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19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19页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世界经济概论 总学时数:51学时面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课院系:经济学院参考书目:世界经济新论,庄起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世界经济概论,陶季侃、姜春明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经济学,庄宗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曹宏苓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世界经济概论,吴金林、肖治合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出版。二、课程的任务和目的1、世界经济概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2、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2、世界经济概论以概论的形式论述战后世界经济的现状、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当代世界的国际经济关系及支配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充分和客观的认识,掌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以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服务。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掌握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发展,特别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同时,还要使学生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三、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2、使学生具备正确分析世界经济问题的能力。
3、四、学时分配建议内容学时第一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2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2第三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2第四章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2第五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2第六章 国际贸易关系4第七章 国际金融关系4第八章 国际投资关系4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3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性问题3第十一章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第十二章 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新兴工业国(地区)4第十三章 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3第十四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东欧和中亚国家2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3第十六
4、章 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2第十七章 涉外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2第十八章 外资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2机动3合计51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第一篇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第一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萌芽的准备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阶段,以及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经济萌芽的准备阶段一、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第二节 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一、科技革命的涵义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三、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
5、生产力四、世界经济的萌芽第三节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一、第二次科技革命概述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因,掌握科技革命的趋向和规律,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因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1、主要领域:核能、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2、特点:不是个别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为一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二、第三次
6、科技革命的原因1、科学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资本追逐利润的竞争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3、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干预、调节和控制,为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3、军备竞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第二节 科技革命的趋向和规律一、科技革命的新趋向1、从新技术革命的产生看,科学理论加速转化为物质成果;2、从开辟新能源和节能看,已经从仅依靠不可再生的资源矿物能源转向取之不尽的新能源;3、劳动对象从高分子合成材料进一步转向多功能、新性质的高能人工合成材料;4、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场所的巨大变化;5、信息知识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源。二、科技革命的规律1、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2
7、、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3、科学结构变动规律第三节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科技革命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诸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人的因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战后科技革命通过提高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3、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二、科技革命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软化1、产业结构软化的涵义和产业结构重心转移2、产业结构软化的经济影响三、科技革命促进各国经济更加国际化1、科技革命引起各国贸易结构发生质的变化2、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经成为世界无形贸
8、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技术革命影响下,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和投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4、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科学技术交流增加,科学技术合作加强第三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掌握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原因;了解新经济和经济周期长波论。教学内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一、经济危机周期爆发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由若干阶段组成三、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四、生产下降不一定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原因一、战后资本主义世
9、界性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成因1、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的趋势(1)非同期性原因:二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同;二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所处的地位不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和程度不同;其他因素,如局部战争等。(2)同期性原因: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加快,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传导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区域性经济集团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2、经济危机波幅减弱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措施;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金融资本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3、危机期间物价出现不跌反升现象原因:垄断价格的作用;危
10、机期间各种膨胀政策的作用。4、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所引起的。它的主要表现是:危机期间,银根异常吃紧,信用急剧缩减,利率猛烈提高,银行大批倒闭,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逆差,黄金大量外流。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的原因: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垄断企业自有资本份额增大。 第三节 新经济和经济周期一、美国新经济特点1、新经济是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2、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一高二低”(高经济增长
11、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3、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新经济的出现并不意味经济理论失效1、“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美国较长时间的“一高二低”并存现象,是新条件下出现的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的展现形式。2、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推动力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优化使美国处在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之中,但美国的经济衰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第四节 经济周期长波论一、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1、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半世纪左右的长期波动;2、认为长波的起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原因而非外来偶发因素,他将经济长波归因于主要固定资本产品的更新换代引
