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098-2017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铁路运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B 10098-2017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铁路运输].pdf(4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 TB 10098-2017 J 2399-2017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Line 2017-09-18 发布2017-12-01 实施国家铁路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Line TB 10098-2017 J 2399-2017 主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国家铁路局施行日期2017年12月1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 0 1 7年北京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17年第7批)国铁科法(2017
2、J62号现公布铁路线路设计规范)(TB10098-2017)和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TB10099-2017)两项行业标准,自2017年12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家铁路局2017年9月18日1 前言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在线路设计、施工和运营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本规范贯彻了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节约土地和能源等技术要求,强化安全优先原则,注重综合选线,结合我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输需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了线路主要技术标
3、准和设计参数,进一步提升了规范的科学性和技术经济合理性。本规范共分8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线路平面,线路纵断面,车站分布,铁路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修订了规范的适用范围,增加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的线路设计相关内容,客货共线铁路旅客列车设计速度由160 krn/h改为200krn/h。删除了140krn/h客货共线铁路的线路设计标准。2.明确线路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充分研究项目需求、铁路网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准确把握项目功能定位,科学论证建设方案,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和线路走向,系统优化线路平、纵断面设计等。3.增
4、加主要技术标准章,明确了各类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内容组成。3 4.增加综合选线章,明确了综合选线的原则和线路设计基本要求。5.原规范第4章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分为线路平面和线路纵断面两章。6.修订了客货共线铁路缓和曲线长度,删除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优先值,修改了桥梁设在曲线上的有关标准。7.修订了客货共线铁路隧道内线路最大坡度折减标准。8.修订了综合维修天窗标准。删除了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时关闭作业量较小车站的规定。9.明确了铁路交叉的设置原则;删减了道口有关内容。10.增加附属设施及其他节,明确了铁路附属设施及其他设施的设置原则。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
5、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西影路2号,邮政编码:710043),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技术总负责人:郑健、安国栋、吴克非。主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主要起草人:张学伏、柳世辉、冯威、薛新功、陈英武、杨建勋、赵全录、李长淮、宋元胜、张毅、胡小勇、张世宏、李伟、王晓栋、浦
6、伟斌、郑天池、谢毅、孙海富、白宝英、徐宝红、王齐荣、常成、郝有生、杨明。4 主要审查人:吴克非、王争鸣、徐鹤寿、曾会欣、刘燕、薛吉岗、彭文盛、韩晓根、杨亚伟、王哲浩、桑翠江、毛斌、李巍、秦永平、段剑峰、回杨、刘华、葛根荣、李树德、范建国、邹庭洪、张志方、万坚、许国平、韩国兴、戴建龙、李祁、李振廷、刘名军、金祖德。5 目次1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3 2.2符号43 主要技术标准4 综合选线85 线路平面.5.1 一般规定.11 5.2 高速铁路线路平面.12 5.3 城际铁路线路平面.17 5.4 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线路平面.216 线路纵断面306.1 一般规定.306.2 高速铁
7、路线路纵断面.6.3 城际铁路线路纵断面.32 6.4 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线路纵断面.33 7 车站分布418 铁路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43 8.1 铁路交叉.43 8.2 附属设施及其他.45 附录A铁路建筑限界.47 7 附录B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52 本规范用词说明M铁路线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8 1总则1.0.1 为统一铁路线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线路设计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O.2 本规范适用于标准轨距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I级和E级铁路、重载铁路线路设计。兼顾客运的重载铁路线路设计应按客货共线铁路标准执行。田、N级铁路线路设计应按相关设
