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教案(共6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美学教案(共61页).doc(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旅游美学教案系部: 经管系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1级旅游管理大专班教师:管理教研室程晓根南昌理工学院教务处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本章通过对美学基本知识的介绍,如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美的欣赏,以增加在美的认识上的基本要领,帮助大家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美学知识体系。知识目标:1、 了解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旅游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价值等2、 理解美感的形成及美感特征能力目标:1、 能灵活应用美学基础知识2、 能够宏观地把握美感获得和审美方法教学内容:1、 美学概述:美学的产生、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形态、美的欣赏2、 旅
2、游美学:旅游美学的历史渊源、旅游美学的概念界定与内涵、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旅游美学的研究任务重点: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难点:旅游美学的历史渊源计划课时:2节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一、审美是旅游的本质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美能使仁者和智者产生快乐,这就是自然山水的审美作用。人们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它的真正目的何在呢?宗炳说:“畅神而已!”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进而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3、,而是缺少发现。”所谓发现美的眼睛,就是审美。旅游美学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理解景区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二、美学的基本原则美为何物?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
4、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时将会产生何种美感。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这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名言。三、美学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世界名胜城
5、、民俗文化村、鬼文化景观随处可见。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铁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并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如果为了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那不是开发而是破坏!对于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
6、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仍然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美,就是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充满魅力。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
7、,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李泽厚美的历程四、揭示旅游对象的美学特征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旅游美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旅游对象包括山水、动物、植物、气候、气象、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饮食、器具等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
8、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
9、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五、旅游工作者的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是旅游美学的第二个任务。因为它体现精神文明,所以心灵美是其核心。所谓心灵美就是善。东西方美学家对美即是善有共识。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
10、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善良、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这也是共同的道德规范。“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仪表美是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
11、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内在美表现为精神的美、文化的美。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风度美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
12、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风度之美能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旅游业是一种追求美好的事业。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旅游美学的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
