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项目运营管理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装备项目运营管理规划.docx(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咨询/智能装备项目运营管理规划智能装备项目运营管理规划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项目管理的内容3二、 项目管理的产生与发展6三、 网络时间计算7四、 网络计划方法及其步骤10五、 项目控制13六、 项目计划14七、 质量与质量管理17八、 质量管理新发展20九、 6质量水平的测算与度量24十、 6质量项目的团队架构26十一、 精益生产体系27十二、 精益生产的概念与目标31十三、 实现精益生产的条件33十四、 价值流图35十五、 项目简介36十六、 产业环境分析40十七、 技术水平及特征41十八、 必要性分析42十九、 公司概况43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44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4
2、4二十、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4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4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4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4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5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53二十一、 项目投资分析54建设投资估算表5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57流动资金估算表5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5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60一、 项目管理的内容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由临时性组织,在特殊的运行机制下,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把项目管理分为五大过程组和十大知识领域。五大过程组即启动过程组、规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
3、、监控过程组、收尾过程组。十大知识领域,即项目整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干系人管理。1、五大过程组PMBOK明确了五大过程组的具体含义。启动过程组是定义一个新项目或现有项目的一个新阶段,授权开始该项目或阶段的一组过程。规划过程组是明确项目范围,优化目标,为实现目标制订行动方案的一组过程。执行过程组是完成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工作,以满足项目规范要求的一组过程。监控过程组是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与绩效,识别必要的计划变更并启动相应变更的一组过程。收尾过程组是完结所有过程组的所有活动,正式结束项
4、目或阶段的一组过程。2、十大知识领域(1)项目整合管理项目整合管理是为了协调项目的所有组成部分而进行的对各个过程的集成。其核心是,在多个互相冲突的目标和方案之间做出权衡,以便满足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项目整合管理由制定项目章程、制订项目管理计划、指导与管理项目工作、监控项目工作、实施整体变更控制、结束项目或阶段六个过程组成。(2)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是确保项目完成而且仅仅完成全部规定的任务,以最终达到项目目标的一个知识领域。其要点是在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之间划清界限。基本内容是定义和控制列入或未列入项目的事项。项目范围管理包括规划范围管理、收集需求、定义范围、创建WBS、确认范围、控制范围六个
5、过程。(3)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是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包括规划进度管理、定义活动、排列活动顺序、估算活动资源、估算活动持续时间、制订进度计划、控制进度七个过程。(4)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是保证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项目,包括规划成本管理、估算成本、制定预算、控制成本四个过程。(5)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保证项目能够满足原来设定的各种要求,包括规划质量管理、实施质量保证、控制质量三个过程。(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最有效地使用项目参与者的能力,包括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组建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管理项目团队四个过程。(7)项目沟通管理项目沟通管理是保证及时、准确地提取、收集
6、、传播、存储以及处理项目信息,包括规划沟通管理、管理沟通、控制沟通三个过程。(8)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是把有利事件的积极结果尽量扩大,而把不利事件的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规划风险管理、识别风险、实施定性风险分析、实施定量风险分析、规划风险应对、控制风险六个过程。(9)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采购管理是保证从项目组织外部获取物资或服务,包括规划采购管理、实施采购、控制采购、结束采购四个过程。(10)项目干系人管理项目干系人管理即识别、规划、管理、控制干系人参加项目管理,包括识别干系人、规划干系人管理、管理干系人参与、控制干系人参与四个过程。二、 项目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尽管项目实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7、如我国古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万里长城、故宫古建筑群等,但是将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分析研究,其历史并不长。通常认为,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如曼哈顿计划。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以关键路线法和计划评审技术为代表的网络计划技术被提出,并在60年代得到应用。19501980年,项目管理主要应用在美国国防建设部门和建筑公司。从80年代开始,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展到其他工业领域(行业),如制药、电信、软件开发等。项目管理是一种特别适用于那些责任重大、关系复杂、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的一次性任务的管理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这类任务越来越多,人们对项目管理越来越重视。目前有两大项
