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项目质量管理手册.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8503719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90.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手环项目质量管理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智能手环项目质量管理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手环项目质量管理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手环项目质量管理手册.docx(9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智能手环项目质量管理手册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一、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与试运行4二、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和改进7三、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8四、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15五、 质量改进工具概述19六、 常用的质量改进工具22七、 质量改进工作的管理38八、 质量改进的内涵42九、 过程质量控制的特点52十、 质量数据与分布规律57十一、 过程能力61十二、 过程能力的计算和评价62十三、 产业环境分析64十四、 发展现状65十五、 必要性分析66十六、 项目基本情况67十七、 项目规划进度7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73十八、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7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74综合总成本费用

2、估算表7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7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8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82十九、 投资方案分析83建设投资估算表8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6流动资金估算表8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0一、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与试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策划过程的重要输出,根据GB/T19001标准中的4.2.1条款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组织确定的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包括记录。(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通常与组织中的过程和适用的质量标准的结构保

3、持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南(GB/T19023)的要求,典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被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质量手册(一层),程序文件(二层),作业指导书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其他文件(三层)。而根据标准的要求,文件必须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因此质量方针和目标可包含在质量手册中,也可单独形成文件被质量手册所引用。对于程序文件,GB/T190012008中规定了以下6个必要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的程序。预防措施的程序。对于其他如采购、生产、标识、管理评审等过程,组织应根据企业的规模、人员素质、产品和过程特点等多方

4、面考虑制定程序的必要性,程序文件并非越多越好。在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重点应考虑以下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由参与过程和活动的人员编写,这样会有助于加深对必需的要求的理解并使员工产生参与感与责任感。为了使所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做到协调、统一,在编制前最好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将现行的质量手册(如果有)、企业标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及记录表单收集在一起,与质量管理体系要素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新编或修订质量体系文件。为了提高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效率,减少返工,在文件编写过程中要加强文件的层次间、文件与文件间的协调。尽管如此,一套好的质量体系文件也要经过多次反复。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关键是讲究实

5、效,不走形式,既要从总体上满足标准要求,也要在具体做法上符合本单位的实际。若文件不是标准的强制要求,则要考虑若无文件是否会发生偏离的情况,以确保文件制定的必要性。(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评审与修改。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之后,首先要进行初次的评审,评审一般由文件编写人与使用人及相关联的部门人员参加,重点评审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组织在编写文件后经常发生的问题如下。过于强调针对标准的符合性,忽视实际运行的有效性;如在采购时不分采购的零件的重要程度一定要制定复杂的合同,使得过程控制效率低下。文件之间的引用发生脱节或矛盾。如在不合格控制程序中引用了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中的某段内容,但是实际上该

6、程序中无该章节。违背标准。如在不合格控制程序中规定无论何种不合格,由授权人批准放行后可交付顾客。文件描述的流程与实际运行流程不一致。如文件中要求每个过程都建立作业指导书,但实际上只有部分过程有作业指导书。文件的修改过程应执行与制定原文件相同的评审和批准过程。(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发布和试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要经过批准后进行发布,这时质量管理体系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其目的是通过试运行,考验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和改进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在质量体系试运行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宣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全

7、体人员了解相关文件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系文件通过试运行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全体员工应将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实反映给主管部门,以便采取纠正措施。将体系试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体系设计不周、目标设定不合理等进行协调、改进。加强信息管理,不仅是体系试运行本身的需要,也是保证试运行成功的关键。二、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和改进正确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是完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这对质量体系建立的初级阶段尤为重要。(1)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评价。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时,应当对每个被评价的过程提出如下四个问题:a)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得到规定?b)职责是否已被分配?c)程序是否

8、得到实施和保持?d)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审核用于确定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程度。审核发现用于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通常称之为内部审核(见GB/T1900120088.2.2)。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通常是经认可的,提供符合要求(GB/T19001)的认证。(3)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对照质量方针和目标,定期和系统地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

9、性和效率。这种评审可包括考虑是否需要修改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响应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变化。评审包括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决定和措施。(4)自我评定。组织的自我评定是参照质量管理体系或卓越模式,对组织的活动和结果所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评审。自我评定可对组织业绩和质量管理体系成熟程度提供全面的情况。它还有助于识别组织中需要改进的领域并确定优先开展的事项。三、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0;2005(GB/T190002008)标准是ISO9000族核心标准之一,它表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并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术语。它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具体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对于指导组织建立、实

