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智能传感器项目商业计划书【参考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智能传感器项目商业计划书【参考范文】.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咨询/保定智能传感器项目商业计划书目录第一章 市场分析7一、 传感器行业规模稳步增长,智能传感器市场空间广阔7二、 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动整体价值提升11三、 未来发展趋势12第二章 项目总论17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17二、 项目建设地点17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17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18五、 建设背景、规模19六、 项目建设进度20七、 环境影响20八、 建设投资估算20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1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23第三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24一、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持续增长,VOCs治理市场需求迫切24二、 挑战24三、 深入推进协同
2、发展26第四章 选址方案分析28一、 项目选址原则28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8三、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30四、 全面推动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34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6第五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划37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7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7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7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39一、 优势分析(S)39二、 劣势分析(W)41三、 机会分析(O)41四、 威胁分析(T)43第七章 发展规划分析48一、 公司发展规划48二、 保障措施49第八章 环保方案分析51一、 编制依据51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51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
3、分析52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53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53六、 环境管理分析54七、 结论56八、 建议56第九章 原辅材料及成品分析58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58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58第十章 建设进度分析60一、 项目进度安排60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60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61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62一、 编制说明62二、 建设投资62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63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64建设投资估算表65三、 建设期利息6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6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67四、 流动资金68流动资金估算表68五、 项目总投资69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0六、 资
4、金筹措与投资计划70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71第十二章 经济收益分析72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72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7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7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7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76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7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78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79五、 偿债能力分析7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81六、 经济评价结论81第十三章 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82一、 项目风险分析82二、 项目风险对策84第十四章 项目招标、投标分析86一、 项目招标依据86二、 项目招标范围86三、 招标要求86四、 招标组织方式88五、 招标信息发布92第十五章 项目总结93第十六
5、章 附表95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95建设投资估算表9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7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8流动资金估算表9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0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0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6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07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08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09能耗分析一览表109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
6、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市场分析一、 传感器行业规模稳步增长,智能传感器市场空间广阔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并称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各国将传感器提到了较高的位置。智能传感器是设备、装备和系统感知外界环境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智能制造、机器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工业电子、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医疗电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2021赛迪顾问工业智能传感器白皮书,受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环保、消费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市场需求的持续带动,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自2018年的1,393.2亿美元预计增长至2023年的2
7、,032.2亿美元。传感器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为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自2018年的283.3亿美元预计增长至2023年的487.2亿美元。根据中国高端芯片联盟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17年发布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地图,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108亿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137亿美元;同期国内厂商智能传感器产值从14亿美元上升至37亿美元,国产化增速显著高于市场整体增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预计到2026年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39亿美元。1、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为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提供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和互联网之间的桥梁,它既
