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设备公司企业管理报告_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再生能源设备公司企业管理报告_参考.docx(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可再生能源设备公司企业管理报告可再生能源设备公司企业管理报告目录一、 公司概况2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3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3二、 项目概况4三、 产业环境分析7四、 完善市场化发展新机制8五、 必要性分析8六、 组织中的权力分配9七、 部门化12八、 企业发展的方向15九、 企业变革的原因17十、 权变组织理论考虑的影响因素18十一、 有效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21十二、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现要求23十三、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涵26十四、 体系与管理体系28十五、 管理体系的标准化30十六、 抽样检验方法33十七、 常用的分析方法34十八、 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37十九、 辅助服务过程
2、的质量控制40二十、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41二十一、 顾客45二十二、 方法和一般战略46二十三、 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原则46二十四、 创立期企业的人才管理47二十五、 生存空间的选择48二十六、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与内容49二十七、 人力资源及其特点49二十八、 岗位评价50二十九、 员工绩效考评52三十、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要素54三十一、 员工激励56三十二、 项目风险分析59三十三、 项目风险对策61三十四、 发展规划分析62一、 公司概况(一)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金xx3、注册资本:130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
3、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5-6-47、营业期限:2015-6-4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19354.1915483.3514515.64负债总额9206.987365.586905.23股东权益合计10147.218117.777610.41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67835.8454268.6750876.88营业利润15702.9112562.3311777.18利润总额14194.4
4、911355.5910645.87净利润10645.878303.787665.0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645.878303.787665.03二、 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2、项目性质:扩建3、项目建设地点:xx4、项目联系人:金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外
5、在要求,也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需求;既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需要。遵循“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回馈社会、实现价值共享,致力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的有机统一。公司把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作为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的基础,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6、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司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互联网+”企业专项行动,推广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业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和效益。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占地面积约83.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
7、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1999.5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826.7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16%;建设期利息421.6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0%;流动资金8751.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84%。(五)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41999.50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4789.72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7209.78万
8、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938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76645.38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2527.57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2.34%。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49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40352.02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三、 产业环境分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产业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大力培养和聚集创新创业人才,闯
9、出一条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一)全力抢抓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构建国际化高水平创新体系。(二)打造面向全球的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粤港澳人才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珠海创新创业。(三)以信息化建设开拓发展新空间统筹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综合平台,推进主题应用,成为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坚持信息化先导发展,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研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为智慧城市建设和跨进大数据