10、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组织增强顾客满意。顾客要求产品具有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特性,这些需求和期望在产品规范中表述,并集中归结为顾客要求。顾客要求可以由顾客以合同方式规定或由组织自己确定。在任一情况下,产品是否可接受最终由顾客确定,因为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以及竞争的压力和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促使组织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相关的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实现顾客能接受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能提供持续改进的框架,以增加组织提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概率。质量管理体系还能针对提供持

11、续满足要求的产品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信任。(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GB/T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任何类别的产品。GB/T19001本身并不规定产品要求。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或由组织通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或由法规规定。产品要求有时与相关过程要求一起,被包含在诸如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要求中。(3)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可运用以下方法,从而能增进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并使组织成功。a)确定顾客其他相关方的需求

12、和期望;b)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c)确定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过程和职责;d)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资源;e)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f)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g)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其产生原因的措施;h)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4)过程方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任何一项或一组活动均可视为一个过程。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方法”。(5)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所谓“质量

13、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关于质量方面的全部意图和方向,所谓“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为组织提供了关注的焦点。两者确定了期望的结果,并帮助组织利用其资源得到这些结果。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质量目标需要与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其实现须是可测量的,质量目标的实现对产品质量、运行有效性和财务业绩都有积极影响,因此对相关方的满意和信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6)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最高管理者通过其领导作用和实际行动,可以创造一个员工充分参与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有效运行。最高管理者可以运用质量管理原则作为

14、发挥以下作用的基础。a)制定并保持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b)通过在整个组织内宣传质量方针并促进质量目标的实现,增强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c)确保整个组织关注顾客的要求;d)确保实施适宜的过程,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并实现质量目标;e)确保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和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这些质量目标;f)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g)定期评审质量管理体系;h)决定有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措施;i)决定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7)文件。文件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介。媒介可以是纸张,磁性的、电子的、光学的计算机盘片,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文件应以使过程增值为目的,否则,只能是一纸空文。总

15、的来说,文件的价值在于传递信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8)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指建立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评价过程。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和自我评定等方式不断地改进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a)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b)职责是否已被分配?c)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d)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9)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以产品、过程或体系为对象,以提高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为目标的活动,其目的是增加顾客和相关方满意的概率。改进包括下列活动。a)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b)确定改进目标;c)寻找可能的解决

16、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d)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e)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f)测量、验证分析评价实施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g)正式采纳这些解决方法。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10)统计技术的作用。应用统计技术有助于了解变异,从而可帮助组织解决问题并提高有效性和效率。这些技术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进行决策。在许多过程的运行和结果中,甚至是在明显的稳定条件下,均可观察到变异。这种变异可通过产品和过程的可测量特性观察到,也可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从市场调研到顾客服务和最终处置)的不同阶段中看到。统计技术有助于对这种变异进行测量、描述、分析、解释和建立模型,甚

17、至在数据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这种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对更好地理解变异的性质、程度和原因提供帮助,从而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异引起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11)质量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一个组织除质量管理体系外,可以有财务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和健康管理等若干个不同的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是相互联系的;最理想的办法是合成一个总的管理体系,以有利于组织总体策划,合理配置资源和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的有效性。(12)质量管理体系和卓越模式之间的关系。GB/T19000(ISO9000)族标准和组织卓越模式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均依据共同的原则,它们两者均能完成下列

18、选项。a)使组织能够识别它的强项和弱项;b)包含对照通用模式进行评价的规定;c)为持续改进提供基础;d)包含外部承认的规定。GB/T19000(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方法与卓越模式之间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应用范围不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证实组织具备持续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产品的能力。而卓越模式则是为了促进组织追求更高的管理水平和卓越业绩所提出的要求。四、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组织应将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作为质量管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能否成为成功的关键,就是看它是否能将这些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渗透到组织中的各

19、个层次和领域。当认真地总结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时,发现有相当数量的质量问题与这些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下面所阐述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对组织树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它们的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或以顾客为中心表明组织所有的努力都应该直接以使顾客满意为目标。任何组织都有顾客,这里主要关注最终顾客,有些组织的产品直接交给最终顾客,有些组织的产品并不直接与最终顾客接触,无论是哪一类组织,都应该始终关注“最终顾客”的当前和未来需求。(2