13、下美好的印象。六、旅游审美的外延1、旅游与自然美所谓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田地、园林等;另一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崇山、江河、森林、星空、大海等。它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柏克说:“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我想这也是给自然美的定义吧!经历了“人猿相揖别”的过程后,人类惊喜地发现:世界变小了,人却渐渐大起来,于是最早把自然作为了自己的观察对象。只有当人从自然的奴隶一跃而成为自然的主人,才能在对其征服中自豪地确立起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尊严,产生自由自觉的审美意识。自然美正是人与自
14、然神交而生的新生儿。由此,大自然开始向人类敞开了爱与美的情怀。“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自留人。”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碧波寒烟,林海松涛,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自然美是非常迷人的,古往今来,陶醉和徜徉于自然美之中,心驰神往流连忘返者,不知凡几。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人们可能产生同样丰富复杂的感受。不同的欣赏者由同一对象获得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欣赏者,即使欣赏同一处风景对象,不同时期的感受也可能全然不同。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的话,对于自然景物,人类也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感觉经验。同一主体在不同时刻欣赏同一对象时产生的
15、感受之间的微妙区别,足以使我们想象到不同人的感觉经验之间的巨大差异。 当我们凝神观照自然对象时,经常会进入忘我的境地,而触发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触。心灵深处会产生骚动,整个意识仿佛与欣赏对象溶为一体;而对象仿佛也带上了和我们一样的感情色彩,与我们的心灵产生着共鸣。我们静观万物,它们好象各得其所,呈现着充实而活泼的内在生命。这时,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审美情趣,于是我们在欣赏这一自然对象的过程中,捕捉到一股或淡或浓的情思,获得一种或清空或充实的感受。这时我们心目中没有杂念,面对着自然,整个心灵与对象融为一体,已经分不出哪是自然,哪是自我。2、旅游与社会审美社会美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
16、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它最早是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人类创造出大量表现出社会美的事物,如万里长城、金字塔等。社会美突出表现在先进人物身上。表现出智慧、力量和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都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社会美还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美,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生活形象,为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所进行的斗争、战争、建设,为认识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所进行的科学实验,以及人类日常生活,友谊,爱情,各种交流活动中的美,都是社会美,都是直接对人的创造的积极肯定。社会美还表现为实践成果的美,这主要指劳动产品的美,人类的实践成果不仅直接体现了人的需要,而且直接体现了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 人是
17、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核心地位。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即人体美。人体美介于自然美与社会美之间,主要是自然美。人体固然是人体美的基础,人的体型、相貌、肤色、肌肉、姿态、气质、风度以及人工的修饰、美容,都是人体美的构成要素。人体美要符合比例、对称、均衡、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则,同时又要健康、敏捷、充满活力,显示出人的自由本质和内在潜力。内在美又称心灵美、精神美,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它包括品德、情操、人生观、理想、性格、学识、修养等方面,表现在人的言论、行为之中。社会美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它与社会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具有较为鲜明的社会功利性。社会美以满足人的实践需要的善的内容为突出
18、标志,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美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代,社会美具有不同的尺度、标准和面貌,它记录了人类实践的艰辛历史,表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痕迹。3、旅游与艺术审美如果说“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是美的客观存在的形态,那么“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的产物。换句话说,自然美和社会美是艺术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而艺术美则是表现和再现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升华。艺术美源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丰富多采,决定了各种不同的事物其自身的丰富多采,即而决定了“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丰富多采,使得艺术足以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表现这种“美”的丰富多采,使得“艺
