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而不思就惘,思而不学就殆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可能显现的题目【名词说明】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讨论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进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讨论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 进展关系的问题;明清宇宙期 16 世纪至 17 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 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 明 清宇宙期;皇木采办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 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
2、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 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缘由;以后历 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郡县制 古代中心集权体制的地方治理制度,郡、县最高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 国王对地方进行治理; 中国春秋时期已有郡、 县的设置; 楚武王灭权国, 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头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经较为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县下有 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掌握的基层组织单位;郡的设置较县晚;秦国最早设郡,而后晋、赵、吴相继设郡;这一时期郡的位置比县低
3、,且无相互统属关系;到了战国时 期,随着郡县设置的增多,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治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多由 武官担任;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经很普遍;秦统一后郡县制遍行全国,始皇 分天下为 36 郡,汉承秦制,比秦更为严整;行省制 中国元代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地方治理制度;行省,即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行省的性质最初只是中心政府在地方的暂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心政府在地方行使肯定的职权;约在元世祖后期成宗初期,行 省逐步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政府机构,并在行省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 制,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职;明承元制,改行
4、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布 政使司下设立府、县和少量一般州;清承明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侨置州郡县 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 郡县,仍沿用旧名,这类州郡县称为侨置州郡县;最初显现于东汉,东晋时期北方国土 大片沦陷,侨置州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连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区的百姓 设立侨置州郡县,直至宋元相持时期,侨置州郡县都有显现;设立侨置州郡县的缘由主 要有,国土沦丧,大量难民的显现;王朝必需爱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收复失地的决 心;以及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
5、郡、县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而不思就惘,思而不学就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 晋朝朝廷东迁后, 政府为明考课、 定税收,先后于 341 年、364 年和 413 年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顺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 ,豪强肃然;南朝 457年、473 年、481 年、502 年和 560 年,亦曾多次土断, 但执行中巧伪甚多, 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羁縻政策羁縻政策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心王朝笼络少数民族 使之
6、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处理中心与地方少数民主聚居的关系,以维 系中心集权制度的统治;所谓羁縻,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掌握,縻就 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 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治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 统治位置,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心王朝、经济上有 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治理;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进展到肯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 基础上进展起来的,这种类型
7、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有城的 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集合中心;陪都制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一种复合型的现象;陪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丰镐是丰和镐两个地方,文王坐丰,武王坐镐;武王灭京,在伊洛河建立邑城,又称成周,就是陪都,周公旦亲自督建,从今陪都制度建立;此后在明朝、民国等时期 都曾显现过陪都制度;【简答】历史地理学的讨论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难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讨论2、方法和手段文献规律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