10、时代做好充分准备。四、 完善市场化发展新机制形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引领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强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引导,鼓励优先生产和消费可再生电量,促使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公平承担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义务,为可再生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完善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推动形成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电源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逐步扩大绿色电力参与市场化交易比重。健全绿色能源消费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强化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属性,做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与绿证交易机制、电力现货市场机制等的衔接,积
11、极引导绿色能源消费,鼓励积极开展绿证交易,推动建立绿证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和标识体系,倡导绿色能源消费新理念,引导形成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社会风尚。五、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
12、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六、 组织中的权力分配由于组织结构中各岗位被授予的权力不同,从而构成了组织中各岗位之间的上下级组织关系。所谓权力,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行动或指挥他人行动的权利。权力的运用只有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一致,并发挥出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
13、,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权力在企业组织中的分配是组织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在组织结构设计中重点要研究组织的集权和分权、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两个问题。1.集权与分权所谓分权,就是上级把其决策权分配给下级组织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以便他们能行使这些权力,支配组织的某些资源,自主解决某些问题,完成其工作职责。与分权相对应的是集权。所谓集权,是指把决策权集中在组织领导层,下级部门和机构只能依据上级的决定、法令和指示办事,一切行动听上级指挥。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必然要求组织行动的统一性,因此,集权是必要的。但是,一个组织有其组织结构,存在着上级和下级各组织层次及职能的分工。实行分工就必须分权,否则组织就无法运转。因
14、此,集权与分权对于组织来讲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是缺一不可的,且都是相对的。该由下级获得的权力而过于集中,则是上级的“擅权”;同样,该由上级掌握的权力而过于分散,则是上级的“失职”。所以,集权和分权都要适度,从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看,许多组织都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倾向,这样就造成了一系列弊端,如降低决策的质量和速度、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等。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可能来自主观方面,也可能来自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讲,组织的最高领导的个人性格、爱好、能力、价值观等都会影响职权的分散程度。比如,有的上级非常信任其下级,喜欢职权分散一些,既可调动下级工作积极性,又可减轻自己的负担,何乐
15、而不为呢?而有的上级对别人的能力和动机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事必躬亲,使委任给下级的职权形同虚设,不能起任何作用。客观因素的作用往往比主观因素更大,主要表现在组织规模、决策的风险和缓急程度、投资结构、下级素质、控制能力等方面。一般讲,涉及组织的重大决策问题,如目标、战略、政策、综合计划、财政预算等,应倾向集权;而具体的执行工作应尽量将权力委任给下级。2.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在组织关系中,除了上下级的权力关系,还存在着另外一对有着同样重要意义的权力关系,即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的关系。直线权力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直线权力将赋予上级指挥下级工作的权力,实际上就是一种下命令的关系。凡对某一工作范围负有直接责
16、任的人,必须被委任直线权力。第二,直,线权力是对于达到组织目标具有直接贡献、负有直接责任的权力。比如企业组织中直接致力于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分配的那些职权。参谋权力不能直接发布命令,这种权力仅限于向直线人员或其他参谋人员提出建议,是顾问性、服务性、咨询性和建设性的。参谋权力的任务是协助直线权力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通常表现为咨询、服务、检查等。直线权力表现为命令和指挥权,参谋权力表现为咨询和建议权。参谋人员的建议只有被直线人员采纳并通过命令下达才能起到作用。因此,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的关系是“参谋建议,直线命令”的关系。协调好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的关系,要注意几点:明确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各自的职责范围
17、;如果设置了参谋权力,直线人员就应注意倾听参谋人员的意见;随时向参谋人员提供有关情况,充分发挥参谋权力的作用;提高参谋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以保证参谋的质量;创造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相互合作的良好气氛。必须清楚,组织目标的,实现是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存在的共同基础。参谋权力的任务是协助直线权力实现组织目标,直线权力则应借助于参谋权力更好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组织的最高领导要维护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的团结和协作,两者对于实现组织目标都是不可缺少的。七、 部门化所谓部门化,就是将组织中的工作和人员组织成可管理的单位。部门化是建立组织结构的首要环节和基本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分工。企业部门划分方
18、法有多种,企业可以根据组织目标和单位目标选择有利的部门化方法。一般来讲,组织部门化依据的基础有下述几个方面。1.人数由于组织中人数较多,若工作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为便于管理,可将人员划分成几个部分,其标志为人数。这种部门化依据没有体现分工的优势。最典型的是军队中连、排、班的划分和学校中同一年级的学生分班上课。这种部门化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如部队中有不同技术兵种的连排建制,他们的划分难以用人数作为标志;学校中也会按照专业或学科的侧重(兴趣、偏好等)进行编班,等等。2.职能职能是分工的基础,因此也是部门化依据的重要基础。每个职能部门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各个部门都负有不同的义务和责任。以职能为依据基础
