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山地农业品牌营销能力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山地农业品牌营销能力实施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增强山地农业品牌营销能力实施方案山地特色农业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77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3001万千瓦,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1.2%。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物质装备从无到有,全省超过30%的农业企业基于物联网实现数据采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农产品流通设施日益完善,全省已建成冷库1284个,库容达412万立方米,农产品销售半径延伸至北上广、粤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一、 发展科技型农业,提升山地特色农业技术创新应用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面向
2、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围绕农业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农业科技创新融入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全过程全要素,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山地特色农业科技水平。(一)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健全种业科技创新链条,打好种业翻身仗,提高自育品种占有率,保障山地特色农业供种安全和品种质量。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全省农业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尽快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完成第三次农作物普查与收集、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及系统调查工作,完成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重点开展关岭猪、贵州白水牛等
3、濒危农业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和收集保存,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确保种质资源不丧失;建立省级统筹、分工协作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分类组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专家委员会,制定相应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标准,对优异种质资源重要性状表型与基因型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构建分子指纹图谱库和资源表型数据库,加强高通量鉴定等先进技术应用,深度发掘有育种利用价值、品质性状优异的标记基因和等位基因;统筹建设一批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加快补齐资源保存短板,提升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共享能力。强化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创新。制定特色品种中长期育种计划,强化育种技术、优良基
4、因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研究,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新选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大力推动“换种工程”,加强种子(苗)生产轻简化、机械化、工厂化以及加工贮藏、质量检测、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品质测试等相关技术研究。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农作物种苗育种创新中心等种业科技研究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专精特种业企业,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升山地特色农业良种保供能力。继续推进大方天麻、湄潭茶叶、从江香猪、兴义矮脚鸡、长顺绿壳蛋鸡等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管理,聚焦重点特色品种,新(扩)建良种繁育基地8个。加快推进集约化商品苗繁育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集
5、约化、现代化的育苗工厂。加快新优品种展示推广基地建设,建成一批新品种展示基地。推进生产主体“看禾选种”,促进“农企对接”。推进种子市场观测点建设,加强种子供需信息的定点监测、定期采集、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确保种子供种安全。(二)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围绕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科技赋能强农工程,完善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新路。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申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扩容提质,优化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创新高地。建立贵州山地
6、特色和优势作物病虫害防控研究平台,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深入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植物功效成分提取等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生物技术集成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完善山地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体系。继续实施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打造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升级版。围绕山地特色农业育种制种、产品精深加工、冷藏保鲜、山地机械、农业数字化等重点领域,支持科研院所联合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农(林)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开展提质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系列化、标准化、高质量的特色产业技术成果包。加大农业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新增培育涉农高新技术
7、企业30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或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 健全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系统梳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围绕重大任务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农业科技前沿方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考核机制,将服务“三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作为学科评估、人才评价等各类评估评价和项目资助的重要依据。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服
8、务基地。支持企业牵头搭建跨高校、科研院所和地区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三)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健全山地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打通科研向产业转换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落实到产业发展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健全山地特色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明确公益性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的现代农技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加快解决“网破、线断、人散”问题,确保农技人员归队归位、专职专用。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9、绩效管理,实现全程全覆盖。创新山地特色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围绕农业优势重点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个核心技术团队、一条科学发展路子、一套技术支撑方案,实现每个坝区和合作社技术团队全覆盖。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推动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山地特色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加快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步伐,全力推进农技推广在线服务,引导农技人员、专家教授等通过移动互联网工具、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在线开展问题解答、咨询指导、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服务。加强山地特色农业科技示范。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水城、播州、黄
10、平)建设,打造全省山地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域和优质品种、绿色技术展示窗口。依托全省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山地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开展农技指导和培训服务。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则,以示范效果好、辐射带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等为重点,精准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二、 创新实施路径,健全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推进机制扎实推进“五化”强农行动,创新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以市场化引领农业、组织化推动农业、规模化扩展农业、机械化武装农业、数字化赋能农业,提升山地特色农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实施市场化引领行动围绕提高特色农产品商品化率
11、,健全山地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大力推进“黔货出山”“黔货出海”。完善“黔货出山”机制。按照省内省外、线上线下相统筹的原则,健全山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推进黔货“风行天下”。深化农产品“七进”工作,依托全省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级各部门、医院、学校等消费资源,搭建供需交易平台,强化生产信息、销售渠道、订单需求等服务,建立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东西部对口协作机制,引导贵州蔬菜集团、贵阳农业农垦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目标市场开设贵州农产品销售档口(专区),积极争取开行贵州通往一、二线城市的生鲜特色农产品高速货运专列,支持各市(州)在对口帮扶城市开
12、设分销中心。加强与京东、顺丰等大型流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流通企业与产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加强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扶贫832”电商平台合作,推进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支持大型电商平台与重点产区、脱贫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供销关系。加快推进“黔货出海”。围绕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依托“一带一路”、黔新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探索拓展港澳、欧洲、中亚、东盟等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在茶叶、辣椒、中药材、果蔬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建设一批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示范作用明显的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基地)。积极培育经营水平高、辐射带