8、考古挖掘材料、野外实 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讨论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历史地理学讨论的现实意义1、防灾、减灾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地貌学、历史水文地理学的讨论,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猜测和滑坡供应参考和借鉴;2、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 自然资源和环境爱护供应了借鉴和参考;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化、交通路线的挑选、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讨论对 今日经济建设也有非常具体和直接的借鉴作用;这在教材上也有具体的论述;3、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文化地理
9、讨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讨论;一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这些讨论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简述近 1 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历史时期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相对于冰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暖和的;但在1 万年中的短时段上,气候也在不断名师归纳总结 地变化,气温在不断地波动, 但大致是暖和期变短冰冷期变长,潮湿期变短干旱期变长,第 2 页,共 7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而不思就惘,思而不学就殆寒温交替变化:一、全新世大暖期 距今约
10、8000-5000 年 显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二、西周 公元前 1100 年至公元前 850 年5000 年来第一个冰冷期,连续了 200 多 年;三、春秋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初年 暖和期;四、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初年至公元 600 年 冰冷期;五、唐北宋时期 公元 600 年至 1000 年左右 暖和期;六、南宋时期 1000-1200 年 冰冷期;七、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 1200-1300 年 暖和期;八、明清时期 1400-1900 年 冰冷期,又称明清宇宙期;讨论说明,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下垫面和地震群 发期等天文和地理因素有关,同时人类活
11、动也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气候变化;简述 4000 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1 从我国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挖掘看,当时的森林分布也非常茂盛南方很多地 区沼泽、森林相间,特殊是华北地区普遍存在自然的森林植被 2 在先秦时期,我国的森林分布面积非常宽阔 3 到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相当丰富,有松柏等,但到东汉至南北朝 时期,六盘山仍林木深茂,渭水上游和西秦淮板屋之风方兴未艾;4 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肯定的变化,北方游牧民纷纷南下,垦区变 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5 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头被大量利用 6 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东南地区经济开发加大,南
12、方森林破坏 严峻; 4000 多年中 , 植被掩盖率大为缩小 , 生态平稳受到严峻威逼;各个植被带的分 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肯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自然植被逐步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 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头受到重视的);自然植被 - 栽培植被 - 次生自然植被 - 栽培植被的反复显现;缘由:1 自然因素:温度、水分、日照光照、有害物种的入侵 2 人为因素:大兴土木、军事行动、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刀耕火种 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化的规律 1、河流的总体水量在下降 河流径流量削减,黄河流域如关中西安邻近,唐
13、代有八水绕长安,现在很多河流干 涸;长江上游支流也存在径流量削减的趋势;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古湖泊大量消亡,湖泊在泥沙淤积和人为垦殖影响下日渐萎缩, 2 、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步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 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中下游平原的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1)人为筑堤、决堤、裁弯取直影响着河道的走向;(2)人类对森林资源无限制开发利用、山地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中名师归纳总结
14、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而不思就惘,思而不学就殆的含沙量,加剧了中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和河床的抬升,进而影响河道的变徙;(3)水利的兴修、生活和工业用水影响了河流的水量;比如黄河的断流就与此有 很大的关系;(4)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影响了水质 我国沙漠的分布特点;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沙漠、戈壁的面积就达149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15、5%,远远大于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 1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125 , 分为可逆性沙漠和不行逆性沙漠;3
15、5 50 ,东经 75 可逆性沙漠:早期原非沙漠地区,但植被脆弱,相对而言较相对平稳的状态埋伏着 变成沙漠的条件,如: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缘由: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不 合理的垦殖;过度放牧;战争的破坏;不行逆性沙漠:第四纪冰期以来形成的沙漠,但 中间和边缘仍存在着较好的绿洲,如毛乌素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河西 走廊沙漠;缘由: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附,我国沙漠演化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两类情形:原先不是沙漠的地区因植被削减、过度开垦、气候等缘由而逐步沙漠化;如:毛乌素沙漠,呼伦贝尔大草原;原先的沙漠地区不断扩大而导致周边地区也沙漠化;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的规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1、