19、进行部门化的优点在于:提高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节约人力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培训工作,可以说是简单易行且效果好。3.产品按照产品和产品系列组织业务活动,在经营多品种产品的大型企业中显得日益重要。产品部门化主要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基础,将生产某一产品的有关活动完全置于同一产品部门内,再在产品部门内细分职能部门,进行生产该产品的工作。产品部门化有利于采用专业化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总经理评价各部门的业绩。4.顾客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服务需要,组织还可以以顾客部门化来迎合某些顾客阶层,如精品部、中老年特色服装部、儿科等。顾客部门化方式的一个隐含
20、假定是,每个部门所服务的顾客都有一类共同的问题和要求,需要各自的专家才能予以更好地解决。顾客部门化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5.地区对于地理上分散的企业来说,按地区划分部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其原则是把某个地区或区域内的业务工作集中起来,委派一位经理来主管其事。按地区划分部门特别适用于规模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形态在设计上往往设有中央服务部门。区域部门化有助于责任到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利润中心,有利于地区内部协调与沟通。6.过程这是按产品的形成过程各阶段进行部门化。这样做有利于各过程的专业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部门化的过程中有三点必须注意:第一,部门化工作以什么标准划分部门,其本
21、身不是目的,它是便于完成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第二,按某一标准划定部门后,不宜多变。必要的改进是不可缺少的,但变动过于频繁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组织成员的心理状态,因而不宜多变,变则需慎重。第三,部门化所依据的基础不是单一的,可以先按产品部门化,后又按职能部门化。八、 企业发展的方向现代企业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注重节能环保和健康发展。节能环保不仅是企业努力的一个方面,而且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新兴产业。因此,在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进行改造以外,一些企业开始转向资源类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服务型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技术虽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能够进一步提升资源的使用价值。为了
22、在发展中获得财务的支持,一些企业开始向两极发展一从常规企业向集团型或微型化方向发展。前者有助于增强抗风险能力,在人力资源、金融、技术进步、市场和政策影响等方面获得优势;后者有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提高专业化能力和运作效率。大型化、集团化的发展导致了企业的一系列兼并重组;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实现了发展目标,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步履维艰,因企业环境的恶化而加快了失败的步伐。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遭到牵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微型化、小型化企业同样必须具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健康发展。除了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外,微小型企业必须关注以下几种特色的建设:1.研发型以自己特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进行新技
23、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进行新产品经营。这类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在某一领域的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人力资源队伍年轻而精干,目标明确,全力以赴,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敢于冒险。2.智力型企业主要从事智力劳动,把为别人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作为主要经营内容。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少、智力高、资金占用少,主要在咨询服务、IT或具有特色的高技术领域。3.专业型在某些或某个零部件方面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这类企业在现代微型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们拥有固定生产场所和专用设备,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产品主要是为集团型大企业服务,因而它们对大企业有很大的依附性,但工艺先进,经营灵活,产品更新速
24、度快,对市场有很好的适应力。进入“大云平移”(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形式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的作用,企业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形态,其规模的界定和发展速度超越了传统的认识。当前,“大云平移”已经开始影响各行各业,改变了许多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了经济活动“跨界”发展,借助“大云平移”将是许多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九、 企业变革的原因企业变革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需求和内部、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1.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有社会经济环境、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的变化。例如,市场上出现新产品
25、、新的服务项目、老产品的提价或削价等,都会迫使竞争对手作出相应的反应。从政治方面说,国家重要官员的变动、方针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企业造成影响。从技术方面看,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加之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对传统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企业组织结构不适时变革,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另外,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物价的涨跌、生活费用的波动、投资者的变化、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都会引发企业组织的变革。2.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企业内部也有许多因素迫使企业进行变革,如组织目标、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个人价值观念、权力结构系统,以及管理水平、人际关系的变化等。什么情况下企业需要变革?西方组织管理学家西
