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9400311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贵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加快,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得到新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37个,认证绿色食品371个,贵州绿茶、凤冈锌硒茶、都匀毛尖茶等1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创建了贵州绿茶、贵州刺梨、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白旗韭黄、大方天麻、赤水金钗石斛、施秉太子参等大批区域公用品牌,老干妈、贵三红、五福坊等企业品牌国内外知名度大幅提升。一、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化家庭农场基础地位,发挥农民合作社服务功能,积极建设一批以规模经营为依

2、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相互入股、订单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产业化联合体强化供应链管理,制定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示范引导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从事标准化生产。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支持产业化联合体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资金垫付等服务,推进产业化联合体成员纳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二、 主要挑战农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冠病毒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业产业安全和贸易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进口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增加,农产品供需平衡面临新的挑战,

3、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不可预见性增加。同时,我省仍处于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期,结构调整仍在持续优化,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难度增大。农业结构布局还需优化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多、小、散”局面未发生根本改变,部分单品产能过剩、效益不高、利润率低、品种同质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走出去”步履艰难。产业空间分布总体上比较分散,以点状、块状分布为主,产业集群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强县不多,尚未形成专业化、集群化、网络化的乡村产业布局结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不高。我省部分农产品种植面积及产量已具备一定规模,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占比小,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整体效益不高。

4、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耕地破碎,连片平整土地少,且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比重较大,超过60%的耕地缺乏有效灌溉,高标准农田比例小、建设标准不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条件差,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滞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肉禽类、果蔬冷链流通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加工转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特色农产品产加销衔接不畅,农业多功能性拓展不足,品牌化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全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2.27%。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5、,特色农业联农带农富农能力不强,农民还不能充分享受产业融合增值收益。农业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薄弱,特色产业自育品种占有率不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山地特色农业人才比较缺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素质总体偏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发展等用地保障还有一定难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够等。三、 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农业产业发展效益逐步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紧扣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粮

6、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539.88亿元,由2015年全国第17位提升至第14位,增速连续名列全国前列,稳步迈入中等农业省份行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产值达到4.05万元,比2015年增长7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达到11642元。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逐步从单一种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种植业实现裂变式发展,茶叶、辣椒、刺梨、蓝莓、李子、太子参等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猕猴桃、火龙果、百香果等生产规模名列全国前茅

7、,食用菌迈入全国生产第一梯队省份。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不断提升,由初级产品、粗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拓展。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6669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1%。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0552家,接待人次1.1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山地特色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山地特色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正在由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探索出“订单收购+分

8、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典型利益联结模式,较好地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山地特色农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深入调整农业品种和区域布局,特色优势产业立体式、集聚化布局形态基本形成。打造形成湄潭、凤冈、赤水、水城、玉屏、安龙、盘州、兴仁、普定等一批特色产业重点县,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5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5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6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正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山地特色农业平台载体建设加快。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到2020年,全省共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3个、

9、国家农业科技园9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老干妈、贵茶集团、三联乳业等龙头企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建成中国辣椒城、湄潭中国茶城等一批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培育形成了一批与产品销售需求和物流节点相适应的物流龙头企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山地特色农业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77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3001万千瓦,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1.2%。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物质装备从无到有,全

10、省超过30%的农业企业基于物联网实现数据采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农产品流通设施日益完善,全省已建成冷库1284个,库容达412万立方米,农产品销售半径延伸至北上广、粤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贵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加快,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得到新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37个,认证绿色食品371个,贵州绿茶、凤冈锌硒茶、都匀毛尖茶等1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创建了贵州绿茶、贵州刺梨、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白旗韭黄、大方天麻、赤水金钗石斛、施秉太子参等大批区域公用品牌,老干妈、

11、贵三红、五福坊等企业品牌国内外知名度大幅提升。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制定了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齐抓共管、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的良好工作格局。创新设立农业现代化发展基金,建立形成“财政资金投入、金融资本贷款、社会资金入股、政策保险兜底”的财政金融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四、 持续攻坚发力,强化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保障体系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培育、用地模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保障、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五大要素支撑工程”,夯实

12、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基础。(一)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打造山地农业领军人才队伍。依托“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雁归兴贵”等引才项目,引进一批农业产业重点人才及团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分享股权期权、领办创办企业、成果权益分配等激励办法,选拔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培养一批山地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到2025年,新培育20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培养50名以上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现代农业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家产业政策、热心服务“三农”的企业家队伍

13、。发挥企业培养引进人才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科研创新人才及团队,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经营管理和生产基地服务人员的培训。创新金融扶持政策,探索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人才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信用贷款、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业务,降低发展产业融资成本,提高创业兴业积极性。着力培育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政策倾斜,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培育一批既有较强创新能力又熟悉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复合型人才。建立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的激励机制,引导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发展壮

