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手法-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59087966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补泻手法-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针刺补泻手法-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刺补泻手法-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补泻手法-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针刺补泻手法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针刺补泻手法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摘要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主题词针刺补泻;针刺补法;针刺泻法 On Relative Spe

2、cificity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of Acupuncture Gao Xiyan (Henan College of TCM, Zhengzhou xxxx,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probes into effects of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on the human body, based o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moder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co

3、mbination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n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holds that the key of occurring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ctions is not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anipulation itself, and it is the functional state of the organism in acupuncture

4、treatment. When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act on the human body, they occur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effects via regulating Qi, indicating that occurrence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effects needs a certain condition, that is, occurring reinforcing action on the patient of deficiency syndrome

5、 and reducing action on the patient of excess syndrome; both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have therapeutic effects on both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excess syndrome, but deficiency should be first treated with reinforcing method and excess syndrome should be first treated with reducing method. Key

6、 wordsMethod of Reinforcing-Reducing;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Method; Acupuncture Reducing Method 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也正是由于补泻手法操作的难度大,致使对传统的补泻操作术式产生了神秘的认识,使后学者不能真正掌握补泻的精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产生上千年的争论,出现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现象。用现有教材上的补泻理论不能圆满解释临床中的问题,如教材上讲用针要

7、“虚者补之”,“实则泻之”,“补泻反则病益笃”,但临床实际中并不完全如此,许多医生对各种病证均采用平补平泻,甚至补泻反用,也有治疗效果,对此应如何解释?笔者认为针刺补泻具有相对特异性。 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指补法是相对于虚证而设的一种操作手法,泻法是相对于实证而设的操作手法,补法、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相对特异性的另一个含义即补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依据如下。 1补泻效果主要取决于机体本身 1.1针刺补泻作用取决于机体针刺时的机能状态 机体的机能状态(包括生理、病理

8、、精神状态等)不同,对针刺手法的反应性也必然不同,也就是说针刺手法能否在体内产生补泻效应,只有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人体的机能状态是产生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对于虚证患者,无论是用什么手法,针刺后产生的效应总是偏“补”,但不同手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补法效果最好,平补平泻及泻法次之;对于实证患者,针刺后产生的效应是偏“泻”,其中以泻法效果最好,平补平泻及补法次之1,2。临床上对高血压(实证)患者,用一定手法针刺后,可降低血压,而不管采用哪种针刺手法,均不会升高血压;对于休克(虚证)患者,用一定的针刺手法治疗后,能使患者血压回升,而不管采用什么手法,均不会使患者血压再降低;对于血压

9、正常者,不管使用哪种针法,对血压的变化几乎无影响。再如姜氏报道,针刺对胃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但该作用与胃本身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高张胃对针刺敏感性高,低张胃则不如前者,而补、泻两种手法间无显著差异3。由此可见,机体的状态、病证的虚实是产生补泻的重要条件。 1.2补泻作用通过得气来实现 不管针刺最终在体内产生哪种效应,都需要针下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适度的手法才能达到“补虚”或“泻实”的目的,所以在论述针刺补泻手法时,得气是产生补泻手法的基础。 所谓“得气”,是指当针刺入机体后,引起人体的某些物质或机能反应。标幽赋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沉浮。”

10、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也说:“沉重、涩滞、坚实,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来。”以上是古人对针刺得气后的具体描述,这些感觉和现象,就是得气的一些象征,也是机体内的物质、机能反应的具体表现。针刺之所以能产生补泻作用,就是凭借机体的物质、机能反应,运用针刺手法,产生“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的治疗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难经七十八难说:“针有补泻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说明针刺必须诱起机体的机能、物质反应(得气)后,运用补泻手法,才能产生疗效。灵枢终始:“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即指此意。 1.3衡量补泻效果的

11、标准是临床疗效 判断针刺补泻效果的标准是临床实践,即针刺手法在机体内所产生的临床补泻效应。如果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作用于机体,能够鼓舞机体正气,促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就说明此时的针刺手法是补法,如果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作用于机体,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体机能恢复正常,此时的针刺手法即为泻法。从实际情况来看,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补虚泻实”,无数事实证明,临床中的许多虚实病证正是通过在机体内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例如,对于高热(实证)患者,在大椎穴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后,能使其热退。对于慢性腹泻(虚证)患者,在天枢、脾俞、肾俞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操作后,能起到止泻作用,针刺补泻手法的作用是确

