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58988555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学习的重要课程,也是新课程标准下一门重要的培养学生人民素养的学科,它具有自身的社会生、实践性、开放性,该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它的重要性不亚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课程,但正是由于品德与社会自身的特点使得它的教学有别于一般的科目,加上珠江三角洲有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与资源的不足,导致要很好地开展这一门课程有着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就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感情的培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走进生活等常见的教学手段作一简单论述。更有效促进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

2、习热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正展示出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体验。关键词:生活性 教学活动 情感培养 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这是一门综合型课程,这门课程的教材都是源于生活实际,它把学校、社会、家庭三大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的课程安排给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带来了不同的新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注重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负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教所谓的负责教“教材”,更不

3、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是课程内容的研究者、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将决定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呢?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未知的知识都很感兴趣,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适宜的活动,更要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因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不同于语文和数学等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一系列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新事物的欲望,让他们能够快乐、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由于该门课程有着一定的

4、开放性与综合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必拘泥于教材,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比如我曾经上五年级我国的小数民族一课中,就可以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由于班上的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中的一个学生更是苗族人,这个孩子的家里有苗族的特色衣服,我就让他把衣服带到课堂上,这个简单的实物展示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都哇哇叫,显然学习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再稍微地顺势引导下,他们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渴望了解更多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风情等,这个时候就算教师不说,他们都会主动看书,甚至上网查找,获取更多不同民族的民情风貌,教师的教学目标就轻易达成了。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小组讨论、

5、资料搜集、参观访问、实地考察,情景模拟与小品表演、故事会、视频欣赏、真实演练等。当然,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虽然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很容易造成课堂失控,学生往往会因为被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而忘记学习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也要注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加强课堂的调控能力,使这些辅助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教学中注重情感的培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课程,也是一门人与人交流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的不仅仅是参与课堂中的一系列活动,更多的要体现在通过活动后学生的情感体会与感悟,那样才是较为深刻的学习。如在五年级第二单元生活中的诚信一课中,我在课堂

6、教学上开展了一个狼来了的小品表演,学生的确是被小品的内容吸引了,他们津津有味地看完这个小品,还对表演小品的同学评头品足,乍看之下是很好的一个活动,我没有与他们进行深一层的情感对话,他们只是知道了小孩子说谎时不对的,但却没有感悟出小孩为什么喜欢说谎,结果在课间学生跑来问我这个问题时我才发现到学生只是表面上的参与了小品表演活动,但却没有自己的情感体会,成为了课堂的一个败笔了。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各种活动,而且要也活动后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体验与感悟。明白设计这一系列活动的意图,进而获得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作为课

7、堂的参与者才能更好地体现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作用,师生间就可以做到教学相长。三、让生活走进学生课堂。“让课程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性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就我看来,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真实的生活之中,体现出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源头就是真实的生活,学生应该从课堂中学会相关的生活常识。例如在教学包装袋上的学问一课中,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希望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知道各种物

8、品的包装袋上一些文字说明的作用,了解选择商品的有关常识,会看食品包装袋或药品说明书中的有关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识别商品的真伪、优劣;购物中,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会选择比较合适的商品。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了,与其进行乏味的讲读教学,不如直接到商场上买一些有包装袋的商品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看看包装袋上都写了什么,教师再进一步教学生看生产日期,告诉他们过期的商品就不能买了;看价钱知道如何选择符合自己购买能力商品等。像这样的实际生活常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用的,而且品德与社会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课程,所以教学者必须把生活引入到课堂上来,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的价值。四、让学生课堂走进生活。课

9、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学生走向生活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像品德与社会这样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只是一本小书,现实生活是一本“大书”。让课堂走向生活,更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得到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人、事、物比学生面对着教室的四面墙要好得多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教学的效果绝对更明显。课堂可以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孩子的其他生活空间,只要时间调配合理即可。例如教学多种多样的交通运

10、输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和附近的火车、飞机售票处预先做好沟通交流,然后再带领学生到售票处去咨询,就可以让他们知道购票的方法,知道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需要的费用也不相同,乘坐火车价钱便宜,但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较长,乘坐飞机当然快,但费用相对昂贵了。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但学得愉悦,而且增长了见闻,既体现了教育的本性,又表现了对社会生活的高度重视,并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体验、领悟和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作为教师不能为教材而教,我们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品德与社会中掌握真才实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