14、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推进专职服务农业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深化专职科技特派员年薪制试点,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与科技特派员项目“两项结合”。加快建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支持科技特派员通过许可、转让、入股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领办、创办、联办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到2025年,新选派科技特派员2000名。深入开展农业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导师制。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效衔接,以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农民为重点,分类分层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

15、增效行动,围绕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继续组织培训机构送教下乡。实施山地特色农业带头人分类培育计划,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和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培养行动,加快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带头人队伍。依托贵州大学、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等,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推动农民学历教育提质增效。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农广校培训组织能力建设,提高培训规范性。支持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承担实习实训任务,引导专业协会、技术服务公司等主体进课堂,提供专项技术培训服务。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适时

16、筹办全国山地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宣传展示高素质农民风采。“十四五”期间,每年至少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二)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工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认真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强确权登记数据信息化管理和综合应用,建立健全省、市、县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统一登记,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完善耕地调整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农村闲置地和撂荒地利用机制,推动山区细碎化农地整理。探索开展农户承包地市场化有偿退出试点,引导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的农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设施农业用地保障机制。细化设施农业用地范围,出台农业配套设施和辅助设施的建设标

17、准。严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严格控制新增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等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使用一般耕地。确需使用的,应经批准并符合相关标准。优化设施农业用地指标管理,对耕地转为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年度“进出平衡”,即耕地转为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通过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等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由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并组织实施。养殖设施符合相关规划、建设安全和生物防疫等要求的,可以建设多层建筑。强化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乡镇国

18、土空间规划可以预留一定比例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根据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支持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探索推行适宜山地特色农业加工、仓储物流、休闲旅游等用地需求的“标准地”制度。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多样化保障特色农业加工、流通用地需求。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优先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项目。鼓励以乡镇或村为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退的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

19、用地需求。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农业基础设施强基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地整治、农田防护和输配电等重点,以县为主体,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源,试点探索创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形成高标准建、高标准管、高标准用的农田建设新格局,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加强田间道路与乡村道路连通,融入区域交通网络,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合理布局农田输配电工程,保证动力电供应和安全。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加快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建设贵州水网,加强特色农

20、业供配水水源保障。加快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农田管网灌溉设施,构建“骨干水源+灌溉管网+喷滴灌”现代高效农田灌溉管网,不断健全农业灌溉设施体系,提高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形成标准适宜、安全可靠的河流洪水防御体系。推进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农业水价改革,完善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健全林下经济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林下作物灌溉用水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完善引水渠道、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支持使用水肥一体化新技术、新设备,加快建立与山地林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节水灌溉体系。实行防火通道建设

21、与产业路建设相结合,推进林区“断头路建设”和重点区域道路工程建设。加大对林区防火、管护站点、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建设投入,加快完善林区基础设施。支持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允许企业利用林间空地建设必要的移动类设施、立体栽植设施、生产管护设施、生产资料库房和采集产品临时储藏室。依托“一云一网一平台”,开展野外视频监控功能开发,加强对重点林区、重点部位的全天候监管。(四)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工程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到2025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行“大专项+任务清

22、单”管理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围绕推进现代农业设施建设,重点支持符合条件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现代农业园区、智慧农业、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配套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利用好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通过担保、保险等增信分险和政府和资本合作(PPP),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持续深化政银担、金特贷、金农贷、三变贷等试点,拓宽农业农村产权抵质押范围,稳步推广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林权质押等业务,积极探索应收账款、大型农机具、生物性资产、仓单、农业保单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发挥

23、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进一步创新担保产品,扩大担保覆盖面。深入推进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持续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涉农信贷差异化管理,适当下放涉农信贷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实施差异化考核,提高开展涉农信贷业务的灵活性和积极性。积极推广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等涉农保险,逐步推进收入保险、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保险、“保险+期货”等试点。引导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鼓励工商资本重点投向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工商资本投

24、资开展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允许工商资本在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开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特许经营。探索工商资本下乡投资产权保护体制机制,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基层营商环境,稳定工商资本下乡投资预期。围绕休闲农业与山地旅游、康养等领域,探索由村集体经济、工商资本等共同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配套建立企业依法依规使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市场风险损失免责机制。(五)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工程完善农村产权权能。落实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总结提炼息烽县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经验。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加快实现“三变”改革行政村全覆盖

