于工程量大、资金不足等缘由,至XX年新村基础建设仍不完善,无村部办公、村道泥泞、村民看不上电视、水电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卫生局下派驻村干部黄荦到该村挂职担当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班子也得到调整优化。新班子讲团结、讲奉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致力发展,短短几年村路、闭路电视、自来水、电网、体育健身场所一应具全,很快扭转了该村落后的面貌,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雏
29、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在该村调研后提出,该村党支部的先进做法、胜利阅历值得借鉴、推广。之后不久,闽清县委在全县开展了“学村后、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推广村后村的先进阅历,推动“核心工程”建设,并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挑“海西”大梁,树闽清形象。XX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该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村、县综治先进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办举荐为市级文明村。二、主要做法1、着眼长远,编制发展规划。村两委坚持发展为大、规划先行,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齐、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探讨制订了村
30、后村三年发展规划,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工作重点。特殊是依据规划内容,找准了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经济路子,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大力完善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深厚的发展氛围、良好的道德风尚、文明的人际关系、主动向上的精神风貌,村民安家立业。2、突出核心,建设坚毅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后村党支部注意加强自身建设,在班子建设、制度建设、执政实力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一些年轻有为、有经济头脑、群众威望高,有剧烈事业心和开放意识的党员汲取到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
31、子中来。二是带好党员干部队伍。加强村干部和党员的教化培育,把农夫致富能手培育成党员、村干部,使党员干部成为国家政策的宣扬员、农村经济的信息员、解决冲突纠纷的调解员,成为发展生产的技术员、带头人。三是树立良好形象。党支部办事公道正派,勤勉有为,党组织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合力不断增加,群众对党支部非常拥护。3、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经济。村后村两委一班人把党交给的责任担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挂在心头,带领群众拔穷根、闯富路。针对村集体无收入、群众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愿望剧烈的实际,村两委与村民共同探讨致富之路,并到镇里、县里、市里跑市场、跑项目、跑资金。在深化调查探讨、广泛征求村民看法的基础上,村两委
32、确定依托镇里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种植协会,由党员大户带头兴办种植基地,实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引领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建起了党员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由党支部牵头,派村干部到县、镇学习技术,动员5名党员带头示范,发动17名群众参加。为解决资金难题,村两委把争取来的经费存于农村信用社,再贷给种植农户,而且只要求种植户以生产收成的蘑菇等价抵还贷款。经过3个月的生产,取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东塔牌”食用菌外销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万袋规模的基地实现产值60多万元,基地纯收入16多万元,菇农每人净收入1万多元,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协会收入2万元,实现了建国以来村财收入“零”的突
33、破。预料今年可种植100万袋,目前已完成50万袋的培育规模。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路子,党支部还带领33名党团员到位于高山地区的旧村建立“党团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发展高优林、果、粮生产。同时主动牵线搭桥,介绍村民外出应聘就业,全村80%青壮劳力实现输出就业,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4、以人为本,为民真情服务。在村后村,群众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村组织的身影,村民无论大事小事,也总是先找村两委帮助解决,村级组织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主心骨”。村后村从高山偏僻地区搬迁后,新村基础设施欠缺,群众的生产生活不便,群众渴望变更落后面貌。村两委围绕群众最干脆、最关切的事入手,从解决好村民子女入学、就医等详细
34、实际的事情做起,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XX年以来,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广阔村民修了水泥路、装了闭路、建了村部,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建成了篮球场、农夫健身公园、体育活动室,全面完成了改圈、改厕、改厨和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工程,村里美了绿了。建起了规范的村卫生所,培育了村医,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助。部分困难群众还免费住进了村老年公寓,12名贫困学生得到捐助,全村无一名适龄儿童失学,XX年村里走出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高校生。老百姓初步享受了相当于发达社区或富有村的福利。5、大胆探究,创新发展模式。村两委一班人创新意识强,思想解放,敢想、敢干、敢冒,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努力在求
35、变、求新、求突破上下功夫、见实效,这是我们在村后村调研中最剧烈的感受。一是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党建项目带动,通过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和党团员农业示范园,主动激励扶持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究走出了一条支持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路子。二是创新村务管理制度。制定了村“两委”会议及工作规范制度、两委工作协调方式、村财民主管理制度、分级财务审批制度、民主听证制度、村务和村误公开制度等。特殊是“村误”公开制度,将工作中的失误进行公开公布,干脆向村民检讨,不仅使村领导班子得到教化,也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三是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先后颁布了村后村
36、民文明公约、村后村民十不行为规范,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推出了表扬好人好事的“星光走廊”。同时,还办起了村民文明学校,组建了村老年人艺术队,进行了文明公约、十不行为规范传唱演出。建成了村青年中心,变更了青年人创业致富无路、技能培训无门、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三、存在问题1、自然资源贫乏,地质灾难频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有限,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受地质灾难的影响颇大。2、生产扩张实力较弱,村民增收压力大。村民世代靠山吃山,主要以种田为生,种植品种单一,规模不大,生产工具落后,经济来源有限。3、村民文化素养偏低。村民文化程度多以小学为主,部分贫困生还无力完成义务教化,大大减弱了谋生实力。4、