26、斯克对组织变革的征兆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当组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就表明该组织需要变革:(1)决策的形成过于缓慢或时常作出错误的决策,以致常常坐失良机。(2)组织沟通不良,造成不协调、人事纠纷等严重后果。(3)组织的主要功能已无效率或得不到正常的发挥。(4)组织缺少创新,没有新的或良好的办法出现,致使组织停滞不前。十、 权变组织理论考虑的影响因素1.组织规模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组织控制和组织协调变得更正规和更复杂了,结果会使组织结构更为规范、组织关系更具有指导性。2.经营战略美国经济管理史学家钱德勒在其历史性著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公司史中通过对美国四个大企业的历史考察,提出了著名的
27、论断,即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于战略,而战略又是对市场环境的反映。简化的因果链可表示为:市场一战略一结构,当然更准确地说还应有其他因素。组织模式是为组织目标和战略的实现服务的。不同的组织目标和战略,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当组织目标及其经营战略发生了变化,组织的模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可以表现为组织中一些部门的重新划分、新增或撤销,以及一些权责关系的变动和工作内容的重新计划。3.技术企业组织需要采用某种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企业采用不同类别的生产技术一般会选择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管理技术的改进也会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例如,IT技术的推广使得组织的管理幅度得到一定的增加,促使企业
28、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比例,并提升管理者快速反应的能力。4.成员个性有效的组织结构要同组织成员的个性和愿望相一致,因为不同的人对待组织的原则、政策、程序和控制方法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青年人希望组织为他们考虑较多的弹性,年长资深者则愿意接受严格的规章制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很快熟悉工作,并且更自觉和有效,而缺乏教育的人往往需要有严格的指导,否则就会手足无措。一般讲,凡不希望参与和不依赖别人鼓励、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的人,喜欢比较正规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模式;而希望相互参与和依赖内在激励的人,则比较喜欢参与性的组织结构和比较轻松欢快的激励模式。随着“90后”员工的加盟,企业文化
29、的多元化趋势已经明显,权变更为重要。5.目标一致性当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比较一致时,强调参与性是比较适宜的。但是,如果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有分歧,则必须更多地依靠外部控制和正规结构来保证适当的控制。针对组织与员工是否志同道合的评估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6.系统状态当组织的状态不佳时,需要强调正规的结构和严格的指导,以纠正和挽救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当组织的状态正常和稳定时,则可以较多地采用参与性的组织模式,以更好地发挥资源价值。7.决策层次不同性质的决策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决策可以放在基层制定,并强调参与性;而有些决策必须在上层制定,有时还必须强调“防火墙”,以摆脱“噪声”干扰。8.环境稳定
30、性外部环境是组织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重要外部条件。环境不稳定,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都要相应变化,一切会变得复杂化。不同的工作内容,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不同,从而使协调和沟通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为了保证组织效率和有效性,组织模式的稳定性和适变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认为,在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下,组织结构可以更正规化、正式化;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组织结构应该是更为精干和灵活的。在互联网时代,规范组织结构将是一个艰巨任务,一切的规范都可能是相对的,而改变却是绝对的,由此提升了权变的重要性。十一、 有效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企业组织结构的权变性质使得人们难以从结构本身评价多个
31、组织结构之间的优劣性。于是,管理研究人员从另外的角度突出了组织结构的评价标准。一般认为,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在组织管理中必须遵循下述十项基本原则。1.目标一致要保证组织上下目标一致,让组织目标为每个成员所了解,从而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2.集权与分权战略性的权力集中在最上层,战术性的权力尽量下放,以便发挥各层人员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3.命令统一命令要统一,不能令出多门,造成下层无所适从。4.职权相称有职无权,无从尽职;有权无职,滥用权力;职高于权,难以尽职;权高于职,干涉他人。权职相称,才能以权尽职。所谓权,主要体现为资源配置方面的力量。5.绝对责任委权使得下级负有对上级的
32、责任,但任何时候上级都负有绝对的责任。6.专业化工作要精益求精,提高效率。所以,要提倡专业化与分工协作。7.机构精简在信息技术(IT)的支持下,组织设计可以复杂,但组织运作和表现形态必须简明,从而保证信息沟通(包括认知和共享)良好。8.管理幅度合理高层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不宜过多,基层则相反,以提升指挥和协调的效率为原则。9.具有弹性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空间,以便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10.经济性投入产出比是一个效率的量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效果。十二、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现要求企业实现一体化管理体系应该明确的关键要求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1.管理体系要求的一体化IMS应覆盖所有参与一体化的各类
33、管理体系的要求。比如,QMS的关注焦点是顾客,EMS的关注焦点是社会和相关方,而OHSMS的关注焦点是企业员工(内部顾客),因此,企业在建立IMS时,应确立以顾客、员工、社会等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为关注焦点,并对这些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协调一致并统一管理满足要求的过程。2.方针、目标的统一化企业在策划建立IMS时应该对以前建立的各类管理体系方针进行协调,制定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的一体化管理总方针,以统一IMS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各方面的综合要求和更有利于对IMS的理解和实施。在方针统一的前提下,企业还应制定涵盖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内容的一体化管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同时落实到各管理层次和部