20、)领导作用。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领导者是指最高管理层。现代质量管理原则认为,正确的质量意识必须首先渗入到整个组织的所有层次和领域。领导者应该找准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并营造环境,带领全体员工,为实现组织的美好愿景和历史使命而不懈努力。(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在质量管理活动中,不是只有最高管理者发挥作用,而是需要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质量管理的目标在于持续改进,要想改进一个过程就必须了解它,并且了解得越深,才有可能改进得越好。组织中的过程很多

21、,而最了解某个过程的人,一定是经常接触这个过程的人。因此,每个员工对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ISO9000标准倡导过程方法,即每个活动都可视为一个或多个过程的组合。实践证明,首先考虑目标和过程,然后再建立一个支持这些过程运行的科学、合理、适宜的组织结构,比在组织结构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过程运行中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效率要高得多。(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既然结果都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才能得到,那么过程运行的状况将直接

22、影响到结果是否能达到其目标。因此,要想使工作结果符合要求,对工作过程的有效。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而复杂的工作过程又往往涉及许多部门、人员、设施、材料、规章制度等,所以要想对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对过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提出系统性的要求。所谓系统性要求就是说这一系列要求之间是有关联性的,不是相互独立的。只有这种系统的管理方式才能既治标又治本,才能使管理具有预防的作用。(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顾客满意。顾客的需要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因此,企业必须要持续改进才能持续获得顾客的支持。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的经营处于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23、,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才能生存。(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必须要以事实为基础。为此必须要广泛搜集信息,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和信息。不能够“凭经验,靠运气”。为了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应该建立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系统。坚持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就是要克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不良决策作风。(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迅速地掌握并提升专业化水平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其分工都越来越细。每个组织一般只完成其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中的一部分实

24、际工作,而其余大量工作可采用采购、外包等方式完成。因此供方的工作结果的质量,包括工作过程的质量,显然都会最终影响到组织的工作结果。五、 质量改进工具概述所谓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就是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用于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分析和确定质量问题,控制和改进质量水平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不仅科学,而且实用,应该首先学习和掌握它们,并应用到实际中。有效质量改进活动会使质量成本得以改善。同时,质量改进活动并非企业内一个部门、一个人的工作,特别是企业推行系统的、自上而下的、高层次的质量改进即六西格玛管理,更需要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策划和各相关方的参与。通过防差系统的设计将会杜绝人为操作,使得无缺陷过程得以

25、实现,最后,通过顾客满意度的调查,改进顾客关系,达到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目的。质量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精心的策划、认真的实施和管理。实施质量改进必须以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为基础进行决策和策划并付诸实践,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正确、有效地应用各种有关的工具和统计方法是促进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1、定量的方法与工具以统计的观点看待产品和过程质量则具有以下两方面的观念:产品和过程质量之所以存在变异性,是因为影响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诸因素均在无时无刻地变化着,因而造成产品和过程的变异性。即使完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所生产的若干产品,其质量特性也可能不完全一

26、致。产品和过程质量的变异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数学规律,因此,质量改进的工作,应以掌握产品质量变异的规律性为前提。现代质量管理活动中,需要应用各种数理统计技术方法。为此,统计技术成为质量管理及质量改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可信性规范、寿命和耐用性预测、工序控制和工序能力的研究、确定抽样检验方案的质量水平、数据分析、过程改进及安全性评价等质量活动领域应制定并坚持实施统计技术方法,能查明质量指标与哪些因素相关,其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从而为优质生产获取最佳生产条件或最优参数组合。在质量改进活动过程中,利用数理统计技术与方法提高设计质量,开发优质产品,以及优化生产工艺,

27、降低生产成本。2、定性的方法与工具在很多情况下影响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诸因素难以取得量化的数字数据。此时,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大量定性的非数字数据的信息、意见,反映、设想、议题等,分析其原因,结果或目的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符合逻辑的定性方法,找出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阐明问题所在的方法称为定性的方法与工具。让参与人员在多次修改中,取得一致观念与认同,并转化成一种方式方法去实施,对解决问题有无限帮助。若运用得当,经过分类、分层、归纳、总结,获得有条理的思路,对质量改进活动的成功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3、品质管理(QC)七大方法与工具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

28、、调查表和分层法被称为质量管理的QC七种工具,重点在整理问题数值资料取得后的管理手法。关联图、系统图、亲和图(KJ法)、PDPC法(也称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矩阵图法、矩阵分割(矩阵数据分析法)被称为质量管理的QC新七种工具,将散漫无章的语言资料和不利因素,通过运用系统化的图形,呈现计划的全貌,防止错误或疏漏发生,重点在整理问题数值数据取得前的管理手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的企业通过运用品质管理七大方法,收集工作现场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升了日本产品的水平,是日本产品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70年代初,日本人大力推行QCC活动,除了重视现场的数据分析外,对工作现场伙伴的情感表达和语言文字资料进