37、发展观念落后。由于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高山,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信息的获得非常不易,很大一部分人因循守旧、短视畏难、不思进取。5、宗族对立严峻。因历史遗留,宗族意识根深蒂固,短期内该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该村在XX年时把全村基本状况自我总结为“高(海拔200多米)、穷(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较低)、恶(生存条件差)、散(村民居住分散)、重(新村建设、搬迁任务较重)”,不无道理。四、发展对策针对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调研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提出若干思路对策:(一)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这是建设新农村、创建新生活的先决条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各项工作要
38、顺当推动,得到长期巩固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村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养,取决于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村后村注意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把村里的为人正派、办事公正的经济能人汲取到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中来,充溢到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经合社等村级配套组织中去,建成了一支政治素养高、领导实力强的战斗集体。有了强有力的领头雁,村后村的发展呈现出稳健快速的良好态势。(二)优化产业结构,催生创汇农业,这是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举。调整产业结构,目的在于优化产业布局和构架。当前我县农业产品单调、品种低劣,部分地区甚至重复生产,造成供过于求,效益低下,这已成为农业发展的
39、一个严峻弊端。村后村利用位于高山地区的旧村抛荒地建立党团员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实行高优林、果、粮多元化农业生产,不仅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而且将优化农作物结构,为农业发展注入朝气和活力。可以预期,一旦崭新的、高经济价值的农业品种成为主流,必将催生高效益的创汇农业,使农业一改“鸡肋”味道,成为炙手可热、大有可为的矿藏。因此,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这一抓手,终将扮演农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排头兵”角色。(三)推广订单农业,带动整体发展,这是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实现农业“集群效应”的有益探究。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农业仍旧是极其脆弱的产业。基于此,要大力提倡建立企业与农夫稳定的购销机制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与
40、企业建立亲密的商业合作关系,签订供销合约,来化解农业风险,壮大农业规模。这种先定合同后生产、以合同定量生产的模式,对农业发展具有革新意义。首先,它解决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使农业生产的目的性、针对性非常明确,避开盲目性生产;其次,它稳定了产供销关系,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最终,它一旦敲定下来,就可组织农夫集体生产,带动周边农村、农户、农田的加盟发展,集聚农业要素,形成联动生产。我县东桥镇部分村庄在探究中已经具有这种订单农业的雏形。(四)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这是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最大优点在于节约生产成本,推动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村后
41、村的实践已经初步蕴含了这种特征、这种效应,村党支部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再通过“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把农夫组织起来,把生产做大做强,与农夫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正常状况下,也可以向农夫租赁、承包农田或闲置土地,开拓成片的农业种植基地。(五)发展配套加工,延长生产链条,这是深化农业内涵,增加农村后续发展实力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农业生产发展了,产量提高了,假如“加工”这一至关重要的链条没有接上,那么农业产值就上不去,农业产业链就伸不长,农业发展的后劲就会乏力,并将最终使农业生产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村后村同样面临这种窘境。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眼光和融入区域经济
42、合作的宽广胸怀,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农业配套加工厂,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增值,促进农业效益成倍增长,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六)树立环保理念,应对入世挑战,这是农产业在参加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据优势的战略选择。世界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近乎苛刻。为了使农业立于不败之地,应当大力推行无公害种植生产,打造环保型农业企业。特殊是在当前我国加入wto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推行绿色环保尤为重要。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不仅堵住了企业融入国际现代经济大循环之路,而且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实施环保战略,打好“绿色”品牌,是农业企业决胜将来的一大利器和法宝。村后村成立了生态农业开发
43、公司,但仅仅挂上“生态”的名,是远远不够的,有理念还得有行动,要着眼将来,把“生态、绿色、环保”贯穿在生产、加工、存储等环节中。五、几点建议1、彰显政府作为,加强协调服务。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提质增量,实现农业强、农夫富,政府的作用相当重要。比如,发展规模农业、订单农业是壮大农业经济、增加农夫收入的一个抓手,但问题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作支撑。政府应主动介入,一方面协调好农夫出让、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合理,促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另一方面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创建企业生产发展的良好软件环境。2、推广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品位。村后村的发展告知我们,支部、协会和农夫结成
44、利益共同体,多方形成合力发展规模农业(或订单农业)的模式,对农业有利、农夫有利、农村有利,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有利,应予推广。目前我县的东桥、白中等乡镇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带动当地农业实现深层变革,提高了农业发展效益和品位。县委、县政府要因势利导,有安排地予以推广,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经贸等部门要加强规划、勘测和指导,协作好推广工作。3、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经济离不开本地的实际和资源,农业也不例外。资源,从肯定程度上说就是特色的、优势的、有发展潜力的东西。闽清传统农业比较落后,假如不革新观念、创新机制,农业将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灰点”,农夫将接着处于社会的未梢,进而影响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大业,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空话。我县农业有其故有的优势,比如气候、土壤特点等,很相宜发展果、林、竹、蔬菜、食用菌等高优农业。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抓住特色,找准项目,细心培育,就能推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深层次发展,把农村大地打造成美妙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