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_董新林.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857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0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_董新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_董新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_董新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_董新林.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内蒙古浩特花墓地壁画墓辽代中期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Haotehua cemetery mural tombs mid Liao period ABSTRACT: The Haotehua cemetery in southern Jarud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is a Qidan aristocratic burial ground of the Liao period. In 1999, the Inner Mongolian

2、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and the Inner Mongoli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here three large-sized and two small-sized tombs. The No. 1 Haotehua tomb of the mid Liao period is the largest brick-built mural tomb in the cemetery. It consists of a tomb-passage, a tomb-

3、gate, a corridor, an anteroom, two side rooms, and a rear room, totaling 30.5m in length. The murals represent officials, acrobatic performance, music playing, cattle and sheep grazing, falcons and hunting dogs, processions, kitchens, etc. Rich in content, these paintings are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4、 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social customs of the Liao period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扎鲁特旗 地处大兴安岭南端,隶属于内 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为科尔沁左翼中旗, 南接开鲁县,西临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北 与霍林郭勒市和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毗 邻。浩特花墓地位于扎鲁特旗南部(图一 )。 为了抢救发掘被盗的辽代墓葬,为国家 文物局进行墓葬类大遗址保护提供依据, 1999年 4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 研究所组成辽

5、金考古联合队,由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任队长,内蒙古 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塔拉和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队长董新林 任副队长,进 行为期五年的辽金考古联合研 究。同年 69月,辽金考古联合队在内蒙古 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进行了一系列的考 古发掘,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收获,其中以浩 第 1期 特花墓地最为重要 图二浩特花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浩特花墓地位于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 苏木所在地东北约 13公里处的浩特花牧铺 北、屯特格尔山西北的簸箕形坡地上,为较 平坦的缓坡地,南面地势十分开阔,乌力吉 木仁河自西向东流过。该墓地共有 3座大型 墓葬和 2座小型墓葬(图二 )。需要指

6、出的 是:在墓地西南约 0.5公里处有 1处居住 址 ;在墓地东南约 2公里处的浩特花牧铺附 近有 1座辽代小型城址,城长约 120、宽 80 米,地表遗迹清楚。此 2处遗存可能均与墓 地有关。 浩特花 1号墓是该墓地规模最大的一 座壁画墓,壁画面积大,内容较为丰富,有内 外双层,颇具特色。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1号墓是一座大型砖筑多室墓。地表无 封土。后室正顶有 1个现代盗洞。 1号墓由墓道、墓门、前甬道、 前室、东 耳室、西耳室、后甬道和后室组成,全长 30.5、深 9.9米。墓葬方向为 168度(图 三 )。 墓道现长 21.74米,分为阶梯部分和 4 (总 4) 墓门前平坦部分两

7、段。墓道上口窄,人口处 宽1.64米,后部接墓门处宽约 1.9米,下底 逐渐加宽,近墓门处宽达 2.48米。阶梯部分 均为生土。墓道填土为纯净的浅黄土,上部 经夯筑,比较坚硬,厚约半米。夯土以下因为 密封较好,填土成粉尘状,十分疏松。填土中 出有绳纹泥质灰陶罐等遗物。 阶梯部分现存 36级台阶,长 20.74米, 每级高 14 18厘米不等。阶梯宽度越靠上 越窄,现存最上级宽 26、最下级宽 34厘 米。 墓门前的平坦部分位于最下级阶梯之 北,长 1、宽约 2.48米。 墓门由庑檐式门楼、迎风墙和封门石 组成(图版壹, 3)。 门楼通高 3.1米,墓门高 1.7、宽 1.2 米,门洞呈拱形。庑

8、檐式门楼顶部为泥质的 仿制筒瓦,共 10个。其下是影作木结构建筑 和彩绘人物花丼。 迎风墙从庑檐式门楼顶部一直砌至当 时地表,通高 6.8米,可分为三段。下段用双 层横砖垒砌,高 3.54米;中段用小石块堆 砌,高 0.8米;上段用半截砖块堆砌,髙 2.46米。所用 砖多为有沟槽纹的长方形青 砖。 封门石是用一块巨石制成的长方形石 板,长 2.15、宽 1.65、厚 0.21米。封门石封 堵于墓门外侧,下部堆砌一些石块来固定。 前甬道墓门后接前甬道。甬道内部进 深 1.34、宽 3、高 1.7米。其顶部为弧形券 顶,地面铺方形大青砖。在前室人口处残存 有木门槛,推测当时应有门。甬道东西两壁 涂