13、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和在境外开展名优农产品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推行出口通关一体化、直通放行、区港互通、高速公路通行等便利化措施,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支持贵州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单的贵州绿茶、兴仁薏仁米、麻江蓝莓等特色农产品拓展欧盟市场。依托现有境外销售渠道,鼓励在重点海外市场建立海外仓。健全特色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聚焦产品收储、价格保险、监测预警等机制建设,保障特色农产品价格稳定运行。针对公益性强、区域性特征明显的小众特色农产品,探索建立收储机制。发展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依托农业保险赔付资金与政府救
14、灾资金的协同运用,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推动与各大商品交易所对接,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探索建立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对重要特色农产品价格进行日常监测与分析,建立价格异常波动预警调控机制,通过减免费用、组织货源等手段,稳定市场价格。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支持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农产品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第三方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倡导检测报告电子化。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品牌企业、行业协会联合“打假”机制,建立假冒伪劣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制品
15、举报平台,加大失信、制售假冒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规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力度。严厉打击种子、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农机等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特色农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二)实施规模化促进行动坚持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并进,大力推进山地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改善山地特色农业“散、小、弱”发展格局。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引导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借用、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实现相对集中连片。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
16、设,逐步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强化信息发布、产权交易、法律咨询、权益评估、抵押融资等服务功能。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加强流转合同管理,引导流转双方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严格准入门槛,确保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健全基层农村土地承包调解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有效维护各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因地制宜鼓励服务组织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或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带领成员向小农户提供各类生产经营服务。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方式为
17、小农户或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服务,推动农资公司、农业科技公司等各类涉农组织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充分发挥供销、农垦等服务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聚焦生产的关键薄弱环节,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的引导支持力度,推动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规范,鼓励相关部门、服务主体等以县为基础,强化服务过程指导和服务效果评估。鼓励地方建立服务主体名录库,加强动态监测,推动服务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纳入名录管理、服务能力强、服务效果好的组织予以重点扶持。(三)实施组织化推动行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8、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山地特色农业组织化水平。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山地特色农业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标准,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加强家庭农场统计和监测。积极引导专业大户、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院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经纪人等创办家庭农场,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行动,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强化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财政补助、信贷支持、保险保障等支持向家庭农场倾斜。加强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宣传推介一批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围绕茶叶、辣椒、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支持同业家庭农场组建家庭农场协会、联盟等联合组织,促进家庭农场抱团发展和自我服务。鼓励家庭农场对小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生产服务,领办
19、农民合作社。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计划。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指导农民合作社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依法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档案、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监督,依法建立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鼓励农民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带动成员规模化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品牌。鼓励农民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服务领域,重点支持合作社参与县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直销直供、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鼓励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农民合作社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抓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聚焦农业特色优势
20、产业薄弱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落实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全、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全国知名龙头企业。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加快打造一批行业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领头雁”企业。“一企一策”分类制定涉农国有平台公司改革转型方案,采取实体转型、整合重组、转让退出等方式,稳妥有序推动市场化转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化家庭农场基础地位,发挥农民合作社服务功能,积极建设一批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相互
21、入股、订单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产业化联合体强化供应链管理,制定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示范引导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从事标准化生产。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支持产业化联合体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资金垫付等服务,推进产业化联合体成员纳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让农户多渠道、多环节、多形式分享产业化经营收益。开展“租改股利益联结深化试点”“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22、试点”,跟踪总结“六共机制”“抓两头、带中间”等模式,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健全激励机制,通过贷款贴息、贷款担保、以奖代补、财政激励、税收优惠、项目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评定等方式,对与小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带动农民增收、就业作用突出的农业经营主体予以重点扶持。完善利益联结风险防控和损失补偿机制。(四)实施机械化提升行动坚持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数字化融合、农田建设与机械化需求相适应的思路,主攻山地特色农业装备现代化,提升山地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土地宜机化改造力度。围绕解决“有机难用”问题,选择合适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宜机化改造试点,优先在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具有示范效应的高标
23、准农田建设区域选点布局。制定出台“宜机化”整治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扩大土地“宜机化”改造面积,提升改造质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农用地“宜机化”改造投入力度。完善农业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基地路网,实现机耕道与乡村公路衔接连通。加强山地农机装备研制和推广应用。健全山地农机装备创新体系,积极招引知名农机企业,构建山地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化技术,加强山地特色农业装备的研制与试验。针对坡地、梯田、林区等不同地形,研制及引进小型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农机具,推动新型传感器、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研发应用。推进机械装备与养殖技术相融合,引导主要畜种全程机械化养殖场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养殖
24、装备自动化和数字化改造升级。开展国家级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加强农机新装备新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扩大农机监理人员培训规模。建立山地农业机械化推广专班,组建省山地农机专家技术顾问组,全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机制,将适应机械化作为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栽培技术和耕作模式创新的重要评价指标。加快茶叶、辣椒、蔬菜、酿酒高粱、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作物宜机化品种的选育推广,积极推进茶菜果药等特色作物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机与水、肥、种、药等相互协调,不断改进农机性能和适用范围,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品种