8、计规范执行。1.O.3 铁路线路设计应贯彻绿色协调发展理念,落实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充分研究项目需求、铁路网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等相关因素,准确把握项目功能定位,科学论证建设方案,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和线路走向,系统优化线路平面和纵断面。1.O.4 铁路的设计年度应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10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20年。近、远期运量均应采用预测运量。铁路基础设施及建筑物和设备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2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宜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3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
9、动车组、机车、车辆的配置数量等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5年的预测运量进行设计。1.O.5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通过能力应考虑区间通过能力使用系数。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的区间通过能力应预留一定的储备,单、双线铁路的储备能力在扣除综合维修天窗时间后,应分别采用20%和15%,并应考虑客货运量的波动性。1.0.6 铁路线路设计应计算远景线路年输送能力。1 1.O.7 铁路线路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安全设计、风险管理贯穿于设计全过程。1.O.8 铁路线路设计应将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贯穿始终。1.O.9 铁路线路设计应注重系统优化,综合考虑相关专业技术接口,协调匹配固定设
10、施与移动设备。1.0.10 铁路线路设计应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站段(所)布局及规模,节约投资,降低运营成本,使综合效益最大化。1.0.11 铁路线路设计应符合环境、能源、土地及文物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1.0.12 铁路安全保护区的设置应执行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1.0.13 铁路建筑限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1.0.14 铁路线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高速铁路high-speed railway 设计速度250km/hC含预留)及以上、运行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
11、度不小于200km/h的客运专线铁路。2.1.2 城际铁路intercity railway 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设计速度200km/h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2.1.3 客货共线铁路mixed passenger and freight railway 旅客列车与货物列车共线运营、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下的铁路。2.1.4 重载铁路heavy haul railway 满足列车牵引质量8000 t及以上、轴重为27t及以上、在至少150km线路区段上年运量大于4000万t三项条件中两项的铁路。2.1.5 设计路段(路段)design section C
12、 section)按不同的列车设计速度设计的段落,简称路段。2.1.6 路段设计速度section design speed 设计路段内采用的列车设计速度。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的路段设计速度为旅客列车设计速度,重载铁路的路段设计速度为货物列车设计速度。2.1.7 远景线路年输送能力transport capacity of far-future years 铁路最终预测需要的远景规模性质的线路年输送能力。3 2.2符口可2.2.1 几何参数t白叩J且l一一Ln一一内侧线缓和曲线长度;Lw一一外侧线缓和曲线长度;t一一坡段长度;R一一曲线半径;Rn-一内侧线曲线半径;Rw一一外侧线曲
13、线半径;S一一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5min一一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W一一直线地段为最小线间距时曲线地段的线间距加宽值;w一一曲线地段线间距加宽值;一一平面曲线偏角;!:.ir-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值。2.2.2 力与运动Fj一一机车计算牵引力;P一一机车质量;Q一一牵引质量;一一机车单位基本阻力;:一一车辆单位基本阻力;U一一路段设计速度。2.2.3 其他A一一一牵引力取值系数。4 3 主要技术标准3.0.1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和输送能力、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综合比选确定。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包括表3.O.1所列内容。表3.0.1铁路主
14、要技术标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铁路等级一一设计速度一-铁路等级一-铁路等级一一正线数目一一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一货物列车设计速度一-一正线线间距一一正线数目一一正线数目一-最小曲线半径一-最小曲线半径一一设计轴重一一最大坡度一一限制坡度一-最小曲线半径-一动车组编组辆数(城际铁路)一一牵引种类一一限制坡度一一到发线有效长度一一机车类型一一牵引种类一-列车运行控制方式一一牵引质量一一机车类型一一调度指挥方式一一到发线有效长度一二牵引质量一一最小行车间隔一一闭塞类型一-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3.0.2 铁路等级应根据其在路网中的作用、性质、设计速度和客货运量确定,分为高速铁路、城际
15、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其中客货共线铁路的年客货运量为重车方向的货运量与由客车对数折算的货运量之和,1对/d旅客列车按1.0 Mt年货运量折算。客货共线铁路分为I、E、皿、N级,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1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或近期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20Mt者。2 n级铁路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或近期年客货运量小于20Mt且大于或等于10Mt者。5 3 皿级铁路为某一地区或企业服务的铁路,近期年客货运量小于10Mt且大于或等于5Mt者。4 N级铁路为某一地区或企业服务的铁路,近期年客货运量小于5Mt者。3.O.3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I级和E级铁路、重载铁
