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方法及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方法及专项训练.docx(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在高考的时候,很多考生会审题不准,理解错误题意,那如何把握作文材料的关键,审好题,写对作文呢?为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提供具体有效的训练策略,供广大学生和教师参考借鉴。1.概括中心法概括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概括中心法分三步走:第一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第二步,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第三步,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材料1: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 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
2、龙喀什河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以上,夜晚5以下)、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答:_分析:三步概括中心:(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兹韦列夫和保
3、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2)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一方面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材料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答:_分析:上海作文题语言简约平实,一般把中心与道理明确概述出来,但我们还是把握住这段话的中心。“根
4、据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作”,说明材料中为我们提供的写作角度是很多的,但是哪个角度最佳,我们首先要概括出这段话的中心。第一句话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这句话说的是郑板桥书法的风格,他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造成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效果,形成了他特有的板桥体,说明艺术需要独创,而独创需要有前提,那就是在自己固有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他人之长,且不着痕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同时也说明“有隶有楷,有古有今”,说明“板桥体”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它身上既借鉴了他人的长处,又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读懂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从借鉴与独创、继承与创新、任何事
5、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等角度立意。第二句话是:“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这句话说明的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体的关系,个体与整体仿佛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这不是郑板桥字体的缺陷,而恰是他的独创,是他用隶书参以行楷,所造成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独特效果,而就是这些歪歪斜斜的字,排列组合起来,才给人以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总体感觉,成为郑板桥完美的书法作品。这句话说明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是要以全局的观念来看问题;或者我们不能只被局部的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假象看出它的实质;或者独具个性的个体,统一在完美和谐的整体之
6、中,因此只有将个体与整体统一起来,看问题才能全面。围绕这句话,我们从这些角度立意都可以。第三句是:“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既可以作为定评,也可以不作为定评,毕竟是“有人说”。“有人说”毕竟代表一家之言,聊备一说,供大家参考,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像“板桥体”这种书法作品,不可以没有它,因为它毕竟是一种体,是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他人基础上的一种创造;但既然是郑板桥的创造,那就只能属于郑板桥一人,别人去竞相摹仿,那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价值。从这一角度立意,那就是强调创新,反对摹仿。材料当中的三句话彼此并不是孤立的,不能将它们截然割裂开来,整体
7、把握材料,提取材料中心,审题立意可能会更周密些。总的是讲郑板桥在书法上的独创性,而他的这种独创性是来自继承和借鉴,来自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来自于他不拘泥于前人和他人的独立个性。2.抓住关键词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材料1: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
8、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答:_分析:所给材料共三段。第一段讲看云识天气,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在电视中看天气预报,但缺少乐趣。第二段讲接触自然可看到自然之美,但未必能理性认识自然;通过现代科技容易认识自然规律,但未必能直接感受到自然气息。第三段是对前两段材料的概括,指出从不同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第三段无疑是关键段和关键句,其中“感知自然”“不同的途径”“远”“近”是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感知自然可以用“近”途,也可以“远”途,但应该把“近”与“远”相互结合。材料2:生活
9、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_材料语言简约、朴实,关键词很容易提取,“被需要的心态”“体现自己的价值”。围绕这两点深入剖析反思。如思考:“被需要”心理是什么现象?“被需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表述为“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一提示不可丢)。“被需要”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抑或消极影响)?然后选择自己思考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来运思行文。3.由果推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