25、,引导和鼓励农民、村集体将土地经营权、集体荒山、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源资产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开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股份合作。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按照用途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期设定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样产权期限,签订出让合同并允许转让,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的标准化厂房等颁发不动产证并允许抵押贷款。积极探索抵押物托管、再流转、再入股、第三方托底回购等处置模式。深化林权林场改革。巩固集体林权改革前期成果,推行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林木处置权、保障业主收益权,推行林地经营权登记制度。健全林权评估认证体系,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

26、林权交易平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业融资担保、林权收储等服务机构。推行“生态银行”机制,收储整合零散林木资源。创新集体林经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合作、入股等形式参与集体林区发展,鼓励发展家庭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整合集体林资源,参与承包管护、森林经营、景观开发、公共配套设施等市场化运营。深化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完善林业采伐权,实行采伐限额单项控制,取消木材生产计划制度。建立国有林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开展国有林场场长任期森林资源考核和离任审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落实农村集体经济法人地位,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7、登记赋码。探索联合经营、委托经营等经营方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经济联合体,鼓励集体经济强村带弱村发展。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力度,对特色农业项目优先予以扶持,优先安排特色农业发展需要的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等用地指标。加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开展农村集体混合经营试点示范,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鼓励推行设置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化运行模式。继续实施国有企业“百企帮百村”、民营企业“千企兴千村”行动。五、 培育立体型农业,构建山地特色农业生产力新格局坚持全产业链布局、系统化开发原则,聚焦优势产业、优势

28、单品、优势区域,推进空间利用层次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物质循环链条化,构建布局优化、集聚高效的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一)优化山地特色农业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系统性开发和产业链竞争力整体性提升的要求,着力优化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布局,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构建立体式种养业布局。根据高原山区地形地貌,结合光、热、水、肥、气等资源,打造立体化种养业布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广“

29、稻+高效经济作物”“稻+渔”等“一田多用”“一季多收”模式。其它土地根据不同海拔合理布局不同品种,大力发展茶叶、水果、刺梨、中药材、特色林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流通业统筹布局。依托重点农业产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农产品流通市场等,推进山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与现代流通业联动布局,构建“一核、一极、三带”发展格局。一核引领,即以贵阳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核心区为引领,着力提升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等重要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功能,加快建设贵安食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科研、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推进双龙、乌

30、当、花溪、修文等涉农开发区加快发展。一极带动,即以遵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增长极为带动,以汇川、播州、湄潭、凤冈、余庆、赤水、仁怀等涉农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辣椒加工、肉及肉制品加工、发酵食品等,推进黔北农产品物流园、遵义辣椒专业市场、湄潭中国茶城等建设。三带集聚,即东北部产地高效加工和流通产业带,以正安、江口、碧江、玉屏、从江等涉农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辣椒加工、茶叶加工、肉及肉制品加工、食用菌等产业,推进铜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西部产地高效加工和流通产业带,以大方、威宁、纳雍、兴仁、安龙、六枝、水城、盘州、关岭等涉农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刺梨加工、果蔬汁加工、茶叶加工、食用菌等产业,推

31、进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威宁蔬菜专业市场、兴仁薏仁米专业市场等建设;南部产地高效加工和流通产业带,以都匀、贵定、凯里、麻江等涉农开发区为主,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果蔬汁加工、肉制品加工和刺梨、酸汤、食用菌等产业,推进都匀农产品批发市场、凯里银田农产品物流园等建设。(二)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聚焦山地特色农业重点优势产业,分行业明确产业链延伸方向和精准施策,主攻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推进种业、种养业、初加工、精深加工、现代流通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茶产业重点突破品牌培育、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质、质量安全、文化添彩等关键环节,坚持以绿茶为主、兼顾红茶等茶类发展方向,着力打造成为世界高品质

32、绿茶中心、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全国最大茶产品出口基地,推进贵州从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到2025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食用菌产业重点突破菌种现代化、食用菌流通和销售渠道拓展等关键环节,建立原种和栽培生产基地,打造全国优质竹荪产业集群和南方高品质夏菇主产区,支持在外销省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档口和开展电商营销,着力建成中国食用菌产业大省。到2025年,全省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蔬菜产业重点突破集中育苗、标准化规模种植、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外销市场培育等关键环节,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

33、动,建设一批大型集约化育苗基地,打造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创建一批省级采后处理示范基地,推动更多贵州蔬菜走向粤港澳、长三角、成渝等地,建成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到2025年,全省蔬菜产业综合产值达1500亿元以上。牛羊产业重点突破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绿色高端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加大贵州牛羊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和提纯复壮,健全良种繁育、饲草料供给、屠宰加工、市场营销等体系,加快打造养殖规模大、产品质量好、销售渠道畅的全国优质牛羊肉供应基地,树立“贵州黄牛”“贵州山羊”公共品牌。到2025年,全省牛羊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特色林业重点突破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聚焦竹、油

