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本的运行(29页DOC).docx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59065487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9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资本的运行(29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章资本的运行(29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资本的运行(29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资本的运行(29页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目的要求:本章着重分析资本的运行过程,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考察,揭示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运动的速度和资本运动的条件,垄断阶段资本运行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揭露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阐明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主要内容: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教学重点:了解资本循环、资本周转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教学内容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 资本的循环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2、形式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资本的循环就是单个资本的运动。产业资本是指投入到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产业资本要不断地从流通领域进入到生产领域,再从生产领域进入到流通领域,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可以表示为: AGW P W G Pm式中,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P代表生产过程,W代表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G代表实现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实线“”代表流通过程,虚线“”代表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资本的循环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家以商品购

3、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这一阶段用公式表示为: AGW Pm从形式上看,这与一般的商品流通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个阶段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因为资本家所购买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能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商品劳动力,以及能吸收剩余劳动的必备要素生产资料,这些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要素。这表明资本家的货币在这里已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在量上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形态上由货币资本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本形式,这样,产业资本循环便进入第二阶段。 AW P W Pm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这是资本家使用他所购买的劳动力

4、和生产资料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不仅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发挥着资本的作用。生产过程的结果是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的商品,而且创造出了剩余价值并凝结于这些商品中,这一阶段用公式表示为:从形式上看,这个过程与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没有区别,但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结合起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才使资本家预付的资本成为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剩余价值。通过生产过程,资本的形式又一次发生了变化,从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这样产业资本循环便进入第三阶段。W G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这时资本家以商品销售者的身份回到市场

5、,把新商品卖出,收回货币。在销售过程中,资本家不仅收回了预付的货币资本,也获得了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这一阶段用公式表示为:从形式上看,这也是一般的商品流通,但这里的商品,包含着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劳动者无偿为资本家提供的剩余价值,体现着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它不仅是商品,而且是资本。通过售卖阶段,资本不仅发生了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使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了实现。通过售卖阶段,可以看出,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产业资本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所以,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

6、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第一,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第一、第三阶段是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生产过程,是资本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就在这一阶段中被生产出来。但资本循环也离不开流通过程,否则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就缺乏必备的条件。第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依次更替的。在任何一个阶段上运行不畅,资本的循环就会中断或受到影响。如在第一阶段遇到障碍,购买不到进行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就会转化为贮藏的货币;如在第二阶段发生停滞,生产无法进行,剩余价值也无

7、法生产出来;如在第三阶段遇到困难,商品销售不出去,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就实现不了。第三,产业资本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通过完成各自相应的职能去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的,它们是资本在循环的不同阶段而采取的职能形式,而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而,产业资本的循环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一个循环过程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循环过程的开始。用公式表示为: A AGW P W G GW P W G PmPm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又回到自己原来的出发点。这样

8、,产业资本循环就具有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生产资本的循环:PWG GWP。商品资本的循环:WG GWPW。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但又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特点,只有把三种循环统一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运动的过程和本质。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保持连续性。要使产业资本循环连续不断地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相互联系的必要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产业资本家必须把全部资本依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部分,使它们同时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各自执行自己的职

9、能。只有这样,产业资本的运动才会连续不断地进行,而不会在形式变换过程中产生中断。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交替进行,使资本循环得以不间断地进行。如果全部资本都转化为资本的某一职能形式,那么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就会中断,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是相继的。每一种职能资本,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继地进行转化,并改变它的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例如货币资本要相继转化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再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则相继转化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然后回到生产资本形式。商品资本则应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再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产业资本的三种

10、循环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相继转化,无论在资本循环哪一阶段上发生停顿,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相继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也就没有相继性。同样,没有相继性也就不可能有并存性,如果相继性受到阻碍,并存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产业资本只有做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以及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性,资本循环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相继性,是产

11、业资本保持正常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消费存在着对抗性矛盾,经济危机的周期发生,使得这种条件经常遭到破坏,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资本循环只能时断时续地进行。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征,阐述了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资本不但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是一种不息的运动,是一个经过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二)资本的周转1、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74页,人民出