10、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材料1:兔子站在山涧的边缘,望着对面草地上的绿草,垂涎三尺。但山涧有几十米宽,除非长着翅膀的鸟才能到对岸。兔子心想,自己长着翅膀就好了,那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到对面的草地上美餐一顿忽然一股巨大的旋风刮过来,兔子被刮上天空,它只觉得天旋地转,一会儿便轻轻地落在了地上。自己竟然“飞”过了山涧!黄牛、山羊、野猪等动物见山涧对面飞过来一个东西,惊呆了:这个会飞的东西竟是兔子!从此,兔子成了动物界的体育明星。黄牛、山羊、野猪先后请兔子到自己的领地,给同类作报告。兔子常伴着阵阵掌声登上讲台,慷
11、慨陈词,讲自己飞跃山涧的实践与体会。在一片赞赏和喝彩声中,兔子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只会飞的兔子。一天,它站在山涧边上,为大家再次表演飞跃山涧的绝技,只见它用足力气,猛地向对面跃去。可是,它只“飞”出几米便坠到山涧里去了。答:_分析:本题可用由果推因法来审题立意,兔子为什么会坠入山涧,原因就是它没有认清自己仅仅是只兔子,根本不会飞,故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正确认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中不要迷失自我;正确看待鲜花与掌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生活中的“偶然”未必就是“必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然”。材料2: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12、,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答:_分析:这是一则求证式的作文题,原材料语意非常明显,一个“但”字,指明人们常常关注眼前的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事情,这是核心立意,作题者只能就此证明此命题。向这个命题中补充事例与道理,内容充实,论述有力,就是好作文。但是作文命题人不想让所有作题者被自己的命题所拘囿,就用一些词语“似乎”“不经相同”“选取一个角度”等来让作题者突破原语意的束缚,只要论述充实,观点成立就行了,充分体现作文题的开放性。作文就是论述清楚为什么,“重要的事”是什么?“更重要的事
13、”是什么?为什么认为它重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该思考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考虑眼前得失时,还要考虑长远利益。材料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_分析:在问为什么中理清“今昔照片/现代
14、科技”与人的“情感体验”或“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什么在过去照片能唤起记忆?因为照片少。现代为什么不珍惜“点滴”?因为照片多,更新频繁。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物质丰富,要关注人性的本真。科技是个双刃剑。4.辨析内在关系法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材料1: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路人对罂粟说:“如果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答:_分析:这则对话中有一个“快乐”与“痛苦”的矛盾问题,只要抓住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就
15、抓住了立意的核心。但不能脱离“美丽的花朵”“果实”来谈。材料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在审题立意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全面读懂题意,二要勾连彼此关系。可以从自身行为出发,但不要囿于“自己”。“人们”一词通指生命个体中的你、我、他,而非特指“我”。“谁”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充足的理由?这是怎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有充足的理由么?“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一定与“既定原则”相冲突么?如果冲突,到底是怎样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是否都需要解决?如果允许这样的冲突留存,那么其存在的意
16、义与合理性又在哪里?可以思考的问题肯定不止这些,而一旦思维启动,思路打开,就能勾连彼此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有话想说的、有材料支撑的、有现实针对性的思考点。比如说:自我意识与周遭世界、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自我肯定与现实担当、寻找理由与接近真相、坚持自我与尊重事实这样一来,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说得有角度、有思辨,更有对现实的观照,有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5把握情感倾向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材料1: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
17、。为了促进信任,两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犬,而狼则献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狼崽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跑回了森林。而作为人质的牧羊犬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答:_分析:本材料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句,即“而作为人质的牧羊犬因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扯成碎片,变成了冤魂”。在这句话中,“花言巧语”和“冤魂”两词明显地表达了对狼的批判和对羊及牧羊犬的同情,所以考生必须在坚持材料对二者的感情倾向的基础上立意。然而许多考生却忽视了这个感情倾向,提出了“兵不厌诈”“要
18、善于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等观点,对狼大加赞赏。这样褒贬不分的作文只能被判为四类文,即跑题作文。材料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_分析:材料的语言间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等句子,着重指出的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既有现象,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材料的“背景”,这样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这些评价
