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李健华 5伤 仲 永预习积累基础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日扳仲永( ) (2)环谒于邑人( ) (3)泯然众人( ) (4)称前时之闻( ) (5)夫不受之天( ) (6)并自为其名(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 )(2)父利其然也( ) (3)邑人奇之( ) (4)父异焉( )3用“”划分下列语句朗读节奏。 (1)借旁近与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贤于材人远矣 (4)即书诗四句4仿照例句写成语。 例:书诗四句罄竹难书 (1)仲永生五年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自为其名5常识填空。 伤仲永节选自 ,作者 ,
2、字 ,号 , 时著名的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指的是: 。整体感悟重点品析阅读伤仲永,然后完成文后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日: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3、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疏通字词】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即书诗四句 (2)指物作诗立就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 7【文言翻译】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泯然众人矣。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理清脉络】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请结合本文简要进行分析。9【探究人物】从文中看,方仲永由“天才”变成“庸才”的原因是什么?10【生活链接】你的身边也有类似方仲永的人吗?请简述他身上发生的事,然后引用一句名言对他进行劝诫。答案:1(1)pn; (2)
4、y; (3)mn; (4)chn; (5)f; (6)wi 2(1)以宾客之礼相待; (2)认为有利可图; (3)认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4)对感到诧异。3(1)借旁近与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贤于材人远矣; (4)即书诗四句。4(1)生不逢时; (2)称心如意; (3)功成名就; (4)名声在外。5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北宋 政治家 思想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6(1)写; (2)完成; (3)文采和道理; (4)渐渐。7(1)(他)已经才能消失,成为普通的人啦。 (2)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
5、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8以少年天才方仲永由天才进而变成普通的人的典型事例为线索。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十二三岁时“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矣”。9由于“不使学”,即:没有很好地接受后天的教育,所以方仲永只能是“泯然众人矣”。10只要事件叙述清晰,中心明确即可。名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1 0木 兰 诗预习积累基础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1)可汗( ) (2)机杼( ) (3)辔( )头 (4)鞍鞯( ) (5)金(tu) (6)霍(hu)
6、 (7)(rng) 机 (8)云(bn) (9)溅(jin)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的叠音词。 (1)唧唧复唧唧( ) (2)黄河流水鸣溅溅( ) (3)胡骑鸣啾啾( ) (4)磨刀霍霍向猪羊( )3熟读课文填空。 (1)将军百战死, 。 (2)万里赴戎机, 。 (3) ,雌兔眼迷离。 (4) ,寒光照铁衣。4指出下列各旬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5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描写边塞军营生活极其艰苦的句子是: (2)概
7、括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3)用比喻来巧妙解答木兰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4)表明全诗的结局与高潮的诗句是:整体感悟重点品析阅读木兰诗,然后完成610题。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
8、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6【词语理解】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问女何所忆 (2)昨夜见军帖 (3)愿为市鞍马 (4)出门看火伴 7【文言翻译】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8【感受
9、人物】从文中看,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9【语言品读】品析下列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0【评价人物】你觉得木兰身上最值得你钦佩的是什么?答案:1(1)hn; (2)zh; (3)pi; (4)jin; (5)拆;(6)霍; (7)戎; (8)鬓; (9)溅。2(1)织布机的声音; (2)水流声音; (3)马叫的声音; (4)模拟磨刀的声音。3(1)壮士十年归; (2)关山度若飞; (3)雄兔脚扑朔;(4)朔气传金柝。4(1)反问; (2)对比; (3)排比; (4)对偶。5(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雄兔脚扑朔
10、,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6(1)思念; (2)文告; (3)买; (4)同伍的士兵。7(1)只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家乡。 (2)听不到爹娘叫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那边胡人的战马啾啾嘶叫。8木兰是一个古代了不起的帼国英雄形象。她勤劳善良、坚毅勇敢、英勇善战、爱国爱家、不慕名利、热爱和平。9此旬巧妙运用比喻,既赞颂了木兰巧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勇气,也表露了木兰的自豪之情。10此题没有惟一答案,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即可。如;最值得钦佩的是她淡泊名利的情怀,她艰辛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不邀功请赏,丽是回到家乡做一个普通的百姓。15动 权
11、劝 学预习积累基础练习1给下列文言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卿当涂掌事( ) (2)资治通鉴( ) (3)孰若孤( ) (4)肃遂拜蒙母( )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6)编纂( )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但当涉猎( )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 (3) 见往事耳( ) (4) 即更刮目相待(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变化最大的一项是 ( ) A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与蒙论议,大惊曰4指出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 ( )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肃遂拜蒙母,结友
12、而别5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1)蒙辞以军中多务 (2)旦辞爷娘去 B(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C(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乃始就学6常识积累。 孙权劝学选自 ,是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 l362年间的史事。主持编纂者 ,是北宋的 、 整体感悟.重点品析阅读孙权劝学,然后完成710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
