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实务模块2出纳会计知识(131页PPT).pptx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58840730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X 页数:131 大小:75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纳实务模块2出纳会计知识(131页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出纳实务模块2出纳会计知识(131页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纳实务模块2出纳会计知识(131页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纳实务模块2出纳会计知识(131页PPT).pptx(1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模块2 出纳会计知识1 会计基础知识2 借贷记账法学习内容1.会计基础知识;2.借贷记账法。项目1会计基础知识项目1 会计基础知识2.1.1会计的含义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对“会”和“计”的解释是“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这说明会计既进行零星的个别计算,还要把个别计算加以综合,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核算。结合会计的发展历程发现,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一方面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关注劳动耗费的高低。因此,人们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同时,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从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生产。此外,在货币产生后,这种记录、计算的主要计量单位就逐步定位到了货币上。综

2、上所述,会计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连续、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2.1.2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假设,通常也叫做基本会计假设,它是在设定会计工作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业务分门别类的有序管理过程。会计工作基本假设是制定会计工作基本内容的前提。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即用本位计量模式。会计确认、计量、披露(报告)是会计工作的三个阶段,会计确认是基础,计量是手段,披露是目的。2.1.2.1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也称经济实体假设,是指会

3、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简单地说,就是给谁记账谁就是会计主体,了解和掌握会计主体概念,对准确理解会计信息的任务特征,对于日后的具体会计工作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计主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会计主体的目标看,可以分为营利性会计主体,如各类企业;也可以是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性会计主体,如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等。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规模看,可以是独立核算的单位或组织;也可以是其下属的单位、部门,如企业的生产车间、医院的住院部或门诊部等;也可以是由各个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组成的集团企业。从会计主体的存在期限看,可以是长期进行经济活动而存在的会计主体;也可以是仅为完成某项工作所组建的组织,如某

4、项建筑工程、某场文艺演出等。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不是同一概念,不能相互混淆。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任何企业,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一个会计主体。在企业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可将其内部某一机构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要求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而在控股经营的情况下,母公司及其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也是会计主体,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也可将其组成的企业集团当做一个会计主体,将其各自的会计报表予以合并,以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可以是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

5、组成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的外延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拓展。如在网络经济时代,出现在互联网上、没有大量有形资产的网上企业、网上银行等虚拟主体。这些虚拟主体的界限有时很难确认,给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了新的问题。税收主体是纳税人,在多数情况下与会计主体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纳税人作了定义,纳税人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同税种对纳税人作了详细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增值税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其实施细则第四条对视同销售货物进行了规定:设有两个以上的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6、,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应视同销售货物计算征收增值税(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当企业的机构间移送货物用于销售时,相关机构有可能成为增值税纳税人,但它可能并不是会计主体。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中央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铁道部,合资铁路运营业务的纳税人为合资铁路公司,在汇总纳税的情况下,各个从事经营活动的会计主体,并不是税收上的纳税主体。2.1.2.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等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因停业、破产而进行清算。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为会计工

7、作的正常开展规定了时间范围,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除了完成临时任务而建立的会计主体,人们通常期望所建立的会计主体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实际上,会计主体所处的经营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停滞,甚至解散清算,例如,国家法律要求的解散清算、会计主体自身经营期限的到期、破产、被合并、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等。我国现行税法的每一个税种均以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假设为前提。如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生产经营期间的其他所得征税,各项规定均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当企业不能持续经营而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时,税法针对这种

8、特殊情况,也有相应的特殊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按年度计算。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企业依法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并单独发文对企业清算期间的所得征税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即生产经营期间的所得按税法的一般规定计税,清算期间的所得按清算规定计税。2.1.2.3会计分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企业在时间上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

9、地划分为若干个均等的会计期间。这样,持续的经济活动就由先后继起的不同时间段落中发生的经济活动构成。这些不同的时间段落,就是会计期间。会计年度是基本的会计期间。我国企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以日历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即从每年的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期间。除了基本的会计期间以外,还规定了一些会计中期,即短于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和中期的起讫时间也一律以公历的起讫日期为准,例如,一年分为两个半年度,1月1日至6月30日为一个半年度,7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半年度。企业会计制度中所称会计期间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会计期间的划分对