9、有白灰面,绘有双层壁画,现仅存内层的 侍者图。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进深 1.8、宽 1.94、高 3.18米。地面铺方形大青砖,砖边 长 0.3米。前室四壁有门,东、西壁正中为耳 室的拱形券门,北壁 (后壁 )正中为平顶长方 形门洞,接后甬道。顶部自砖地面高 2.08米 考 古 处开始四角叠涩起券,共起券 18层,攒尖 顶,其上盖有石板封口。其中,北壁上部为石 板砌成,与后甬道相接。四壁绘有双层壁 画。 东耳室平面呈 “ 凸 ” 字形,由过洞和耳 室组成。过洞进深 0.74、宽 0.84、高 1.14 米。过洞顶呈拱形,两壁有壁画。耳室进深 1.54、宽1.88、高 2.4米。四壁涂白灰面。顶

10、 部为四角叠涩攒尖顶,有石板封口(图版壹, 1)。 西耳室平面呈 “ 凸 ” 字形,由过洞和耳 室组成。过洞进深 0.74、宽 0.84、高 1.14 米。过洞顶呈拱形,两壁有壁画。耳室进深 1.6、宽1.86、高 2.4米。四壁涂白灰面。顶 部为四角叠涩攒尖顶 ,有石板封口。 后甬道 前室后面接后甬道。甬道进深 2.46、宽 1.2、高 1.54米。顶部用三块大石 板平砌而成,中间一块架在前后两块之间, 呈 “ 凹 ”字形,地面铺方砖。甬道后部 (接近后 室处)有一双扇石门,并有石质门砧、地袱、 立颊及门额,门额上有长方形门簪。版门用 板石打磨而成,面向前室一面涂有黑漆,内 侧中间各有一个圆

11、形穿孔,上面残存铁锈, 应是铺首衔环所在。版门外侧上、下边各有 一个圆凹槽,应用于固定门轴。版门长 1.4、 宽 0.66、厚 0.1米。甬道两壁有壁画。 后室后甬道的版门就是后室的人 口。后室平面呈长方形,进 深 3.64、宽 3.8、 高 4.6米。地面铺方形大青砖 ,砖边长 0.32 米。顶部自砖地面高 2.16米处开始四角叠 涩起券,共起券18层,攒尖顶,其上盖有石 板封口。四壁涂有白灰面,其中南壁、东壁和 西壁的前侧绘有彩色壁画。后室正顶和前顶 各有一盗洞。 二、人骨和葬具 1号墓多次被盗 ,墓内的人骨散见于前 室、后室各处。经过整理,可以确定墓中有 2 具人骨( 2个头骨, 2个盆

12、骨, 2套肢骨等,人 骨已不全 ),应为夫妇合葬墓。 后室的后部正中,残存木椁底框,可以 确认该墓原有木椁室。木椁室长 2.64、宽 第 1期 _ 5(总 5) _ 2.04米。墓室中残存大量的木构件及铁钉 等,推测原来可能有小帐一类的木构建筑。 三、壁 画 1号墓的墓门和墓内各室壁面上都刷 有薄薄的两层白灰面,其上多绘有双层彩色 壁画。依其前后位置,可分为墓门两侧、前甬 道东西壁、前室四壁、东西耳室过洞南北壁、 后甬道东西壁、后室的南壁、东壁和西壁南 半侧。壁画多以流畅的墨线勾勒,局部着色, 颜色主要有黑、红和赭石色等,色彩淡雅,内 容丰富。 (一 ) 墓门两侧壁画 外层拱形门洞两侧为红色立

13、颊,上部 连拱形门额。立颊外侧各有一侍者。东侧侍 者脸向西南,浓眉,杏眼,鹰鼻,小口,左耳前 有尖鬓角。头戴卷沿黑色冠,卷沿前面有缺 口身穿白地团花图案的黑色圆领紧袖长 袍、淡灰色裤;腰系白带;足登浅色便靴;右 手抱左手,叉手执殳而立 该侍者头上方 有一破子棂窗,黑色边框内画破子棂九枚。 西侧侍者脸向东南,相貌、神态和服饰均与 东侧侍者十分相似,头上也有一破子梗窗。 门洞上部与破子棂窗间为仿木建筑,除斗和 檐椽为黑彩外,余均施红彩。半截倚柱上托 普拍枋,枋的两端截成斜面。普拍枋上有柱 头铺作二朵,均为把头绞项造, 单耍头一斗 三升,即栌斗上有泥道拱、散斗和齐心斗,其 上直接托檐橡,檐椽上有十二

14、个红色圆形椽 头。在倚柱间和普拍枋上下各绘有牡丹花卉 图案(图版壹, 2)。 里层仅存二侍者。东侧侍者脸向西南 (图版贰, 1),西侧侍者脸向东南,相貌、神态 和着装均与外层相仿。 (二 ) 前甬道壁画 外层已全被破坏。 里层东西两壁各有一侍者。东壁侍者 头部已不清楚,身穿圆领紧袖长袍,腰系带, 足登便靴,双手可能持一骨朵。西壁侍者面 _ 6(总 6). 向东北,圆脸,小髭须,头戴四瓣瓜棱系结 帽,身穿圆领紧袖长袍,腰系带,足登便靴, 双手可能交握持笏(图版贰, 2)。 (三)前室壁画 四壁均有彩绘壁画,墓壁接地面处和门 洞边缘都有一周红色条带为饰。四壁壁画都 以门洞为界,被分隔为 3幅,即门