8、目管理的研究体系:以欧洲为代表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以美国为代表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它们分别制定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则制定了关于项目管理的国际标准ISO10006。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一些高校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到1991年才成立全国性的项目管理研究会。财政部于1994年得到世界银行的赠款,专门用于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在实践上,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项目管理体制首先在建设项目上有所突破。鲁布革水电站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1984年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国际招标,推行项目管理,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工程质量优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随着中
9、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项目管理在我国必将越来越受关注。三、 网络时间计算1、确定各项活动的作业时间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即活动时间。活动时间的单位可以是小时、日或周、月等。它是计算其他各项时间值的基础。确定活动时间的常用方法有单一时间估计法和三种时间估计法。(1)单一时间估计法(又称单点估计法)。单一时间估计法即对活动时间只确定一个时间值,以可能性最大的活动时间为准。这种方法适用于有类似的工时资料或经验数据,且影响活动完成的各有关因素相对确定的情况。(2)三种时间估计法(又称三点估计法)。对于不确定性较大的问题,可预先估计三个时间值,应用概率的方法计算活动时间的平均值和方差。三个值为:最乐观时间
10、,以a表示,是指在顺利情况下最快可能完成的时间;最保守时间,以b表示,是指在不利情况下最慢可能完成的时间;最可能时间,以m表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的可能时间。2、计算节点时间节点本身并不占用时间,它只是表示某项工作应在某一时刻开始或结束。因此,节点有两个时间:最早开始时间和最迟结束时间。(1)节点最早开始时间。节点最早开始时间是以该节点开始的各项活动最早可能开始的时间,以ET(j)表示。在此时间之前,各项活动不具备开工条件。计算时,从网络图的起始节点开始,按节点编号顺向计算,直到网络图的终止节点为止。一般假定网络图的起始节点的最早开始时间为零,即ET(1)=0。(2)节点最迟结束时间。节点最迟结
11、束时间是以该节点为结束的各项活动最迟必须结束的时间,以LT(i)表示。若不能在此时间结束,将影响后续活动的按时开工,甚至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工期。计算时,从网络图的终止节点开始,按节点编号逆向计算,直到网络图的起始节点为止。3、计算活动时间从活动的四个时间的含义可以知道,计算最早时间从左到右,先计算开始时间,再计算结束时间;计算最迟时间时,从右到左,先计算结束时间,再计划开始时间。4、时差与关键路线(1)活动总时差活动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整个项目完工时间的条件下,某项活动的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之差,以S(i,j)表示。它表明该活动开工时间允许推迟的最大限度。它以不影响紧后作业的最迟开始时间为前
12、提,可在整个线路上利用。(2)活动自由时差活动自由时差是指在不影响其紧后活动在其最早开始时间开工的前提下,本活动的完工期可能有的机动时间,以R(i,j)表示。自由时差等于其所有紧后活动最早开始时间的最小值减去当前活动的最早结束时间。(3)关键路线时差为零的活动即为关键活动,顺序把关键活动连接起来所得到的从起始节点到终止节点的路线就是关键路线。关键路线上全部活动时间之和即为工期。控制关键路线是网络计划技术的重点。在关键路线上如果各项活动时间提前或延迟一天,则整个计划任务的完工日期便会提前或延迟一天。因此,要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就必须从缩短关键路线的持续时间着手。在网络图中,有时可能出现多条关键路
13、线,关键路线越多,工期紧张的工作越多,便更要严格控制,以保证计划任务的如期完成。关键路线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路线和非关键路线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计算时差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网络图中各条路线在时间上的轻重缓急,使项目管理者心中有数,必要时利用线路时差,抽调非关键路线上的人力、物力,以确保关键路线如期实现。四、 网络计划方法及其步骤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庞大而复杂的科学和工程项目,它们工序繁多、协作面广,常常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在有限的资源下,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费用,最好地完成整个项