12、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与恢复;3、技术的改变、战争和革命、新的国家纳入世界经济、黄金生产的波动等都不是引起长期波动的因素。二、熊彼特长波理论1、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创新”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经营过程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方面:介绍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建立企业的新组织。2、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的,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3、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起。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第一次:纺织工业、冶金技术创新;第二次:钢铁和铁路技
13、术;第三次: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三、长波学派的三大流派1、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1)现代长波技术论流派是以熊彼特长波技术论为基础发展而来,是当代长波学派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流派;(2)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根本原因;(3)主要包括:格 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克里斯托夫 弗利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冯 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2、经济机制内部调节长波论流派(1)沿用康德拉季耶夫的方法,用资本主义内在原因解释长波,反对单纯的技术创新起因论;(2)认为由一个或数个经济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在经济机制的内部产生调节作用,引起长期波动(3)主要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动态系统模型研究;罗
14、斯托的相对价格长波论;筱原三代平的多因素制动长波论;E芒代尔的平均利润率波动长波论3、非经济原因长波论流派第四章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增长有限论的思想渊源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 世界经济增长的极限一、世界经济增长极限论的思想渊源二、经济增长有限论1、经济增长的自然限制 2、经济增长的社会限制 3、对经济增长有限论的评价 第二节 制约社会生产力增长的因素一、 世界人口及人力资源二、 世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第三节 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
15、展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当代人与后代人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做到代际间公平和代内间公平的统一;在现有一代人中,做到自己的发展机会与他人的发展机会平等的统一;使人类与自然界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和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二、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三、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1、知识、知识产品和知识经济(1)知识是指四个K,即Know-what, Know-why, Know-how, Know-who。(2)知识产品是指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即知识化的结果。(3)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知识产品的
16、生产在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2、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篇 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第五章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分工的形式、发展阶段,了解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以及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掌握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一般定义1、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2、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17、,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二、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1、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出现。2、国内社会分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而趋向外向型的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演变为国际分工。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前资本主义时期分工2、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3、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4、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5、战后传统国际分工格局的巨变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水平: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和细分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
18、2、自然条件3、国际生产关系性质4、上层建筑5、跨国公司五、国际分工的形式1、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制造业的分工,一般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2、水平型国际分工: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3、混合型国际分工: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六、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国际分工与国际生产力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分布3、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4、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6、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7、对各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影响第二节 世界市场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世界市场的定义
19、: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和交换关系的总合。2、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前提,是和新航线的开辟、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相联的。3、世界市场的发展二、当代世界市场的发展1、世界市场参与国类型趋于多样化发展2、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及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3、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4、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更趋激烈第六章 国际贸易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关系,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及其作用,掌握关贸总协定适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例外,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协
20、调国际贸易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贸易若干理论一、绝对优势说1、斯密认为: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成本绝对低于他国,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该国就应该发展并出口这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2、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这种绝对优势,因此,斯密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二、相对优势说1、大卫 李嘉图从理论上证明: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因为它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上相对成本不同,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得到利益。2、相对优势理论指出:一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从而达到
21、世界总产出的提高。三、保护贸易理论1、李斯特经济发展阶段论2、政策主张:认为贸易保护应以工业发展为目的;主要通过速增关税的方式来建立和保护国内工业;保护对象是那些对国家经济独立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幼稚工业;保护期不宜过长,一般以30年为限。四、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说1、推理过程:相对优势价格差异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差异;2、一国拥有量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因此密集使用这种丰裕要素的产品其相对成本也较低,反之则反是。因此,各国应出口其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以交换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3、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既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22、五、超保护贸易说1、凯恩斯认为严重失业和经济危机的起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2、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又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3、该理论认为贸易顺差将扩大有效需求,逆差却会减少国民收入,加重失业。因此主张加强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的干预作用,并保持贸易顺差,反对逆差。六、产品生命周期假说1、该理论认为:随着技术的扩散,产品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2、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生命周期完结。3、启示:不发达国家应努力进行科技开发,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力争创新产品,改变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改善在