16、路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运输需求、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宜按表3.0.3规定的数值选用。当沿线运输需求或地形差异较大,并有充分的技术经济依据时,可分路段选定设计速度,路段长度不宜过短。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路段设计速度,应根据运输需要并结合既有线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表3.0.3设计速度Ckm/h)3.0.4 新建铁路正线数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应按双线设计。2 客货共线铁路的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200km/h时,应一次修建双线;平原、丘陵地区和山区近期年客货运量分别大于或等于35Mt和30Mt时,宜一次修建双线;远期年客货运量达到上述标准时,宜按双线设计,分
17、期实施。3 重载铁路近期年运量大于或等于60Mt时,宜一次修建双线;远期年运量达到上述标准时,宜按双线设计,分期实施。3.0.5 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或限制坡度应根据设计速度、运输组织模式、列车运行安全和旅客舒适度要求等因素确定。3.O.6 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高速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650m。尽端式车站和单方向接发列车的到发线有效长度可按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系统要求计算确定。2 城际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按远期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6.系统要求计算确定。3 客货共线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根据运输需求和货物列车长度确定,且宜与邻接线路的到发线有效长度相协调,并应采用1050 m
18、、850m、750m、650m等系列值。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到发线有效长度采用上述系列值引起较大工程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计算确定。4 重载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根据牵引质量、机车车辆类型等因素计算确定。3.0.7 城际铁路动车组编组辆数应根据预测的客流量,结合车辆选型、运输组织方案,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3.O.8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装备等级宜根据铁路等级、设计速度选用。3.0.9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200 km/h及以上的线路,行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系统。客货共线铁路旅客列车设计速度160km/h及以下的线路和重载铁路,行车指挥方式宜采用调度集中系统。3.0.1
19、0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最小行车间隔应按照运输需求研究确定,宜采用3min。3.0.11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应采用电力牵引。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的牵引种类应根据路网与牵引动力规划、线路特征和沿线自然条件以及动力资源分布情况合理选定,并宜采用电力牵引。3.0.12 机车类型应根据牵引种类、牵引质量、设计速度等运输需求,按照与线路平、纵断面技术标准相协调的原则,结合车站分布,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3.0.13 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的牵引质量应根据运输需求、限制坡度及机车类型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并宜与相邻线牵引质量相协调。3.0.14 重载铁路设计轴重应根据大宗货物品类、列车开行方案、设备
20、条件、工程经济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3.0.15 双线铁路应采用自动闭塞,单线铁路宜采用自动站间闭塞或半自动闭塞。一个区段内应采用同一种闭塞类型。7 4综合选线4.0.1 铁路选线设计应在充分研究项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地形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线路所经区域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工程条件、环境敏感点分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线路走向。4.0.2 铁路选线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 符合综合交通网、铁路网等相关规划。2 行经主要城市和重要城镇,与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布局相协调。3 与城市总体规划、其他交通方式衔接顺畅,利于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4 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灾减灾、土地节约、文物
21、保护及社会稳定的要求。5 铁路宜与其他交通方式共用走廊,减少土地分割,节约集约用地。城区地段应结合城市功能分区、景观要求、环境影响等因素合理选择线路敷设方式。6 结合地形、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绕避各类不良地质体,合理确定工程类型和工程处理措施,保障工程及运营安全。7 充分考虑既有公(道)路、建(构)筑物、高压电力走廊等设施的影响,减少迁改工程量。8 满足易燃易爆、放射性物品等危险品的安全间距和安全防护要求。9 符合军事设施和国防要求。10 积极采用铁路选线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4.O.3 引人枢纽(地区)的线路应符合总图规划,与客运站功能定 8 位相适应,与货运站、铁路物流中心相结合,
22、并与主要客货流方向相一致。4.0.4 高速铁路宜经由县级及以上城市。城际铁路宜经由重要城镇及城市主要组团,兼顾机场、港口及其他综合交通方式的联运。重载铁路宜经由主要经济据点,利于大宗货物集疏。4.0.5 车站选址应符合车站分布原则,满足运输需求,与城镇规划和交通运输体系相衔接,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既有建筑物拆迁、土地综合开发等因素,经综合比选后确定。4.0.6 铁路线路设计应综合考虑路段设计速度、速差、舒适度及维修等因素,重视线路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型协调设计。4.0.7线路应绕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和文物古迹等环境敏感点,难以绕避时应选择合理方式从其边缘通过,并履行相关于续。4.0.