15、洞上方和 两侧。 1. 南壁仅门洞上方存有壁画 1幅。 外层为散乐图,位于门洞上方,东半 部已脱落。门洞正上方为舞蹈者,浓眉,大 眼,阔鼻,八字须,络腮胡,头戴黑色软脚幞 头,身穿红褐色束腰长袖袍,足登黑色长 靴。舞蹈者西侧有乐伎四人,依次为击腰鼓 者、弹折项琵琶者、吹筚篥者和吹笛者。击腰 鼓者,面向舞者,浓眉,髭须,头戴黑色长软 脚幞头,身穿圆领束腰长袍,足登 黑色靴。弹 琵琶者和吹筚篥者,也面向舞者,皆浓眉,髭 须,头戴软脚上翘的黑色幞头,身穿圆领束 腰长袍,足登黑色靴。吹笛者,面向北,无胡 须,头戴软脚上翘的黑色幞头,身穿红褐色 圆领束腰长袍。下部壁画残。舞蹈者东侧残 存一人像,似乎是吹

16、排箫的乐伎(图版贰, 5)。 里层为杂戏图,仅存中部二对称的倒 立人像。二者均头戴幞头,身穿紧身衣,足登 便靴。二者均双手撑地,身体垂直倒立,双小 腿向后弯曲,头向中间(图版叁, 1)。 2. 东壁门洞上方和两侧均存有壁 画。 外层门洞两侧各有一侍者。北侧侍者 像残存黑色硬脚幞头和浅赫色长袍下部。南 侧侍者身穿圆领束腰长袍、长裤,脚穿便 鞋。门洞上部为放牧图,包括三人、牛羊和假 山。三人均额前无发,长鬓角,圆脸。南侧牧 者面向西北,身穿圆领紧袖短袍、长裤,腰系 带,左手执一牧杆,右小臂前伸。此人右后侧 有一只黑山羊。中间牧者面向西南,身穿圆 领紧袖长袍,腰系带,双手斜执一牧杆,杆头 考古 挂有

17、一套袋 (?)。北侧牧者身穿圆领袍,下部 残。在中间和北侧牧者间至少有五头牛,牛 分黑、灰、白三种不同颜色。灰色假山写意性 较强 ( 图版贰 ,4)。 里层仅存门洞上部中间部分。南侧为 三只羊和一些小草、小树,最下面的羊涂红 色。北侧为一牧童和数头牛,牧童面向西北, 左手执一牧具,右小臂前伸,牛在其北侧(图 版威,3)。 3. 西壁门洞上方和两侧均存有壁 画。 外层门洞周围绘红色边框,上部边框 两侧折角处绘有牡丹花图案,其上为放牧 图,有马群、骆驼群和假山。南侧绘五头胳 驼,头均向东,有二头涂浅褐色。其后为数十 匹马组成的马群,白马和浅灰色马相间前 行。其中,带缰绳的马上应有放牧人。北侧的 假

18、山上长有小树。门洞两侧各有一侍者,均 圆脸,面向东北。南侧侍者无胡须,头戴便 帽,身穿圆领束腰长袍、长裤,足登便靴,右 手在上,左手在下,共执一把伞。北侧侍者有 小髭须,身穿红褐色圆领束腰长袍,左手抱 右手行叉手礼(图版叁, 2)。 里层不见壁画。 4. 北壁门洞上方和两侧均存有壁 画。 外层门洞上方为鹰犬图,绘有左右对 称的海冬青和猎狗各一对。海冬青竖立在台 墩上,腿上有锁链,羽翼为灰色。猎狗 均小 头,尖嘴,小耳,长颈,前腿直立,后腿弯曲坐 在地上 ,尾巴弯曲在地。其中,东侧的猎狗为 浅黄色毛,西侧的猎狗为灰褐色毛。门洞两 侧各绘有一侍者,均面向西南,浓眉,圆脸, 小髭须,头戴黑色软脚幞头

19、,身穿圆领束腰 长袍 ,左手抱右手行叉手礼(图版叁, 3)。 里层仅存门洞上方的壁画,与外层相 同,也是鹰犬图,绘有左右对称的海冬青和 猎狗各一对。海冬青站在圆台墩上,腿有锁 链拴在桩上,羽翼为灰褐色。猎狗颈上也有 第 1期 锁链拴在桩上(图版 #, 4)。 (四) 东耳室过洞壁画 仅南壁残存有人物局部图和器物图。器 物图为二件弦纹带盖壶和一件执壶。执壶的 腹部在两周弦纹间饰有一周圆圈纹,近底部 饰有莲花纹和圆圈纹。 (五) 西耳室过洞壁圆 均为单层壁画。 1. 南壁绘有一驭者和一匹马。驭者 浓眉,大眼,鹰鼻,小口,头戴翘脚幞头,身穿 圆领束腰短袍、长裤,足登便靴,右手执鞭, 立于马右侧。马伫