19、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是说,“这些评价”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对此,考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人们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是“关键点”,其隐含的信息是:考生可以对此种现象持反对态度,也可发表赞同的观点,或者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加以阐述,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总之,考生只有抓住“评价”与“他人”这两个关键词来写作,才是恰当的、契合题意的。至于“他人”,可以是身边普通的凡人,也可以是功成名就的伟人、名人,包括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甚至是当今的“风云人物”“网红”等。不管是何人,在评价他
20、人的时候,都应该基于事实,不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都要遵守“不溢美”“不隐恶”的准则,本着实事求是的道德底线,谨言慎行,不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立意角度1:评价可以有,但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这才是应有的姿态、底线和做法。事实素材: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是对领导人,对袁隆平、乔布斯、马云等卓越人物的评价;小的方面,诸如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对同学的评价等。这些都可以分别用一些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理论素材:叶圣陶对鲁迅的评价:“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立意角度2:当今社会,言论自由,渠道发达,每个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和可能,而
21、被评价者则应该有自己理性的、正确的判断。如学生对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有关对待班级学生是不是一视同仁的评价,可能是客观的、公正的,也可能是歪曲的、偏激的,对此,教师就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样地,教师对学生为人、处事、学习与品格等方面的评价,学生也不一定“照单全收”,而要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立意角度3:如是善意的评价,应该支持与肯定,相反,若是别有用心的评价,则应该遏止与摒弃。事实素材:可以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如不应该随意评价别人的是非、曲直。因为失当的、错误的评价,会让人心灰意冷,如某位同学受到班主任不恰当的评价,一蹶不振,本来可以考上好大学的,结果却名落孙山。当然,对于有悖公
22、德的言行,则另当别论,应通过评价,激浊扬清,如乱穿马路、购票不排队等。理论素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求异同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将几则材料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然后着眼于差异之处,立意作文。“异中求同”就是从几则材料中去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据此立意作文。材料:(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今仍有不少反对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说,他至今每周仍能收到两三封信,这些信旨在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的。(2)有人告诉爱因斯坦,有一本名叫“反对爱
23、因斯坦的100位科学家”的书。爱因斯坦回答:“为什么要100位?如果我真的错了,只要有一位能证明我错了就可以了。”答:_分析:“至今”“100位科学家”是从时间与数量上说明反对“相对论”的人很多,而爱因斯坦的回答,则对反对者的回应。综合上面两则材料,考生可以从“质疑的精神”“面对错误的批评”“自信”等角度立意。材料2: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答:_分析:直
24、接给出两个相反命题,可以写“一切都会过去”,也可以写“一切都不会过去”,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结合起来也不是平均用力,只是两者有所侧重。那么这个作文如何来写呢,只有从辩证的角度入手才能出新。考生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忘记,笔者以为,如人生的痛苦、汶川地震的心灵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等负责影响,伤痛类的事情可以忘记,可以让“一切都过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即为释家所谓的“放下”。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是要流传千古的。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唐诗宋词、名人的精神等高贵性的事物永恒流传,这些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这些
25、东西,要珍惜,要保留,要传承。所以,对于这篇作文,写出“能过去”和“不能过去”的关系,本质则是“衰朽与永恒”,但立意的角度没法多样,只级辩证地论述“变与不变”,“朽与不朽”。深入论述的展开一定在于探究各自的原因。品味言论,明辨哲理(一)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
26、优点,才有长进。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1.C(注意“挑剔”和“夸奖”的结果)2.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人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交易,任何人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拿回家。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B.人都会将自己身上的不幸无限放大。C.人应该乐观面对自己的人生。D.人应该同情他人的不幸。2.B(人们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才发现自己的烦恼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宁可“重新拿回家”,这就说明了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不幸无限放大)3.作家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对这句话蕴含哲理的理