14、目,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研究和发展网络计划方法。1957年,美国杜邦公司和兰德公司首先提出并开始应用一种新的计划管理方法一关键路线法。第一年应用CPM所带来的节约量就达100多万美元,相当于该公司用于研究开发CPM所花费用的5倍以上。1958年,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规划和研究从核潜艇上发射“北极星”导弹时,提出并应用了另一种计划管理方法计划评审技术,使工期由计划的10年缩短为8年。PERT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961年,美国国防部和国家航空署规定,凡承制军品必须用PERT制订计划并上报。统计资料表明,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既定条件下,
15、采用PERT就可以使进度提前15%20%,节约成本10%15%。在CPM和PERT应用过程中,为满足某些特别需要,又发展出优先网络、概率网络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使网络计划方法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其中,CPM与PERT最具代表性。CPM是一种网络计划技术。它用网络图表示项目的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决定工期的关键路线,在一定工期、成本、资源条件下获得最优项目计划方案。PERT是一种类似于CPM的网络计划技术。两者的主要区别是,CPM利用最可能值来估计活动时间,而PERT用乐观时间、最可能时间和悲观时间的加权值来估计活动时间。网络计划方法各具特点,但实质相同,统称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技术
16、就是利用网络图表示计划任务的进度安排和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分析,计算网络时间值,确定关键路线;利用时差,不断改进网络计划,求得工期、资源与成本的优化。网络计划技术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应用前的准备工作。确定WBS中各个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绘制活动关系表,确定活动所需的时间及其他资源。(2)绘制网络图。通过网络图的形式来准确描述各个活动之间的独立性和从属性。(3)计算网络时间。计算各个活动的最早开始和最迟结束时间,以及最早结束和最迟开始时间,进而计算总时差,并确定关键路线。(4)网络的优化。在相关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按某一衡量指标(时间、成本、资源等)寻求最优方案,保证在计
17、划规定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项目目标;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的条件下,寻求最短时间的进度计划。(5)项目控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不断收集、传送、分析信息,根据进度情况及时调整计划。五、 项目控制1、项目控制的一般方法(1)建立文件体系。项目控制的文件主要包括:工作范围细则、职责划分细则、项目程序细则、技术范围文件、成本控制文件、信息控制文件等。(2)建立会议制度。在各个关键时刻召开会议。项目进行中应定期召开例会,如每月一次。还有些非定期的特别会议,在必要时随时召开。(3)建立信息控制制度。加强通信联系、沟通各方面信息是搞好项目的关键性一环。通常的联系方式有信件、电话、谈话、电传、
18、图纸等。2、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项目中,资源昂贵,技术条件复杂,涉及的人数、机构和职能相互依存程度高,传统的专业或职能信息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应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3、WBS在项目控制中的应用将细分化了的所有项目要素统一编码,使其代码化,WBS还可以充当一个共同的信息交换语言,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系统之间所有信息的沟通。其优点是为所有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基准,不会因人员的变更而变化。六、 项目计划项目管理首先要制订一个详尽的项目计划,以确定项目的范围、进度和费用。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项目计划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由于制订项目计划是在决策的初始阶段,不确定性大,在实施中应逐
19、步展开、修正。项目计划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什么,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应当完成哪些工作;怎样,如何完成这些工作;谁,确定承担工作分解结构中每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何时,确定各项工作何时开始,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哪些资源等;5多少,确定工作分解结构中每一项需要多少经费;6哪里,确定各项工作在什么地方进行。一般地,项目计划的步骤或内容有: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目标、任务分解、资源规划和作业计划。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明确市场对项目的需求和业主对项目的要求。项目的需求通常分为两类:基本需求和附加需求。基本需求包括项目的范围、质量、成本、进度,即项目的四项核心内容。此外,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也属基本要求。质量、成
20、本、进度三者是相互制约的。附加需求是指对市场开辟、争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如对环境影响、施工噪声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等。2、确定项目目标项目目标就是实施项目所要达到的期望结果。确定项目目标的作用是明确项目以及项目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为实施项目计划奠定基础。项目目标是评判项目是否成功的基准。确定项目目标必须遵从SMART原则,包括目标明确、可度量、可实现、成果驱动、时间性。3、任务分解为了提高估算成本、时间和资源消耗的准确性,提供测量和控制执行情况的标准,便于明确职责和进行资源分配,将整个项目按照工作内容详细分解,分成独立的可衡量的活动。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将项目最终交付的硬件、软