29、行分析,并逐渐演绎成新的品质管理方法。1972年,日本科技联盟之QC方法开发委员会正式发表了“品质管理新七大方法”。区别:作为工具与方法是QC,而QCC是品管圈。经常用的质量改进工具当然不止新旧七种工具,常用的工具还有实验设计、分布图、推移图、水平对比、流程图、头脑风暴法等。六、 常用的质量改进工具1、调查表(1)调查表的含义。调查表是用于收集和记录统计数据的一种表格形式,以便于按统一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以获得对事实的明确认识的一种表格。调查表又称为检查表、分析表、核对表。调查表既适用于收集数字数据(定量分析),又适用于收集非数字数据(定性分析)。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的工作过程

30、中普遍应用各种统计方法,以探索事物的规律性。统计的对象是数据,而所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将直接关系到统计方法的应用效果。而且,数据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过时的数据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应用调查表就是为了能采用简便的方法,迅速收集到能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数据,这对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信息源,可为原因分析和质量改进决策提供依据。(2)制作步骤。调查表具体的制作与操作步骤如下。确定对象。首先要明确调查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据此来确定具体的产品或零件作为调,查的主要对象。设计表格。根据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调查表。记录汇总。确定调查周期,在规定期限对调查对象

31、进行调查、记录,最后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果。分析调查记录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制定改进措施。2、分层法(1)分层法的含义,所谓分层法,就是把收集来的原始质量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便分析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分层法又称分类法,是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中常用来分析影响质量因素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质量变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把它们区分开来,就很难得出变化的规律。有些分布,从整体看好像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如果把其中的各个因素区别开来,则可以看出,其中的某些因素存在着相关关系;有些分布,从整体看似乎存在相关关系,但如果把其中的各个因素区分开来,则可

32、以看出,不存在相关关系。可见用分层法,可使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实施的性质,有利于找出主要问题,分清责任,及时加以解决。(2)分层法的依据和方法。根据分层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加以区分,把性质相同、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集在一起。分层时,应使同一层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间的差别尽可能大。按不同的操作者分。如按新、老工人,男、女不同工龄,操作技术水平高低进行分类。按机器设备分。如按不同型号、新旧程度进行分层。按原材料分。如按不同的供料单位、不同的进料时间、不同的生产环境等标志分层。按操作方法分。如按不同的切屑用量、温度、压力等工作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的时间分。如按不同的班次、不同的日期进行分层

33、。按不同的检验手段分。如按不同的测量仪器、测量者进行分层。按生产废品的缺陷项目分。如按铸件的裂纹、气孔、缩孔、砂眼等缺陷项目分层。(3)制作步骤。分层法可以采用统计表形式,也可以用图形的形式。其步骤如下。确定分析研究的目的和对象。收集有关质量方面的数据。对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采用分层法分析,收集与此相关的数据,通常用的办法是抽样调查。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不同,选择分层的标志。按分层标志对数据资料进行分层。分层时注意使同一层内数据在性质上差异尽可能小,而不同层的数据间差异尽可能大,便于分析、找出原因。画出分层归类图(或表)。分析分层结果,找出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3、排列图(1)排列图

34、的含义。排列图是为了对从最关键的到较次要的要素或项目依次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的图示技术。排列图是用来描述项目重要度的工具。在任何工作中要想取得显著效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排列图就是用来寻求主要矛盾的工具。在质量改进活动中,针对现场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可以应用排列图确定哪些是关键的项目;针对影响质量问题的诸多原因,可以应用排列图确定哪些是主要原因。(2)应用原理。排列图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着社会上的大量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则处于贫苦的状态,而这少数人却左右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动向的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和无关紧要的多数”的关系。后来

35、,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把它应用于质量管理,ISO9000标准也将其作为质量统计常用工具。因此,排列图在质量管理中就成了改善质量活动,寻找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主要工具。排列图由两个纵坐标和一个横坐标,若干个直方形和一条折线构成。左侧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频数(出现次数或金额等),表示影响程度;右侧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频率(百分比);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按影响大小顺序排列;直方形高度表示相应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即出现频率为多少);折线表示累计频率(也称帕洛特曲线)。应该注意,分类方法不同,所制作的排列图不同。应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把握住问题的实质,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