19、术美”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在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作基础的时候,是不会有精神活动的,也就更加谈不上所谓“艺术”和“美”了。在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之后,人们才有意识的创造可以辨认,具有“美”的价值的物品。先有了前端锋利的石头,后有了有意识的将石头前端磨的锋利的“石刀”,最后才有了做工精致、锋利无比的“工艺品刀”。也就是说,当人们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前端锋利的石头”就已经不等同于自然物,而是高于一般自然物,具有自己“美”的特性的“工具”了,在这块石头上,已经蕴涵了人们的情感,想象和创造意识,这已经是一种“美”的存在了。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美”,就没有艺术所表现出的“美”。自然
20、或社会所表现出的美,是质朴无华的,是客观存在的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为艺术美的创造提供无穷的生活积淀。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艺术形象。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自然美和社会美),是对于现实美的自觉加工的创造,是现实美的升华,是表现现实美的最佳途径。我们之所以认为现实中的一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在我们的脑海中,在我们的思想中,我们将这种现实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物化,或是形式化,已经在不经意间将其转化为一种对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欣赏的状态。譬如我们面对一只小狗或是小猫时。小狗在我们的眼中,或
21、者说是心里,决不仅仅只把它们当作一种普通的自然物来看待。人们会将这种“自然物”在心中认定为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将其“人物化”。而这些普通的自然界的美好事物,也就经常会成为某些艺术家的创作对象。米老鼠和唐老鸭便是由人类将普通的自然物“人物化”的产物,就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的典范。艺术家常借用现实中的物体来代替自己所要表达的心志或感情,譬如高尔基的海燕,那黑色的精灵便是勇敢无惧的革命者。文学作品中“红烛”则是对教师的比喻,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这种艺术方法的运用都将现实美升华为一种艺术的美,使这些本无思想感情和生命力的东西,变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生命体”。课后记:第二章审
22、美心理与旅游观赏原理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对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知觉为、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有全面了解,同时对审美体验层次、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也有基本了解,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可用的审美文化技能知识目标:1、 了争审美心理要素2、 理解并掌握旅游审美层次3、 掌握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能力目标:1、针对不同审美对象,学生会选择合理的审美方法2、提升导游员在工作中的引导能力教学内容:1、 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跨文化交际与审美2、 审美体验的层次:悦耳悦目的审美体验、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3、 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动态与静态、移情与距离、
23、时机与位置、节奏与重点教学重点:旅游观赏的方法原理教学难点:审美心理要素计划课时:4节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教学过程:一、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什么是审美经验?它的构成和特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审美经验,就是人们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
24、用后的结果。审美经验的特征:1、这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是如引如此强烈,以致使人忘却一切优虑,专注于眼前对象2、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起作用,人似乎觉得自己象是在海妖的美色中陶醉了。3、这种经验有种种不同的强烈度,即使它过于强烈或过量,也不会使人感到厌烦。4、这种愉快的经验是人独有的。虽然其他生物也有自己的快乐,但那些快乐是来自于气味的嗅觉或味觉。而人的审美快乐则是源自于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和谐。5、虽然这种经验自于感官,但又不能仅归因于感官的敏锐。6、这种愉快直接来自于对对象的感觉本身,而不是来自它引起的联想。1 审美经验概述二、审美心理的萌芽石器工具的制造与改
25、进大约距今400-250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原人。原人制造了最早的石器工具,对石器的形状、光滑度等进行了加工。无论是形状的规则化也好,工具表面的光滑度也好,都只是为了满足原人的触觉需求,因为使用起来比没有加工的工具要顺手得多,凹凸不平且多棱角的工具不易操作且易被割伤,此中并无美感的影子存在。但正是有了这种“本能性加工”,才为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装饰品的出现 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装饰品,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狐獾或鹿的犬齿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原人佩戴“装饰品”并不体现原人的审美,而仅仅只是力量的象征,佩戴的装饰品越高级越多,其能力就越得到部落的承认
