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ppt(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研究领域:图形与几何研究领域:图形与几何主研问题:把握数学知识体系主研问题:把握数学知识体系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研修项目:(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研修项目:(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数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数学知识体系的研究 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科的工作思路小学数学学科的工作思路回顾:回顾:教材呈现方式的研究教材呈现方式的研究 “做数学做数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
2、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建立数学模型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数学模型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把握数学知识体系,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把握数学知识体系,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使我区教师具有:使我区教师具有:学科教育能力学科教育能力 知识逻辑建构能力知识逻辑建构能力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得:人人都能获
3、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原原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课程内容的组
4、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
5、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了接受学习的作用强调了接受学习的作用 学生应当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
6、、验证验证 原为: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原为: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等活等活动过程。动过程。教师教学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对教师的主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导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 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
7、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 原为:更要原为:更要 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8、也要也要 原为更要原为更要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效。新增要求新增要求 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
9、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两基变四基:两基变四基: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双能变四能:双能变四能:在分析
10、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总体目标从四方面具体阐述:总体目标从四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数与代数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 原为空间与图形原为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 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 核心概念核心概念 数感数感 运算能力运算能力 符号意识符号意识 推理能力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空间观念 模型思想模型思想 几何
11、直观几何直观 应用意识应用意识 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讲空间与图形改为讲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首先点明了这部,首先点明了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对象分内容的研究对象图形,既包括立体图形也图形,既包括立体图形也包括平面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同时,同时,标准标准分为了分为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测量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图形与位置”等四个线等四个线索,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刻画图形,包括图形的索,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刻画图形,包括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同时,这四个线索也体现了研究几何的几种方法:同时,
12、这四个线索也体现了研究几何的几种方法:综合推理、度量、变换和坐标。在运用多种方法综合推理、度量、变换和坐标。在运用多种方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概念、性质等体系,也就是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概念、性质等体系,也就是“几何几何”的内容。的内容。简单说,图形是几何的研究对象。简单说,图形是几何的研究对象。“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分类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运用坐标描述图形
13、的位置和运动。在在“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几何直观与与推理能力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的学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14、。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证明结论。算)证明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5、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的正确性。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习过程中。第一学段(第一学段(1-31-3年级)年级)(一)图形的认识(一)图形的认识1.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体。2.2.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简单物体的形状。3.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
16、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形。4.4.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7.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二)测量(二)测量1.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
17、要性。2.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4.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5.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能进行简单的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单位换算。6.6.探索并掌握
18、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图形的面积。(三)图形的运动(三)图形的运动1.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2.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3.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四)图形与位置(四)图形与位置1.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2.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19、,知道东北、西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三年级下册内容 位置与方向位置与方向 面积面积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 统计统计(简单数据分析)(简单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年、月、日年、月、日 数学广角数学广角 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总复习总复习 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制作年历(制作年历 设计校园)设计校园)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位置与方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
20、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上、下、左、右、前、后、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课标课标:(:(图形与位置图形与位置)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
21、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
22、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的路线。编排特点编排特点:1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2 2、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认方向。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的知识。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的知识。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
23、:行,具体编排如下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2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3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4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
24、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编排特点编排特点:1 1、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内容。(先口算(先口算再估算再估算再笔算)再笔算)2 2、加强加强估算估算,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注重培养学生估算意识。3 3、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 1、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探求。(1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25、。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2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会“先做什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的有序思考方法。(3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2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3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课标:课标: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1 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认识
26、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及及对学生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2 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用价值。(3 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
27、估算意识。4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推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推理能力。理能力。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统统 计计课标课标:1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2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3 3、通过对数据的
28、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9、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上的意义。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的。平均数可以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例例:把把1212块糖平均分给块糖平均分给3 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 4块
30、,这个块,这个“4“4块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如果说3 3个孩子一共有个孩子一共有1212块糖,平均每个孩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子有4 4块,这个块,这个“4“4块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 4块糖。块糖。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2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
31、)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数据的结果。3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年、月、日年、月、日课标课标:1 1、能认识钟表,了解、能认识钟表,了解24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2 2、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
32、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等。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教材注意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教材注意选取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同时还可以培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
33、,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利用年历和月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然后利用年历和月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上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含义以及相互关系。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的情境中感受时间。2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间。3 3、重视直观教学,充
34、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学具的作用。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加强了加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的教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
35、法。3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算的过程。4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2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3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4 4、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
36、成共同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提高的目标。5 5、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面面 积积课标:课标:1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能估
37、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建立1 1平方米、平方米、1 1平方平方分米、分米、1 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使学
38、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形的面积。编排特点编排特点:1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2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3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4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2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39、,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3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4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课标课标:1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读、写小数和分数。2 2、能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同分母分、能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同分母分数数(分母小于分母小于10)10)的大小。的大小。3 3、会进行同分母分数、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分母小于10)10)的加减运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40、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不超过两位的的小数。小数。2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两位小数数的大小。的大小。3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编排特点编排特点:1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2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3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
41、学建议:教学建议:1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的迁移。2 2、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3 3、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1 1)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数。(2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3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
42、数,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角进行计算。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年级新教材:一年级新教材:知道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解答正确吗?揭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注重解题策略揭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回顾检验是否正确。落实的多样化,回顾检验是否正确。落实“四能四能”课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思路和步骤。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过
43、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特点编写特点:1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能力。3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
44、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九单元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数学广角介绍一些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集合和集合和等量代换等量代换)集合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 1个人、个人、2 2朵花、朵花、3 3枝铅笔用
45、一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合理论的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代换的思想。例例1 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渗透
46、集合的有关思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的总人数。(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 ab,bb,bc,c,那么那么a ac c。)例例2 2: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等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
47、知识做准备。数知识做准备。教学建议教学建议:#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谢谢谢谢 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