10、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会计期间越短,会计信息就越及时,与决策就越相关。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由于权责发生制的采用,要求对一些收入和费用要按照权责关系在本期和以后的会计期间进行分配,确定其归属的会计期间。为此需要采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预提和摊销等一系列会计概念和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我国现行税法的每一个税种均规定了相应的纳税期限。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按纳税年度计算,纳税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分月或分季预缴,年度终了后五个月内,向税务

11、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以1个月或1个季度为一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可见税法上的纳税期限以会计分期为基础,当纳税期限小于一个最小会计期间时,只办理预缴,满一个月后办理税款的结清手续。2.1.2.4货币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企业的经济活

12、动,并假设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不变的。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编制应当以货币计量为基础,以综合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财务结果与影响。对于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描述,可以采纳数量形式和非数量形式。非数量形式包括对经济活动的文字叙述或图形的描述。数量形式中又有三种计量单位可供选择,即货币计量、实物计量和劳动时间计量。按照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律通过人民币进行核算反映。日常经营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用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当然,在货币计量假设下,我们还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在假设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不变

13、的同时,还强调货币计量假设不排斥非货币量化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以上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假设分别从空间、时间、计量手段和方法上规定了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会计只有在这些基本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工作,及时取得会计信息资料,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我国现行税法的每一个税种均规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以人民币计量。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依照本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以人民币计算;所得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计算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并缴纳税款。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营业额以人民币计算;纳税人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营业额的,应当折合人民币计算。2.1.3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

14、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

15、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2.1.3.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以下三点:(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刻画出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活动的真实面貌,不得根

16、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可靠性虽然体现了真实性、可验证性的要求,也是税法规定计算税款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之一,但是并不能因此直接将满足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作为计算税金的依据。受税收法定原则

17、的修正,有些客观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并不被税法认可,如企业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属于免税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再比如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要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而且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另外,税法在遵循“可靠性”的同时还要求合理性,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可以税前扣除。所以对于满足客观性要求的会计信息,在进行涉税分析时,还要结合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合理性”的要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核定

18、。这些规定都明确了支出的合理性要求,如果只符合可靠性而违背了税法规定的合理性要求,也不会被税法所接受。2.1.3.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承担纳

19、税义务计算税金过程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非常重要。因为存在会计分期,许多业务的发生可能会存在跨期现象,这些跨期业务所涉及的纳税义务,其形成的时间并不一定与业务进展的节奏相一致,也不一定与会计确认损益的时间相吻合,这就要求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该考虑这些特殊情况和税法的特定要求,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保证会计信息在解决涉税问题时的“相关性”,为正确计算应交税金提供依据。税务人员在利用会计信息时,一方面可以要求企业提供完整的涉税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搜集有关跨期问题的会计信息,为提高征税效率,保证征税效果找到原始依据。2.1.3.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

20、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够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用于决策的有用信息的要求。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因此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企业不能仅仅以该

21、信息会使某些使用者难以理解而将其排除在财务报告所应披露的信息之外。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不能等同于通俗性和浅显性,它是一种专业语言,税务人员只有在掌握这种专业语言之后,才能够理解这些信息所要表达和揭示的内容,才能够从中找到解决涉税问题的有用信息。就像税收政策的可理解性一样,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的理解。2.1.3.4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作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

22、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就有必要变更会计政策,以向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但是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

23、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贯彻执行,既保证了会计信息“纵向”上的稳定性,也满足了“横向”评价的需求。税务人员利用符合可比性要求的会计信息,在税收实务中能够完成多项工作,比如税收成长性预测、税收预警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2.1.3.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实务中,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

24、。2.1.3.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企业财务报告中提供的某项会计信息,如果被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的经济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个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虽然从支出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在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2.1.3.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5、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是指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

26、信息的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企业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税法基于公平原则的需要,对于纳税人基于风险防范而确认的、具有预见性质的费用或者损失一般情况下不予接受,税法除另有规定外,强调费用或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会被确认,所以会计信息中满足谨慎性要求的内容,在进行涉税分析时,通常情况下都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2.1.3.8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

