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18、将相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18、将相和》.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卢春燕高碑店中心小学13501217987教学基本信息课题18、将相和学科语文学段高段年级五年级教材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出版社: 人教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7月第3版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从尊重教材的特点和阅读训练的任务出发,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特点,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因此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的方法,理
2、解文章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感悟故事间的联系。2教学背景分析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讲读课文。第五组课文的主题“中国古典名著之旅”,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经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将相和的故事刻画了蔺相如不畏
3、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而他们行为的本质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四年半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个单元课文的特点,我已经让学生读了关于这组课文所涉及到的古典名著,对于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这为学生更好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
4、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课设计结合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取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力求体现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阅读实践中,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
5、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及描写人物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4.教学过程一、师生合作 解决问题1、给出问题教师:(板书课题)同时说明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从众多问题中选择两个,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读课文。第一个问题: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第二个问题: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2、解决问题:(1)、学生回答“将”指的是廉颇(教师板书指导书写)“相”
6、指的是蔺相如(教师板书指导书写)“和”在这里是和好的意思。(第一个问题解决了)(2)、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填空,解决第二个问题: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和了?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做了“上大夫”;在“渑池之会”又立了功,做了“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所以将相不和,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所以避着自己,为的是赵国的利益很受感动,就“负荆请罪”,两人又和好了。【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细读品味课文(一)品读第一个故事1、 教师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并且提出问题:哪个自然段最能够突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提示学生抓重点段来读。2、 当学生读完重点段落之
7、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这段中哪几句话最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提示学生学会在重点段中找重点句来读,并且动笔画下来。3、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重点句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学生之间互相解决)重点句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4、教师重点讲第2句:让学生从重点句中再找出重点词,看看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白板:画出重点词语4、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撞碎”,教师相机板书且要追问:看看这个重点
8、词,如果不用撞还可以用什么词,当学生说出可以用“碰”这个词时,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撞而不用碰。5、给出这两个字的意思进行比较,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去感受作者在这里用“撞”最能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语气的朗读这句话。教师:再提问:蔺相如是真想撞还是吓唬秦王呢?看第八段,或者联系上下文去考虑。还可以用关联词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就-如果-就-6、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进行小结:这样既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又体现了他的勇敢。蔺相如做了最坏的打算。让学生再说几个词语来形容蔺相如此时的状况。给出“见机行事”。7、教师和学生一起给这个小故事起个小标题完璧归赵说明这还是一
9、个成语。再用这个成语来说话。白板:写出重点词语完璧归赵【教学意图:】学生在弄清了课文的大体内容之上,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句中的重点词来认真读、仔细品,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深刻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习它的语言,会使用语言。(二)、感悟第二个故事1、教师提出问题: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是如何应对秦王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重点读12、13自然段:2、思考后指名概括说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让秦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教师追问:这叫什么办法。生可能会答出:这叫以牙还牙,或者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3、教师再让学生找找,有一句话最能体现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指名读出来:“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10、。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教师让学生在这句话里找出一个重点词,更能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学生说出“拼了”教师进行板书,并讲解。4、 教师指导朗读:找出提示语和“理直气壮”比较,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说,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白板:写出重点词语5、教师再次提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吗,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讨论后自由发言。预设:打成平局。赵国获胜。教师提示:(1)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2)赵国鼓瑟,是谁叫鼓的,赵王是王,秦王也是王。(3)秦王击缶是谁叫击的,蔺相如只是个小官,秦王是王。再让学生讨论是平局吗?充分说明理由。6、教师趁机解释缶和瑟分别是什么。得出结
11、论:赵国获胜。功劳归功于谁呢?蔺相如,廉颇有功吗?指名说。7、给这个小故事起个名字,渑池之会。【教学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 是感悟课文的好办法。本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先思再论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赵国获胜的理由,从而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三)表演第三个小故事1、出示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避开廉颇,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2、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一句话就能解决第一个问题。指名读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教师追
12、问: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爱国)让学生读出爱国之情。3、 解决第二个问题:廉颇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会说些什么话,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两个人一组试着说说,再进行二人之间的对话表演。4、 师生共同给这个小故事起个名字,负荆请罪【教学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自我理解。三、体会人物形象1、教师结合板书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1)将相和里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2)将相和的人物你不喜欢谁,为什么?2、理解这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只要能够说出三个
13、故事的因果关系即可,提示学生利用课始的填空来回答。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做了“上大夫”;在“渑池之会”又立了功,做了“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所以将相不和,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所以避着自己,为的是赵国的利益很受感动,就“负荆请罪”,两人又和好了。四、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撞 完璧归赵 拼 廉颇 渑池之会 蔺相如 负荆请罪【教学意图:】通过板书,向学生清晰展示将相与产生矛盾到和好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人物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内容5分 3-4分 2分 得分 前期解决三个故事中提出的问题能围绕问
14、题,积极参与研讨的全过程,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矫正同伴的观点。能围绕问题,参与教学研讨活动,在同伴的参与下,有自己的见解。能参与教学研讨活动,听取同伴的见解。从而得到感悟。后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阅读的方法理解问题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并在有感情朗读中感悟人物。能在听取其他同学理解文本基础上,在读中感悟人物。能理解部分内容,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在反复读中感悟人物。语言训练在理解文本时。语言表达准确、通顺。在理解文本时。语言表达比较准确、通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修改达到:语言表达准确、通顺。综合评价 5分 3-4分 2分 得分 自评 他评 师评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
15、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据此,我改变了原来老师讲得多、内容分析多的毛病,坚持以读为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1、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特别是“感悟”,过去提之甚少,不够重视。“感悟”必须多读,读得少,就很难有所感悟。谁去感?谁去悟?当然是学生去感,学生去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激励下,学生通过读书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去欣赏所写景物的美、祖国语文的美2、读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规定了各学段要背诵的古诗文。只有积累多了,方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这里只谈谈学习将相和一课的积累。“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需要背的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记乐背”。将相和 里有许多好词好句。如“撞、拼、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我都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比较、理解、运用,记住它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