20、立向前,鬃毛整齐,颈下挂 有巨缨,鞍辔俱全 其中,马鞍上有花纹, 障泥上有云羽花纹。整个画面较精制,此马 或许为主人坐骑(图版肆, 1)。 2. 北壁绘有二驭者和一匹马。此马 与南壁马的神态和装饰完全一致。马头左侧 站立一男驭者,浓眉,大眼,阔鼻,小口,头戴 翘脚幞头,身穿圆领束腰短袍、长裤 ,左手执 鞭。马尾站立一女驭者,细眉,大眼,阔鼻,小 口,一头黑发束成二垂髫,在右侧鬓角处梳 一条细长小辫,内穿圆领衫,外穿 对襟长袍, 手执一仪镗斧(图版肆, 3)。 (六 ) 后甬道壁画 外层壁画绘在长方形红色框内。 1.东壁仅存外层壁画。绘有五名侍 者,均短发,额前有类似 “ 刘海 ” 的短发,长鬓

21、 角 五人均为浓眉,除北侧第二人无须外, 其他人均有样式不同的髭须 ,其神态各异。 由南至北,第一人身穿红褐色圆领紧袖束腰 长袍、长裤,腰系一带,其上挂一鹅形饰物, 足登便靴 ,左手抱右手于胸前行叉手礼。第 二人位于第一和第三人后,红褐色面部,身 穿圆领束腰长袍、长裤,左手在上,右手在 下,共执一剑,剑鞘上有 “ 十 ” 字花纹。第三人 身穿圆领长袍、红褐色长 裤,腰系一带结在 腹前,右手握左腕于腹前。第四人位于第三 和第五人身后,红褐色面部,身穿圆领束腰 长袍、长裤,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共执一仪 7(总 7)- 镗斧,与西耳室北壁马后侍者所持之物同。 第五人身穿浅褐色圆领长袍、长裤,腰系带

22、结在腹前,右手握左手于腹前 ( 图版肆 ,2)。 2.西壁存内外两层壁画。 外层绘有五名侍者。从南至北,依次 为第一至第五人。第一人面向东,有小髭须, 身穿圆领紧袖束腰长袍,双手都戴有手套, 左手微曲于胸前,右臂弯曲置于右腰处,其 上立一只灰褐色海冬青,右手握拳提系带的 圆形鼓状物,其表面饰有鱼鳞纹环绕的葵花 纹,此物下方有蛇头 (?)。第二人位于第一人 和第三人后侧,红褐色面部向东,有髭须,穿 红褐色圆领紧袖长袍、长裤,腰系带结于腹 前,右手竖大拇指,其它四指微曲于胸前。第 三人面向南,短发,额前有 “ 刘海 ” ,长鬓角, 浓眉,髭须,身穿圆领紧袖长袍,腰系带结在 腹前 ,右手握左手腕于腹

23、前。第四人面向北, 短发,额前有 “ 刘海 ” ,长鬓角,浓眉,髭须,身 穿圆领紧袖长袍,腰系带结在腹前,左手在 下,右手在上,共执一骨朵,圆骨朵及柄为灰 色。第五 人面向北,短发 ,长鬓角,身穿圆领 束腰长袍,双手置于腹前(图版肆, 4)。 里层壁画不清楚,只在外层壁画第四 人的位置上见一头像。 (七 ) 后室壁画 仅见于南壁、东壁和西壁南半部分。 1.南壁存内外两层壁画。 外层甬道东侧残存一女侍者像,面向 西,圆脸,细眉,头戴 “ 爪拉帽 ” ,身穿对襟 长袍,双手捧一唾盂。其后还有侍者,仅存所 捧的盆状器。甬道西侧从东至西有三侍者, 均面向东。第一人面部残,身穿有方孔图案 的立领对襟长袍

24、,袍袖长而宽,不见手,双小 臂微曲于前并捧一物。第二人圆脸,细眉,小 口,头戴 “ 爪拉帽 ” ,身穿有 团花图案的黑色 对襟长袍,袍袖长而宽,不见手,双手抱于胸 前,似作揖状。第三人圆脸,细眉,小口,头戴 “ 爪拉帽 ” ,身穿有团花图案的白色长袍,袍 袖长而宽,不见手,似乎双手交手于腹前(图 8(总 8) 版伍, 0。 里层甬道东侧为二名女侍者,彼此侧 向面对,均圆脸,细眉,杏眼,小口。东侧侍 者,面向西北,内穿圆领衫,外穿对襟袍、长 裤 ,双手捧一个盆。西侧侍者,面向东北,内 穿圆领衫,外穿对襟袍,左手平托一唾盂于 左肩处,右臂曲,右手立掌于唾盂前。甬道西 侧从东至西有三人,均面向东。第