26、。此时人的审美意识并未形成,然而,正是这种象征力量的装饰品昭示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本能的束缚,开始了以独立意识为主导的生活与创造。洞窟壁画的产生当人类的思想发展到惊奇于世界上的事物的时候,便开始了对主观世界的探索,人在长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这种崇拜使人在石壁上画出他们脑中的自然,或动物,或植物。基于对人和自然的崇拜,他们画出了他们认为能影响客观世界的“神”。此时,个人的审美意识的雏形已经开始形成。这个世界上第一位画家产生后,他的审美观念得到了部落成员的承认,部落成员皆以为美,由是产生了“大众美感”,也就是说,当个人美感得到大众的承认的时候就升级为大众
27、美感。部落成员逐渐形成的一致性的认识,使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了这个创造行列。因为各个部落所认同的东西并不相同,由此产生了对美的审美差异,后来逐渐演化为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图腾现世 又一个漫长的时期过去之后,神灵出现了。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对生老病死的不解,他们认为冥冥之中有一个造物主在左右他们的生死与生活,而部落的首领也意识到了一点:要想更好地领导族民,就要有更甚的权威,那就是神的代言。他开始用神的口气说话,并宣告他的指令受到神的指引。原始的“巫师”便产生了。神的影像受到了族人的崇拜。并不断地神化,如华夏部落原崇拜蛇,后来蛇就成了龙的模样了。因为先民认为神是无所不能的。其他民族的图腾大
28、类与此。三、审美心理要素1 感知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有一天,公明仪见一头牛在草地上吃草,他忽然想给牛弹上几曲让牛听听。尽管他弹得是那样地动情,可牛依然是低头吃草,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心想,这支曲子太高深了,牛听不懂吧?于是他就换了一支曲子,一会儿用琴模仿蚊子的叫声,一会儿模仿小牛唤母的叫声。这回牛的反应不同了。抬起头来,竖起耳朵听起来,摇摇尾巴,走来走去,好像听懂了的样子。这就是“对牛弹琴”的出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审美能力是人所独具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审美能力就是人识别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审美感知。没有审美感知就没有审
29、美能力,没有审美能力便没有审美活动。当然完全没有审美感知的人是没有的,哪怕是完全没有文化的,根本没有经过专门审美教育的人也有自己的审美对象和具有很敏锐的对某种“美”的感知力。审美感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有意或无意的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婴儿能够从众多的歌曲中听出他所熟悉的那首儿歌。这说明他已经具备了低级的审美感知。经过严格的系统的训练,人的审美感知能够达到很高的程度。一个指挥能从上百名演奏员演奏中很敏感地听出一个不和谐音;一个画家能把常人看到的每种颜色分出若干个等级。美是多形态的,对它的感知也应是多渠道的。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一种哀婉的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种温柔的美;大足石刻却有一种凝重的神秘的
30、美。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审美感知变得丰富、深刻、健全呢?以一种审美态度对待生活。如果你根本不想去感知美,那么你的审美感知是无从发生的。一个人匆忙地走进展厅,他的目的不是欣赏艺术,而是找人,那么我们可以说,再精美的艺术品对他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没有审美的态度。他的态度不是审美的而是功利的。2 想象想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特征之一。马克思说过:“蜜蜂建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说,动物按照本能工作,而人有观念、有想象。科学的想象同艺术的想象是不同的。高尔基曾说:科
31、学家在研究绵羊时,没有必要把自己想象为绵羊;而艺术家在创作时却不同,特别需要设身处地或身临其境。想象也可以说是复现性的想象,它一般是面对审美对象时,过去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眼前的审美对象与记忆中的形象相融合,幻化出新的形象。面对天空中飘忽变幻的云彩,我们会根据它的形象,调动起我们的日常经验,把它想象成一匹奔腾的骏马。这种想象的作用表现为将作品所提供的形象作为参照,再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组织新的形象。一个从未到过大草原的人,在阅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诗句时,根据诗句所提供的意象和自己原有的经验和情感,会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视觉形象画面,仿佛自己正置身其中。再造性想象离不开一
32、定的意象和描述的提引。3 情感审美想象的基本动力取决于审美主体的情感结构。如果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比较柔合平静,则审美想象的意境往往是与清风、白云、垂柳、月下、花前、雨丝等偏于平稳、恬静的对象形象相关联。相反,如果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结构比较壮阔雄奇,则审美想象的意境往往与大海、苍松、骏马、塞外、秋风、吉林等偏于运动、生动的形象相关联。审美想象离不开记忆。记忆是想象的基础,没有记忆也就没有想象,因为想象需要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的东西。”审美想象并不会由记忆而自然生发,而是需要情感的推动,没有情感作为中介和动
33、力,想象活动也就不能进行下去。课后记:第三章自然景观与审美鉴赏学习目标:本章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美的特征,理解自然景观美的价值,熟悉自然景观的审美意义,掌握自然景观的审美方式,并在实际旅游活动中熟练运用,从而实现丰富自己旅游经历,为将来从事职业工作积累审美经验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自然景观美的特征2、 理解自然景观美的价值3、 熟悉自然景观审美意义4、 掌握山岳、水体、沙漠、生物等自然景观的审美方式,并推演运用到对其他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目标:1、 具有自然景观美学的基本知识2、 具有一定的自然景观审美能力3、 能够较好地把所掌握的自然景观审美知识与手段方式,熟练运用于自身旅游实践和