12、版社,1972年。研究资本周转的目的,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分析加速资本运动的条件,以进一步揭示资本运动的矛盾和规律。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周转的快慢程度。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指针有两个:一个是资本的周转时间,另一个是资本的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时间。指资本从最初形式出发经过三个阶段回到原出发点的一个循环过程所需的时间,资本周转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形成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形成资本的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的生产时间。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部分。劳动时间是劳

13、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某种商品所投入的活劳动的时间。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这一部分时间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和停止工作时间。由于非劳动时间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劳动时间越是接近生产时间,就越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的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购买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本的时间,销售时间即商品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就资本的运动而言,资本的流通时间越短越好。影响资本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商品的供需状况,距离市场的远近,运输条件的好坏和信息条件

14、等。一般说来,原材料的供给充足,生产出的产品需求量大,原料购买、产品销售市场距离生产企业较近,同时交通和运输较便利、发达,信息准确、可靠都可以大大缩短资本的流通时间。由于各个部门生产的产品性质不同,资本在不同部门周转的时间也不同。为便于比较各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通常以一定时间(一般为一年)作为资本周转时间的衡量单位。如果用U表示资本周转的计量单位(年),以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以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则资本周转次数可表示为:Uun= 假如某企业的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为4个月,那么其年周转次数就是3次。如果另一企业的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为6个月,则其年周转次数则为2次。因此,资本的周转

15、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除了资本周转时间,即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这部分生产资本从物质形态上看,是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多次的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和发挥其使用价值的作用;从价值形态上看,其价值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

16、品中,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逐步收回。直到其使用价值完全丧失,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才进行更新。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形式存在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生产资本。用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那部分资本,它们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是一次性地被消耗掉,其价值也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消耗掉,但又被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活劳动一次性地重新创造出来,并创造出剩余价值。凝结着工人活劳动的产品被出卖后,又全部周转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所以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以及用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都是一次性投入生产过程,又一次性地转移或重

17、新创造出来,并随着商品销售一次性地全部收回。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它们被称为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着完全不同的根据和意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以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标准的,目的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以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标准的,其目的在于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下表列出这两种划分的区别与联系:按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划分资本的实物形式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划分不变资本机器、厂房、设备固定资本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工资如上所述,

18、由于划分的角度不同,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及意义也就不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根本否认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抹煞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发生磨损,固定资本的损耗可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也称物质损耗,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生锈、腐蚀、风化等)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也称精神损耗,指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物质要素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无形损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生产具有同样性能的机器设备所需的社会

19、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造成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是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生产出比原有的机器设备具有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从而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磨损有着加速进行的趋势,因此,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工作班次和加速资本周转,用以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以提高固定资本使用效率。固定资本的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进行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通过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来实现的。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就是按固定资本的平均磨损程度,把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逐步从销售的产品收入中以折旧费形式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

20、本实物更新。固定资本折旧就是补偿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方式。因固定资本折旧而提取的补偿金额称为折旧费,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用公式可表示为: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折旧费= 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折旧率= 100%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由于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而固定资本本身的各个部分,周转速度也不相同。因此,考察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考察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可表示为: 一年内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假定某企业用于建

21、厂房、买机器、添设备的投资分别是200万、350万、150万,其使用年限分别是20年、10年、6年;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投资是180万元,每月支付的工资是60万元,流动资本周转一次为2个月,这样,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为: = = 1.87 (次)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既定的情况下,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也就越快。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既定的情况下,由于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因此固定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相反,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随着科学

22、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固定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有不断增大趋势,这是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减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家为弥补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造成的预付资本周转日益缓慢带来的损失,便采取种种方式加速资本的周转。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方面会影响所需要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大小。另一方面会影响一定数量的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因此,产业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总周转速度。首先,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随着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方面可以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提高固定资本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维持同

23、样生产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减少,从而节省预付资本量,这样可以使资本家将节约下来的资本投入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其次,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量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也就加快了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此,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一年内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如果周转次数减少,带来的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同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例变化。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v表示预付可变资本,n表示预付可变资