21、件或服务等成果,分解为各自组成要素,再将各组成要素(或子系统)一直分解到能够描述项目任务之间关系的数据结果,并对其编码的工具。WBS是预算、作业计划、工作说明书及可行性分析的基础。4、资源规划资源规划就是确定实施项目活动需要哪些有形资源(人力、设备、材料)以及每种资源需要多少的活动。资源包括自然和人造资源、内部和外部资源、有形和无形资源。5、作业计划作业计划是确保按期完成项目的重要依据。作业计划主要包括工作说明,确定活动顺序,任务和责任分派,项目预算和成本估算等。(1)工作说明工作说明是对需要进行的每项工作的一个精确说明,要说明的各项工作在WBS中都有一个确定的编码。工作说明是分派任务和责任的
22、依据。工作说明的内容包括任务描述,该任务的结果和可交付成果的形式,完成该任务应参照的标准、指南、程序以及有关文件,完成该任务的各种投入等。(2)确定活动顺序根据工作组合关系、产品结构、拥有的资源(设备、人员等)以及管理目标,确定组成项目的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甘特图是描述活动顺序的一种实用方法。甘特图就是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直观地表示项目的该项活动的顺序与持续时间的条状图。(3)任务和责任分派任务和责任分派是将WBS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和SOW中规定的任务要求,分派给组织中的部门或个人。任务和责任的分派结果是任务矩阵。(4)项目预算和成本估算成本估算是预算的基础,项目预算对于控制资源投入和取得预期
23、的项目收益至关重要。项目预算首先确定整个项目的成本目标,然后在WBS基础上确定有关人力、材料、差旅等事项的预算目标。七、 质量与质量管理1、质量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直到20世纪末,质量仍被定义为“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性的总和”。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提高,这一概念的外延得到扩大,重新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术语反映了质量管理原则的要求,尤其反映了以顾客为关注点的要求。其核心是满足要求的程度,强调在固有特性与要求之间,要求是主导的、第一位的。2.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组织为了使产品质量能够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达到顾客满意而开展的策划、组织、实施、控制、检
24、查、审核和改进等所有相关管理活动的总和。概括起来,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质量策划,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与持续改进。(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组织全体成员开展质量活动的准则,为质量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框架和方向。质量目标即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依据组织的质量方针而制定。通常对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2)质量策划质量策划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其内容之一是编制质量计划。质量计划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是质量策划活
25、动所产生的一种,书面文件。(3)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指为满足质量要求而对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中上述两方面的诸因素进行控制,其实质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包括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两个方面。质量控制的具体方式或方法取决于组织的产品性质,也取决于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改变。同时,在实际中应明确具体的控制对象,如工序质量控制、外协件质量控制、公司范围的质量控制等。质量保证是指组织针对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对自身在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中某些,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提供必要的证据,以取得信任。质量保证分为外部质量保证和内部质量保证。前者向组织外部提供保证,以取得用户和第三方(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行业
26、协会、消费者协会)的信任;后者是使组织的管理者确信组织内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对质量控制的有效性。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之间的关系可理解为质量控制是基础,是具体操作过程,如检验过程本身;质量保证是目的,着重在质量策划,最终取得信任,如质量方针和计划的制订。(4)质量改进与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是指组织不断增强在满足质量要求方面的能力。就质量改进而言,要求可以是多个方面的,如有效性、效率或可追溯性。其中,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效率是指达到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可追溯性是指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这体现了诸多质量管理大
27、师的思想:顾客满意,持续改进。2、提升质量水平的意义在国家振兴层面上,提升质量水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品质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层面上,一方面,提升质量水平可以增加市场占有率,带来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提升质量水平可以实现优质优价,可以降低成本,进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总之,提升质量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八、 质量管理新发展1、质量管理体系与卓越绩效模式正在各类组织中达成共识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第1版(即1987版)。自此,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ISO9000热潮,迅速被各国标准化机构和企业认同和采用,并广泛应用于
