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纳税评估(57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纳税评估(57页DOC).docx(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第一章 什么是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下同)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工作遵循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的原则。纳税评估可根据所辖税源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主要有: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
2、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第二章 纳税评估的管辖纳税评估工作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重点税
3、源和重大事项的纳税评估也可由上级税务机关负责。前款所称基层税务机关是指直接面向纳税人负责税收征收管理的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是指基层税务机关所属的税务分局、税务所或内设的税源管理科(股)。对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的纳税评估,由其汇总合并纳税企业申报所在地税务机关实施,对汇总合并纳税成员企业的纳税评估,由其监管的当地税务机关实施;对合并申报缴纳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企业分支机构的纳税评估,由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实施。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年度。第三章 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第一,从纳
4、税评估方面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中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规定,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办法规定,纳税评估工作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的纳税评估也可由上级税务机关负责。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年度。按照办法规定,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
5、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要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要被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的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管户责任开展。在对评估结果的处理上,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6、需要纳税人自行补充的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税务机关应督促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但对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按照办法规定,对重点税源户,要保证每年至少重点评估分析一次。第二,从税务稽查方面讲,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通知(国税发1995226号)中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解释,税务稽
7、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和处理工作的总称。税务稽查包括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等。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保证税法的实施。规程规定,税务稽查对象中经初步判明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均应当立案查处: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以及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非法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其他方便,导致税收流失的;未具有前述所列行为,但查补税额在5000元20000元以上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根据本地情况在幅度内确定);私自印制、伪造、倒卖、
8、非法代开、虚开发票,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伪造、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其他税务机关认为需要立案查处的。 按照规程规定,税务稽查实施前应当向纳税人发出书面稽查通知,告知其稽查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情况等,但有下列情况不必事先通知:公民举报有税收违法行为的,稽查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的,预先通知有碍稽查的。实施税务稽查应当两人以上,并出示税务检查证件。实施税务稽查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询问、调取账簿资料和实地稽查等手段进行。调取账簿及有关资料应当填写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调取账簿资料清单,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按照规程规定,税务稽查实施前应当向纳税
9、人发出书面稽查通知,告知其稽查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情况等,但有下列情况不必事先通知:公民举报有税收违法行为的,稽查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的,预先通知有碍稽查的。实施税务稽查应当两人以上,并出示税务检查证件。实施税务稽查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法定程序采取询问、调取账簿资料和实地稽查等手段进行。调取账簿及有关资料应当填写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调取账簿资料清单,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第四章 纳税评估的基本程序一、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税务机关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
10、数学方法测算出的算术、加权平均值及其合理变动范围。测算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由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二、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筛选评估对象;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要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要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
11、分析对象。三、对所筛选出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要包括以下重点内容: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年度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核分析的其他内容。
12、四、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税务约谈、调查核实、处理处罚、提出管理建议、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约谈: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 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因评估工作需要,必须约谈企业其他相关人员的,应经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通过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安排。纳税人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向税务机关说明情况,经批准后延期进行。纳税人可以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税务代理人进行税务约谈。税务代理人代表纳税人进行税务约谈时,应向税务机关