27、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

28、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2.1.4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方法是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研究和运用会计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会计任务。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所采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2.1.4.1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相当复杂,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可以对各种经济业务引起

29、的资金变动及其结果进行分类记录,以便取得各种核算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检查和监督。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内容的科学分类,会计账户分类记载着这些内容的增减变动信息。税务人员只有明确会计科目的设置情况,熟悉各个账户记录的内容,才能够了解纳税人的基本信息,才能够掌握纳税人的实际情况。2.1.4.2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登记的专门方法。复式记账能够反映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相互联系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全貌,也便于核对账簿记录是否正确。其中,借贷记账法是被广泛使用的复式记账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记账方法是反

30、映经济业务的手段,是财务信息生成和表达的方式,税务人员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够理解会计报告中提供的那些结论性数字的含义,才能够明白各个账户之间的勾稽关系,从而发现会计信息中包含的涉税问题。2.1.4.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记录完整、真实可靠,确定经济活动合理、合法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作为证明,原始凭证经财务人员审核后,才能作为记账依据。会计凭证能够证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能够明确经济责任转移的路径,能够说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税务人

31、员通过审核和检查会计凭证,可以判断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为纳税义务与纳税责任的界定提供依据和帮助,也可以更好地降低执法风险,履行岗位职责。2.1.4.4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将经济业务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到具有账户基本结构的账簿中去的一种专门方法。账簿是账户的具体存在形式,是会计资料的载体。登记账簿是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指标进行归类,采取一定的记账方法把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按其发生顺序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登记后还要定期进行结账和对账,使账簿记录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依据。账簿是会计账户的集合,能够综合反映全部的会计信息,通过翻阅账簿,可以方便了解某一类

32、业务一段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了解相关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会计凭证记录的是单笔业务,账户记录的是某一类业务,而账簿则是多种业务综合集中的反映。税务人员掌握了账户的登记方法,可以更好地解读这些复杂综合的信息,明白其来龙去脉,方便查找问题,满足工作需要。2.1.4.5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将与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有关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从而确定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是生产和销售产品。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的耗费过程。企业要生产产品,就要发生各种耗费,这些耗费主要包括劳动对象的耗费、劳动手段的耗费以及劳动力的耗费。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

33、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总和构成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进行审核、控制、核算,并将已发生的生产成本进行归集、分配,最后按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计算出产品的成本。成本计算属于企业内部的商业秘密,其灵活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其监管的难度,模糊成本计算也是企业隐藏问题、化解问题的常用手段。税务人员通过学习成本计算的一般方法,可以初步判断成本计算的合理性,根据行业特点或者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针对企业的成本信息,可以提出有价值的意见,甚至可能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不断提高征管水平。2.1.4.6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及存款、核对账目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

34、、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的实有数和账面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的专门办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所有者权益的情况,监督各类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并为损益的计算提供正确的资料。通过财产清查,了解企业财产的真实状况,便于加强管理。根据税法的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财产损失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税前扣除。这意味着损失的判定以及损失金额的确认都至关重要。税务人员通过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分析企业提供的财产清查相关证明,可以正确计算财产损失,在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税法的尊严,防止税收利益受到侵害。2.1.4.7编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报表

35、格式和内容,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定期总括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必须以账簿记录为依据,经过整理而产生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应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任意取舍,应满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需要,为经营者决策提供依据。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高度概括后的载体,每一项报表数字都有严格的编报方法,税务人员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够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报表的编报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而报表的阅读更需要较高的解读能力。在税收实务中,无论是税收征管还是税务稽查工作,都离不开对纳税人会计报表的阅读,这是税务

36、人员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以上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必须正确地运用这些会计核算方法,其应用程序为: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按照已设置的会计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登记到有关的账簿中去;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应当进行成本计算;对于账簿记录,要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保证账实相符;利用正确无误的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运用会计科目采用复式记账成本计算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登记帐薄2.1.5会计要素2.1.5.1会计要素的概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多种多