23、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第二节 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关系一、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的演变1、战后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2、发达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发展二、经互会的发展及其解体1、经互会的产生和发展2、经互会的解体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关系1、发展中国家的兴起2、南南经济合作3、南北经济关系第三节 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协调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及其作用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美、英、法等23个国家政府间于1947年缔结的旨在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大幅度降低关税;消除一些
24、非关税壁垒;为各缔约方制定一套处理国际贸易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解决缔约方之间的贸易纠纷;增加贸易透明度,促进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为各国在经济贸易上的谈判和对话提供场所;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投资的发展。二、关贸总协定适用的基本法律原则、例外和“灰色区域措施”1、基本法律原则包括:无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2、关贸总协定的例外在规定基本法律原则的同时,也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有例外,例如:在无歧视待遇原则下,政府为支持经济发展而对进口采取紧急措施;在国民待遇原则下,缔约国为维护公共道德,为保障人民或动植物
25、的生命或健康,对进口产品实施有别于本国产品的待遇;在关税减让原则下,对某些敏感性商品及部分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不受关税减让的约束。3、“灰色区域措施”(1)“灰色区域措施”是指成员国采取在关贸总协定法律原则的规定边缘之外的某些贸易政策措施,如自动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等,这些措施处在总协定实施过程中为监督措施所不及的漏洞之中,他们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2)“灰色区域措施”是与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的做法相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这些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必须适时适量加以限制。三、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的背景及其若干特点1、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运转,逐步取代关贸总
26、协定而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和载体。2、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界贸易组织在强化和完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职能作用和规范国际贸易竞争规则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第七章 国际金融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货币制度的沿革,了解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特点及其缺陷,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崩溃的原因,了解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制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1、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本位货币是指作为一国货币制度的基础的货币。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
27、付手段和世界货币。2、一般认为,金本位制大致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因为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二、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和作用1、在金本位制下,各国用黄金来对他们的货币定值,币值比较稳定;2、各国货币都规定有含金量,它们之间的兑换率就由它们的含金量比例决定。外汇市场的波动不会超出法定平价黄金运输成本,即黄金输出/入点;3、 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4、国际金本位制促进国际资本流动。三、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缺陷1、国际金本位制发挥自动调节作用各国应遵守的三个规则:各国以黄金表现其货币价值,并以此决定各国货币的交换比例;各国的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各国发行纸币应
28、受黄金储备的限制2、国际金本位制的调节过程(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四、国际金本位制的解体1、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1)国际金本位制的调节机制受很多因素限制:各国应遵守的三个规则没有一个国际机构监督执行;当一国发生顺差,可以利用资本输出,而不用输入黄金。(2)在金本位制下,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受黄金供应量的限制:世界黄金产量的波动直接引起价格的波动;新开采的黄金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3)在金本位制下,为了实现外部的平衡,要以放弃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2、国际金本位制解体国际金本位制解体的原因:绝大部分黄金由少数国家占有,英、法、美、德、俄占有世界黄金量的2/3;一些国家为了准备战争,大量发行
29、银行券,导致黄金兑换困难;经济危机期间由于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外流,各国纷纷限制黄金流动。五、一次大战后的金本位制20世纪20年代中期,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恢复了金本位,但此时的金本位制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终于瓦解了金本位制。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建立背景:英国想保持它的国际地位,而美国想建立美元霸权。两国政府都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1944年的国际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
30、开发银行协定,这三个协定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它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3、IMF规定了各国货币汇价的波动幅度:上下限不超过1%;4、IMF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5、IMF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三、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国际汇率,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极
31、大的便利2、 其内在的缺陷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美国进行大量的对外援助和投资,其结果是美国经济和技术优势丧失,从而导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及美元地位的衰落;2、 发生多次美元危机;3、1971年12月西方各国达成史密森协议,让美元对黄金贬值,其他货币对美元升值,并扩大了汇率的波动幅度;4、美元第二次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一、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二、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2、浮动汇率制3、国际收支的调节第四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与改革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1、汇率:美元汇率一直动荡,对世界经济造成不良影响;2、国际储备:多种货币的储备体系存在内在不
32、稳定性;3、国际收支调节:IMF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不对称,其负担过多地落在发展中国家。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1、对现行货币体系的评价2、关于国际际清偿能力3、关于汇率制度4、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五节 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一、三个最主要的货币区二、加强IMF的监督作用第八章 国际投资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的概念、方式及其发展历程,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向,掌握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理论,熟悉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了解国际间接投资的类型及对经济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投资关系概述一、国
33、际投资的概念二、国际投资方式1、国际直接投资2、国际间接投资3、国际灵活投资三、国际投资的发展1、国际投资出现、形成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国际投资大发展阶段: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向1、国际投资总额不断增长,国际资本输出的增长很不平衡;2、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中据重要的地位;3、国际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4、国际投资流向和投向改变,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5、国际资本流动出现脱离商品劳务运动的趋势,国际投资市场呈全球一体化趋势。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一、国际直接投资的
34、形式1、在国外创办新企业2、控制外国企业的股权3、以利润进行再投资二、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因素1、宏观因素:生产要素成本、市场规模和特性、外资政策、汇率2、微观因素:东道国的行业利润率、项目的资本收益率和风险率、投资者自身的特点3、 投资环境对国际投资风险起决定性作用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理论1、马克思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论断2、西方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2)巴克莱和卡森的市场内部化理论(3)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4)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四、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与影响1、直接加速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2、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3、使东道国获得一种长期稳定的资