23、8 线路设计应合理确定路堤高度、路笠深度和路基边坡高度。丘陵、山区选线不宜切坡深挖,平原水网地区选线不宜挤占河道湖床,减少对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影响。4.0.9 跨越大江大河的线路方案应符合航运发展规划、防洪和通航要求,充分考虑桥址通道资源共享,并结合桥位、桥式综合比选确定。4.0.10 隧道地段的线路方案应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绕避溶洞、暗河、采空区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极为复杂地段,难以绕避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走向方案,并提出可靠的工程措施。4.0.11 线路、桥梁、轨道设计应统筹考虑,减少钢轨伸缩调节器的设置。平面曲线和竖曲线地段应避免设置钢轨伸缩调节器。4.0
24、.12 连续长大坡道的设置应结合工程条件、行车组织和电分相设置等因素合理确定,必要时可设置缓坡段。4.0.13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设计,应在满足设计年度输送能力和设计速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减少施工 9 与运营的相互干扰,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提升扩能改造效果。4.0.14 线路引人既有车站或枢纽时,改建既有线平面和纵断面设计标准不应低于既有标准。4.0.15 用于计算路基宽度、桥隧和其他永久性建筑物净空的轨道高度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营条件确定。10 5线路平面5.1一般规定5.1.1 线路平面设计标准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匹配。5.1.2 正线曲线半径应结合工程条件、设计速度以及减
25、少维修等因素,因地制宜,由大到小合理选用,最大值不应大于12000 m。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时,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既有线特征和工程条件比选确定。5.1.3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连接。5.1.4 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的线路设计,应根据行车速度和速差选用相匹配的曲线半径。5.1.5 新建铁路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改建既有线特殊困难条件下可保留复曲线。5.1.6 双线铁路两线线间距不变地段的平面曲线,宜设计为同心圆。5.1.7 特殊结构桥梁地段的平面线型宜设计为直线,困难条件下设计为曲线时,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明桥面桥的平面线型不应设计为反向曲线,也不宜设计为缓和曲线。5.1.8
26、 隧道地段的平面线型宜设计为直线。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设计为曲线时,曲线宜设在洞口附近。5.1.9 站坪长度应根据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正线数目、车站种类和车站布置形式等条件计算确定。5.1.10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线路的行车速度、高程关系、线间各种建(构)筑物以及养护维修条件综合确定,且不应小于5.0m。11 5.1.11 三线及四线区间的第二线与第三线的线间距不应小于5.3 m。相邻两单线铁路、两线并行不等高地段或线间设置其他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计算确定。5.1.12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新建桥梁位置及两线间的距离
27、,应根据水文和地质条件、既有桥梁现状、通航要求、施工和运营干扰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5.1.13 线路与其他铁路、公(道)路、管道并行地段的间距,应结合技术要求、安全防护、养护维修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5.1.14 车站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平面线型应设计为直线。5.2 高速铁路线路平面5.2.1 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设计速度匹配的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5.2.1-1的规定。表5.2.1-1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设计速度(km/h)350 300 250 一般7000 5000 3500 有昨轨道困难6000 4 SOO:l 000 工程条件一般7000 5000
28、3200 无碎轨道困难5500 4000 2800 注:1 困难最小值应进行技术经济比选后采用。2 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的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行车速度曲线合理选用。2 限速地段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5.2.1-2的规定。表5.2.1-2限速地段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200 u旦旦2000 注:困难最小值应进行技术经济比选后采用。12 80 600 400 5.2.2 区间正线线间距应符合表5.2.2的规定,曲线地段可不加宽。设计速度(km/h)最小线间距(m)表5.2.2区间正线最小线间距350 5.0 300 4.8 250 4.6 5.2.3 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