34、将来旅游职业活动中教学内容:1、 自然景观美的特征与价值:自然景观美的特征、自然景观美的价值、自然景观美的审美意义2、 山岳景观审美:山岳景观与景观美、山岳景观与文化美3、 水域景观审美:水域景观与景观美、水域景观与文化美4、 沙漠景观审美:水藻景观与景观美、水藻景观与运动美5、 生物景观审美:生物景观与景观美、生物景观与生态美6、 中西自然景观审美比较:审美的出发点不同、审美偏爱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教学重点难点:风景美的观赏要领计划课时:2节教学方法:多媒体 自然景观欣赏教学过程:略课后记:第四章园林景观与审美鉴赏学习目标:通过配音学习,了解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园林造景因素、园林布局艺术、园林
35、景观审美原理与方法等;理解中西园林景观艺术的异同;掌握中国园林景观的欣赏方法,并在实际旅游活动中熟练运用,实现既丰富自己的旅游愉快经历,也积累将来从事职业工作审美经验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国园林的分类2、 理解园林旅游景观构美艺术3、 掌握园林景观旅游审美原理和方法4、 熟悉并理解中西园林景观艺术的异同能力目标:1、 具有一定的园林审美知识2、 能够掌握园林景观的常用审美方法3、 能够较好地掌握园林审美知识和方法,熟练运用于自身旅游实践和将来旅游职业活动中。教学内容:1、 中国园林艺术概述: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国园林的分类2、 园林景观构景因素:园林景观构景元
36、素、园林景观布局艺术3、 园林景观审美原理和方法:园林景观审美原理、园林景观审美方法4、 园林景观欣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5、 中西园林景观审美比较:中西园林景观艺术的相似性和同一性、中西园林景观艺术的差异性、中西园林景观艺术的精髓教学重点:中国园林造景要素教学难点:欣赏方法计划课时:6节教学方法:2节理论课堂讲授、2节多媒体欣赏、2节课堂练习教学过程:一、园林的概念“园林”一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诗中有“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佳句,这一时期的园林多指山水田园风光,正如陶渊明所描绘: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在漫
37、长的园林历史发展中,“园林”的含义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园林”和“园”当作一回事。“园”有两种解释:用篱笆环围种植蔬菜的地方:别墅和游息的地方;帝王的墓地。现代园林的概念: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和动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从近、现代园林发展视角看,广义的园林是包括各类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在内融自然风景与人文艺术于一体的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更加舒适、快乐、文明、健康的游憩娱乐环境。二、园林形成背景1、自然造化伟大的自然具有移山填海之力,鬼斧神工之技。既为人类提供了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多
38、姿多彩的造园材料,又为人类创造了、深谷、热泉等壮丽秀美的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魅力,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美。自然美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园林艺术共同追求的东西。每个优秀的民族都经过自然崇拜一自然模拟与利用一自然超越三个阶段,到达自然超越阶段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园林也就完全形成了。然而,各民族对自然美或自然造化的认识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西方哲人认为,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升华。中国
39、哲人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如花木、虫鱼等是不能加以改变的,否则就破坏了天然、纯朴和野趣。但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人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炼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园林各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着自然造化。自然造化形成的自然因子和自然物为园林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社会历史发展园林的出现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它必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同时,社会
40、历史的变迁也会导致园林种类的新陈代谢,推动新型园林的诞生。原始农业出现后,开始有了村落,附近有种植蔬菜、果园的园圃,有圈养驯化野兽的场所,虽然是以食用为目的,但客观上具有观赏的价值,因此开始产生了原始的园林。随着城市和集镇的出现,又随着技术、植物栽培、动物繁育技术以及文化艺术等人文条件的发展,园林经历了由萌芽到形成的漫长的历史演变阶段,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种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如、等。事实表明,随着社会的动荡,民族的战争,文化的变迁,宗教改革,思想的解放等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各个民族和地域的园林类型、风格也随之变化。园林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
41、而变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而发展。发展史可分为五个阶段:1、中世纪之前,曾经流行过古希腊园林、;2、中世纪1300多年风行哥特式寺院和城堡园林;3、开始,意大利台地园林流行;4、宗教改革之后法国园林勃兴;5、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加速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发展。事实表明,随着社会的动荡,民族的战争,文化的变迁,宗教改革,思想的解放等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各个民族和地域的园林类型、风格也随之变化。园林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而发展。3、人的精神需要园林的形成又离不开人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来自神话仙境,来自宗教信仰,来自文艺浪漫,来自对现实田