34、茶、花椒、皂角、干果、花卉苗木等,建设省级高标准特色林业种植示范基地和低效林改培示范基地,建成一批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区,打造一批特色林业精深加工单品,着力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省特色林业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水果产业重点突破标准化生产、产地初加工和外销市场培育等关键环节,聚焦“4+2+N”优势树种,建设一批精品水果标准园,打造一批省级采后处理示范基地,创建一批“果+”特色乡镇,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大型展销和宣传推介活动,着力建成南方重要的精品水果产区。到2025年,全省水果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生猪产业重点突破良种繁育、规模化生态养殖等关键环节,支持建设地方特色生

35、猪育种创新平台,新建和改造升级省级种公猪站、企业公猪站或人工授精点,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分类推进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发展分割肉、冷鲜肉及其延伸制品。到2025年,全省生猪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中药材产业重点突破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规模种植、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鉴选推广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建设一批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推进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和定制药园建设,建设一批省级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围绕重点环节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打造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黔药”拳头品种,着力建成全国道地中药材主要产区。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产

36、值达到300亿元。刺梨产业重点突破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培育一批骨干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中高端精深加工拳头产品,整合打造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刺梨加工品牌,做长刺梨产业链、拓宽产业幅,着力建成刺梨强省。到2025年,全省刺梨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生态渔业重点突破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强化鱼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型设施、大水面增殖渔业、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环保型冷水鱼养殖及休闲渔业等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饲料加工、仓储物流及渔业信息化建设,做强“贵水黔鱼”“乌江鱼”“稻花鱼”等品牌。到2025年,全省生态渔业产值达到200亿元。辣椒产业重点突破集约化育苗

37、、标准化种植、产地加工、育种等关键环节,建设一批大型集约化育苗基地,打造标准化、规模化辣椒种植基地,加快特色加工型、宜于机械化采收品种和鲜食辣椒育种进程,提升加工型辣椒比例;推进贵州朝天椒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国际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建好国家级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办好中国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着力建设辣椒强省。到2025年,全省辣椒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生态家禽重点突破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和外销市场培育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配套的育繁推体系,提升家禽产品深加工水平,支持在主流消费城市、大型物流市场设立贵州家禽产品专销区,开拓主流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渠道。到2025年,全省生

38、态家禽综合产值突破250亿元。(三)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立体布局、规模经营、突出特色的原则,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完善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基础支撑体系,做大林下经济规模,提高森林经营综合效益,促进林下经济全产业链融合可持续发展。推进林下资源“一线一库”管理。开展林地资源调查,加强林下经济生态评估,建立反映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功能、重要物种保护和生态承载力的保护成效评价体系,划定林下经济发展边界线,科学确定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开发利用强度,形成林地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数据库。强化林下资源用途管控,完善资源保护利用政策,严守生

39、态保护红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允许利用二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适当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开展森林抚育、林分修复和景观提升,丰富森林植被的种类、色彩、层次和季相,推动森林景观绿化美化,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根据林下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抚育间伐强度,优先安排采伐指标,优化采伐审批手续。实施林下经济融合增值行动。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促进林下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林下规模化种养基地示范工程,支持黔东南州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区,支持重点县(市、区)发展林菌、林药、林笋、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产业,推广标准化种植和规范化管护技术,建设65

40、个省级高标准示范基地,打造20个以上林下经济产业带,建设3个以上省级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形成点状示范、串点成带、结带成群的发展格局。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探索多种“石漠化治理+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到2025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到3200万亩,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充分利用林下野生产品资源,培育发展野生菌类、竹笋、药材等林下产品采集业。推进林下产品加工,完善产地初加工基地、产品集散地和交易市场建设,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林下食品加工、花卉产品加工、康养保健、精细化工、动物饲料、生物医药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打造10个产地初加工园区、50个加工示范基地、10个

41、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森林景观利用多元化,建设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为主的森林景观利用示范基地,探索发展森林体验、森林养生、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和林下经济综合体,推动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提质升级。提升林下经济竞争能力。完善林下经济科技服务体系,加强林下经济种业创新、近野生栽培无公害病害防治、林机装备、循环利用、储藏加工、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在适宜地区开展“以地适机”试点,提高林下经济科技水平。积极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充分利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对口帮扶及东西部协作契机,积极引入省外优强企业发展林下经济,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经济发展,支持组建林下经济联盟,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林下经济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一个林下产品、一套生产技术标准。建立林下产品质量管控体系,推进“贵”系列林下产品公共品牌创建和运营维护,提升贵州林下产品知名度、影响力。资料整理来源:贵州省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