24、本一年的周转次数,其计算公式为:mvnvM = mvnMvM= = = mn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一)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企业的资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地发挥职能资本作用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各自独立的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个别资本要不断地实现价值增殖,就必须进行再生产,连续不断进行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运动,各个单个资本的运动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从而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与个别资本不同,

25、而且在运动内容上也不同,表现为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并且在运动的形式上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还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由于社会资本的运动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因此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社会总产品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核心问题是要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销售出去,转化为货币,使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价值

26、和剩余价值都得到实现,以补偿已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以及满足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或扩大再生产时用于积累的资本。实物补偿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已消耗的全部生产资料及工人、资本家的生活资料,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中购买得到,这样,新的再生产过程才能重新开始。因此,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成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就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达到平衡的条件。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所需要的条件,首先要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情况。马克思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指出,从实物形态上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用于补

27、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追加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则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生产,用符号()表示;另一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生产,用符号()表示。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产品可以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价值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代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其中的可变资本价值是新价值中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则是新价值中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由于社会资本的

28、运动就是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为便于揭示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在理论分析上就必须进行合理的抽象,排除一些不利于说明这种规律性的次要因素及其影响,因此,马克思假设:第一,所考察的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因而整个社会只存在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不存在剩余价值在其它阶级中的分配;第二,不变资本价值的周转时间是一年,在一年中,不变资本的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第三,全部商品都按价值出卖,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第四,全部社会产品都在一国范围内得到补偿和实现

29、,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第五,剩余价值率为100%。(二)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但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应从简单再生产开始。因为:一是简单再生产不仅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而且它直接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前提;二是从简单再生产出发,弄懂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和规律,再去理解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和规律就比较容易。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为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和实现条件,马克思假设一国某年年底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如下图所示:9000 4000c+1000v+1000m=6000 2000c+500v+500m=

30、3000当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交换过程:(1)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一部类中的4000c产品,在实物形态是由各种生产资料构成,在价值上它代表第一部类中已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为使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第一部类内部不同企业所需的4000c的生产资料必须在相互之间交换而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2)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中的500v+500m的产品,在实物形态上是由各种消费资料构成,在价值上代表第二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为了实现简单再生产,第二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必须通过第二部类内

31、部的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现在,第一部类剩下的是1000v+1000m,第二部类剩下的2000c,这两部分产品都不能在本部类内部实现。因为第一部类的1000v和1000m这部分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是由生产资料构成,在价值形式上它们代表本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但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需要的却是实物形式的消费资料,因此,必须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相交换;第二部类的2000c这部分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是由消费资料构成的,在价值形式上代表第二部类消耗掉的不变资本,但第二部类需要的是实物形式的生产资料,因此必须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所以,这两部分产品,便通过两大部类的各部

32、门、各企业之间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通过上述三种交换,两大部类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物质上得到替换,从而使下一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可顺利进行,这三者之间的交换过程,如下图所示:III1000v+1000m4000c + = 6000(1) (3)(2)500v+500m2000c + = =3000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上述分析表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关键在于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中的v和m的部分,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价值中的c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v+m)=c这一公式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

33、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两大部类之间互相提供产品,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保证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如果(v+m)大于或者小于c,那么,社会总产品中不是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卖不出去,就是有一部分生活资料卖不出去,不论发生哪一种情况,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都会受到阻碍。在此基础上,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还可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c+v+m)= c+c(c+v+m)=(v+m)+(v+m)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

34、在补偿第一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要能够补偿第二部类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这样,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都得以实现,而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都得到了补偿。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即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在补偿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消费资料后,正好能够补偿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消耗的需求,这样,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都得以实现,两大部类消耗掉的消费资料都得到了补偿。(三)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要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积累起来,作为追加资本投入

35、到生产中,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此,不仅要有追加的货币资本,还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即要求社会总产品中还要有新增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即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在满足两大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后,必须有剩余。为此,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v+m)c,即第一部类中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这样,第一部类的v+m在补偿了第二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这一公式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c+m-)

36、(v+),即第二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m-)之和,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只有这样,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补偿了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已经消耗的生活资料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活资料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追加工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但这只是使扩大再生产具备了可能性,要使扩大再生产成为现实,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还必须建立一定的平衡关系。为了能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必须进行积累,必须把追加资本按一定比例分配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如