36、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以确定“关键的少数”,这也是排列图应用的目的。为了确认“关键的少数”,在排列图上通常按累积百分数分为三个区域:在080%间的项目为“A类项目”,即关键的少数;在80%90%间的项目为“B类项目”,即次要项目;在90%100%间的项目为“C类项目”,即一般项目。B类项目和C类项目的总和是次要的多数;若所取数据为“质量损失(金额)”,画排列图时应将质量损失在左纵坐标轴上表示出来。排列图分析时采用的是“二八原则”,但并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关键的少数。(3)制作步骤。确定排列项目,收集数据。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或影响质量问题的诸多原因都可以成为排列项目,以便从中确定哪些项

37、目为“关键的少数”。当排列项目较多时,应将含有最小项内的若干类别合并为“其他”项,以便简化分析过程,这一“其他”项的频数无论多大都应当排列在最后。选择度量单位,作成缺陷数统计表或频数分布表。在排列图中,排列项目的度量单位可以是频数、件数、成本等。但是,所有的排列项目的度量单位必须是相同的、等价的,否则将不具有可比性。作直方图。按频数大小从左到右用直方图表示,使图形呈逐个下降的趋势。描线。注明必要事项。分析关键的少数要因,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排列图的画法中大致有三种:朱兰画法;ISO9000标准画法;帕累托画法。4、因果围(1)因果图的含义。因果图又称鱼刺图、石川图,是日本质量管理先驱者石川馨所

38、创,它是整理和分析质量问题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运用因果图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来解决质量问题。因果图在使用时,因果分析图形象地表示了探讨问题的思维过程,利用因果分析图可以首先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大原因,然后寻找到大原因背后的中原因,再从中原因找到小原因和更小的原因,最终查明主要的直接原因。这样有条理地逐层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原因一结果”“手段一目标”的关系,使问题的脉络完全显示出来,最终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尤其在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制作步骤。确定要分析的质量问题,画出主干线。找出影响结果的因素。采用“头脑风暴法

39、”等方法,集思广益,尽可能地找出可能影响结果的所有因素。确定原因的类别,画出分支线。大原因数目一般不少于2个,不多于6个;然后分析寻找影响质量的中原因、小原因等,直至每个分支都找出了潜在的根本原因。检查每个因果链的逻辑合理性,画出因果分析图。制定解决的措施。找出主要原因后,应拟定适当的措施,到现场去解决问题。5、直方图(1)直方图的含义。直方图法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将从样本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从而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以便测量工序质量的好坏。直方图的应用主要显示数据的波动形态,即样本数据的分布。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的情况和信息。根据直方图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推算出数据分布的特征值、过程能力指数

40、及过程的不合格品率等。这种推算一般要比控制图的推算更加准确,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即为质量改进提供机会。(2)制作步骤。收集数据。数据个数一般为50个以上,最少不少于30个。求极差R。在原始数据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两者的差就是极差。确定分组的组数和组距。一批数据究竟分多少组,通常根据数据个数的多少来定。确定各组界限。制作频数分布表,将测得的原始数据分别归入相应的组中,统计各组的数据个数,各组频数填好以后检查一下总数是否与数据总数相符,避免重复或遗漏。画直方图。以横坐标表示质量特性,纵坐标为频数,在横轴上标明各组组界,以组距为底,频数为高,画出一系列的直方柱,就成了直方图。在直方图的

41、空白区域,记上有关数据的资料。如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等。(3)直方图的观察与分析。直方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出质量特性的分布形态,便于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以决定是否采取相应对策措施。直方图的观察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图形的形状,二是将直方图的位置和规格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直方图图形形状分析。一般情况下,作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工序质量的分布状况,判断工序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因此,在画出直方图后要进一步对其图形进行分析。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所得到的直方图如果不是标准形状的,就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正常型。又称对称型,特点是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基本对称,这是理想状态的图形,