13、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文言翻译】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8【提炼信息】从全文看,吕蒙为什么会从“吴下阿蒙”变成让人“刮目相待”的?9【写法探究】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10【人生感悟】你从本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1(1)qng; (2)jin; (3)sh; (4)su; (5)y; (6)zun。2(1)只; (2)介词,用; (3)罢了; (4)重新。3C(“博士”古义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4、,今义为学位的名称。)4A(A项应为“卿今当涂掌事”)5A(“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辞”为“推辞”的意思;“旦辞爷娘去”中的“辞”为“告辞”之意。)6资治通鉴编年体 战国 五代 司马光 政治家 史学家7(1)我难道想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2)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8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使自己的才学大有长进,从而令人刮目相待。9没有直接表现吕蒙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10学无止境。每个人要能活到老学到老。20口 技预习积累:基础练习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其夫呓语( ) 夫齁声起( ) 夫叱大儿声( ) 曳屋许许声( )2按要求,用原文填充
15、。 (1)描述失火救火场景时,描写宾客神色、动作、心理的句子是: (2)总写失火救火声音复杂逼真的句子是: (3)口技者刚表演时,通过听众的神态描写反映出口技者高超技艺的句子是: (4)直接写出作者对口技者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评论的句子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2)会宾客大宴 会: (3) 奋袖出臂 奋: (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几:4解释下列各组句加点的词。 A人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 B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C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D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5各写一个含有下面加点词词义的成语。 (1)遥闻深巷中犬吠 (2
16、)群响毕绝 (3)几欲先走 (4)不能名其一处整体感悟重点品析6常识填空。 口技作者是,字 ,福建晋江人, 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节选自 ,是由 编选的 (体裁)。阅读林嗣环的口技,完成710题。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
17、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7【文言翻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8、(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8【内容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把“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9【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0【生活感悟】下节课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音乐课,上课铃声还未响,就自发地齐唱起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以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就在这时,班主任数学老师夹着一叠试卷走了进来,说道:“利用这节音乐课和下节数学课,进行一次测试”请你仿照本文中对观众的反应的描写,用简短
19、的语言描写一下这时同学们的反应。25短文两篇预习积累.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饮于河、渭( ) (2)故水潦尘埃归焉( ) (3)北饮大泽( ) (4)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夸父与日逐走 (2)北饮大泽 (3)天柱折,地维绝 (4)故水潦尘埃归焉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弃其杖 不能名其一处也 B欲得饮 饮子河、渭 C化为邓林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D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4文言文为了简约,常把前面出现过的成分省略掉。 试根据语境,填出句中省略的成分。 (1)( )饮于河、渭 (2)( )化为邓林 (3)( )怒而触不周之山5按
20、要求填充相关内容。 (1)夸父逐日选自 ,本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 知识。 (2)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此书又名 ,是 (朝代)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3)夸父逐日的结局是(用原文回答): 整体感悟重点品析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然后回答文后问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6【词语积累】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共工与颛项争为帝 (2)怒而触不周之山 (3)天柱折,地维绝 7【文言翻译】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故日月星辰移焉(2)地不满东南8【整体把握】从全文看,本文
21、从神话的角度解说了怎样的自然现象?9【文意理解】从文中看,造成日月星辰移动,江河奔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10【科学探秘】试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本文中所揭示的自然现象。拓展阅读.技能迁移阅读下面三则神话,完成1115题。【甲】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乙】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谈。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丙】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22、,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1【文言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未至,道渴而死。(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3)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12【个性感悟】读甲文,说说你对夸父逐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13【主旨把握】从乙文精卫填海这则神话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精神?14【阅读感悟】读丙文,说说从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你读到了人类的什么理想。15【求同存异】夸父、精卫、女娲这三个人物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案: 1(1)