16、沙漠扩展方向大致是向南、向东推移,沙漠化趋势越来越严峻;2、历史时期沙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气候和地表丰富的沙质物质是影响沙漠化主要的自然缘由;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渡垦殖、超载放牧、砍伐森林、修筑大型工程建筑破坏地表 植被和地表土,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人为因素是沙漠扩展最主要和直接的缘由;3、历史时期沙漠化对地区性社会经济的进展造成肯定程度的影响 北方丝绸之路 的衰退、城市的废弃、政权的兴衰、农牧分界线的推移都受到了沙漠化的影响;丝绸之路衰微的缘由?随着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经济位置大大下降,丝绸之路的中枢 作用日渐消逝;西北丝绸之路的衰微,以绿洲农业的衰退和沙漠
17、化加强为特点,是人类 垦殖文明的不合理开发的结果,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南方 海上丝绸之路的位置日渐重要, 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 也是中国北方经济基地为下降,仍有就是西亚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 快速灭掉了拜站庭帝国 , 掌握了小亚细亚 . 严重阻碍了丝路 . ;在众多背景下,陆上丝绸之路的位置在客观上大大下降也在情理之中;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化的历史;演化规律: 1 历代行政区划的建设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2 同一个王朝行政区划的数量表现出由少逐步变多的趋势;3 历史同期行政区划的变化既发生在朝代和朝代之间也发生在朝代之内; 4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以最高级
18、最频繁,最低级最稳固;5历史上显现最早的行政制在地方行政中往往处于最低一级;6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进展从秦朝到清朝约可分为三个时区:两级制,三级制,四级制;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变化的结果;7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特点: 1 政治性,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地方额治理手段,关系到中心政权能否在全国 范畴内有效行使权力; 2 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的手段;3 地域性,行政 区划表达了肯定的空间范畴,不同的行政区划反映不同的空间地理景观和历史进展过程,;4 综合性,行政区划是多元的,多层次的综合体,涉及到不同的空间的部门是牵一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
19、料 - - - - - - - - - 学而不思就惘,思而不学就殆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工程;5 继承性,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形成和 简历起来的; 6 相对稳固性,行政区划的进展变化受制于肯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及地理因素,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但具有相对稳固的特点;7 动态性最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是处在一个不断进展变化的巨大体系中,是依附于肯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自然条件 的;七、历代政区演化规律 1、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呈阶段性进展 经受了郡州时代,道路时代、行省时代 2、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出现由高降低和由虚入实的变化 由高到低,指的是高级的行政区的幅员逐步减小,数目变多,级别
20、逐步下降最终归 于消亡;由虚入实是指一些原为监察、转运等中心派出机构逐步变为一级行政机构;3、政区空间分布不平稳 早期集中在北方,后来,南方增多,北方削减 城市的形成过程 古代城市的形成过程分为 3 个阶段;第一阶段:“ 城” 即“ 城堡” ,并非城市,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生产就很少见到;其次阶段:“ 城邑” 比城堡的规模大,一般在25 平方米左右,数量比城堡多,分布较广,经济上已有肯定的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但由于诸侯等级制的限制,使:1 规模不大 2 官府手工业占统治位置3 居民大多为农业人口;第三阶段:“ 城市”是到了肯定时期才结合而成;原始社会说,城市是在原始社 会后
21、期显现的;夏代说,只有显现国家才有城市,认为城市和国家一起显现的;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基本特色 第一种:自由开放式的平面布局;主要特点:据实际动身,依据不同地貌和其他条 件确定城市的布局模式,具有动态和主体感;因地制宜;其次种:封闭式的平面布局;1,南北轴线凤鸣对称,建筑物主次分明,大小布局紧紧有余,方形; 2,棋盘式的布局;九条干道,每道九辆车;序;左祖右礼; 4,贯穿全程的中轴线;3,城内建筑布局严格有历史上的两次人口大迁徙第一次:西晋晋惠帝 - 北魏统一北方,历时140 年;迁徙地点:东区,江淮,西区,江汉;迁徙人口的构成:1,上层人物, 2,一般老百姓;这次人口迁徙对我国人口 布局及社会
22、进展的影响: 1,转变了我国南北湖口分布及人口质量状况,2,转变了中观 地区的民族结构 3,3,对南北朝经济的进展产生不同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其次次:北宋时期;缘由: 1,金人的南人及赵宋政权的南迁;2,金人在占据区实行掺酷的民族压迫政策,迫使北方汉人南迁;3,女真人一搜刮民田为名,大量圈地,今人过着游牧生活,把两天变为牧场; 4,宋金相持,黄河、沧河是战略要地,政局动荡;5,迁到南方的汉人,建立南宋后,向北方的汉人出台了吸引政策,吸引北方汉人;6,南宋各地抗金名将,积极活动与黄河沧河,每次活动后,都会带大批汉人南旋;影响: 1,南北户口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口稠密地区发生了转移;2,中原地区经济
23、受到致命的破坏; 3,加速了南方经济的进展,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列举】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进展的影响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而不思就惘,思而不学就殆暖和潮湿的气候有利于文明的富强和统一王朝的强大;距今 80003000 年的仰绍 暖和期,孕育了高度富强的黄河文明及新石器时代文化;春秋至公元前 1 世纪的暖和期,有我国强大秦、西汉王朝;公元7 世纪至 10 世纪的暖和期,正是我国强大的唐王朝时期;冰冷干燥的气候对应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南迁,引起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波折发展;西周冰冷期, 北
24、方的戎、 狄多次南侵, 对周王室和北部边地诸侯国的安全构成威逼;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6 世纪的冰冷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南迁,使得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11 世纪至 12 世纪的冰冷期,北方的党项(西夏) 、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多次南下,金占据了黄河流域,元就建立统一的王朝,迟滞和延缓了内地社会经济的进展;14 世纪至 19 世纪的冰冷期内, 北方的满洲人 (清)南下统一中国,实行的圈地、屠城、薙发等措施对社会经济也有肯定的阻碍作用;十部历史地理著作禹贡是尚书 一作书经 , 简称书 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全文1189 字
