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346898999(45页DOC).docx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58849968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常识346898999(45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经济常识346898999(45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常识346898999(45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常识346898999(45页DOC).docx(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4)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异同统一面: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律。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原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5.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对象6. 生产力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标

3、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引起生产过程的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8.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

4、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9.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社会性质;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0.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

5、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1、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按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按照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按照实现方式:分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2.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别: 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

6、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4. 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指标:国民收入:实物构成: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加上全部消费资料;价值构成: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6. 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类型

7、:粗放型: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集约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7.自然经济的特征第一,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第二,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第三,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8.商品经济的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

8、的。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9.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10.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价值-社会属性-抽象劳动1.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矛盾性: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2

9、. 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3.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尺度: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4.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原因: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全过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5. 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6.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

10、段a .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b.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c. 一般价值形式d. 货币价值形式7. 货币的职能和本质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基本职能、经济危机);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支付手段(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经济危机);世界货币。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8. 价值尺度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价格标准不是一种职能,而是一种派生的技术性规定。9. 货币流通规律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

11、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10.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的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1、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资源配置的目标: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的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第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二者又可以在某种经济体制中以不同的形式结

12、合起来。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区别:内涵不同。产生时间不同。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具体表现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4.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5.市场调节调节的内容:价格;企业的生产经

13、营活动;需求。实现调节作用的条件: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也反映供求关系;企业经济利益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联系;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6. 市场体系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生产资料既属于商品市场,也属于生产要素市场)7. 市场秩序: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交易行为秩序。8. 市场组织按照功能可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市场管理组织 。9.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劳动不是一种商品,因而没有价值或价格: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在出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价值是凝结

14、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毫无疑义的同义反复。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工资和劳动的交换,要么否定剩余值规律,要么否定价值规律。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者出卖了劳动,那么劳动者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10.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名义工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1. 资本总公式: 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这一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

15、买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流通的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流通的目的不同:获得所需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3. 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4.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

16、。5. 资本的本质: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6.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区分的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7.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物化劳动的形式;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的形式。8.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强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实现的。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

1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两种生1.资本主义再生产特点: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可变资本、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消费从属于整个资本阶级。2.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压力。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4.资本有机构成技术构成: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

18、单个资本的增大: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竞争和信用)。5.相对过剩人口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的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的发展。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6. 产业资本循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生产阶段(决定意义)-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实现连续循

19、环的条件: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7.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G一 W APmPW一G生产资本的循环PW一G G一 WAPmP商品资本的循环W一G G一 WAPmPW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8.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9. 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10.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联系: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区别: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

20、条件;资本周转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剩余价值的手段虽然不同,但是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10.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原因:首先,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

21、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再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1.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根据不同。划分的内容不同划分的目的不同。2.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3.资本周转速度影响提高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4.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体现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一般情况下,年

22、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5.固定资本的磨损有形磨损(物质磨损);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6.马克思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7.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

23、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9.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危机(决定),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10.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经济危机的同期

24、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经常现象;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1.生产成本: C+V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 利润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二者在量上有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永远小于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比;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相反方向;资本周转速度的

25、快慢: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5. 平均利润率:部门竞争的结果。计算: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影响因素:各部门的利润水平;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6. 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因为:第一,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第三,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7. 生产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8.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生产价格形成后

26、,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9. 商业资本职能: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作用: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10.商业利润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数量: 相当于平均利润。1. 商业资本的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 商品的保管费、包装费和运输费。纯粹流通费用: 广告费、簿记费、店员的工资等,用剩余价值补偿 。2.借贷资本来源: 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3.体现的

27、关系: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关系。4.利息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5. 商业信用特点:第一,对象是商品资本;第二,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重提供的信用;第三,发展程度依存与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局限性:第一,规模和期限受资本家拥有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第二,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6. 银行信用特点: 第一,银行可以集中闲散资金形成巨额借贷资本。第二,对象是货币资本。第三,当事人一方是货币资本家,一方是职能资本家。与商业信用相比的优点

28、:第一,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7. 银行的信用业务:负债和资产业务。资产业务:票据贴现;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投资业务。银行利润: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相当于自有资本所获得平均利润。8. 股份公司和股票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会(最高权力机关);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率成反比。9. 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只能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10.

29、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形成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计算: 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2.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3. 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初次分配:是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中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第二,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5.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垄断的产生

30、自由竞争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大鱼吃小鱼;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垄断: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流通被少数大资本所控制,就有了生产垄断的可能性;少数大资本为了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必然形成垄断。6.垄断利润第一,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通过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控制市场,获得其它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一些利润;第三,加强对国外人们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归根结底是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7.垄断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垄断价格形成后,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依

31、然发挥作用。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8.垄断与竞争自由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垄断时期,还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重要地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是竞争的目的、手

32、段、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的范围等方面都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有了很大差别。9.金融资本银行垄断形成后的作用:由普通的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相互购买股票;人事的结合。10.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1. 资本输出从资本形态: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输出主体: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输出。2.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这些资本的最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资本输出的可能性: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劳动者的分化和廉价劳动力的供

33、给;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是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3.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使其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国际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4. 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前:国际卡特尔战后:跨国公司5.垄断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 产业资本6.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资本流动增强。内容: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7.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三大支柱

3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第一,市场问题日趋严重;第二,规模巨大的社会化大生产、新兴工业及对传统产业改造,需国家资助和投资;第三,生产社会化客观要求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第四,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也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只能由国家承担。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投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

35、隘界限。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扶植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缓和劳资矛盾、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通过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和。10.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三足的矛盾和斗争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金融三个方面1.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

36、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迅速发展、停滞迅速发展的的原因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各种竞争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经济停滞的原因: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和实力,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减弱了技术进步的动因;垄断造成人为的阻碍技术进步。3.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生产全面社会化、生产管理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程度4. 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5.社会主义

37、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1)一种社会制度要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新的社会制度战胜就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比旧社会制度更高的生产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原来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替,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6.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的途径: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平赎买民族资本);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7.社会主义的根

38、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一,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第二,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10.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

39、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2.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3.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4.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表现: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

40、济的发展;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我国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股份制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股份合作制: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结合在一起6. 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7. 按劳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实行按劳分配的

41、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是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8.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依据第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9. 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收入;资金分配收入(股息、红利、利息); 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10.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按照效率原则调节分配关系,可以为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物质条件;实行公平分配,可以调动各种人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效率。但是,效率和公平也存在矛盾。效率原则不会自然的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1. 社会主义的消费特点: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