27、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幸福和痛苦是把双刃剑,人生是逃避不了的。B.人当勇敢地面对困境,直面苦难,迎接挑战。C.人当感悟痛苦的磨难,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D.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同情弱小。3.C(玫瑰是带刺的,但要用泪水浇灌它,体味花刺的痛苦,这是说人生当经受磨难;而在经受磨难的过程中,也会有“花瓣的亲吻”,这是说品尝到幸福的滋味。马尔克斯的话整体上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A项强调的是人生“逃避不了的”的无奈。B项强调的是直面苦难,勇于挑战,没有涉及“幸福”。C项既强调人生的磨难,又强调人生的幸福。D项强调的是同情弱小)4.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
28、个民族可为他们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的人而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一种无聊的癖好,在像哥白尼这样一位内心独立的人面前,是难以站得住脚的。A.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因此而骄傲起来。B.哥白尼内心独立,他不想让某一民族为他所取得的巨大贡献而无聊地骄傲。C.哥白尼的巨大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民族。D.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不值得所有民族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无聊的。4.C(这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主旨是面对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民族骄傲是狭隘的)5.理解齐白石的话语,有误的一项是()我在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许
29、麟庐以为是假的,我们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我又买了一张八尺的大画,画的是没有叶子的松树,结了松果,上面题了诗和话:“松针已尽虫犹瘦,松子余年绿似苔。安得老天怜此树,雨风雷电一起来。阿爷尝语,先朝庚午夏,星塘老屋一带之松,为虫食其叶。一日,大风雨雷电,虫尽灭绝。辛酉春正月画此并题记之。”印章“白石翁”。他看后竟说:“这是张假画。”我却笑着说:“这是昨天晚上我一夜把它赶出来的。”他知道骗不了我,说:“我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我说:“你就拿二十张画给我,我也不换。”这张画是他七十多岁时的作品,他当时八十九岁。他拿了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说:“我年轻
30、时画画多么用心呀。”(摘自艾青忆白石老人,有删改)A直言“人家画不出来的”,表明这幅“二尺水墨画”确是他人假借白石老人之名画的。B从“这是张假画”的话里听出白石老人有顽童般的天真,更有想收回自己画作的狡猾。C“拿两张画换你这张画”,说明白石老人很看重这幅无叶松树图,里面有他亲情的念想。D白石老人不矫情不避讳,夸己如夸人,他说“我年轻时画画多么用心”,就见其一斑。5.A(据语境,“人家画不出来的”话语,主要表达了白石老人对自己画技高超的自信,带了几许自豪。)6.对下面这首小诗蕴含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顾一切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落在你的肩上A.得也是失,失也是
31、得,有失必定会有得。 B.机遇产生于静静等待中,可遇不可求。C.要力戒贪婪,与其占有美,不如欣赏美。D.尊重对手,化敌为友,共建和谐的社会。6.C(A项,“得也是失”,在诗中无据,并未捕捉到蝴蝶,无所谓“得”,“蝴蝶飞向了远方”也不是“失”。B项,“静静等待”在诗中无据,“蝴蝶落在你的肩上”不是“静静等待”得的,而是因为“静静地欣赏”获得的。C项,“不顾一切捕捉蝴蝶”就是要占有美,是贪婪的表现;“欣赏蝴蝶”即欣赏美,理解正确。D项,“对手”“敌”“友”等说法在诗中无据。蝴蝶是美的象征,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7.“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长大后,责任是块黑板,我
32、在下头,老师在上头;后来呀,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女儿在里头。”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是( )A.不同的人,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同。B.一个人只有长大成人后才需要承担责任。C.每个人在同一时间段内,都只有一种社会角色。D.人的一生扮演着许多不同角色,也会承担许多不同责任。7.D(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是说父母在承担着照顾我的责任;长大后,责任是一块黑板,我在下头,老师在上头,是说老师在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作为学生承担努力学习的责任;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女儿在里头,体现的是我承担照顾子女的责任)8.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平庸
33、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8.B(A对句中所说的“平庸”理解不当,句中对“平庸”的人并无指责其“贪生怕死、明哲保身”“活着如同死人”之意。C平等之说不是这段话的要义,这段话本意恰恰是指出人的差别。D谈“性命”的重要性不是这段话的要义)9.对下面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人可以用
34、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C.事物真正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9.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到不同的现象或形状,都是对事物不同程度的认识。因为事物具有多样性而认为无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不符合材料主旨)10.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了自己与历史、个体
35、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的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A.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历史的联系。B.一个人应明白自身与自己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历史的联系。C.一个人须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D.一个没有“身世感”的人无法在世上立足与生存。10.D(说法绝对,夸大了没有“身世感”的后果)1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A.人相貌的美丑是相对的,不能盲目地效仿别