25、;记载先秦时期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的山川、河流、物产等要素;山海经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地理学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多人;全书共 18 卷,其中山经 5 卷、海经 8 卷,大荒经 5 卷;穆天子传是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旅行地理著作,一般认为战国时赵国人所著;周礼;职方氏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述九州的山镇,特产,人丁,蓄种,谷属等;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成书于西汉初期;管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特地讨论自然地理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先秦时期 的土壤、水利、地图、矿物做了记载;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
26、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地区郡为纲,祥述103 郡国及所辖 1578 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各胜古迹,道里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 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行垦地、可垦不行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 考了史记 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 略言其地分”、朱赣“ 条 其风俗” 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明白和讨论,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 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沟通的情况;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讨论的范畴,
27、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志重点在“ 风俗” ,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留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动身以施其政;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宪宗元和年间(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表达;806820 年)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说:“ 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畴;”大元一统志元代官修各地方志的总志;元朝. 至元二十二年( 1286 年),集贤高校士行秘书监事扎马剌丁奏请编纂大一统志,世祖忽必
28、烈遂命他与少监虞应龙等人搜集材料 编纂此志;至元三十一年(1294),书成;此书按各路、州、县分别记述各地区有关的 史地,内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官迹、人物、仙释等门类;,大元一统志中储存了大量宋朝、金朝、西夏、大理国、西辽、吐蕃、蒙古高原、元朝时所修方志书中的宝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外,此书对于元 朝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状况,以及地理、地质、考古等记载,也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此书在明朝时就已散失,然而,在明修一统志、清代编清一统志中都名师归纳总结 存有大元一统志中的如干资料;今有金毓黻辑成的大元一统志残本15 卷,又与第 6 页,共 7 页-
29、-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而不思就惘,思而不学就殆安文溥辑成大元一统志辑本4 卷水经注是公元 6 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可能显现的题目【综合论述】分析我国政区演化的影响因素1、政区演化受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的空间支配,是在地理空间中划分行政区域,与自然环境具有自然的关系;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中有一个基本原就:“ 山川形便” 原就;高山大川是自然地理区划的界线;遵循这个原就划分政区,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抵挡自然灾难,而 且对内部交通、经济沟通的形成以及文化的认同也有好处;但是,依据这个
30、原就划分政 区特殊是范畴很大的高层政区, 一旦其他条件具备, 的确简单成为封建割据的形胜之区,不利于国家的统一;2、政区演化受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政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主从关系;政治是国家治理社会的活动,行 政区划是国家为了治理社会而划分行政区域;政治因素是行政区划的打算因素,“ 政治 主导原就” 是行政区划的首要原就;3、政区演化受中国经济进展的影响 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必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是行政区划的重要影响 因素 、经济进展水平影响行政区划的空间分布格局;从整体上看,我国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空间分布是同区域经济进展形势相一样的;除社会动荡时期以外,一般经济更加展地区
31、,政区设置越多越细;历史时期政区空间分布的格局:经受了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转变;这与全国 经济重心的进展趋势是一样的;出现东密西疏的格局;瑷珲腾冲线两边,自然环 境、经济进展水平差异很大,虽然西部面积占全国近2/3 不一样,但自秦以来高层政区只占1/3 ;、经济进展状况往往打算行政中心位置的挑选;历史时期地方行政中心特殊是中 低级政区的行政中心,大部分都挑选在交通或者产业发达的地方,主要是由于经济基础 好,便于经济治理,便于物资的征调运输,可见经济是重点考虑的因素;、经济进展水平打算政区等第;在明代以前,州县等级划分主要是以户口多少为 标准;明代以来,又用各府县的钱粮数额定府、县的等级;其实,都是采纳经济标准来 定等第;4、政区演化受中国文化进展的影响 从文化地理这方面看,所谓文化主要涉及语言、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文 化对行政区划的关系也是紧密的,所谓“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就告知了我 们这个道理;第一,风俗文化区可以成为划分政区的依据;其次,宗教文化区与民族在空间上具有同一性,这些民族宗教地区往往是划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依据;宗教文化对行政建制影响的重要例证;5 社会的稳固与动荡对政区演化的影响 政区转变,大多发生在政权交替,社会动荡的纷乱区我国古代的陵县制度也是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