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在回家的路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语文教学走在回家的路上.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让语文教学走在回家的路上 以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一课为例 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鲁玲华 一度,看似热闹繁华的语文教学改革掩盖了语文教学内在真实的千疮百孔。一度,我们忘记了语文教学回家的路,忘记了语文以何“安身立命”?忘记了语文的“独当之命”是什么?在千课万人的会场里,王崧舟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文教学世界。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课堂与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一样,也有读书、对话、思考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读书、对话和思考并没有把学生导向“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将他们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现场的老师们收藏了一份诗意语文教育的真谛,开启了一场教育思想及专业成长的破冰之旅
2、。一、精神旨归:从“阅读本位”,走向“表达本位” 阅读本位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过分地夸大了阅读对写作的作用,产生了“阅读决定论”;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对写作行为和教育规律的认识。写的基础要宽广深厚得多,阅读只是基础之一,许多人读了许多书却始终不会写便是明证(潘新和语)。这正是百年来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顽症所在。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既要“入乎其内”,明确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出乎其外”,明晰文本是“怎么写”的:作者的谋篇布局有何特别?作者的遣词造句有何特色?极具陌生感的言语表达有多少?传神的精妙语句有多少?蕴藏在语言文字之间的写作风格又是怎样的?抓住了这些典型的语言现象,不但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之内
3、核,更能促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悟作者表达之精妙,获得丰富的言语表达汁养。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白描写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王老师通过写法对比,在回环复沓中引导学生感受“平淡”中的伟大。第一次读故事开头,首次接触“平淡”,让学生补写鸟和树的外形,与课文中没有写树、鸟的外形对比,初次感受“平淡”的语言。第二次读故事发展,再次感受“平淡”,老师让学生补写旁白,与课文中没有旁白比较,再次感受“平淡”的语言艺术;第三次,读故事结尾,引导学生从“看”字想象鸟儿的心情,与文中只用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看”相比较,又一次感受“平淡”。第四次接触“平淡”是教学的高潮,王老师巧妙的一连串反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不
4、会写人物表情吗?不会写心情吗?为什么不写呢?”最后,王老师将板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最后的一擦,留出的“空白”,揭示了语文的魅力:“作者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想象,书写出人间最深厚的感情,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教学,以表达为本位,从文本独特的表达句式入手,感悟独特表达方式背后的丰厚意蕴,并借助这份感悟开掘文本类似的表达张力,关注文本更多的独特表达,最终再迁移运用,实现表达方式的积极内化。立体丰富的言语实践,不仅开拓了文本的宽度,开掘了文本的深度,更为重要的是,唤醒了文本表达的知性结构,培育了学生对于言语表达的灵敏度。 二、课程视角:从“儿童母语”,走向“言语人生”人是
5、能言说的生命存在,人本能地具有言语的需要。母语教育的主题是儿童,将儿童视为活生生的“人”、大写的“人”来看待,在“课堂活动”中彰显个性,彰显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之美。语文的主人是儿童,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面对着充满感性与灵性的语言文字,不能靠技术、技巧,只能靠心灵去感受,任何袖手旁观式的条分缕析都不能抵达生命的真谛。抓住关键词语“天天”,感受“友情”之深厚是本课的又一亮点。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当
6、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语文教育,就是要唤醒儿童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到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
7、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言语实践,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宏阔视野,指向语文学科的本体特质,指向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更指向充满诗意的言语人生。倡导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也就站在了语文的本体立场上。言语实践,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自觉的行走方式。三、实践路径:从“生本理念”,走向“学导课堂” 从教师的“教”为主到学生的“学”为主再到提倡“学导”并举,这背后,体现着人们对“教师”与“学生”这一主要关系的认识。“学导”课堂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的场。它强调以学论教,真正体现让学与生、还学与生、助学与生的理念。源学而导,是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
8、教育情怀。去年的树是一节“接地气”的课。课堂上王老师耐心倾听学生的朗读,静待花开。因为爱学生而主动让位让出时间,让出舞台,让出展示的机会,去成就学生的精彩。王老师安排了学生三次练笔的时间。第一次练笔:请学生想象树和鸟的外形写下来,所用时间近8分钟,第二次练笔补充提示语,用时3分20妙,第三次练写,补白鸟儿望着灯火想对树说的话,用时5分钟。在一堂课中学生用在练笔训练的时间为近17分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真正得到了锻炼。因为爱学生而从旁助学用及时的评价点拨“协助”得法悟道,用真诚的评价“激励”乐学善思。他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因为爱学生而相
9、机而教,水到渠成。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肯定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王老师:这儿你为什么选用“肯定”这个词?学生:从鸟儿的话里“一定”这个词,我体会到它说话时语气是肯定的。这个答案显然在老师的预设之外,但王老师断然将“肯定”写在了黑板上。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学导相伴”让教学的行走如庖丁解牛般潇洒自如又教材文本特质所契合。教师的一个提示、一点建议、一处补充、一句赞赏、一抹微笑携手学生在美境、美文、没得情愫中诗意行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基于生命成长而建构的“学导课堂”的精美画卷。四、 内容甄选:从
10、“单一教学”,走向“融合训练”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因为片面强调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和教学内容的高度泛化,常常出现听说读写各自为战的现象,这种教学往往呈现着零碎无序和盲目随意的状态,语文知识的学习往往遭到割裂,语文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往往缺乏系统和效率。而王老师教学的高明之处正是他的 “融合”艺术将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情感理解、思想梳理水乳交融。王老师安排的三次练笔练习,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写而写,每次练笔都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融为一体的。如补写鸟和树的旁白,学生体会到了鸟“恋恋不舍难过焦急心急如焚伤心欲绝”的情感变化,感受到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读好对话。同时与原文“不写心情”
11、对比,感受到“平淡”表达的作用,“留白”表达艺术,达到一举数得的高效。这样“融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举不胜举。观此课,如观一幕“语至淡,情至深”的影片,娓娓道来,不蔓不枝。课在清清简简的一遍遍诵读中铺开,在和谐的音乐、画面中,王老师的诗意语言交融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的理解。当“平淡”二字三次书写,当“深厚”二字款款而来,当擦拭去繁复的语言的枝节,当“空白”和“想象”定格在孩子们的脑海,当孩子们依稀感受“面对生命的无常,唯有用爱直面”时,一切都是欣欣然,于文本意象的“三千弱水”中,王老师引领大家找寻到那一杯独特的拈诗意煮的茶。 用语文知识支撑教学融合既是教和学的方法
12、,也是教和学的能力;既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也是优秀的学习品质。这样的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有效弥补了课文在情感表达力度与浓度上的相对不足,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比起来,可以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正如王老师所言“走向融合的训练会取得1+12的效果”。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是不是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还原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指导地位,重拾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和功用;打开语文教学的思维之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开语文教学的美学之窗,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打开语文教学的生活之窗,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回家”的路上,我们看到了更为清晰的语文教学本真,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命”。路上的人,总是怀着寻找终点的希望,总是带着接近终点的幸福。让我们一起走在路上,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然在枝头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