8、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通过模式创新丰富和重塑了生产关系,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各国争相投入的共同选择,大力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转型则是核心所在。工业互联网围绕工业现场生产过程的优化、企业运营及产品优化、社会化生产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三大应用场景,能为工业企业带来强化安全和降低成本、产品及服务优化、供应链优化、创造新模式和新价值四方面的成效。工业互联网完成的关键在于数据信息,因此前端用于采集数据的传感器对于所有生态系统的智能系统尤为重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传感器的进步和迭代,随着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应用需求越来越细分垂直化、碎片化,快速升级
9、迭代的智能传感器正驱动着工业互联网终端的变革,工业传感器也正在加速进入“工业传感器4.0”或工业智能传感器时代。新冠疫情防控时期,各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脚步普遍加速。相较而言,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基础坚实、技术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劲。美国、欧洲、亚太地区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点区域,其中美国企业优势显著,GE、微软、罗克韦尔、亚马逊等巨头积极布局,加之各类初创企业着力前沿创新,有望助力美国保持行业主导地位。而欧洲工业巨头如西门子、博世、ABB、SAP等凭借自身在制造业的基础优势亦进展迅速。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应用场景。2、国外垄断工业离散传感器应用市场,国产化率亟需提升智能传感
10、器是设备、装备和系统感知外界环境信息的主要来源,已成为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之一,是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目标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是智能制造、机器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工业电子、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医疗电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业离散制造是智能制造装备升级的主阵地。工业离散传感器的增长与工业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即为离散传感器市场增减的基本线。长期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强国均已在智能传感器领域谋篇布局,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在机械、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轻工、服装、电子信息等工业离散制造领域具有良好的智能传感技术基础,
11、产业上下游配套成熟,国际知名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稳定的产品品质,占据了国内智能传感器的主要市场份额,几乎垄断了“高、精、尖”智能传感器市场。由此带来的产业安全、信息安全挑战不容忽视,推动工业离散传感器国产化发展已刻不容缓。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智能传感器技术与产业具备了加快突破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面临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生态不健全、科研生产与应用不协同等问题。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中,不断加大对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支持。工信部编制了
12、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科技部发布了智能传感器重点项目申报指南,为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调整战略机遇期,提升智能传感器产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在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下,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游新兴应用的强劲拉动带动了国内市场机遇。部分国内具有自主研发优势的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并凭借快速响应、成本、服务等本土化优势不断缩小与国际著名品牌在产品性能、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由于工业离散传感器需要极高的可靠性并高度适配客户应用场景,新开发产品在全面打开市场前,需历经选型设计、样机检验、小批量试用等多个阶段,有较长的推广周期。
13、当产品通过客户多个验证环节后,公司会获得客户黏性,实现稳定的规模化采购订单,客户忠诚度较高。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相关规划,智能型光电传感器、智能型接近传感器到2020年国产化率达到20%、2025年应达到40%。作为实现制造强国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必争领域,尤其在关系整个宏观经济的工业离散制造领域,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的国产替代空间非常大。随着国内厂商技术持续迭代、产品线进一步丰富、市场认知度持续提升,未来,智能传感器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将日渐明显,国产化率将不断提高。二、 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动整体价值提升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节能环保领
14、域的应用不断深入,节能环保产业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进一步带动了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逐渐向“智慧环保”深化发展,其结构也从资本密集型、人员密集型逐渐向技术服务型优化。近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迫使环保企业加速了科技力量的布局,纷纷寻求利用数字技术创造突破发展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领先发展优势。例如,智能电网、智慧水务、物联网解决方案等数字化智慧化升级的节能环保生态正在加速发展。2022年3月,由工信部、科技部和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将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污染物监测治理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平台的开发应用,
15、深入挖掘污染物远程监控数据,创造大数据价值,提升运维水平和治污效率,降低治理成本。未来,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三、 未来发展趋势1、工业离散传感器不把传感器或传感技术作为一种单独器件或技术考虑,而是按照信息论和系统论要求,应用工程研究方法,强调传感器和传感技术发展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将传感器置于信息识别和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协同发展。必须系统地考虑传感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之间的独立型、相融性、依存性。而智能网络化传感器正是这种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包括利用新原理、新效应、新技术。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纳米传
16、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相比,尺寸减小、精度提高、性能大大改善,为传感器的制作提供了许多新方法。利用量子效应研制具有敏感某种被测量的量子传感器,像共振隧道二极管、量子陷激光器、量子干涉部件等,具有高速(比电子敏感器件快1000倍)、低耗(能耗比电子敏感器件低1000倍)、高效、高集成度、高效益等优点。利用新材料开发新型传感器。如利用纳米材料,制作的钯纳米H2传感器、金纳米聚合物传感器、碳纳米聚合物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纳米压力传感器,利用纳米材料的巨磁阻效应,科学家们己经研制出各种“纳米磁敏传感器”。研发特种用途、特种环境、特殊工艺的传感器,如在高温、高压、耐腐蚀、强辐射等环境下的传感器。利用3D打印技
17、术的传感器,柔性传感器,量子传感器等。在自动化和工业应用领域,要求传感器本身的体积越小越好。传感器的微型化是指敏感元件的特征尺寸为“毫米(mm)微米(m)纳米(nm)”类传感器。这类传感器具有尺寸上的微型性和性能上的优越性,要素上的集成性和用途上的多样性,功能上的系统性和结构上的复合性。传感器的微型化决不仅仅是特征尺寸的缩微或减小,而是一种有新机理、新结构、新作用和新功能的高科技微型系统。其制备工艺涉及MEMS技术、IC技术、激光技术、精密超细加工技术等。传感器的智能化是指传感器具有记忆、存储、思维、判断、自诊等人工智能。其输出不再是单一的模拟信号,而是经过微处理器后的数字信号,甚至具有执行控
18、制功能,技术发展表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将推动众多新型下一代传感器产品的发展。随着5G通信、大数据、AR、VR、云计算等的发展,以及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世界从原有的电子时代进入智能时代,传感器也迎来一个新的智能化时代。智能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型高端汽车、工业检测与控制、智能医用、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等领域。传感器多为非电量向电量的转化,工作时离不开电源,在野外现场或远离电网的地方,往往用电池或太阳能供电,研制微功耗的无源传感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既节省能源,又能提高系统寿命。2、智能环保设备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