12、实存在的。 2补泻手法对机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早在内经中,就认识到针刺对机体有调整作用,灵枢终始:“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说明留针既能治疗热厥,也可治疗寒厥。针刺的作用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对于虚证和实证,均可通过留针调气,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素问针解:“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对于虚证和实证,也可通过补泻达到调理虚实的目的,灵枢终始:“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灵枢口问提出治疗“人之欠”,用“泻足少阴,补足太阳”;治疗“人之哕”用

13、“补手太阴,泻足少阴”;治疗“人之唏”用“补足太阳,泻足少阴”的方法。在内经中补泻同用的情况比较多见,对于同一机体,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补泻方法,或补泻同时使用均能提高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对机体有调节失常的机能,使之趋向平衡的作用,当机体机能处于正常水平时针灸作用不明显,而当机能亢进时针灸使之减弱,机能低下时针灸使之加强。这时补泻手法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陆氏观察烧山火、透天凉和平针3种手法对人体尿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总17-羟类固醇含量的影响,发现尿激素含量在刺后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趋势,经方差分析,3种手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5。说明补泻手法、平补平泻对机体都有调节作用,由

14、于平补平泻比补泻手法容易操作,同样有调节作用,所以,平补平泻用得较多。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补泻的这种调衡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补法与泻法之间,及与平补平泻间存在一些相对差异,即补泻具有相对特异性,提示我们准确把握这些差异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3补泻反用临床也有效 根据灵枢终始灵枢寒热病等篇的记载,同一种针法可以用于治疗性质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症,在某些病症中还可以将补泻同时使用,说明针刺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机体的平衡,而补泻的正确使用有助于加强这种对机体的调整,所以说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补、泻或平补平泻均可使用,现代临床也证实了这一论点。陈氏对30例乳癌根治术后接受化疗的病人,分别施以补法、泻法,观察对

15、化疗毒性反应的影响。每周投予抗癌药物2次,4周为一疗程。每次投药以前针刺,投药的第2天再针刺,4周共进行16次针刺治疗。第1、3周取穴大椎、足三里,第2、4周取穴身柱、三阴交,手法以徐疾补泻为基础。结果显示,在化疗中,补、泻两组白细胞总数变化不显著,对照组(不针刺)则自第1周即显著减少。白细胞降至正常以下病例数,补法、泻法组是从化疗2周后出现,对照组则是从化疗1周后出现,说明补泻均能改善病情,对化疗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脱发、头昏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补法略低于泻法,补法与泻法无明显差异6。说明对正虚邪实的病人补法、泻法均可使用,补泻与病证相反,病情不一定加重。 针刺补泻与药物补泻有所不同,

16、没有虚虚实实之戒,现代临床研究证明虚证用泻法也有治疗作用,如孙氏等针刺足三里、曲池、合谷、内关治疗肿瘤患者,可明显增强肿瘤病人免疫功能。针刺补、泻手法均可使肿瘤病人的自然杀伤细胞(NK)、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活性明显增高,升高T细胞数量,并可调整T细胞亚群(OKT+3、OKT+4、OKT+8)的比例失衡,使病人OKT T+33、OKT+4细胞数升高,补法能使虚证病人OKT+8百分率降至正常水平,泻法对正常水平的OKT+8百分率无任何影响,补法与泻法均可使T4/T8比值有一定程度的增高。补法与泻法均具有增强肿瘤病人免疫监视功能,增强细胞免疫,改善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状态的免疫作用。同时

17、,还观察到在NK活性调节方面,补法优于泻法。在升OKT+4细胞群体中T辅助细胞(Th)及T诱导细胞(Ti)数量方面,补法可使OKT+8百分率恢复正常,而泻法组治疗后OKT+4百分率仍低于正常,提示在此环节上,补法亦优于泻法。另一方面,补法对处于低下水平的OKT+8细胞有使其升高的作用,而泻法对处于正常水平的OKT+8细胞却无作用,从而体现了针刺“以平为期”的免疫调节特点7。说明泻法对虚证并无虚虚之虑。 动物实验证明补法对实证也无实实之虑。方氏等用不同手法观察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发现不同泻法均有明显的相对降温作用,补法除对发热曲线有轻微的影响外,不产生明显的即时降温效应和对发热高峰的抑制

