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优质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一单元单元概述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排的。选编的 4 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腊八粥描绘的是民俗风情。作者沈从文先生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藏戏讲的是藏戏的形
2、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安排了描写民俗民风等内容,“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4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3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谋篇布局精巧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北京的春节 2 课时腊八粥 2 课时古诗三首 2 课时藏戏 1 课时习作:家乡的风俗 2 课时语文园地 2 课时1 北京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
4、者先简单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开始做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
5、春联等;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4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交流民俗资料。2读中感悟、交流探讨课文的表达顺序和写作特点。3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
6、化的兴趣,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教师: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查找老北京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 2 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难点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7、。(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2请 13 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
8、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
9、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3)
10、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 8 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
11、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第二课时1默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2学习课文安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
12、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到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从而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13、)三、领悟表达特点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3对比写法。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
14、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和帮助。(斯妤的除夕重点描写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做年菜”和“吃团圆饭”两个场景,而课文 对于这两处场景描写较为简略。这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突出主题。)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团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3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月初八(熬腊八粥等)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守岁等)正月初一
15、(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残灯末庙)节日气氛:热闹、喜庆、团圆、祥和1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地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2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我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3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2 腊八粥这篇课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
16、,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描绘出一幅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1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2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1本节课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2为了突出
17、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后,抓住“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话题展开,进而引出八儿嘴馋、聪明可爱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对腊八粥的细腻描写,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过程与方法】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3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和表达的技巧,学会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
18、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2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教师:多媒体课件、录音。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节的相关民俗。2 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
19、一 种 民 俗 , 在 腊 八 这 一 天 要 吃 腊 八 粥 , 把 下 巴 粘 牢 。 这 就 是 腊 八 粥 的 由 来 。 2同学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自由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序号,圈画出读不准音的字词。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边听边正音,同时结合课后的习题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本文围绕主人公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
20、家人的其乐融融。(课文分为爱粥、等粥、喝粥三部分,其中等粥是通过描写八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等情节来体现的。)三、细读文本,学习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方法和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2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原料在锅里煮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作铺垫。)3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1)运用排比句式,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
21、,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2)调动人的视觉、嗅觉来展现腊八粥的香甜可口,突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合拢、叹气样儿”写出了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写出了粥的诱人香味,“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写出了人们吃粥时酣畅淋漓的情景。)四、课堂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新词。2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你最爱的食物。爱粥腊八粥 等粥(盼想猜看)喝粥 第二课时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2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
22、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字,说出带有生字的成语。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回答)3第 218 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板书:盼、想、猜、看)4一碗碗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垂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一员,面对这一锅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他会有哪些表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沈从文先生写的腊八粥这篇课文。二、细读文本,学习第二部分(一) 研读“盼粥”部分1默读第28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23、么。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行为、表情展现人物心理。“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神态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表明八儿进出灶房的次数很多,刻画出了八儿怎样的形象?(板书:嘴馋)“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 45 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并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第 8 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3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
24、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二)研读“想粥”部分1分角色朗读第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3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4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三)研读“猜粥”部分1男生齐读第 13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2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栗
25、子稀烂到认不清楚,饭豆浑身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板书:美妙)3那么锅里熬煮的腊八粥会和八儿的猜想一样吗?让我们学习“看粥”这一部分,一起来验证吧!(四)研读“看粥”部分1教师读第14 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相关词语。3找出关键词和第 13 自然段的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三、回读赏评,学习第三部分
26、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第二部分,谈谈自己读之后的感受。2齐读第 19 自然段,思考:腊八粥的味道到底如何呢?作者是怎样表现八儿喝粥的情况的?(从“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一句可以看出大家都吃得十分饱,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作者没有直接写喝粥的场面,而是通过八儿“靠”“斜立”的动作描写和八儿“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的肚子,突出了八儿吃得多、吃得尽兴、吃得心满意足。)四、拓展阅读,总结升华1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出示阅读提纲,指名读。2沈从文先生的言辞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
27、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虽然没有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一家人之间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五、教师小结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随时可以吃腊八粥时,味道也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的那样诱人了。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香甜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六、布置作业1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查到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写一篇读后感。腊八粥盼想猜看(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惊异)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体