34、门。3.管理机构的精简化企业建立IMS时,应实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根据职能管理的要求,对组织机构和职能进行适当重组和优化,并结合企业的特点,将各层次和各部门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方面的管理职责和权限进行统一,合理配置,以消除交叉管理和重复管理等现象。4.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建立IMS,需要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应根据职责或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确定培训的全面需求,包括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方面的技能和意识;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培训,以提供满足需要的人才结构。此外,对于企业生产和服务的设备设施以及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设备设施也应进行统一管理
35、,以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5.运行过程的协同化企业应在产品实现的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等各阶段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统一规定作业规程和控制要求,并进行协调统一的实施和控制,以避免发生多头管理、重复控制的现象。此外,在策划项目计划时,应将质量计划与环境管理方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协调统一、合理规划,确定综合控制要求。6.测量分析的同步化为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综合目标,对过程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状况和业绩进行测量和分析是必要的。企业应制定统一的测量计划对过程进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同步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
36、QMS,EMS和OHSMS标准都规定的体系测量活动。IMS应将这三个体系对审核和评审的要求统一计划,进行同步审核,这样才有利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审核和评审的效率。7.持续改进的综合化在对已发生的和潜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开展管理评审时,企业应综合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影响,分析和确定持续改进目标,并制定合乎各方要求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持续改进效果的全面性。8.管理体系文件的一体化IMS文件经过统一策划后,应覆盖以前各类管理体系的要求,并进行有机的组合,而不是将这些文件简单相加。编制的体系文件要避免重复、繁琐,要适合于实际运作需要,文件的接口要
37、清晰,便于使用和控制。9.全方位的PDCA循环化在建立IMS时,要充分考虑组织各个方面都能实现PDCA循环,确保管理体系从各个角度都能致力于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十三、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涵企业进行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结果是将各类管理体系整合成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即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根据前文对体系和管理体系的阐述以及各类管理体系标准对于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倾向性,“一体化管理体系”概念可归结为:建立综合的方针和目标,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管理体系的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以实现这些目标的单一的管理体系。同时,必须关注下述四点:1.目的综合的方针和目标是指将各个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综合成一体化管理体系
38、的方针和目标,旨在同时满足一个企业的多个不同相关方的期望或要求。2.不分先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理体系可以是企业已经分别建立的,也可以是企业打算建立的,但这些管理体系应当分别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管理目标,并致力于满足不同的相关方要求。3.有机整合、有机整合是指遵循系统化原则,形成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多种管理体系的简单相加。4.共有要素诸多管理体系本身就是针对同一个企业而言,因此各专业管理体系并不能相互独立,而应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要素。这些要素自然可以为一体化之后的管理体系所使用,而且共有要素实际上也为IMS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平台。因此,IMS定义中强调共有要素,
39、以防止共有要素因管理体系呈现形式不同而被人为地分开。根据参与一体化的不同管理体系的数目,可以将IMS分为二元、三元和多元(三元以上)三种类型。而这样的分类实际上也反映了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程度和演变阶段。一体化程度较低的是二元型IMS,典型的如质量管理体系(QMS)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一体化,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多元型IMS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它不仅涵盖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各个要素,而且还融合了其他管理体系(如财务、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卫生等)的要求,旨在形成整体的运行机制,以系统的方法落实多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从而达到让顾客、员工、社会及其他相关方
40、都满意的目的。按照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当今各类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对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四、 体系与管理体系体系(系统)可以说无所不在,大到宇宙、太阳系、社会,小到企业、产品和过程,都可视为一个体系。人们总是通过体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有效的管理者也试图通过体系管理组织,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总体业绩。所谓体系,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部分称为要素,是体系组成的基础。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对于管理体系,ISO9000族标准有如下
41、界定: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显然,管理体系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具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特征;第二,在建立和实现方针和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征;第三,具有体系的所有特征。前两个特征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已有详细阐述,在此从体系的角度归纳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1.整体性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意指尽管组成体系的各要素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但体系的整体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要素功能之和,而是可以大于组成体系各要素功能之和,或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总体功能。2.关联性组成体系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相关性,而且各要素和体系之间同样存在这
