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精选8篇)_小学集体备课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58954641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5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精选8篇)_小学集体备课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精选8篇)_小学集体备课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精选8篇)_小学集体备课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精选8篇)_小学集体备课数学教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精选8篇)_小学集体备课数学教案第1篇:小学六级上册数学教案 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是一种创建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化思想、才智、动机、阅历、特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了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详细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验探究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依次。 教学打算: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希望能帮助到您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相识,假如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洁又精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探讨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假如老师用其次列第三行

3、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比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留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其次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根据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其次个数据表示行。假如这两个数据的依次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觉不同之处,

4、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练习: (1)老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 希望能帮助到您 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须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老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日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驾驭的状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让学生说出,了解对学问的驾驭状况。 第一单元其次课时:位置(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

5、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打算: 希望能帮助到您 老师打算:投影机。 学生打算: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老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快速将实际的详细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假如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按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探讨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

6、,老师要特殊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探讨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依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阅历和学问为学生供应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视察、分析、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等方式,将用生活阅历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索,培育空间观念。 希望能帮助到您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变更?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

7、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变更?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视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觉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变更,上移时行也就是其次个数据发生变更)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学问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检验沟通,最终,老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洁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相互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接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

8、堂自我评价 希望能帮助到您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须要接着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学问,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从学生熟识的座位依次动身,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育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其次单元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探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驾驭分数乘整

9、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娴熟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视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 3、引导学生探求学问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爱好。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学问的魅力,领会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驾驭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2.引出

10、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老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依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 希望能帮助到您 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依据线段图理解,人跑

11、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学问转为已经学过的旧学问来进行计算。(可以相互说相互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精确又简练。 小组探讨,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探讨,这两种方法哪种简洁?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

12、是假分数肯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依据计算结果,学生视察探讨: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 希望能帮助到您 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示学生,计算前先视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

13、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后记 希望能帮助到您 其次单元其次课时 :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沟通、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驾驭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沟通等数学活动,培育学生的类推、归纳实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爱好。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驾驭分数乘分

14、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驾驭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希望能帮助到您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依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

15、面墙的 ,其次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依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依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依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其次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沟通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

16、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视察、迁移、尝试练习、沟通反馈等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创设开放、民主、好玩的自主探究空间,激励学生大胆揣测,培育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娴熟驾驭运算定律,敏捷、精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

17、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视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依次,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二、新知探究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依次和整数的运算依次相同。根据此规则,学生细致确定运算依次后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希望能帮助到您 (1) (2) (3) (4)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安排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

18、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激励学生大胆揣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探讨、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探讨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课件出示: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沟通,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课件出示: ,学生先视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安排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便利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

19、结合律和安排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仔细视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 希望能帮助到您 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1) 先让学生视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想想怎样做简便?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回指引,发觉存有问题。 (2)小组内评比,解决疑难问题。 (3)老师讲解疑难。 四、课堂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终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终验证

20、。 第2篇:小学六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模板 正比例的学问,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学问以及进一步探讨数量关系的基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依据图象解决相关简洁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相识。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依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打算: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老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21、。(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觉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假如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始终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干脆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推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老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

22、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填表并思索发觉了什么? 老师点拨:随着时间的改变,路程也在改变,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老师:依据计算你们发觉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肯定。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肯定)。

23、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接着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沟通。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视察表中的数据。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沟通。 提示: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推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推断它们的比值是否肯定。 三、课堂作业 1、

24、依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老师: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洁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相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

25、相识正比例。 2、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全部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沟通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改变规律。 (一)情境一: 1、视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改变状况填入表格中。请依据你的视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索: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改变是否有关系?它

26、们的改变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觉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改变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肯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觉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觉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觉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

27、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在改变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改变而改变,在改变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视察思索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改变而改变,在改变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

28、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改变而改变,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改变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改变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改变,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沟通,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验正比例意义的建

29、构过程,通过详细问题相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诞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推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视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觉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推断推理实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索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沟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 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 2.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 (1)时间:3小时 20分 2小时45分 (2)总价:5元 ( ) ( ) (3)( ):6千克 800克 3吨350克 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

30、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 二、学习新课 (一)相关联的量 老师做试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 (1) 这其中有哪两种改变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改变? 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页表格 视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 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的? (3) 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的? (4)它们的改变规律相同吗? 小组探讨沟通汇报 2、20页第2题

31、 3、正比例的意义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肯定) 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 指生回答 阅读课本 师板书关系式:y/x=k(肯定) (2) 那么,要推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 三、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经验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详细问题相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诞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推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觉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

32、较、归纳概括、推断推理实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看法价值观: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索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 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推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课。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确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日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改变规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借

33、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题。 小组合作探究,沟通下面的问题: (1)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改变状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觉了什么。 (2)同桌合作填表。 (3)细致视察表格,探讨: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改变而改变的? (4)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改变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改变规律有什么异同? 2.结合详细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下面例题。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觉了什么? (2)把表格填写完整。 (

34、3)汇报填表的结果及依据。 (指名回答填表的结果及依据,完成表格) (4)视察表格,汇报发觉。 师:视察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5)小结。 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改变,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改变,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肯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假如用x和y表示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肯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k(肯定)。 3.推断成正比例的量的关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师:成正比例的量必需具备哪些条件?推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先从视察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35、的表格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相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路程与时间关系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觉速度肯定时,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肯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驾驭推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 三、巩固提高 1.解决教材41页的问题。 引导探讨: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 学生自由沟通后汇报,老师引导学生说明缘由。 2.推断。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 (3)一辆卡车每次运货的吨数肯定,运的总吨数与运的次数成正比例。( ) (4)总路程肯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正比例。( ) (5)出勤率肯定,出勤人数与应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36、。( ) (6)三角形的底肯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比较中思索成正比例的量的显著特征:一个量改变,另一个量也随着改变,在改变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再辅以大量的推断题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学问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学问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

37、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学问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学问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索的过程,特殊强调了新科技要推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变更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状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学问来解答,在原有

38、相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娴熟地推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学问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学问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打算。同时,由于解答时是依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相识。所以,在教学上要非常重视从旧学问引申出新学问,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推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实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驾驭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39、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娴熟地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学问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驾驭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相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也许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也许高度。今日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

40、信广场的也许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 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 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学问,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探讨以下问

41、题。 (1) 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和_。 (2) _肯定,_和_成_比例关系。 (3) _行驶的_ 和 _的 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探讨。 3、组间沟通:小组代表把探讨结果在班内沟通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老师这道题的解法,假如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实行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假如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肯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详细步骤是怎样的呢?请依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推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假如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马路长350千米,须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