23、wi; (2)lo; (3)z; (4)zhun。 2(1)走:跑; (2)泽:湖; (3)绝:断; (4)潦:积水。 3D (D项中的“故”都是“因此,所以”的意思,其余各项意思均不相同。) 4(1)夸父(2)杖(3)共工 5(1)山海经海外北经地理 (2)淮南子淮南鸿烈西汉刘安 (3)未至,道渴而死。 6(1)争夺;(2)碰,撞; (3)绳子。 7(1)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开始(往西北方)移动; (2)大地的东南角(也因受到震动)塌陷下去。 8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动,滔滔江河尽朝东南流动。 9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10示例:日月星辰向西北移动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原因,江河向东南奔流是由我国地形
24、特点(即西高东低)决定的。11(1)还没有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2)女娃到东海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变成了精卫鸟。 (3)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的石头来补破漏的天空。 12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13不畏困难,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 14征服大自然,驾驭大自然的理想。 15相同处:三个形象均表现了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 不同处:夸父和女娲属于神力无比的英雄,他们的故事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身上的品质更多的是善良和执著。同时夸
25、父是男性的形象,而精卫、女娲是女性的形象。狼一、文学常识:1、 本文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中的第二则。作者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全书共491篇,这本书的名字连起来可以是“在我的叫聊斋的书房里记述奇特怪异的故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2、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二、给下列字注音缀(zhu)窘(jing)苫(shn)弛(ch)眈(dn)黠(xi) 瞑(mng) 暇(xi)
26、 隧(su)尻(ko)寐(mi) 少时(sho)三、重点实词:止有剩骨(通“只”,只有)缀行甚远(紧跟;很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平坦的空地)一狼仍从(跟从 )复投之(又)恐前后受其敌(担心,恐怕;敌对,攻击)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大窘(很;窘迫)苫蔽成丘(遮盖)屠乃奔倚其下(跑;靠)弛担持刀(放松,放下)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去(径直走开)犬坐(象狗一样蹲坐)久之(不一会)目似瞑(闭眼)意睱甚(神情、态度;空闲)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方欲行(副词,刚刚)转视积薪后(堆积柴草)一狼洞其中(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在柴草堆中打洞)止露尻尾(屁股)屠自后断其股
27、(砍断;大腿)乃悟前狼假寐(于是;假装睡觉)盖以诱敌(原来是;用来)狼亦黠矣(狡猾)而顷刻两毙(一会儿;被杀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欺骗;多少)四、一词多义。止通“只”例:止有剩骨意神情例:意暇甚停止 例:一狼得骨止 企图例: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 例:恐前后受其敌 前前面例:恐前后受其敌敌方 例:盖以诱敌 向前例:狼不敢前五、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六、词性活用现象:1、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2、隧:名词用为动词,在柴草堆中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4、敌:名词用为动词,敌对。 恐前后受其敌。5、前:名词用为
28、动词,上前。 狼不敢前6、屠:动词用为名词,屠户, 一屠晚归7、苫:名词用为状语,用苫, 苫蔽成丘七、虚词:1、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大:副词,很,非常,例:屠大窘3、其:代词,文中指代柴草堆。例:屠乃奔倚其下 4、相: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的关系例:狼不敢前,眈眈相向5、以:(1)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2)介词,用。例:盖以诱敌6、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之:(4)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7、之:(1)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2)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助词,取
29、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八、指出 “其”的指代对象:(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 (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九、特殊句式。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十、古今异意“股”:古意,大腿。今意,量词,或屁股。“盖”:古意,原来。今意,覆盖,盖子。“几何”:古意,多少。今意,“几何学”的简称。十一、对联:恶狼贪婪凶恶狡诈阴险难逃灭亡,屠夫机智勇敢善于斗争终得胜利。十二、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一个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揭露了
30、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同时赞扬屠户的勇敢、警觉、机智,并告诫人们,对敌人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十三、写作特点(1)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在文章中,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交待得都很清楚。随着情节的展开,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户性格的变化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语言简洁生动。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对狼的本性缺乏应有的认识。(3)借助于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形象。例如“顾”“奔倚”“驰”“持”等动词,恰切地展示屠
31、户认识提高的过程以及准备抗争的动作,“暴”“劈”“毙”等动词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十四、课文结构: 十五、带“狼”字的成语有: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声名狼藉十六、用原文回答。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归,地点是:途中 2、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3、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5、前狼假寐的姿势是:其一犬坐于前6、前狼假寐的神态是:目
32、似瞑,意睱甚7、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8、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9、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10、表明屠户搜寻另一只狼的动作和他除恶务尽的心情的词语是: “转视”“ 断” “毙”11、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2、屠夫的机智勇敢表现: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13、表现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是:(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目似瞑,意睱甚。(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4、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15、表现