25、一人圆脸, 浓眉,髭须,头戴黑色软脚幞头,身穿圆领黑 色长袍,双手放在胸前。第二人圆脸,浓眉, 髭须,头戴黑色巾,身穿圆领束腰长袍,双手 放在胸前。第三人身穿浅灰色圆领长袍,左 手抱右手行叉手礼(图版伍, 2)。 2.东壁存内外两层壁画。 外层壁画南侧为二侍者图,北侧为三 人庖厨图。南侧二侍者均面向南。南面第一 人樱桃小口,内穿圆领衫,外穿对襟紧袖百 褶长袍,双手捧一盆。第二人内穿圆领衫,外 穿黑色对襟紧袖百褶长袍,右手在下,左手 在上,共执一棍状物。庖厨图中,南侧第一人 面向西北,圆脸,长鬓角,樱桃小口,身穿圆 领紧袖罩衫、长裤 (?), 右手执一刀于胸前, 左手举至肩处并拿着一物。第二人身

26、穿圆领 长袍、长裤,腰系一带,双手捧一红褐色钵于 胸前。第三人面向西南,圆脸,长鬓角,身穿 圆领紧袖短袍、长裤,脚穿便鞋,跪坐在一个 有四矮足的梯形小案旁,右手拿一把黑柄 刀,左手扶案上物,做切割状。在案的东西两 侧各有二个小盘(图版伍, 3)。 里层壁画仅残存庖厨图,从南至北有 四人。第一人仅存一手托一盘。第二人面向 西北,圆脸,细眉,樱桃小口,头戴 “ 爪拉帽 ” , 内穿圆领衫,外穿对襟长袍,腿前地面放有 一个带盖的大坛子,坛上似乎有动 物图案。 第三人面向西,跪坐在一长案前,案上有数 个小盘,中间的盘上有 “ 鸟 ” 形食品。第四人 面向南,短发,额前有 “ 刘海 ” ,身穿圆领紧袖

27、袍,跪坐在案北侧,右手执一刀,左手扶一物 (图版伍,4)。 考 古 3. 西壁存内外两层壁画。 外层壁画仅见部分服饰残片和一手 执物图。 里层壁画可以辨别出二人。南侧第一 人面向东,有髭须,身穿红色圆领长袍,右手 在上,并执一物。第二人面向东北,身穿圆领 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共执一带鞘剑。 四、出土遗物 墓葬因多次被盗,出土遗物很少,共 65 件,包括铜、铁、瓷、陶、玛瑙、骨、木和石器 等。 (一 )铜器 共 10件。 鎏金饰件 1 件 ( Ml : 20)。用鎏金铜 丝制成。顶部中间为一圆形圈,周围缀有五 个葫芦形圈,构成一个半球形饰件。直径 2.1、高 1.2厘米 ( 图四, 6)。

28、雕花马鞍饰件 2件 。 Ml : 21-1,表面 雕花,为双勾卷曲纹,很像一个五官齐全的 人面,底部有四个铆钉固定皮带。长 3.1、宽 2.1、高 0.8厘米,皮带残长 9厘米 ( 图四, 3)。Ml : 21-2,表面雕对称的双勾卷曲纹, 底部有三个铆钉, 固定于木构件上。长 2.1、 宽 2.5、高 1.5厘米,皮带残长 9.1厘米(图 四, 1)。 素面马鞍饰件 2件。固定于黑漆木马 鞍上,用以穿皮带 。 Ml : 24-1、 2,平面呈海 棠叶状,中间有一扁圆孔,底面有四个铆钉 , 固定于木构件上。长 2.4、宽 1.6、高 1.5、孔 径长 1.3、宽0.6厘米 ( 图四, 2)。

29、带扣 3件 。 Ml : 22-13,形制基本 一致,有的残存部分皮带。带扣下面有二铆 钉,穿透皮带后固定在铜片上 。 Ml : 22-1, 长 2.4、宽2.2厘米,附带一铜质带圈(图 四, 4)。 素面饰件 2件 。 Ml : 23-1、 2,形制相 同 。Ml : 23-1,平面为一边弧形的长方形, 下面有二铆钉,用以固定皮带。长 2.4、宽 1.5、高 0.5厘米(图四, 5)。 图四 Ml出土铜器 1、 3.雕花马鞍饰件 ( Ml : 21-2、 M1 : 21-1) 2.素面马鞍饰件 ( Ml : 24) 4.带扣 ( Ml : 22-1) 5 素面饰件 (Ml 23-1) 6 鎏