19、、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污染物监测治理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平台的开发应用,深入挖掘污染物远程监控数据,创造大数据价值,提升运维水平和治污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开展数字化设计。推广仿真模拟软件、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开展环保装备设计,提高企业数字化设计水平。开发智能化装备。围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研发特征数字化、可视化、实时监测与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围绕智慧水务、垃圾收运分选、禽畜粪便好氧发酵、管道清污、环境监测等领域重点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智能化污染治理装备、远程运维装备。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围绕中小型污水治理装备、组装式大气污染治理装备、智能好氧发酵一体化装备、滤料制造装备、小
20、型垃圾焚烧装备、撬装式土壤修复装备,探索和推广模块化、数字化生产方式,加快智能化升级。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和支持环境监测仪器等产业基础较好的细分领域,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面向行业开放共享业务系统,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近年来,“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方案的出台,极大的推动了VOCs治理业务发展。在对废气VOCs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大气污染治理需求,开发了不同的处理工艺,如吸附技术、焚烧技术、催化技术和生物治理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拓展和完善。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提高VOCs治
21、理效率。低浓度、大风量废气,宜采用沸石转轮吸附、活性炭吸附、减风增浓等浓缩技术,提高VOCs浓度后净化处理;高浓度废气,优先进行溶剂回收,难以回收的,宜采用高温焚烧、催化燃烧等技术。油气(溶剂)回收宜采用冷凝+吸附、吸附+吸收、膜分离+吸附等技术。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技术主要适用于恶臭异味等治理;生物法主要适用于低浓度VOCs废气治理和恶臭异味治理。非水溶性的VOCs废气禁止采用水或水溶液喷淋吸收处理。采用一次性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应定期更换活性炭,废旧活性炭应再生或处理处置。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推广集中喷涂、溶剂集中回收、活性炭集中再生等,加强资源共享,提高VOCs治理效率。第
22、二章 项目总论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保定智能传感器项目项目单位:xx有限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58.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1、项目背景及市场预测分析;2、建设规模的确定;3、建设场地及建设条件;4、工程设计方案;5、节能;6、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8、项目招标方案;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0、财务分析。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一)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3、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中国制造2025;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4、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等。(二)技术原则1、政策符合性原则:报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行业规划。2、循环经济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以当地的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对本项目的工艺技术方案、产品方案、建设规模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生产技术链,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走出一条有市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3、工艺先进性原则:按照“
24、工艺先进、技术成熟、装置可靠、经济运行合理”的原则,积极应用当今的各项先进工艺技术、环境技术和安全技术,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明显。4、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则:近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切实达到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工厂定员、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5、产品差异化原则:认真分析市场需求、了解市场的区域性差别、针对产品的差异化要求、区异化的特点,来设计不同品种、不同的规格、不同质量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以此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五、 建设背景、规模(一)项目背景智能传感器是设备、装备和系统感知外界
25、环境信息的主要来源,已成为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之一,是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目标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是智能制造、机器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工业电子、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医疗电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二)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8667.00(折合约58.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63547.11。其中:生产工程46548.86,仓储工程5183.85,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5268.47,公共工程6545.93。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套智能传感器的生产能力。六、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有限公司将项
26、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七、 环境影响本项目污染物主要为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等,通过污染防治措施后,各污染物均可达标排放,并且保持相应功能区要求。本项目符合各项政策和规划,本项目各种污染物采取治理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从环境保护角度,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八、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1898.4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248.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33%;建设期利息188.87万元,占
27、项目总投资的0.86%;流动资金3460.7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80%。(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8248.89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6022.5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731.14万元,预备费495.25万元。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420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5319.33万元,纳税总额3288.98万元,净利润4876.84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6.31%,财务净现值2030.6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13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
28、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38667.00约58.00亩1.1总建筑面积63547.111.2基底面积22040.191.3投资强度万元/亩307.482总投资万元21898.482.1建设投资万元18248.892.1.1工程费用万元16022.502.1.2其他费用万元1731.142.1.3预备费万元495.252.2建设期利息万元188.872.3流动资金万元3460.723资金筹措万元21898.483.1自筹资金万元14189.573.2银行贷款万元7708.914营业收入万元420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5319.336利润总额万元6502.467净利润万元487