35、金来源,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同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4、为资本输出国国内的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带来了丰厚的海外投资利润。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一、跨国公司的概念二、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1、股权参与的形式:拥有全部股份的子公司、拥有多数股份的子公司;与东道国举办合营企业;小数额股权参与。2、 非股权安排形式: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三、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1、产品多样化策略2、产品生命周期策略3、出口带动投资策略4、转移定价策略四、各国对跨国公司的政策1、发展中东道国的政策2、发达母国的跨国公司政策第四节 国际间接投资一、国际间接投资的类型1、公司股
36、票2、公司债券3、政府债券4、国际信贷二、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因素1、利率2、汇率3、风险4、国家偿债能力三、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的影响第三篇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全球性问题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成因、主要特征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成因,熟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了解世界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了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涵义及综述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
37、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二、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现实原因。三、经济全球化特征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1、贸易全球化2、生产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五、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2、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3、使世界各国
38、贫富差距拉大;4、使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5、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6、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增加了国际经济行为的风险。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与成因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三、世界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性问题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生,使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世界性问题,了解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全球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影响,了解经济自由主义和
39、保护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第一节 债务危机一、债务危机的定义及衡量二、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三、债务危机的经济影响四、针对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第二节 全球性通货问题一、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界定和衡量2、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3、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二、通货紧缩1、通货紧缩的定义及成因2、通货紧缩的经济影响3、通货紧缩的历史和现状第三节 经济的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一、贸易的的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1、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理论渊源2、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历史实践3、如何看待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二、金融的自由主义和金融压制1、金融自由主义和金融压制的理论渊源2、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第四篇 世
40、界经济中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第十一章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一、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二、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四、产业结构先进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四种模式1、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2、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4、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二、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1、不同市场
41、经济模式的区别2、各市场经济模式区别的原因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一、拥有世界最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最强大的经济实力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既有推动作用,又有阻碍作用三、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四、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起支配作用第十二章 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新兴工业国(地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及基本经济特征,熟悉新兴工业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理解新兴工业国(地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了解新兴工业国(地区)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 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及基本经济特征一
42、、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二、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基本经济特征第二节 新兴工业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一、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三、实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措施第三节 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发展模式与金融危机一、新兴工业国(地区)的金融危机二、对新兴工业国(地区)发展模式的再认识1、金融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2、金融危机爆发的外部原因三、新兴工业国(地区)金融危机的启示第四节 新兴工业国(地区)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新兴工业国(地区)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在传统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改善2、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强二、新兴工业国(地区)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
43、作用1、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重要来源2、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第十三章 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一、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低二、多元的社会经济形态三、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结构单一四、严重的人口、粮食和债务问题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一、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三、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第三节 发展
44、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依附地位三、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展望第十四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东欧和中亚国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作用及弊病,了解传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了解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径选择及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内容:第一节 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二、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历史贡献三、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第二节 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二、20世纪80年代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性
45、改革三、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得失四、20世纪90年代初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崩溃第三节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径选择一、激进式和渐进式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二、俄罗斯和东欧大多数国家选择激进式改革方案的原因三、激进式改革方案在波兰和俄罗斯的实践四、“休克疗法”在波兰和俄罗斯受挫的原因第四节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若干问题一、关于私有化问题二、关于放开物价问题三、关于改革金融、贸易体制问题四、关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景第五篇 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了解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及前景展望。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一、改革模式的选择及其特征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三、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