30、金饰件 (Ml : 20) 第 1期 9(总 9) 图五 Ml出土铜钱拓本 _ 1半两 ( Ml : 18-1) 2.五铢 ( Ml : 182) 3.开元通 宝 ( Ml : 1840) (二 ) 铜钱 共 11枚 。 Ml : 18-1,为 “ 半两 ” 钱(图 五, 1); Ml : 18-2,为 “ 五铢 ” 钱(图五, 2); Ml : 18-3 10,为 “ 开元通宝 ” ,多数钱文较 清楚 (图五, 3) ;M1 : 18-11,钱文不清楚。 (三 ) 铁器 共 20件。 刀 1件 (Ml : 25)。残,带有鎏金铜外 鞘和木内鞘各一。残长 5.5、宽 1.7厘米(图 六, 5)

31、 , 剪刀 1 件 (Ml : 7)。仅存半边。刃部 剖面为三角形,正锋,后部有一个三角小 孔。柄部由二个连在一起的弯曲铁棍组成 , 后部残。残长 22.8、刃部长 10.4厘米(图 六, 1)。 凹刃扁体镞 1件 ( Ml : 8)。刃部扁, 两侧尖锐,中间内凹,正锋。刃柄部有葫芦状 镂孔,镞柄部呈锥状,以接木质箭杆。长 17.6、刃宽 3.7厘米 ( 图六, 9)。 三翼鸣镝 6件 。 Ml : 9,尖锥状头较 短,有三扁体翼 ,柄前部有骨质球状镝,镝上 有三个小孔,柄部残存木质箭杆。通长 9、翼 宽 1.9、鸣镝长 1.7、截面直径 1.4厘米(图 六, 8)。 双翼镞 7件 。 Ml

32、: 10,尖锥状头较 长,柱状柄较短。通长 11.6、翼长 6.1、宽 1.4厘米(图六, 2)。 马衔 1件 ( Ml: 11)。 二节相连,双环相套,尾部相 背,呈钩状。高 9.4厘米(图 六, 4)。 钉 1件 ( Ml : 12)。四 棱锥状,有帽。长 9.6、宽 0.7、 帽宽 1.8厘米(图六, 7)。 带钩形器 1件 ( Ml: 13) 。扁方体,形如带钩。长 13.7厘米(图六, 6)。 球形纽器 1件 ( Ml : 14) 。一面呈斜面方体,一面 中间凸出呈半球状。斜面边 长 5.5、连纽高 5.9厘米(图 六, 3)。 (四)瓷器 共 2件,均为碗 。 Ml : 1, 敞口

33、,口沿有芒口,圆唇,器壁 有五个浅凹槽,呈莲花瓣状, 底残。施绿釉。质地圆润,釉色 .均匀,应为耀州窑产品。口径 考占 图六 Ml出土铁器 1.剪刀 ( Ml: 7) 2.双翼镞 ( Ml: 10) 3.球形钮器 ( Ml : 14) 4.马衔 (Ml : 11) 5.刀 ( Ml: 25) 6.带钩形器 ( Ml : 13) 7.钉 ( Ml: 12) 三翼鸣镝 ( Ml : 9) 9.凹刃扁体镞 ( Ml : 8) 10(总 10) 12.6、残高 4厘米(图七, 3)。 Ml: 2,敞口, 圆唇,深腹 ,矮圈足。器壁有浅凹,应为莲花 碗。圈足施深褐色釉,其余部位施浅绿釉,釉 色均匀、细腻

34、,有开片,可能为仿耀州窑产 品。口径约 20、圈足径约 7.4、高 8.8厘米 (图七, 1)。 (五)陶器 共 4件,表面均施釉。从器形和工艺特 点看,应是地方产品。 枕 1件 (Ml : 3)。残。泥质红陶胎。 空心。顶面呈下弧状,前低后高,两侧高, 中间低;底面平。截面呈梯形。器表施深绿 釉。前、后侧面在凹弦纹框内有戳印纹, 左、右侧面在凹弦纹框内,以 “ 十 ” 字花镂 孔为中心,向四角各有一条戳印纹组成的 放射线。残长 10.6、宽 11.1、高 9.8厘米 (图七 ,5)。 盆 1件 (Ml : 4)。泥质陶胎。敞口,尖 唇 ,斜平沿,弧腹,平底。外壁制作粗糙,器表 施白釉。其中,

35、外壁的白釉较纯正,内壁局部 白中泛黄,呈乳黄色。口径 32、底径 17.6、高 8厘米(图七 ,2)。 提梁壶 1件 (Ml : 5)。残。泥质红陶 胎。从内壁看,器身下半部为轮制,推测与上 部当是套接而成。有提梁,圆鼓腹,假圈足。 器表施墨绿釉,釉不到底,釉色不均 ( 图七, 4)。 钵 1件 (Ml : 6)。残。泥质红陶胎。 图七 Ml出土陶 .瓷器 1、 3.瓷碗 (Ml : 2、 M1 : 1) 2.陶盆 ( Ml: 4) 4. 陶提梁壶 ( Ml : 5) 5.陶枕 ( Ml : 3) (1、 3、 5. 1/ 5,2,4. 1/10) 第 1期 微敛口,圆唇。器表施绿釉。 (六)