37、样的,而每天所发生的业务事项更是数目繁多。会计工作就是对这些业务事项加以记录,同时增加会计资料的效用。为了很好地进行会计工作,应对会计核算对象按经济特征做最基本分类,于是就产生了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做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又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利

38、润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情况及其成果,构成了利润表的主要内容,又称为利润表要素。2.1.5.2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1.资产(1)资产的定义及特征。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它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并以各种形态,分布或占用在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方面,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资源,它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这就把它同一些不能投入再生产的耗费项目区分开来。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第二,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39、。第三,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它最重要的特征。(2)资产的分类。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3)资产的确认条件。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首先应当符合资产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这里的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

40、础。税法强调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若企业的生产设备、无形资产等资产发生贬值,在会计处理上要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但企业所得税法强调资产尚未处置时,没有真正发生损失,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在确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在税前扣除。未来处置该项资产时,会计上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资产净值作为处置成本,而税法上仍按历史成本作为处置成本。2.负债(1)负债的定义及特征。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负债是一种现时义务,它是由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企业目前实际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第二,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第三,负债的清偿预期

41、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2)负债的分类。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负债的流动性是指负债偿还期。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预期需动用流动资产或以新的流动负债偿还的债务,通常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超过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各种债务,通常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3)负债的确认条件。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首先应当符合负债的定义。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

42、可靠地计量。3.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特征。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差额又称为净资产,因此,所有者权益也可以理解为是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要求权。由于企业组织形式不同,所有者权益有不同的名称。在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非股份制企业则统称为所有者权益。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其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所有者。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负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2)所

43、有者权益的种类。所有者权益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也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2.1.5.3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1.收入(1)收入的概念和特征。收入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收入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投资者投入资本。(2)收入的分类。收入按其性质分

44、为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资产使用费收入。收入可以按企业经济业务的主次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3)收入的确认条件。收入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确认条件。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需要注意的是,只要企业已提供商品或服务,就可以按照向顾客收取的资产作为已赚取的收入记为营业收入,而不论所得的资产是现金还是应收账款。显然,

45、会计上的收入并不一定与现金有关。2.费用(1)费用的定义及特征。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特征:费用是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是企业为获得或保持其赢利能力而付出的代价。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的发生会使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费用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2)费用的分类。按照费用与收入的关系,一定时期的费用通常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营业成本按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在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

46、业务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为维持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费用。它应由某一个会计期间负担,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管理费用: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费用。财务费用:为筹集生产资金等所发生的费用。销售费用:为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费用。(3)费用的确认条件。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确认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

47、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3.利润(1)利润的定义及特征。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它是收入扣减费用后,再加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后的差额。其中收入扣减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如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在一个会计年度,如果不考虑利得和损失的话,若企业的收入超过费用,则表示企业实现利润;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亏损。通常

48、利润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做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等的重要参考指标。利润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的利润与所有者权益具有密切的关系。(2)利润的分类。利润按其包含内容不同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2.1.6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中所包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数量上可以运用数学等式加以描述。用来揭示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并保持相互平衡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会计平衡公式,也称会计恒等式。会计等式是我们从事会计核算的基础和提供会计信

49、息的出发点。因此,它又是进行复式记账、试算平衡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和前提。2.1.6.1会计等式的静态表现形式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必须拥有一些能够满足其业务活动需要、数量相宜,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即资产。资产不是凭空形成的,企业的每项资产都有其特定的来源。资产包括企业的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经济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其表现形态是各项资产的有增有减。与此相对应,企业的任何资产都有其形成的渠道和取得的来源。从所有权角度看,这些资产形成的渠道和取得的来源就是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就是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一个企业的资产所拥有的要求权和求偿权。资产

50、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从数量上看,任何企业在特定的时点所拥有的资产与其权益的总金额必然相等。资产与权益在内容上对应,在数量上恒等。用公式表示如下:资产=权益这一等式叫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基本方程式。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其来源主要有两方面的渠道:一是由企业债权人提供的,如应付账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等,这类权益属于债权人权益;二是企业投资者投入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这类权益属于投资人权益。因此,权益可以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投资人权益。在会计上,债权人权益称为负债,投资人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