13、提交纳税人委托代理合法证明。调查核实: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对调查核实的情况,要作认真记录。需要处理处罚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处理处罚:五、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为税收宏观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提供基础信息等。第五章 纳税评估的指标一、通用指标及功能(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二)成
14、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
15、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16、。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四)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主营业务利润变动
17、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五)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18、100%。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固定资
19、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二、指标的配比分析(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
20、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
21、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
22、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
23、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年度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
24、,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
25、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第六章 分税种的纳税评估一、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26、%。计算分析纳税人税负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使用,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和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均可列入疑点范围。运用全国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纳税评估对象的抵扣联进行检查验证。根据评估对象报送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和销售额分析指标的分析,对其形成异常申报的原因作出进一步判断。与预警值对比。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
27、于预警值的,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二)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
28、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2.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
29、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三)进项税金控制额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纳税人本期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横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
30、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四)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当期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是指同地区、同行业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的平均值。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出企业实际产量。根据测算的实际产量与实际库存进行对比,确定实际销量,从而进一步推算出企业销售收入,如测算的销售收入大于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与税收管理员根据掌握税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
31、进行评估。二、内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分析指标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运用其它相关指标深入评估分析。2.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简称利润税负率)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上述指标设定预警值并与预警值对照,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果低于预定值,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作进一步分析。3.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应纳税所
32、得额变动率=(评估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关注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前后,该指标如果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4.所得税贡献率所得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将当地同行业同期与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低于标准值视为异常,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运用所得税变动率等相关指标作进一步评估分析。5.所得税贡献变动率所得税贡献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与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
33、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运用其它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原因。6.所得税负担变动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与企业基期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运用其它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原因。(二)评估分析指标的分类与综合运用
34、1.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的分类对企业所得税进行评估时,为便于操作,可将通用指标中涉及所得税评估的指标进行分类并综合运用。一类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所得税税收负担率、所得税贡献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二类指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成本费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所得税负担变动率、所得税贡献变动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及通用指标中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配比指标。三类指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营业外收支增减额、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及税前列支费用评估指标。2.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的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出现异常,应对可能影