28、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读中分析,在读中感悟:“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3 古诗三首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 天。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
29、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独特迷人的风光。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诗中的乞巧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这首诗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表现了织女对牛郎绵绵不绝的思念,反映了汉末战乱使民众陷入长期夫妻分离的痛苦生活之中的现实。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六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本课的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学生虽然对此了解有限,但探究古人过这些传统节日时会有哪些活动,还是对学生
30、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1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2将课外的大量文化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3对于新学的古诗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4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
31、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重点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3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内涵。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资料。2 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学习古诗寒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1能正确读写“侯、章”等生字。了解“御柳、汉宫”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学习古诗寒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
32、诗。难点品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寒食,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多媒体出示)2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多媒体播放录音,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意境。)3解释题目。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从这一天起家家禁火,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现成的食物,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认识它们。2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三、学习寒食(一)品词赏句,理解诗意 1春城
33、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指名读。(2)处处“飞花”说明了什么?写出了寒食节时长安城怎样的景象?(3)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无处不”一词,感受全长安城沉浸在浓郁的春意之中的盛况。处处“飞花”不但写出了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表现出寒食节的暮春景象。(4)写了“飞花”,诗人为什么写“御柳”呢?(从侧面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5)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指名读。(2)“轻烟散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总结:生动描绘出一幅皇宫中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
34、的轻烟,告诉了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马嘚嘚的马蹄声,让人犹如身临其境。(4)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城的百姓,看到这情景你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作者借此现象表达的不满和嘲讽。)(5)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6)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二)启发想象,指导朗读1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飞花、御柳、轻烟等。)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舞杨花柳絮是什么样子的吗?3当你看到这散入五侯家的“轻烟”时,你想说什么?4带着对春天勃勃生机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来读。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1小结:这首
35、诗描写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色。从白天长安城里柳絮杨花的春景,到夜晚百姓家家禁火,但宫廷却忙着传赐新火的场景描写,确切地表现出寒食节的景象。2作业:背诵寒食。寒 食满城飘杨花:万紫千红宫里赐蜡烛嘲讽、不满轻烟入侯家第二课时1学习并背诵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2了解迢迢牵牛星的大致内容,初步感受织女的人物形象特点。3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场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
36、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另外两首古诗。二、学习迢迢牵牛星(一)新课讲授1请同学们讲讲牛郎织女这个故事。2教师介绍古诗十九首相关内容。(多媒体出示)(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得怎么样?(教师随机指导:出示有朗读节奏的诗)3指明学生再读,评价。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5通过刚才的朗读,就诗的内容,老师有几个问题: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谁把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地说一说?(织女。主要写了织女思念牛郎。)(三)细读悟情1我们都知道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可织女是一个怎样的
37、女子,我们却知之甚少,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诗,想想:织女是一位_的女子?你是从哪一句诗或者哪个词语中感知到的?(1)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是位美丽的女子。我从“纤纤”“素”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诗中刻画的织女的手不仅修长柔美,而且白皙。 虽然诗中只刻画了织女的手,但俗话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可以想见织女一定是一位美丽的女子。织女是位勤劳的女子。从“札札弄机杼”一句诗中可以看出,织女在织布,织布机发出了札札的织布声;从“终日”可以看出织女一整天都在织布。(2)织女整天都在织布,可是为什么一整天连一匹布都不能织成呢?(因为她内心思念牛郎,无心织布,所以一整天连一匹布
38、都不能织成。)织女的思念还能从哪儿感知到?(泣涕零如雨。)她为什么会哭泣呢?(因为思念牛郎,内心饱尝着思念的痛苦。)(3)古人将哭分为三种,其有泪有声者谓“哭”;有泪无声谓“泣”;有声无泪谓“嚎”。而织女则是(泣)。织女默默地流着眼泪,由此可见,织女的内心一定是(痛苦,伤心)。(4)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织女内心的痛苦,伤心。2在你心中,织女还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1)她是一位痴情、专情、深情的女子,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可以感受到。即使被银河阻隔,不能与牛郎交谈,仍然静静地看着牛郎的方向。(2)此时,织女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那织女的内心呢? 哪一句诗写了织女的心理呢
39、?(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句诗是什么句式?(反问句。) (3)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再次朗读。你认为织女的心中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怨恨,无奈,悲痛、哀愁银河无法跨越,只能远远地看着,默默地思念。)(四)写法分析这首诗歌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用了许多叠词。)用叠词有什么作用呢?(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朗朗上口。内容上:反复渲染,起强调突出的作用。)(五)主旨拓展1牛郎织女本是天上的神话传说,这首诗写出了织女因为银河的阻隔不得与牛郎相见的痛苦、怨恨。诗人仅仅只是为了写天上的爱情悲剧吗?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2这首诗借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分离,其实是为了写人间的别离,天上人间同样上
40、演着悲剧,表现出诗人对人们同情。3最后,我们一起来齐背全诗。再次感受诗人哀怨动人的情感。4这首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勤劳而内心痛苦、无奈、怨恨的织女,作者是如何表现织女的内心世界的?(通过刻画织女的动作、心理活动和情态。)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激趣导入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学习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是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2作者简介。(二)指导朗读1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节奏、感情基调、语速等。2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和手里的工具书理解诗意。(三)品读感悟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并抓住它的特点描述出来吗?(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
41、香的桂花。)2小组讨论:根据以上的景物描写,概括说说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和意境氛围。(1)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庭院中,树枝上影影绰绰,安歇着几只乌鸦。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水湿润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清香。(2)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寂寥、冷清而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给人一种凄清、冷寂、孤独之感。地白积水空明、素洁澄静、清冷之感栖鸦安静、寂静冷露清冷3结合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离别思聚、望月怀人,思深情长。)4通过写凄清冷寂的景物,抒发作者孤独寂寞、离别思聚的情感,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5如果把结尾改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
42、落心头”好不好?(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改了就没有这 种意境了。)6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撒向人间。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四)小结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四、布置作业1背诵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2将迢迢牵牛星试着改编为情景剧。
43、3搜集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迢迢牵牛星牛郎织女 隔河相望比喻不能团聚同情、不满人间男女 相爱受压制 不能欢聚十五夜望月白、栖湿望落愁思之深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语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4*藏 戏藏戏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
44、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篇课文被选进本单元,目的有二: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学生们对戏剧缺乏兴趣,特别是对藏戏更是一无所知,所以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藏戏的有关感性资料。让学生先从感官上认识藏戏,然后产生了解藏戏的兴趣,从而体会藏戏这种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藏族同胞的民俗及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2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3进行一次小练笔,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知识与技能】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式。【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同时,借助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藏族文化和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重点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师:搜集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