28、各种类型的组织。经过1994版、2000版、2008版几次改版,该组织2015年9月正式发布ISO9001:2015标准,形成了ISO9000:2015族标准。在ISO9000标准制定、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企业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有效实施的重要性,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则建立和发展了若干卓越绩效模式。除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外,加拿大、新加坡等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建立了国家质量奖计划。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个国家实施了类似的计划。在这些质量,奖计划中,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的当推日本戴明质量奖、美国鲍德里奇奖和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日本戴明奖设立于1951年
29、。奖励范围为符合标准的任何国家的任何组织,分为戴明奖(个人奖)、戴明应用奖和戴明控制奖三类,奖励的重点是组织统计过程控制的有效性。戴明应用奖的评定内容分为:方针、组织及其运营、培训和推行、信息收集、沟通及利用、分析、标准化、控制(管理)、质量保证、效果、远期计划。现在,戴明奖已成为享誉世界的质量奖项。美国鲍德里奇奖设立于1987年,用以表彰美国在TQM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组织。该奖项引导企业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并达到卓越的业绩标准而获得顾客满意。鲍德里奇奖评定标准的总分为1000分,分为7个方面:领导,战略规划,对顾客和市场的关注,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源的关注,过程管理,经
30、营结果。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卓越奖设立于1992年。评定标准分为能力和绩效两大方面、9个细项。两大方面即手段标准和结果标准。9个细项包括:领导作用、人员、方针与战略、资源、过程、人员结果、顾客满意、社会结果、经营业绩。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类组织(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都认识到致力于满足甚至超越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建立能够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践卓越绩效模式,实现“顾客满意,持续改进”。2、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企业质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企业质量文化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在企业长期生产
31、经营活动中,由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倡导、员工普遍认同而逐步形成的有关质量的价值观和意识、管理思想和道德规范、技术知识、管控手段、环境装备等因素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实现了以企业质量文化为导向,才能有效地优化和提升企业文化。企业质量文化由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三个层面组成。物质层是企业质量文化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运营环境和条件、生产运营技术等,也包括业已形成的企业形象、标识等。企业为了达到质量目标,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如运营场所、设施、作业方法等。行为层是以物质层为载体所形成的规范,包括规章制度、标准、准则等。这些规章制度、标准、准则共
32、同构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是达到质量目标最直接的保证。精神层明确了企业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等的定位。其中,使命明确了企业存在的原,因,价值观明确了企业的是非判断标准,愿景明确了企业未来的状态。为了贯彻质量方针,达成质量目标,在企业使命与价值观以及愿景中都要包含明确的质量方面的元素。(2)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企业质量文化决定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决定着能否达到或超越顾客满意,是实现卓越绩效的基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质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背景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必须不断优化和提升企业质量文化。就中国企业而言,目前企业质量文
33、化建设仍集中在质量理念或意识的探索中,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规划与实施。具体表现为:重理念探索,轻物质建设;重口号标语,轻实际操作;重结果检验,轻过程控制;重定性描述,轻定量分析。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这种现状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现代企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自由时间的增多,价值观的改变,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同时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企业要想满足甚至超越顾客的需求,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重塑企业质量文化。中国企业存在的典型问题是:重现实效益,轻长期磨炼;重被动满足,轻主动超越。现实效益的逐利性使得改