29、按表5.2.3-1、表5.2.3-2合理选用。表5.2.3-1缓和曲线长度(m)牛?350 300 250(1)(2)(3)(1)(2)(3)(1)(2)(3)12000 370 330 300 220 200 180 140 130 120 11 000 410 370 330 240 210 190 160 140 130 10000 470 420 380 270 240 220 170 150 140 9000 530 470 430 300 270 250 190 170 150 8000 590 530 470 340 300 270 210 190 170 670 590 540
30、 7 000 390 350 310 240 220 190 680份610份550份670 590 540 6000 450 410 370 280 250 230 680*610*550费670 590 540 5500 490 440 390 310 280 250 680赘610 550善5000 540 480 430 340 300 270 570 510 460 4 500 380 340 310 585铮520铃470*570 510 460 4000 420 380 340 585铃520幡470倍3500 480 430 380 13 续表5.2.3-1陆J哼350 300
31、 250 0)(2)(3)(1)(2)(3)(1)(2)(3)3 200 480 430 380 480 430 380 3000 490份440樨400铃480 430 380 2800 490椅440铃400骨注:1(1)、(2)、(3)分别对应超高时变率f=25 mm/s、f=28 mm/s、f=31 mm/s.2 祷号标志,表示为曲线设计超高175mm时的取值。表5.2.3-2限速地段缓和曲线长度(m)设计速度(km/h)200 160 120 80 曲线半径(m)(1)(2)(1)(2)(1)(2)(1)(2)12000 80 70 50 40 20 20 11 000 80 70
32、50 40 20 20 10000 90 80 50 40 20 20 9000 100 80 60 50 30 30 8000 110 90 60 50 30 30 20 20 7000 130 100 70 50 40 30 20 20 6000 150 120 70 60 40 30 20 20 5 500 170 140 80 70 40 30 20 20 5000 180 150 90 80 40 40 20 20 4500 200 160 100 80 50 40 20 20 4000 230 180 120 100 50 40 20 20 3500 260 210 130 100
33、 60 50 20 20 3200 280 230 140 120 60 50 20 20 3000 300 250 160 130 60 50 30 20 14 续表5.2.3-2设计速度(km/h)200 160 120 80 曲线半径(m)(1)(2)(1)(2)(1)(2)(1)(2)2800 330 260 160 130 70 60 30 20 2500 340 270 180 150 80 60 30 30 2200 360 290 200 160 80 70 30 30 2000 360 290 230 180 100 80 40 30 1 900 240 190 100 80
34、 40 30 1800 250 210 100 90 40 30 1 600 270 220 120 100 40 40 1 500 290 230 120 100 50 40 1 400 290 230 140 110 50 40 1 300 140 120 50 40 1200 160 130 60 50 1 100 170 140 60 50 1 000 190 160 70 60 900 200 170 80 60 800 200 170 80 70 700 100 80 600 110 90 550 110 90 500 120 90 450 130 110 400 140 110
35、注:(1)、(2)分别对应超高时变率1=25mm/s、1=31mm/s。5.2.4 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符合表5.2.4的规定。一般条件下LO.8v(5.2.4-1)困难条件下LO.6v 式中L一一夹直线或圆曲线长度(m);v-一设计速度(km/h)。表5.2.4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m)(5.2.4-2)一工程条件困难m-M-m m-m-m 5.2.5 车站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始发站的正线宜设计为直线。困难条件下设计为曲线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相应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曲线半径,且不得小于600m。2 中间站、越行站的正线应设计为直
36、线。5.2.6 正线上的道岔与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符合表5.2.6的规定。一般条件下L0.6v(5.2.6-1)困难条件下L注0.5v(5.2.6-2)式中L-一-直线段长度(m);v-二设计速度(km/h)。表5.2.6正线缓和曲线与道岔闹的直线段最小长度(m)一工程条件困难350 210 170 300 180 150 250 150 120 5.2.7 动车组走行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速度不宜大于120km/h。2 曲线半径一般条件下不宜小于8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00mo 3 双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应采用4.0m,曲线地段加宽应16 按本规范表
