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利亚的木匣》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7、科利亚的木匣黄 莉教学目标: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问题。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大小科利亚的卡通画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所学内容: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
2、科利亚的村子了,科利亚的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临行前,妈妈和科利亚都埋下了自己的东西。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埋木箱和木匣的。2、 分别出示妈妈和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指名读,说说:从他们买东西中,你有什么发现?3、 导入:就在这一天,科利亚的一家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科利亚一家回到了故乡,面对空荡荡的房子,科利亚的妈妈想起了她买的木箱,科利亚想起了他买的木匣,于是他们动手挖起来。二、研读重点,理解感悟(一)、学生快速默读512自然段,思考:妈妈和科利亚挖到木匣吗?(指名说他们挖木匣的过程)(二)、学习7、8自然段1、了解妈妈挖木匣(1)问:妈妈是怎么挖到木
3、匣的?(指名说或读,出示句子)(2)指名说说妈妈挖木匣的过程。(3)对比读妈妈埋挖木匣的句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4)体会妈妈的心情,再读句子。过渡:妈妈挖出木匣多高兴呀,那科利亚呢?2、学习第8自然段。(1)科利亚是怎样挖的?(指名说出示句子读)(2)他挖到了木匣吗?你从哪里看出科利亚没有挖到?“他挖呀挖呀,坑”A、你读出了什么?B、此时科利亚会想什么?C、指导朗读“他又朝左边挖,”A、 科利亚又会想什么?B、指导朗读C、齐读:咱们一起帮科利亚挖他的木匣。3、学习第11自然段(1)、问:科利亚挖到了木匣吗?是什么原因能挖到木匣的?请大家默读后面的课文,勾画有关的句子。(2)、学生读文,勾画
4、句子。(3)、指名读勾画的句子,再指名读。(4)、说说: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了?知道了什么?(5)、问:身高便了,步子有什么变化?“大了一倍”是什么意思?原来走两步,现在走一步;原来走四步,现在走两步;科利亚要想挖到木匣,必须怎么做?(6)、师:时间变了,年龄变了,身高变高,步子变大,就意味着什么也要发生变化?(7)、科利亚像你们一样开动脑筋,找到了木匣吗?哪句话看出来的?A、指名读B、师:课文里用哪个词说明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和科利亚想的一样。生:“果然”C、师(高兴):你看九岁的科利亚真不简单,遇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到了自己心爱的木匣,不但他很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让我们再读读
5、第、段感受科利亚的快乐吧。师生齐读、段。三、学习第13自然段,读中明理,拓展内化1、师:科利亚会动脑,所以最后他说:(学生接读13自然段)2、学生回答:科利亚通过挖木匣这件事明白了什么?3、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认识。我们的周围还有什么变化?面对变化的一切,我们该怎么做?4、联系刻舟求剑,明白:事物在发生变化。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方法也要也要变。5、总结: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的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四、作业
6、超市(二选一)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身边的小朋友听。2、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你想到了什么?写下来和大家分享。板书设计:17 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的图片十步(步子小)五岁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科利亚的图片五步(大了一倍)九岁科利亚的木匣课后反思黄 莉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
7、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上课开始,我提出了四个问题: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2、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3、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4、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以这这些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些问题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这样解决问题,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
8、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与课文的主旨并无大的联系,因为课文主要是让我们了解科利亚是个聪明、善于思考、做事细心的孩子,明白面对周围变化中的事物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的道理。这说明我对教材的把握还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情体验。不然学生也不会因为这个问题浪费时间,而没有很好地去阐述生活中变化着的事例,怪不得有一些学生在写读后感时无话可说,原来都是因为教材挖掘不透,导致课文主旨研究不深,才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