29、6.848所得税万元1625.629增值税万元1485.1510税金及附加万元178.2111纳税总额万元3288.9812工业增加值万元11524.0913盈亏平衡点万元17706.63产值14回收期年6.1315内部收益率16.31%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2030.61所得税后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要求,符合市场要求,受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保护和扶持,适应本地区及临近地区的相关产品日益发展的要求。项目的各项外部条件齐备,交通运输及水电供应均有充分保证,有优越的建设条件。,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能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
30、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先进,成熟可靠,可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第三章 项目投资背景分析一、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持续增长,VOCs治理市场需求迫切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出的推动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据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数据,“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由2015年的4.5万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7.5万亿元左右。在“碳中和、碳达峰”和“十四五”的一系列目标和规划的推动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将实施VOCs专项整治方案。制定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VOCs排放重点行业和油品储运销综合整治方案,出台泄漏检测
31、与修复标准,编制VOCs治理技术指南。重点区域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等项目,加大餐饮油烟治理力度。开展VOCs整治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对治理效果差、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的治理单位,公布名单,实行联合惩戒,扶持培育VOCs治理和服务专业化规模化龙头企业。为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迫切需要全面加强VOCs污染防治工作,VOCs治理市场潜力巨大。二、 挑战1、外资厂商占据优势地位长期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外资厂商凭借其在技术、品牌、客户资源等方面积累的先发优势在我国行业内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定位于中高端领域的国际知名
32、企业为扩大其市场份额,凭借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品牌优势以及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向下沉市场渗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由于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积累相对较少,中高端应用领域的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业内企业若要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仍需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创新,不断在细分产品和细分行业中取得突破,并逐步进入中高端应用领域。2、国内行业人才相对不足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行业,需要光学、电磁学、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领域复合型人才来支撑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技术沉淀才能实现,目前国内的人才成长速度很难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国际厂
33、商长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我国存量传感器研发人才有限。此外,国内行业企业受限于规模、资金和技术等方面较国际知名企业的差距,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仍显不足。三、 深入推进协同发展(一)着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第二战略支点”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重中之重,深入研究北京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与北京产业链对接,着力加强与中央企业、京津企业的对接合作,引进一批与京津产业相配套的项目,重点围绕北京高精尖产业,积极推动我市数据服务、氢燃料电池汽车、生命健康、电力智造、都市农业、被动房、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总部、科研院所、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科技专项在我市落户兴业。精准对接北京优质教育、医
34、疗、文旅、体育资源,通过托管、共建、合营等方式开展合作,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作建设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国家植物园和非遗小镇等重点项目。(二)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持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主线,发挥我市位于环首都核心功能区的优势,加快推进保定与北京、雄安在协同创新、产业联动、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城乡融合、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一体化。着力加强“雄安协同保障高地”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国土空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保、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规划与雄安新区的对接,加速推进服务支撑雄安的路网、电力、建材、绿化、防洪、白洋淀上游生态治理等项目建设,推动与雄安新区错位
35、、融合、一体化发展。加强雄安新区周边协同发展区域有效管理。(三)完善协同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京津雄保对接合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常态化联系。探索建立与京津雄政策共享、财税分成、生态补偿、标准互认等机制,着力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企业、中医药企业跨区域资质互认问题。继续深化跨行政区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京津雄统一的排放标准、油品供应、车辆通行、人才流动、就医结算、社保转移等政策体系。第四章 选址方案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所选场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特别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性目标。项目建设区域地理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较为完善,并且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36、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保定是首都“南大门”,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辖3市、5区、12县,另设2个开发区,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2020年11月常住人口924.26万(上述数字不含雄安三县、定州市)。市区(莲池区、竞秀区、高新区、满城区、清苑区、徐水区)面积2564.57平方公里。基本市情可以概括为: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到2035年,保定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创新保定、智造保定、山水保定、人才保定、文化保定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中心城市人口达到500万左右;我市与雄安新区共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37、中的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保定和平安保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健康保定,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保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保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国际国内大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8、,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期、变革期。总体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主要面临六大新趋势:创新对发展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最终需求带动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发展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全球经济高债务低利率低增长的态势日益凸显,国际经济大循环调整加快日益凸显,非经济因素对开放的影响日益凸显。从保定自身看,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承接疏解机遇,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带来的辐射带动机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引擎带来的临空经济和开放发展机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带来的创新发展和城市经济