35、响异常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各类资产的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1)一类指标出现异常,要运用二类指标中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其原因。(2)二类指标出现异常,要运用三类指标中影响的相关项目和指标进行深入审核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其原因。(3)在运用上述三类指标的同时,对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其它指标,也应进行审核分析。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一)综合对比审核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时,除按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内容审核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1.会计师查帐报告中涉及
36、的税收问题是否在纳税申报中作出了正确的反映或说明;2.预提所得税代扣代缴是否完整、及时,所涉及的使用费转让是否有合同,收取比例是否合理;3.纳税人存在关联交易的,是否就其关联交易进行申报,与关联企业的业务往来是否有明显异常;4.主管税务机关认为应审核分析的其他内容。在纳税评估审核分析时,应特别关注下列类型的企业:长期亏损企业;由免税期或减税期进入获利年度后,利润陡降或由赢利变亏损的企业;赢利但利润率水平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持续低于同行业利润水平的企业等。(二)分析指标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同内资企业所得税指标,公式及使用方法略,以下简称同略。)(1)主营业务收入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
37、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额)100%。(2)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同略)2.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同略)3.资本金到位额不得税前列支的利息支出=按规定而未到位资本借款利率如果注册资本金未按照税法规定实际到位,则相应得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列支。4.境外应补所得税发生额如果存在境外应补所得税额不实或者有误等问题,应进一步审核、分析。5.生产性企业兼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划分额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全部收入50%;生产性经营收入全部收入50%。如果生产性经营收入未超过全部业务收入50%或非生产性经营收入50%时,按照税法规定不能享受当年度生产性企业相关的减免税待遇。6.借款利息分析时应考虑:(1)是否存在关联
38、企业间借贷利息支出问题;(2)借款金额是否过大,如果存在关联企业间借款金额过大,考虑借款和权益的比率,分析是否存在资本弱化现象。7.出口销售毛利率出口销售毛利率=(出口收入-出口成本)出口收入100%。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如果该指标明显低于可比对象,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交易价格偏低,又转移利润的嫌疑,需提示作进一步反避税调查。8.资产(财产)转让利润率资产(财产)转让利润率=资产(财产)转让实际收取的价款-资产(财产)原账面价值-转让费用资产(财产)原账面价值。如果该指标小于零,可能存在企业向较低税率的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财产)避税的问题。9.关联出口销售比例关联出口销售比例=关联出口收入主营业务收
39、入100%。如果本指标较大并且可能存在关联交易的,应重点关注。10.关联采购比率关联采购比率=关联采购额全部采购额100%。本比值重点分析购销价格,如果关联采购占全部采购额的比值较大时,应对相关纳税人重点关注。11.无形资产关联交易额要特别关注特许权使用费,如果数额较大超过预警值时,应对相关纳税人重点关注。12.融通资金关联交易额应特别关注筹资企业的负债与权益比例,如果融通资金数额较大,或者可能存在资本弱化问题,应对相关纳税人重点关注。13.关联劳务交易额如果劳务费数额过高,或劳务费收取标准高于市场水平,应对相关纳税人重点关注。14.关联销售比率关联销售比率=关联销售额全部销售额100%。如果
40、该比值较大,应作为反避税重点作进一步分析。15.关联采购变动率关联采购变动率=(本期关联采购额-上期关联采购额)上期关联采购额100%。本指标通过分析关联企业间采购的变动情况,了解企业是否通过转让定价转移利润的问题。如果对比值较大并且可能存在关联交易的,应重点关注。16.关联销售变动率关联销售变动率=(本期关联销售额-上期关联销售额)上期关联销售额100%。如果对比值较大并且可能存在关联交易的,应重点关注。(三)关联交易类配比分析1.关联销售变动率与销售收入变动率配比分析重点分析关联销售商品金额占总销售商品金额比例较大的企业,如关联销售变动率销售利润变动率,则说明企业关联销售商品金额的变化没有
41、带来相应的销售利润的变化,销售同样数量商品,关联销售利润小于非关联销售利润,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定价低于非关联交易定价的问题,存在转让定价避税嫌疑。3.关联采购变动率与销售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重点分析关联购进原材料金额占总购进原材料金额比例较大的企业,如关联采购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则说明企业关联购进原材料金额的变化导致过大的关联销售成本的变化,采购同样数量原材料,关联采购成本大于非关联采购成本,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定价高于非关联交易定价的问题,存在转让定价避税嫌疑。 4.关联采购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重点分析关联购进原材料金额占总购进原材料金额比例较大的企业,如关联采购变动率销售利润变动率,则
42、说明企业关联购进原材料金额的变化导致过大的关联销售成本的变化,影响了销售利润,采购同样数量原材料,关联采购成本大于非关联采购成本,可能存在关联交易定价高于非关联交易定价的问题,存在转让定价避税嫌疑。5.无形资产关联购买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重点分析存在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企业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等,如无形资产关联购买变动率销售利润变动率,则说明企业购买的无形资产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增长,可能支付了过高的无形资产购买价格或通过购买无形资产的形式转移利润,存在转让定价避税嫌疑。四、印花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一)印花税税负变动系数印花税税负变动系数=本期印花税负担率上年同期印花税负担率。其中:印
43、花税负担率=(应纳税额计税收入)100%。本指标用于分析可比口径下印花税额占计税收入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本期印花税负担率与上年同期对比,正常情况下二者的比值应接近1。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印花税问题,进入下一工作环节处理(下同)。(二)印花税同步增长系数印花税同步增长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其中:应纳税额增长率= (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 10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上年同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上年同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100% 。本指标用于分析印花税应纳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评估纳税人申报(
44、贴花)纳税情况真实性。适用于工商、建筑安装等行业应纳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比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印花税问题。分析中发现高于或低于预警值的,要借助其他指标深入分析并按照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处理。(三)综合审核分析1.审核纳税申报表中本期各税目应纳税额与上期应纳税额、上年同期应纳税额相比有无重大差异,能否合理解释。2.是否连续零申报,能否合理解释。3.适用税目税率等是否正确;是否有错用税目以适用低税率;有无将按比例税率和按定额税率计征的凭证相互混淆;有无将载有多项不同性质经济业务的经济合同误用税目税率,应税合同计税依据是否
45、正确。4.申报单位所属行业所对应的应税凭证是否申报纳税(如工商企业的购销合同是否申报)。5.参考同行业的合同签订情况以及其他影响印花税纳税的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纳税人印花税的纳税状况。6.对于签订时无法确定金额的应税凭证,在最终结算实际金额时是否按规定补贴了印花。7.审核营业税纳税申报表中申报项目是否有租赁、建筑安装、货物运输、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等应税收入,是否申报缴纳了印花税。8.实行印花税汇总缴纳的纳税人,其“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与申报的“购销合同”计税金额或“加工承揽合同”的计税金额是否合理,有无异常现象,能否合理解释。9.根据 “利润表”中“财务费用”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