25、、栽培农艺和装备的融合。(五)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加快推进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统筹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运营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支持以“一码贵州”平台为核心,推动多彩宝、农业云、黔菜网等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整合从生产基地到销售终端农产品流通全流程数据,打造集产销对接、便利消费和数据赋能于一体的平台载体。推动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等大型电商平台落户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探索建立线上
26、线下融合的新型批销市场,广泛开展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线上宣传推广活动。完善“农户+合作 社(龙头企业)+电商平台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统筹产品、标准、物流、品牌、服务和资金,实现电商与当地产业资源精准对接,打造“一县一业”农特电商产品。建立健全“云仓+服务中心+站点+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形成“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的电商供应链体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引进专业电商服务商构建网货开发、产品研发、网商孵化中心,面向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针对性地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物流仓储、网店运营、商标注册、营销推广、小额信贷等服务
27、。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配送网络,加强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积极推进“快递进村”工作,推动中心城市电商产业园与快递物流园融合发展。建设“一带一路”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利用省农业大数据中心、省农业“一张图”平台,完善和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构建覆盖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数据体系,实现“一网采集、全域使用”。建立健全数字农业生产技术规程,推广一批数字农业重大集成应用场景(模式),建成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扩大数字农业试点范围,推进湄潭茶叶、松桃蛋鸡、修文猕猴桃、安龙食用菌等数字农业试点,
28、打造一批数字农业创业应用推广基地,建成18个数字农业示范点和36个智慧农业示范点。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生产管理数字化,推动数字田园、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加强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种植、养殖等方面的集成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智能管理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生产企业数字化改造,建成一批数字化生产线,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加工新模式。到2025年,全省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45。三、 主要挑战农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冠病毒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业产业安全和贸易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进
29、口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增加,农产品供需平衡面临新的挑战,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不可预见性增加。同时,我省仍处于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期,结构调整仍在持续优化,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难度增大。农业结构布局还需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多、小、散”局面未发生根本改变,部分单品产能过剩、效益不高、利润率低、品种同质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走出去”步履艰难。产业空间分布总体上比较分散,以点状、块状分布为主,产业集群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强县不多,尚未形成专业化、集群化、网络化的乡村产业布局结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不高。我省部分农产品种植面积及产量已具备一定规模,但规模化、标准化的
30、生产基地占比小,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整体效益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耕地破碎,连片平整土地少,且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比重较大,超过60%的耕地缺乏有效灌溉,高标准农田比例小、建设标准不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条件差,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滞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肉禽类、果蔬冷链流通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加工转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特色农产品产加销衔接不畅,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不足,品牌化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全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
31、业数量仅占全国的2.27%。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特色农业联农带农富农能力不强,农民还不能充分享受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农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薄弱,特色产业自育品种占有率不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山地特色农业人才比较缺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素质总体偏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发展等用地保障还有一定难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够等。四、 主要机遇交通条件历史性改善拓展特色农业发展空间。交通基础设施发生历史性变化,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民
32、用航空“市市有机场”,“市市有高铁”项目全部获批建设。2020年,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527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607公里,综合密度居全国第一,形成贯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川渝滇等地区的高铁通道,我省作为西南地区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优势越发凸显,为吸引农业投资、集聚要素资源、促进“黔货出山”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拓展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从相对封闭型发展模式向现代开放型产业模式加快转型。数字经济先行优势赋能特色农业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把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后发
33、赶超的战略引擎,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良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为提升山地特色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链价值链水平提供了新手段,有利于增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动能,提升我省山地特色农业核心竞争力。居民消费升级提供特色农产品强大需求支撑。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美元,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生态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同时,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改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为我省发挥生态环境优良、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等优势,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强大消
34、费市场支撑。农村改革纵深推进激发特色农业发展活力。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的领域、深度不断拓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为推进耕地林场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激活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集聚资源要素创造了新模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为开展两权抵押、发展特色农业保险等提供支持。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创新,促进农民、基层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种资源有效整合,有助于丰富与健全特色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脱贫政策稳定有利于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置五年过渡期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
35、量总体稳定,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物流、重大水利工程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有利于加快补齐我省山地特色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我省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帮扶,扶持脱贫人口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五、 增强品牌营销能力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建设培训,提升市场主体品牌意识。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展会参加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资助企业自主参加专业性农产品展会。充分利用“中国品牌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交会、辣博会、茶博会、药博会等活动,引导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等多种模式及“网红带货”等销售方式,加强品牌推介和产品展销,支持各地整合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服务区、旅游景区等平台资源,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购物网点,设置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广告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和完善各类品牌展销中心和体验店。 资料来源:贵州省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