18、效应,但也不加重发热的程度8,说明在实热证的治疗中,补法没有加重病情,也不犯实实之戒。 总之,内经难经的补虚泻实作用确实存在,而用针的虚虚实实之戒,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禁忌,灵枢五禁等篇中列举的数种禁用补泻情况,是机体盛衰变化发展到极点的特殊情况。 4对针刺补泻的认识 针刺手法自内经以来,分补虚、泻实两种,并有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手法,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元明时期,形成针法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高峰,产生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多种复式补泻手法。也正是由于操作方法的复杂化,历代医家对针刺补泻的作用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有的强调手法的作用,如徐凤、杨继洲等大力

19、倡导补泻手法的作用;有的对手法提出质疑,像朱丹溪、汪机等以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理清这些分歧的关键是弄清针刺补泻效果与操作术式有关,还是与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 元朱丹溪说:“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妙在押死其血气则不痛,故下针随处皆可”(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他对针灸治疗亦颇有研究,认为针刺可攻邪行滞、行血去瘀,有泻的作用。明代汪机分析其中的道理,说:“丹溪言针法浑是泻而无补,何谓也?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针灸问对),认为毫针无气无味,不具备温阳补阴的作用。他

20、还根据素问八正神明论,对针刺补泻的作用加以发挥,说:“夫泻,因泻其盛也。于补亦云宣不行之气,移未复之脉,曰宣曰移,非泻而何?”从而认为内经中的针刺补泻法具有攻破去脓、活血化瘀、开泄去滞之功,主张手法不宜过于繁杂。清廖润鸿针灸集成说:“针法虽有补泻之法,予恐但有泻而无补焉。经谓泻者迎而夺之,以针迎其经脉之来气而出之,固可泻实也;谓补者随而济之,以针随其经脉之去气而留之,未必能补虚也。”并以内经中“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和无刺大劳人、大饥人、新饱人、大惊人等针刺禁例为据,强调“凡虚损、危病、久病,俱不宜用针”。 针刺有泻无补论是对经文的误解,明汪机所引用的经文,有“阳不足者温之以

21、气,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一段。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文字上有一些差异。确实,经文所指是具有一定气味的药物可以温阳或补阴,形气不足者当以气厚的药物,精血不足者当以味厚的药物,分别予以调补。针刺治疗的各种用具,当然无气无味,与药物治疗的机制有所差别。针刺补泻的作用,是通过穴位激发经气,使用各种手法来调整经络气血盛衰,从而达到补虚或泻实的作用。汪机以“针乃砭石所制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为论据,来否定针刺有补虚的作用,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知道,穴位是“脉气所发”之处,是经络气血汇聚流注的部位。针刺穴位不仅有“破皮损肉,发窍于身”的表面现象,而

22、且调整经络气血的盛衰。针刺不仅有破气行滞的作用,也有补气养血的作用,这在临床实践中已有证实。如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治疗“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失精劳症”,即取肩井、大椎、膏肓、脾俞、胃俞、下脘、足三里等穴,当属“形气阴阳俱不足”之证。可见,针刺治疗并非只适用于实证,针刺作用亦并非只有泻实一端。 补泻手法是指力、腕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针刺角度、针体在组织内进退、进针出针、针体的粗细、留针时间、呼吸配合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就会引起相应的整体变化,补泻手法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针刺补泻效应的产生取决于患者本身的机能状况,与机体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9,补泻手法是一种

23、外在的因素。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机体的自身调整)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补泻效应的标志是临床疗效,而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补泻手法在不同条件下既有补虚泻实的双向作用,又能表现出其相对的差异性,临床要分清虚、实,判断病位,根据个体情况,并结合腧穴特性来选用不同的手法,才能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片面强调术式而忽视病人机能状态,是不能取得佳效的根本原因。 5参考文献 1孙六合,孟庆莲,马丙全,等.多种热补手法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5):57 2孙六合,姚俊卿,张中成,等.多种热补手法对健康人穴温影响的对比观察.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9(2):40 3姜照帆.

24、不同针刺手法对胃功能调节作用对比观察的初步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88;(1):55 4裴廷辅.阴阳、调衡、针刺补泻与环核苷酸.中国针灸,1985;5(2):32 5陆瘦燕.烧山火、透天凉两种针刺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9):33 6陈克彦.针刺补泻手法对化学抗癌药物毒性反应的作用.中国针灸,1983;3(5):17 7孙华,于耀才,何维,等.针刺补泻手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NK、LA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国针灸,1992;12(2):39 8方剑乔,林咸明,王月芳,等.不同手法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针刺研究,1996;21(3):50 9高希言,牛学恩.热感手法对不同证型穴位升温效应的观察.中国针灸,1999;19(2):97 (收稿日期:20XX-09-25,成平发稿)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