42、说明工序稳定。*平顶型。直方的高度差不多,频数分布详尽。这是由缓慢的因素起作用所造成的,如车辆老旧,保修质量下降,人员素质逐步下降等。*双峰型。直方图中出现两个高峰,这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混在一起造成的。如两种不同的车型混合抽样,或两种不同营运方式的车辆混合抽样所致。*锯齿型。直方参差不齐形如锯齿,可能是数据分组过多或计算有误,应重新分组计算。*偏向型。直方的顶峰不在中间位置,偏向一边,有时是数据分组不当所致,有时质量分布本身就是这种规律,如春节运输期间的日运量就是偏向型的分布。*孤岛型。在直方群以外又出现小的直方群,像孤岛一样。说明有异常质量波动,如原料发生变化、在短期内由不熟练工人替班、

43、测量有错误等,都会造成孤岛型分布。此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直方图数据范围与质量标准间的关系。当工序处于稳定状态后,还需要进一步与质量标准(通常是公差T)进行比较,以判断工序能力能否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公差通常是尺寸公差的简称,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代数差的绝对值。直方图数据范围与质量标准间的关系主要看直方图是否都在公差要求之内,其次还要分析在公差之内的位置如何,这种对比大体上有6种典型的情况。(B为直方图的数据分布范围,T为公差范围)*理想型。TB,且直方图数据平均值也正好与公差中心重合,两边有一定的余地,工序处于受控状态,产品全部合格,这样的工序质量状态比较理想

44、。*能力富裕型。TB,它的分布中心基本上无偏移,且工序能力过大,虽然无产生废品之虞,但工艺过程的经济性较差。*能力不足型。BT,直方图数据范围分布范围太大,造成很多不合格品,应立即采取措施纠正。*无富余型。B=T,它的分布中心虽然无偏移,但完全没有余地,此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工序能力,必须缩小分布范围。*偏心型。B虽然在T内,但因偏向一边,其分布中心偏移,达到标准下限,工序极易产生不合格品,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偏移量。*能力严重不足型。BT,表明会产生大量的废品,这种工序的工序能力太差。应立即停产检查。6、流程图(1)流程图的含义。所谓流程图是表示工作步骤所遵循顺序的一种图形。它能使人们对整个工作

45、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了解。流程图使人们对整个过程十分了解,可透彻地理解、分析这个主过程。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检查工作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能够充分识别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标明了改进的机会。通过对一个过程中各个步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实际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再将其结果与所预期的运作进行比较,人们便可以发现并推断造成问题的潜在原因,从而找出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流程图一般可用来描述现有过程,也可以用来设计一个新过程。不论在解决问题的哪一个阶段,流程图都是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图示技术之一。(2)制作步骤。流程图由一系列容易识别的标志构成,用概圆或圆表示过程开始和结

46、束用矩形或方形表示活动的说明、用菱形表示决策或选择、用箭头表示流向。一般流程图的具体制作步骤如下。界定过程的开始和结束。用流程图符号表示过程的第一步和最后一步,把第一步放在最上端或最左端,把最后一步结束放在底部或最右边。观察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规定在该过程中的步骤。包括有关的重要输入、导出重要的输出,过程中有哪些活动需要作出判断和决定。画出表示该过程的流程图草案。与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共同评审已完成的流程图,视其是否遗漏任何决策点、是否可能引起某些工作按另一个不同的过程运行的特殊情况。根据评审结果改进流程图草图。与实际过程比较,验证改进后的流程图。注明正式流程图形成的日期。以备将来使用和

47、参考,既可用作过程实际运行的记录,也可用来判别质量改进的程度和时机。流程图有很多模式,首先应学会读懂流程图,根据节点和节点间的相互关系,还原业务流程。在绘制流程图时,注意完整性、简明性和便于计算机操作原则,学习利用流程图的标准图示,按照层次将流程描绘清晰。在确定最终流程之前,有必要反复试用,根据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流程。7、系统图(1)系统图的含义。系统图就是为了达成目标或解决问题,以目的一方法或结果一原因层层展开分析,以寻找最恰当的方法和最根本的原因。系统图在质量管理中主要用来针对企业目标、方针、实施措施手段而展开。用于新产品开发研制过程中设计质量的展开,用于解决企业产品质量、成本和测量标准等问题展开,也可作为因果图分析质量问题的展开。系统图目前在企业界被广泛应用。(2)系统图的模式。系统图可根据其使用目的分为对策型系统图和原因型系统图,前者是将目的、决策手段或措施手段展开,后者是将构成系统的原因层次展开,两者绘制手法基本相同。对策型系统图,以目的一方法方式展开,例如,问题是“如何提升品质”,则开始发问“如何达成此目的,方法有哪些?”,经研究发现有推行零缺点运动、推行品质绩效奖励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