42、园生活的回归。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丽舍田园和基督教的伊甸园,曾为人们描绘了天使在密林深处,在山谷水涧无忧无虑地跳跃、嬉戏的欢乐场景;中国先秦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悬圃、王母瑶池、,也为人们绘制了一幅山岳海岛式云蒸霞蔚的风光;佛教的净土宗阿弥陀经描绘了一个珠光宝气、莲池碧树、重楼架屋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提到安拉修造的“天园”,“天园”之内果树浓阴,四条小河流淌园内,分别是纯净甜美的“蜜河”、滋味不败的“乳河”、醇美飘香的“酒河”、清碧见底的“水河”。这些神话和以后的文学作品对园林的形成有深刻、生动的启示,亦对园林设计、艺术装饰和园林意境的深化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古今中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和风景画,对
43、自然风景园林的勃兴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园林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有关。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一种人工环境,或日“人造自然”。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就越来越和大自然环境疏远,从而在心理上出现抑郁症,必然希望寻求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如踏青、散步等,或者以兴造园林作为一种间接补偿方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园林还可以看作是人们为摆脱日常烦恼与失望的产物,当现实社会充满矛盾和痛苦,难以使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时,人们便沉醉于园林所构成的理想生活环境中。田园生活就是人们躲避现实、放浪形骸的最佳场所。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曾竭力讴歌生活,推动了古罗马时代乡村的流行;我国魏晋时期
44、诗人多讴歌田园,使得魏晋时期归隐田园成为时尚。三、园林的性质与功能1、园林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属性看,古代园林是皇室贵族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裕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或别墅。现代园林是由政府主管的充分满足社会全体居民游憩娱乐需要的公共场所。园林的社会属性从私有性质到公有性质的转化,从为少数贵族享乐到为全体社会公众服务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园林的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和功能等方面的变革。2、园林的自然属性看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追求美的景观艺术环境。园林中浓郁的林冠,鲜艳的花朵,明媚的水体,动人的鸣禽,峻秀的山石,优美的建筑及栩栩如生的雕像艺术等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艺术景观。园因
45、景胜,景以园异。虽然各园的景观千差万别,但是都改变不了美的本质。3、园林的功能狩猎(或称围猎)主要是在郊野的皇室宫苑进行,供皇室成员观赏,兼有训练禁军的目的;此外还在贵族的庄园或山林进行。随着近、现代生态环境变化、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增强,园林狩猎功能逐渐消失,仅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某些森林公园尚存田猎活动。游玩(或称游戏)任何园林都有这一功能。中国人称为“游山玩水”,实际上与游览山水园林分不开;欧洲园林中的迷园,更是专门的游戏场所。观赏对园林及其内部各景区、景点进行观览和欣赏,有静观与动观之分。静观是在一个景点(往往是制高点,或全园中心)观赏全园或部分景区;动观是一边游动一边观赏园景,无论是步行
46、还是乘交通工具游园,都有时移景异、物换星移之感。另外,因观赏者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休憩古代园林中往往设有,供园主、宾朋居住或休息;近、现代园林一般结合宾馆等设施,以接纳更多的游客,满足游人驻园游憩的需求。祭祀古代的陵园、庙园或众神祗的纪念园皆供人祭祀;近、现代这些园林则具有凭吊、怀古、爱国教育、纪念观瞻等功能。文体娱乐古代园林就有很多娱乐项目,在中国有棋琴书画,龙舟竞渡,蹴踘,甚至斗鸡走狗等活动;欧洲有骑马、射箭、斗牛等。近、现代园林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增加了文艺、体育等大型的娱乐活动。饮食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近、现代园林为了方便游客
47、,或吸引招徕游客,增加了饮食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园林的服务功能。四、园林的类型1、按构园方式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类型。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对称式园林,整个园林及各景区景点皆表现出人为控制下的几何图案美。园林题材的配合在构图上呈几何体形式,在平面规划上多依据一个中轴线,在整体布局中为前后左右对称。园地划分时多采用几何形体,其园线、园路多采用直线形;广场、水池、花坛多采取几何形体;植物配置多采用对称式,株、行距明显均齐,花木整形修剪成一定图案,园内行道树整齐、端直、美观,有发达的林冠线。园林题材的配合在平面规划或园地划分上随形而定,景以境出。园路多采用弯曲的弧线形;草地、水体等多采取起伏曲折的自然状貌;树木株距不等,栽植时丛、散、孤、片植并用,如同天然播种;蓄养鸟兽虫鱼以增加天然野趣;掇山理水顺乎自然法则。是一种全景式仿真自然或浓缩自然的构园方式。把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构园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的造园方式。一般在园林的及建筑物附近采用规则式,而在园林周围采用自然式。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