34、变企业的经营方向具有太大的随意性。同时,也正是由于现实效益的导向性,不少企业只愿意满足已知的顾客需求,不愿意挖掘潜在的顾客需求。九、 6质量水平的测算与度量由于种种原因,任何流程在实际运行中都会产生偏离目标值或者期望值的情况。“借用”上面的计算结果,对于标准差为的生产过程,如果过程结果的缺陷率减少到3.4ppm,因为这一指标是质量特性值落在6,+6之外的量值,就认为该生产过程的结果达到了6质量水平。显而易见,在均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的标准差越小,质量水平越高。对于给定的规格范围,当生产过程的标准差小到使质量特性值在规格范围之外的量值减少到3.4ppm时,就认为该生产过程的结果达到了6质量水
35、平。1、单位缺陷数与百万机会缺陷数单位缺陷数是测算6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每个检查单位的缺陷数。测量DPU的意义在于:不但能够知道有多少缺陷产品,而且能够知道每个缺陷产品上有多少个缺陷项。在进行6测算时,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百万机会缺陷数,是指每个百万出错机,会的缺陷数。引入百万机会缺陷数强调了把质量管理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此外,该指标为比较不同业务的质量水平提供了可能,排除了性质、复杂程度等因素对评价带来的影响,因此是对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产出进行公平测评的通用尺度。其中,出错机会是在每一个单位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且最终导致客户不满意的最大错误个数。对一项业务,确定其出错机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又是
36、6测量中的一个重点。也许6质量项目的内涵正在于此:准确把握每一项关键业务,其本身就是对业务流程的改进。有了百万机会缺陷数,就可以对任一业务进行评价。当某项业务每百万出错机会中有不多于3.4次缺陷时,可以认为这项业务达到了6质量水平。而当某一公司所有关键业务都达到了6质量水平时,可以认为该公司的总体质量水平达到了6。虽然直到今天,没有哪一家公司的总体质量水平达到了6,但世界级公司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致力于达到顾客满意,实现持续改进。2、首次产出率与流通产出率首次产出率是指过程输出一次达到顾客要求或规定要求的比率,也就是一次提交合格率。流通产出率是指构成过程的每个子过程的FTY的乘积。用FTY或
37、RTY度量过程,可以揭示由于不能一次达到顾客要求而造成的报废和返工返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质量、成本和生产周期的损失。这与通常采用的产出率的度量方法不同。在很多企业中,只要产品没有报废,在产出率上就不计损失,因此掩盖了由于过程输出没有一次达到要求而发生的返修费用和生产周期的延误。十、 6质量项目的团队架构6质量项目的成功实施有赖于6团队的建设。6团队的关键成员包括冠军、黑带大师、黑带和绿带。冠军是6计划的领导者,负责批准6的项目计划,对项目做出预算,排除一切妨碍计划执行的障碍。黑带大师是6项目的中坚力量、教练,负责培训、指导黑带和绿带,参与项目的讨论与评价,并能提出建议及要求。黑带大师具备丰富的
38、统计方法与技术知识。黑带是专职从事6项目的骨干力量,负责实现DMAIC模型中的具体步骤及方法。绿带是半专职的6项目成员,职责与黑带类似,接受过DMAIC程序的培训,兼任其他业务。十一、 精益生产体系多功能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是精益生产的基础,TPS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和稳定快捷的供应链是精益生产的支撑,实现卓越绩效是精益生产的目标。1、TPS(1)TPS的含义TPS是指企业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工序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精益生产认为生产系统中多余的库存不但是一种浪费,同时掩盖甚至滋生了各种管理问题,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图152所示。这正是有人把多余库存视为“万恶之源”的原
39、因。TPS就是通过这种减少库存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库存的循环模式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2)看板控制系统1)看板及其分类。看板是泛指能够传递信息的各类指示板、公告栏、卡片、空物料筐、空推车等标示物。根据其在生产控制中的作用分为生产指示看板、取货看板和其他看板三类。生产指示看板是用来传递生产指示信息的,载有详细的生产指示,是各个工序进行生产的依据。取货看板上标有详细的取货信息。其他看板包括只有当出现缺件的紧急情况时才投入使用的紧急看板和用于满足临时增产需要的临时看板。2)看板的使用原则。看板的使用原则包括:后工序在需要的时候到前工序取零件,没有看板不能取零件,数量不能超过看板规定的数量;每道工序
40、按被取走的量生产,必须做到按看板出现的顺序及其规定的数量生产;不良品绝对不能流入下一道工序;应使看板数量最小,以降低生产系统的库存水平;利用看板的微调功能,通过增减看板的数量适应产量的小幅度变化。3)看板的使用方法。4)看板数量的确定。在看板控制的生产系统中,各加工中心的在制品的数量是由投放的看板数量控制的。当容器的容量一定时,在制品的库存量与投入的看板数量同步增减。因此,看板的数量应保证不出现缺货现象,且使生产系统的库存水平最低。5)通过看板实现拉式生产。看板控制系统是实现准时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控制系统实现适时适量的生产。在看板控制下的生产系统与传统的“推式”生产系统不同,是一种
41、“拉式”生产系统。它变工序间的“送货”为“取货”,即一改传统生产过程中上游车间、工序把加工完的零件送到下游车间、工序的做法,采取下游车间、工序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到上游车间、工序取零件的方式组织生产。上游车间、工序根据需要(通常是被取走的量)进行生产。整个生产过程是以需求为牵引力的拉动过程,实施按需生产,能够真正实现准时化生产。在拉式生产系统中,信息流方向与物流方向相反,实际生产数量与计划生产数量相一致;在推式生产系统中,信息流与物流方向相同,实际生产数量大于计划生产数量,在中间环节产生一些库存。2、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精益生产采用并行工程开发新产品,以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成本。与传统的大