42、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控制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控制和利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3.有序性所谓有序性,通俗地讲,就是将实现体系目标的全过程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程序化。通常我们不能保证执行体系目标的每个人在认识上完全一致,但必须使他们的行为做到井然有序。体系功能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要素(内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有序化程度,而这种有序化程度又与组织的产品类别、过程复杂性和人员素质相关。为了做到有序性,可以编制一个经过优化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由谁来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等。当然,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只要大家能习惯地遵循,也不一定
43、通过编制文件来达到有序化。4.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体系的状态和体系的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趋势。应当强调,体系的状态和结构(包括其管理职责)总是相对保守和稳定的因素,而外部环境则是相对活跃和变化的因素。一般而言,前者总是落后于后者,但又必须服从于或适应于后者。体系的动态性也并非是没有规律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例如,为了保持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动态平衡,就要求该企业不仅应当理解和满足顾客当前的需求,而且应当理解顾客未来的需求和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能适应于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十五、 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一)三对基本矛盾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企
44、业的活动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利用标准化的科学原理来解决或协调好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带来的三对基本矛盾。1.分工与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个体独立的思维习惯、性格、偏好,都有可能影响个体与组织中其他个体的分工合作关系,甚至产生矛盾,导致与组织目标相背离。因此,企业必须采用统一的目标取向、严格的纪律、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的合作程序和制度,以及明确、透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分工合作关系协调有序。2.规模与集约规模化随之而来的是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扩大,生产经营过程的细化和延伸,产品服务数量与种类的增加,整个企业管理体系
45、的日益复杂,容易造成结构庞杂和各个关联环节的转换出现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陷入混乱。因此,必须设计明确的分工职能、科学的工作流程、严格的操作准则和统一的成果标准来简化管理过程,以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能够高效运转和相互承接,使企业活动按照统一的轨迹规范有序地进行,以维持扩大规模的效果。3.开放与协调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在成为发展潮流,企业将身处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更多难以控制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企业要协调开放化的系统,必须遵循社会通行规则,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与通行规则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协调彼此之间的矛盾,确保企业在均衡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二)标准和标准化既
46、然标准化活动对于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整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标准”和“标准化”呢?根据ISO/IEC第2号导则(1991)的定义: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须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研究分析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发现标准制定者的初衷是期望通过一套管理标准,指导建立管理体系,提出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规则,从而使各类管理活动有序化(最佳秩序)
47、,减少或避免无序的管理行为给组织带来的降低产品质量、破坏环境、增加安全事故风险和危害职工健康等重大影响。在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原则。(1)标准化的基本原理: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就是要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等手段,使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均衡或有序状态。统一是管理体系标准化原理的实质,简化是标准化的形式要求,协调和优化原理则是保证管理)体系最佳运行的方法。(2)标准化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动态化、强制性和人性化等。总之,标准化原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对管理体系进行标准化可促使企业从“人治”转向“法治”,保证企业各项活动有序高效地运行,从而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经标准化之后形成的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充当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推动器,有助于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因此对国际贸易具有协调、保护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减少和消除利用标准手段设立贸易壁垒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谈判,签署了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议,所有WTO成员都必须承认和遵守这个协议,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际准则即是TBT协议的基本原则之一。十六、 抽样检验方法所谓检验,是对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