37、5.3.2-2选用。4 缓和曲线长度宜按本规范表5.2.3-2合理选用,困难条件下可计算确定,并满足超高顺坡率不大于2%。的要求。5 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不宜小于5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m。5.3 城际铁路线路平面5.3.1 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设计速度匹配的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5.3.1-1的规定。表5.3.1-1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般)一LH-/-m-LMU-,、-度7速一计一设一m巫山120 900 800 工程条件困难注:车站两端诚、加速地段的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公式计算确定。160 1 500 1 300 2 限速地段的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可按表5
38、.3.1-2选用。最小线间距(m)4.2 表5.3.1-2限速地段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80 旦旦400 工程条件5.3.2 区间正线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不应小于表5.3.2-1的标准。表5.3.2-1区间正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设计速度(km/h)200 160及以下4.0 2 设计速度为200km/h线路的曲线地段线间距可不加宽。17 3 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线路的曲线线间距加宽值可按表5.3.2-2选用。表5.3.2-2曲线地段线间距加宽值曲线半径(m)加宽值(mm)曲线半径(m)加宽值(mm)12000-3500 O 1 200 70 3000 30
39、 1 000 85 2500 35 900 95 2200 40 800 110 2000 45 700 125 1 800 50 600 145 1 600 55 500 170 1 500 60 400 215 1400 60 300 285 1300 65 注:1 当外侧线路曲线超高大于内侧线路曲线超高时,线间距加宽值应另行计算。2 当线间有其他建(构筑物时,加宽值应按相关要求计算确定。5.3.3 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工程条件按表5.3.3合理选用。表5.3.3缓和曲线长度(m)设计速度200 160 120 100 80 60(km/h)曲线半径(m)(1)(2)(1
40、)(2)(1)(2)(1)(2)(1)(2)(1)(2)12000 40 40 40 30 20 20 20 20 11 500 40 40 40 30 20 20 20 20 11 000 50 40 40 30 20 20 20 20 10500 50 40 40 30 30 20 20 20 10000 60 50 40 30 30 20 20 20 9500 70 60 40 30 30 20 20 20 18 续表5.3.3设计速度200 160 120 100 80 60(km/h)曲线半径(m)(1)(2)(1)(2)(1)(2)(1)(2)(1)(2)(1)(2)9000 70
41、 60 40 40 30 20 20 20 8500 80 70 40 40 30 20 20 20 8000 90 80 40 40 30 20 20 20 20 20 7500 90 80 50 40 30 30 20 20 20 20 7000 100 80 60 50 30 30 20 20 20 20 6500 110 90 60 50 30 30 20 20 20 20 6000 120 100 70 60 30 30 20 20 20 20 5500 130 110 80 60 30 30 20 20 20 20 5000 140 120 80 70 40 30 20 20 20
42、 20 20 20 4500 160 130 80 70 50 40 20 20 20 20 20 20 4000 180 150 100 80 50 40 30 20 20 20 20 20 3800 190 160 100 80 50 40 30 20 20 20 20 20 3600 210 170 110 90 50 40 30 20 20 20 20 20 3500 210 170 110 90 50 40 30 30 20 20 20 20 3400 220 180 120 90 50 40 30 30 20 20 20 20 3300 230 190 120 90 50 40 3
43、0 30 20 20 20 20 3200 240 200 120 100 50 40 30 30 20 20 20 20 3 100 240 200 120 100 60 50 30 30 20 20 20 20 3000 250 200 130 110 60 50 40 30 20 20 20 20 2900 260 210 140 110 60 50 40 30 20 20 20 20 2800 270 220 140 110 60 50 40 30 20 20 20 20 2700 280 230 150 120 60 50 40 30 20 20 20 20 2600 290 240