42、量生产方式中采用的串行产品开发方式不同,并行工程是指由设计人员、工艺人员、生产人员、市场销售人员和检测人员等组成跨部门、多学科的开发团队,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或综合技术。开发团队按照并行工程的做法,同时考虑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等上下游各种因素的要求,进行平行交叉设计。通过实时信息交换,及早发现并协同解决设计阶段的错误,使产品具有良好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检测性、可生产性(按需要进行批量生产产品时,企业的设备、人力资源能否满足要求)、可使用性、可维修性,实现设计一次成功,达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3、稳定快捷的供
43、应链精益生产要实现产销之间的即时性,消除成品库存;在物料供应方面实施准时采购,消除物料库存。因此,稳定的、快捷的供应链是精益生产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实现准时化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精益生产的典范丰田汽车公司建立了由销售商和专营店组成的覆盖整个日本的销售网,并通过信息网将销售商、专营店、企业三者联系起来,及时获得汽车市场的各种信息和销售商的订货信息,按订单组织生产,实现产销之间的即时性。销售商和专营店利用信息网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减少库存,提高服务水平。丰田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利共生关系。通过长期合作,向供应商提供生产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援助和指导,帮助供应商建立准时生产体系,不断消
44、除浪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丰田以此保证适时适量地获得所需的物料,并使供应商受益。4、多功能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以质量管理小组、设备管理小组等团队为主体,以生产现场为核心的持续改进活动是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在精益生产中,看板控制的准时生产过程不断暴露出生产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团队以这些问题为对象开展改进活动,通过持续的改进活动消除生产系统中任何形式的浪费,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以生产现场为核心的改进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手动作业、机器设备、材料和易耗品的利用方法等。生产活动中的作业可分为:创造附加价值的作业(如装配作业等);不创造附加价值的作业(如打开和处理外购件的包装等作业);纯属浪
45、费的作业(不)必要等待、整理在制品的堆放作业)三类。改进手动作业就是要彻底消除第类作业,尽可能减少第类作业,增加第类作业在总作业时间中的比例。手动作业的改进是不断简化、优化作业,消除人力资源浪费的过程。采取技术措施对机器设备进行改进,减少、简化辅助作业,使设备更易于操作,更安全。改进材料和易消耗品的利用方法。通过改进消除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改进下料方法、加工方法和模具夹具,减少材料消耗。十二、 精益生产的概念与目标1、精益生产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组对日本汽车工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公司与美国的汽车公司相比,只需大约
46、一半的人员、一半的生产场地、一半的投资、一半的工程设计时间、一半的新产品开发时间和少得多的库存,就能生产出质量更高、品种更多的轿车。詹姆斯,沃麦克博士对日本企业取得的这些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并于1990年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LP是以多功能团队活动与持续改进为基础,以丰田生产系统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和稳定快捷的供应链为支撑,通过精准定义价值,让没有浪费环节的价值真正流动起来,最终实现卓越绩效的生产模式。而TPS是在生产的各个层面上,采用能完成多种作业的工人和通用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以质量的持续改进为基础,通过实施准时化生产和多品种混流生产,不断减少各种浪费,获得显著
47、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TPS由大野耐一创建,准时制与自动化是其两大支柱。2、精益生产的目标精益生产致力于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浪费包括只增加成本、不创造价值的一切要素和活动,如过量生产、无谓的搬运、多余的库存、多余的操作或动作、次品等。精益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废品量最低(零废品)、库存量最低(零库存)、更换作业时间最短、搬运量最低、生产提前期最短和批量最小。精益生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卓越绩效。十三、 实现精益生产的条件1、产品设计标准化的产品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但是随着顾客需求的多样性,要满足顾客定制化的需求,必须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模块化。2、工艺流程设计(1)减小生产批量。小批
48、量可减少存货,降低持有费用,所需的作业面积小,返工量小,增加了生产系统的柔性。(2)自动换模技术。减少生产批量必然增加换产次数,生产转换需要时间,还会带来额外的准备费用。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换产时间,大野耐一花了多年时间研究出一种快速换模法。他利用轨道送进送出模具,采用一种一般操作工人就能掌握的调整方法,使换模时间由一天减为3分钟。3分钟换模使得每个零件的制造成本比大量生产的还低,在制品库存大大降低,可以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以就地返修。(3)智能自动化。在机器上安装各种加工状态检测装置和自动停机装置,给机器赋予智能,具有人一样的判断能力。当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机器自身出现异常及工人出现误操作时,机器会自动停止运行。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能够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