37、果用c表示追加的生产资料,v表示追加的消费资料, 表示经过资本积累扣除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则两大部类当年全部产品的重新组合可表示如下:I(c+c+v+v+)II(c+c+v+v+)同样,两大部类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也要经过三大交换关系,首先,第一部类的c+c部分可以在本部类内部进行交换。其次,第二部类的v+v+部分也可以在本部类内部进行交换。最后,第一部类的v+v+部分与第二部类的c+c部分相互之间进行交换,二者在价值量上必须相等。通过三大交换关系,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同样要求两大部类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平衡关系,

38、用公式表示即是: (v+v+)=(c+c)这个公式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从上述基本公式也可以引伸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的公式: (c+v+m)= (c+c)+ (c+c)(c+v+m)= (v+v+)+ (v+v+)第一个公式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个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价值与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追加的生产资料价值之和,它反映了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同两个部类对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和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 第二个公式表明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

39、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个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雇佣的工人需要消费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增加雇佣的工人需要消费的生活资料价值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之和。它反映了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的需求相适应。以上三个实现条件表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就必须遵循这些主要的比例关系。同时还进一步说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部类生产为第二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规定着第二部类的积累规模和积累率。反之,第二部类为第一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又规定着第一部类的积累规模。因此,社会资

40、本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规模,归根到底要受到两大部类提供追加的物质资料数量所制约。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在客观上要求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大破坏、大混乱。主要表现在:大量商品积压、商品价格暴跌;成批工厂倒闭,生产指针下降;失业工

41、人激增,人民生活恶化;国际收入锐减,汇率波动激烈,等等。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货币出现并成为流通手段之后,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当货币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时,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因为在信用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发生了连锁的、交错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链条中某一环节中断,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引起支付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不过,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生产中,经济危

42、机只有形式上的可能性,而不会成为现实性。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危机的可能性才变为现实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决定的。经济危机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其表现形式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暴露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真正超过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而是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过剩,因此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不同社会形态里,由于战争瘟疫等天灾人祸的原因,会在一个时期内使生产和社会生活陷于灾难和危机之中,但这种危机的特征是生产严重不足

43、,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则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结果。(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突出体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经济危机具体表现在:第一,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机器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细密,相互协作。从技术角度看,它是按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一个封闭式的生产系统。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取得更多的利润,主观上要求加

44、强对企业管理,客观上也可以办到。所以,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的。但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是要从外部买进的,生产的产品是要向外卖出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是一个开放式的生产系统,与其它企业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协作,从而形成社会生产大系统。社会生产大系统同样要求由社会统一指挥、协调动作,维持社会资本运动顺利进行。然而,由于企业的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所有,他们各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无法形成社会权威来保证社会生产大系统的顺利进行。资本家为满足私利而展开的竞争,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陷入无政府状态。因此,单个企业生产的有序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性并存、相互矛盾,使社会再生产的

45、比例关系经常失调,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经济危机。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和避免在竞争中失败,必然在增加积累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增强企业生产能力,使社会财富呈不断增长趋势。但不断增加的社会财富被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占有,而广大的雇佣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的工资仅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必然增加相对过剩人口,使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缩小,与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越来越不相适应。这个矛盾表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达到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

46、以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物。(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每隔一定时间发展到尖锐化的程度,决定了危机每隔一定时间爆发一次,呈现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会经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周期性的决定性阶段,它是新周期的起点,又是前一周期的终点。危机阶段表现为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严重不适应,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社会总产品实现遇到困难。萧条阶段表现为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但整个经济尚未从危机的打

47、击下恢复过来,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中。复苏阶段:社会经济从危机的打击中逐渐恢复,生产逐步扩大,就业人数增多,社会购买力逐步提高,市场逐步扩大,当生产恢复到危机爆发时的最高点,便从复苏阶段进入高涨阶段。高涨阶段:生产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点后继续增长,市场进一步扩大,就业进一步增加,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景气”时期,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没因为危机而得以解决,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新的危机就重新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以固定资本更新为物质基础的。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刺激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并进而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复苏和高涨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