39、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保定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制造业占比下降过快;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县城建设品质居全省后列,城镇化率较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城乡发展不够平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很大差距;营商环境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力度不强。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求
40、新求变求突破。三、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上,深入推进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产业强市倍增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加快发展,打造“产业转型升级高地”。(一)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龙头企业核心环节能级,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场景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化、标准化战略,推动质量革命,全面打响“保定制造”。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1+3+3”优势产业集
41、群,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健康三大优势产业,倾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推动被动房、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着眼于后疫情时代产业链重构和我市与北京产业链对接,加快锻长板补短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产业基
42、础再造工程,围绕支柱产业,开展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构建战略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引导企业统筹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建设,大力度实施技术革新、设备更新、产品焕新,推动质量进步。推动区域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引导各县(市、区)对特色产业补链强链,成区成片、成群成链。(三)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超前布局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部署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基因编辑、大数据、区块链等未来产业的研究和利用,找准切入点,精准定位数据服务、太赫兹、氢能产业、服
43、务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率先打造一批初具规模和体系的未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发展中医药、康养、医疗器械、生命与生物工程等产业。着力发展氢能产业,积极开展氢能在公交、物流、重卡等领域示范应用,打造全国氢能示范应用标杆城市。(四)发展高品质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创意设计、中介、会展等服务业竞争力,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与京津金融对接,争取更多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保定银行等本地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推动金融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现代商贸、休闲旅游、教育
44、和人力资源培训、体育产业等服务业质量,大力发展康养服务业,着眼北京老年群体,发展一批医养结合的高品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康养基地,建设一批康养小镇。(五)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强化特色兴县理念,实施“县域实力倍增计划”,继续紧扣产业主线,着力发展安国中药、高阳纺织、白沟箱包、曲阳雕刻、望都辣椒、蠡县裘皮、满城生活用纸等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县份全覆盖,打造更多百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千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强化企业对县域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全力培育立县立市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支持现有高成长性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翻番、规模翻番。(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
45、化。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改造提升,推广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大规模定制技术,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制造大市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全方位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积极培育发展数字平台型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整体性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依托北京建设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的机遇,加强对接合作,大力发展数据服务外包,积极承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数据加工、清洗、标注业务落地,将保定打造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数据服务中心和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基地。四、 全面推动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46、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资源对接联动,强化平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创新保定”和“人才保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高地”。(一)增强人才汇聚能力加快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落实“人才十条”等引才激励政策,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重视“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采取多种方式,给予特殊政策,满足企业需要。进一步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推广院士周末工作坊、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进人才的做法,吸引更多人才为保定创新服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类海外”工作生活环境,使外籍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着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二)加强创新资源优化利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创新型城市创建步伐。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着眼我市主导产业,实施一批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项目,抢占发展制高点。重视发挥我市“大学城”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企业创新政策,支持本地企业建立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引领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