36、木器 共 12件。 狮子图案构件 1件 ( Ml: 19)。为木 构件的残部。表面黑漆地描金,图案为互相 追逐的二狮子。前者回头顾望,后者奋力直 追。狮子上方有卷云纹。残长 18.4、宽 9、厚 0. 8厘米(图八 ,6)。 杆 形 构 件 1 件 (Ml : 26)。残。一圆形 长横杆上钻有一圆孔,孔系皮带,下垂一端 有凹形口的木杆,可摇动。横杆长 25、直径 1.5、 竖杆长 6.1厘米(图八, 1)。 狮子形饰件 1件 ( Ml : 27)。应为木 构件一端的装饰。狮子头顶残,耳朵竖立,张 牙舞爪,造型较为生动。残长 6.6厘米(图 八, 7)。 栌斗 1件 (Ml : 28)。平面呈方

37、形,顶 部有 “ 十 ” 字形拱槽,底部有一 t圆孔,两侧 有镶板的长条凹槽。表面施有黑漆。顶边长 14.8、底边长 10、高 11.3、拱槽宽 7.6、槽深 4.5、 孔径 4.9、孔深 3.6厘米(图八 ,9)。 散斗 3件 。 Ml : 29,平面呈方形,顶 部有 “ 一 ” 字形拱槽,底部有一个圆形孔。表 面施有黑漆。顶边长 12.4、底边长 8.4、高 8.9、拱槽宽 4.7、槽深 4.1、孔径 2.8、孔深 2.2厘米(图八, 2)。 斗 形 构 件 1 件 ( Ml : 30)。平面呈方 形,顶面无槽,底部有一个圆形孔。表面施有 黑漆。顶边长 12.3、底边长 8.8、高 5.8

38、、孔 径 3.2、孔深 1.8厘米(图八 ,3)。 柱头饰件 4件。应是仿木结构瓦当, 呈同心圆状,中心有铆钉孔,用铁钉与柱头 相连。表面施有黑漆。其中 Ml : 31较大,直 径 9.6、厚 2.6厘米(图八, 5)。另外 3件较 小 。 Ml : 32,直径 5.9、厚 1.9厘米 ,后部尚 存柱子,残长 6.7厘米(图八 ,4)。 棒形器 1 件 (Ml : 33)。圆角长条形, 截面呈椭圆形,用途不详。长 11、宽 1.7、厚 0.9厘米 ( 图八, 8)。 .11(总 11). 图八 Ml出土木器 1.杆形构件 ( Ml : 26) 2.散斗 ( Ml : 29) 3.斗形构件 (

39、Ml : 30) 4、 5.拄头饰件 (M 1 : 32、 M 1 : 31) 6. 狮子图案构件 ( Ml : 19) 7.狮 子形饰件 ( Ml : 27) 8.棒形器 ( Ml: 33) 9.栌斗 ( Ml: 28) (1、 47、 9. 约 1/3T 2、 3、 8.约 1/6) (七 ) 石器 共 2件,形制相同 。 Ml : 34,呈 “ Y” 字 形,用途不详。高 3.4、最粗处直径 0.6厘米 5 图九 Ml出土遗物 1、 2.玛瑙管 ( Ml : 1S1、 Ml : 1S2) 3. “ Y” 字形 石器 ( Ml : 34) 4 .骨匕 (Ml: 16) 5 骨笄 (Ml:

40、17) (5.约 2/5,余 3/5) (图九, 3)。 (八 ) 骨器 共 2件。 匕 1 件 ( Ml : 16) 。后部残。扁体,弧 形刃,正锋。残长 8.5、厚 0.2厘米(图 九, 4)。 笄 1 件 ( Ml : 17) 。残。圆柱状。残 长 14.5、直径约 0.5 厘米(图九, 5)。 (九 ) 玛瑙 共 2件。均为圆 柱形管,表面抛光,呈 深红色 。 Ml : 15-1, 较粗。长 5.5、直径 0.8、孔径 0.2 0.3厘米 (图九, 1)。 Ml : 15-2,较细。长 5、直径 0.6、 孔径 0.150.2厘米(图九, 2)。 五、初步认识 1号墓没有墓志一类的纪年

41、材料,而且 随葬遗物也所剩无几,要确定其时代需要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 从残存的陶、瓷器看,绿釉莲花碗 (Ml : 1),釉色均匀,质地圆润,应为耀州窑 产品。陈国公主墓花口青瓷碗 (CE22)(7:I与此 相似。墨绿釉提梁壶 ( Ml : 5),器表施墨绿 釉,釉色不均,有提梁,圆鼓腹,假圈足,釉不 到底,其形制不会晚于辽宁义县清河门 1号 墓的同类器。深绿釉陶枕 ( Ml : 3)的形制 与通辽二林场墓 Sl出土的同类器基本相同, 年代当在辽圣宗时期。 2. 从仿木结构建筑看, 1号墓墓门的斗 拱没有替木,不是柱头斗拱,而是 在普拍枋 _ 12(总 12) _ 考古 上直接接