44、 160 130 60 50 40 40 20 20 20 20 2500 300 240 160 130 70 60 40 40 30 20 20 20 2400 300 250 160 130 70 60 40 40 30 20 20 20 19 续表5.3.3设计速度200 160 120 100 80 60(kr到/h)曲线半径(m)(1)(2)(1)(2)(1)(2)(1)(2)(1)(2)(1)(2)2 300 300 250 170 140 80 60 40 40 30 20 20 20 2200 300 250 180 140 80 60 50 40 30 20 20 20 2
45、100 300 250 180 140 80 70 50 40 30 30 20 20 2000 300 250 190 150 90 70 50 40 30 30 20 20 1 900 200 160 90 70 50 40 40 30 20 20 1 800 200 160 90 80 60 50 40 30 20 20 1 700 210 170 100 80 60 50 40 30 20 20 1 600 一220 180 110 90 60 50 40 30 20 20 1 500 230 180 110 90 70 60 40 40 20 20 1 400 230 180 120
46、 100 70 60 40 40 20 20 1 300 230 180 130 100 80 60 50 40 20 20 1 200 140 110 80 70 50 40 30 20 1 100 150 120 90 80 60 50 30 20 1 000 170 140 100 80 60 50 30 20 900 170 140 110 90 70 60 30 30 800 180 150 120 100 80 60 30 30 750 130 110 80 70 40 30 700 140 120 90 70 40 30 600 150 120 100 80 50 40 500
47、150 120 100 80 50 40 450 100 80 60 50 400 100 80 70 50 300 70 60 注:1表中(1)、(2)分别对应超高时变率f=28mm/s、f=35mm/s。2 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或受工程条件控制的限速地段,可采用与行车速度、曲线半径相匹配的缓和曲线长度。20 5.3.4 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并符合表5.3.4的规定。般条件下:L二三O.6v 困难条件下L注0.4v式中L一一圆曲线或夹直线长度(m);一设计速度(km/h)。表5.3.4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m)设计速度Ckm/h)工程条件一般困难200 160 120
48、 100 80 70(5.3.4-1)(5.3.4-2)120 80 50 5.3.5 车站正线宜设计为直线。困难条件下设计为曲线时,曲线宜采用较小的偏角,曲线半径不应小于相应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曲线半径,且不得小于600m。5.3.6 正线上的道岔与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般条件下应按下式计算确定。困难条件下设计速度为200km/h时,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30m,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下时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25m。L注0.4v式中L一一直线段长度(m);v-设计速度(km/h)。(5.3.6)5.3.7 动车组走行线缓和曲线长度宜按本规范表5.3.3合理选用,其他平面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
49、.7条的规定。5.4 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线路平面5.4.1 客货共线铁路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表5.4.1 规定的数值。21 表5.4.1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工程条件注: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客车开行方案和工程条件,根据客、货列车行车速度和速差计算确定。5.4.2 重载铁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600m;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5.4.3 缓和曲线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和曲线长度不得小于表5.4.3-1规定的数值。表5.4.3-1缓和曲线长度(m)路段设计速度200 160 120 100 80(kmj h)工程条件
50、一般困难一般困难一般困难一般困难一般困难12000 40 40 40 40 20 20 20 20 20 20 10000 50 50 50 40 20 20 20 20 20 20 8000 70 60 60 50 30 20 20 20 20 20 7000 80 70 70 50 30 20 20 20 20 20 6000 90 80 70 50 30 20 20 20 20 20 5000 90 80 70 60 40 30 20 20 20 20 曲4 500 100 90 70 60 40 30 30 20 20 20 线4.()()()1叹。11()只。7()S()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