36、人。B.创作贵在坚持自我,不能一味地效仿别人。C.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地效仿只能遭人耻笑。D.作品的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才有鉴别。11.C(A李渔谈的是“剧本创作”东施效顰是喻体,而不是本体。B未能指明“遂蒙千古之诮”的结果。D偏离了“效”的本义)12.请简要概括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列夫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答:_。12.只有减少欲望,珍惜拥有,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13.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人生
37、如蒸馍: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馍就生了。(陈忠实)答:_。13.只有沉静从容,执着奋斗(专注坚守),才能走向成功。14.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答:_。14.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希望回归最朴素(最本真、最简单)的生活。15.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这句诗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0个字。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一颗
38、记忆的金果。(选自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答:_。15.记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或:人生美好的往事,会成为珍贵的回忆)16.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生活是一篇草稿。每个故事都是下一个故事的草稿,人们涂改来,涂改去,当弄得几乎干干净净没有了什么差错时,生活也就结束了。(法国年度畅销小说没什么要紧)答:_。16.生活不妨随性一点,不必强求千篇一律,更不必强求完美无缺。17.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绝大多数的人用感觉来思考,而我却用思考来感觉。(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答:_。17.用感觉(感性)感受生活,以思考(理性)感悟人生。18.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
39、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的反对下,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面对记者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答:_。18.人在困境中,要保持远大的抱负,具有开阔的视野,有了目标,才有动力。19.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
40、0个字。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人向一位年长的资深班主任请教学生思想教育的诀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说:“田里不种庄稼,是要长荒草的。”答:_。19.用正确思想充实学生心灵,能避免错误思想的滋生。(该句为比喻句,“田地”指学生的心灵,“庄稼”和荒草”分别指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20.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5个字。任何事物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在大海中消亡,也在大海中新生。河流与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答:_。20.个体生命融入集体,才会获得新生,成就属于自己的壮观。21.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概括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每个角度不超过
41、30个字。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答:(1)_ (2)_21.(1)既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更要有自己的主见。(2)如果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局部的合理
42、性可能转变为整体的荒谬性。解读故事,领悟哲理(二)1.对下面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沙特阿拉伯国王访问印尼时,适逢大雨,随从赶紧为国王打伞,一共七个随从为国王撑了七把伞。结果是,国王缩着脑袋,浑身被淋得湿漉漉的。七把伞,都挡不住一场雨,可见这场雨蛮大。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淋湿国王的,不是从天上直接掉下来的雨水,而是从七把参差的伞上滑落、汇聚下来的水。A.真正挡雨的伞其实就是一把,头上的伞多了反而会使你淋得更透彻。B.自己打伞才最有效,因为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雨伞的方向和高度。C.不是有保护伞就能安全,也不是所有保护伞都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D.一个人以为自己有很多把保护伞
43、的时候,往往也是最不安全的时刻。1.A(头上的多把伞能否遮挡住雨水,取决于排列是否有序、方法是否恰当。)2.对下列材料蕴含哲理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钉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A.勿受既有认知限制B.莫因专业蒙蔽真相C.审慎辨析言语歧义D.勇于质疑权威观点2.A
44、(教授犯错原因在于将对聋哑人的认知运用到了盲人身上。B 材料内容与“专业”无关。C 材料中不存在“言语歧义”。D 材料中未涉及“质疑权威”)3.安东每天独善其身,多读书,少说话,提高修养,净化心灵。经过一段时间,他问上帝自己是否足够圣洁了。上帝对他说:“鞋匠康德比你更圣洁。”安东不服,来到康德的鞋店。他问:“你到底做了什么让上帝认为你比我圣洁?”康德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只不过是一个鞋匠而已。每次修鞋的时候,我总是将它当作上帝的鞋子来修理”安东对什么叫“圣洁”似乎若有所悟。下列对“圣洁”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谓“圣洁”,就是如同上帝对待每一位顾客。B.所谓“圣洁”,就是切实提高修养,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