33、狼狡猾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16、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句子是:狼不敢前,眈眈相向。17、表明“一狼径去”的目的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8、“乃悟前狼假寐”照应上文的句子是:目似瞑,意睱甚。19、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的句子是:担中肉尽,止有剩骨20、表现狼贪婪的企图,险恶用心的句子是:缀行甚远21、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的句子是: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2、看似安闲无事,伪装轻松善良,实则暗施毒计,企图麻痹屠户表现其狡诈的本性的句子是:目似瞑,意睱甚23、写出狼的凶残目光的句子是:眈眈相向24、表现屠户警觉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5、在第三自然段中,屠户选择的环
34、境防御狼的句子是: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26、“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狼这样做的目的是:盖以诱敌27、揭示原文主题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8、写狼得骨头后表现的句子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29、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屠惧”; 写他对付狼的办法的句子是:“投以骨”30、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31、屠户果断抉择,意欲反抗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十七、问答题: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并指出哪是开端
35、、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3、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怎样一个形象?答:贪婪凶恶,狡诈阴险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
36、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6、探讨描写手法 答: 文中运用到的描写手法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及神态描写。文中对屠户的动作进行描写的动词有投,复投,顾,奔,依,弛,持,起,劈,毙,断文中对屠户进行心理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屠惧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文中对狼进行神态描写的句子有哪些?眈眈相向 目似瞑,意暇甚。 描写的作用:描写生动传神,用词精当,层次清晰,由外及内,有力的凸现了形象。7、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答:晚: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 途中:写
37、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地点。 一屠、两狼:对比,屠户只单独一人,狼却是两只,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 投以骨: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 投,复投:表现屠夫一再设法不让狼继续追击。 仍从:写狼的贪婪,狼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寸进尺,步步紧迫。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写狼紧跟不舍,屠户面临攻击的巨大危险。 并驱如故:表现狼集体“作战”,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 弛担持刀:写屠户准备奋起搏击。 眈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写出了两狼伺机进攻。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写屠户机警果敢,不失时机,迅速出击。 转视:把惊心动魄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把情节推向高潮。 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
38、极点,原来“一狼径去”是为了前后夹击。直到禽兽“顷刻两毙”,文章中的悬念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夫的醒悟,更写狼的狡黠。教育人对狼一样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8、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答:概括起来看,屠夫杀死两狼,取得斗争胜利的原因有三: (1)丢掉幻想,树立了与狼搏斗的思想。 (2)占据有利地势,抓住有利时机,突然行动,果断杀狼。 (3)连续作战,险恶务尽。9、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它比喻的是什么呢? 答: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理想”这一主旨来看,狼讽喻的显然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10
39、、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答:本文中心线索是屠夫,但表现的主体是狼。因为本文写“狼无论怎样狡猾,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失败的”11、屠夫对狼的态度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答:屠夫起先对狼抱有幻想,想通过“投骨”给自己解围;后来“骨尽”,而两狼“并驱如故”,使屠夫终于认识到狼不会放过自己;为了保全自己,他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取出武器准备与狼搏斗;后来,他抓住战机,乘其不备,立毙“前狼”于刀下;“转视”,又表明他警惕性高,善于斗争。屠夫能利用地势,抓住战机,行动迅速,而警惕性又高,所以能以一敌二,战胜恶狼。12、屠户对狼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答:从迁就退让到被迫御狼到杀狼,勇敢的和狼进行斗争
40、。13、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答: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凶恶的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14、第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答: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矛盾双方,其中“肉尽,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15、第二段表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状态?答:对狼报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想要以投剩骨的方式躲过这场灾难。16、第三段中屠户为什么要选择环境来防御狼?答:屠户已经丢掉幻想,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17、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8、说一说“投以骨”时,屠夫是怎么想的?答:屠户希望狼得到骨头后不再跟从他。19、试分析文中的屠户与怎样的性格特点?答:原本迁就退让的屠户,面对狼的贪婪激发了性格中聪明而又勇敢的潜能。20、人难免陷入困境,请你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