42、斗拱,具有北宋建筑的特点。 1. 从墓葬壁画人物的服饰看,除有契 丹自身的特点外 ,主要是宋代的风格。 2. 从以往的发现看,辽代壁画主要是 受唐代和五代绘画风格的影响,中期以后 则更多地接受了北宋的绘画题材和风格。 1号墓的散乐图风格明显不同于五代王处 直墓 ,而与北宋和辽代中晚期的散乐图相 似 。 经过以上综合比较分析,可以初步推定 此墓的年代应属于辽代中期,可能为辽圣宗 时期。 浩特花 1号墓规模较大,全长 30多米, 是带二耳室的双室砖墓,建筑考究,特别是 壁画内容丰富,主要有侍者图、杂戏图、散乐 图、放牧图、鹰犬图、出行图、庖厨图等。绘画 笔法简捷,线条流畅,画面生动传神,色彩鲜 艳

43、,颇具观赏性 ,堪称辽代绘画的佳作。该墓 是近年来发现的较为重要的辽墓之一,对于 研究辽代的墓葬形制、绘画艺术以及相关的 社会生活习俗等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 值。 此外,浩特花墓地 3号墓是一座十角形 墓葬,出土石经幢等佛教遗物,特别是出有 数十件景德镇影青刻花和素面的瓷碗、盘、 碟等 ,基本可以断定此墓年代 应在辽道宗以 后。 2号墓是一座迁葬墓,年代当介于 1号 墓和 2号墓之间。这样,可以确定浩特花墓 地是一处辽代中晚期的贵族墓地。 浩特花墓地的 3座大墓,形制、结构各 不相同。 1号墓为长方形砖筑双室墓,前室 两侧各有一耳室,叠涩券顶; 2号墓为八角 形石筑单室墓,甬道两侧各有一耳室;

44、 3号 墓为有木质护墙板的十角形砖石混筑双室 墓。另外 2座土坑竖穴墓,出土铁马镫和铜 镜等 ,可能是大墓的陪葬墓。需要指出的是, 3座大墓皆东南向,均有长斜坡状阶梯式墓 道 ,由东南 (下)向西北 (上 )斜行依次排列。 由此可知,辽代墓地至少有两 种墓葬排列方 第 1期 式:一是通常所知的由上至下排列;一是由 下而上斜行排列。浩特花墓地的发掘,丰富 了辽代葬俗的研究资料。 附记:此次发掘领队为塔拉,工地执行 领队为董新林、杨杰。参加发掘的人 5有陈 宝音、哈日呼、马凤磊、钱常有、于忠昌、杨 杰、董新林等,塔拉、王仁望、刘小军、王世琪 参加了部分工作。本文线图由田莉和马凤磊 绘制,照片由董新

45、林和杨杰拍摄。 发掘期间,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所长张 振、副所长朱秀娟等同志为我们提供了便捷 的后勤保障,森林警察扎鲁特支队对此次发 掘给予了配合,通辽市文化局、通辽市博 物 馆、扎鲁特旗委、旗政府、旗文化广播事业局 等部门都给予我们以大力的支持。另外,在 本文的草成过程中,宿白先生、徐苹芳先生、 孙机先生、杨泓先生、赵超先生等都对笔者 给予了具体指导,彭善国先生给予了 一定的 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执 笔 者 董 新 林 塔 拉 注 释 与此侍者图相似者,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 研究(增订版)图一六六,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年。 王处直墓后室西壁浮雕中,右侧第一人神态和 姿势与此相似。河

46、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 管理处 :五代王处直墓图二四、彩版四七,文物 出版社, 1998年。 这种猎狗现在当地仍有,俗称 “ 细狗 ” ,善于奔跑 和捕猎。 宝山 1号墓东侧室东壁牵马图中的马与此同。内 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 墓发掘简报,文物 1998年第 1期,图一五。 在宝山 1号墓壁画中也见有这种发型。内蒙古文 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 掘简报, 图三二、 9,彩版一三 (XIII)、2,文物出版社, 1993年。 发掘报告称之为白瓷鸡冠壶。李文信:义县清 河门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54年第 8 期,图五、 1,图版伍、 2。 张柏忠:内蒙

47、古通辽县二林场辽墓,文物 1985年第 3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五代 王处直墓,文物出版社, 1998年。 曰 .宿白:白沙宋墓图版贰壹,文物出版社, 1957 年。 b.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宣 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 1975年第 8期, 图版威。 c. 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辽代 壁画墓文物 1995年第 2期,封面,彩色插页 壹 1。 ( 责 任 编 辑 洪 石 ) 信息与交流 沪杭甬高速公路考古报告简介 沪杭甬高速公路考古报告由浙江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 2002年 9月出版发行。本书为 16开本,共 309页, 彩色图版 32幅,黑白图版 48幅,定价 200 L 199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