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4017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doc(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7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5 题,21 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 ”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

2、、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 (表兼任) ;领(兼代) ;权,行,假,署(代理) ;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 ;第二人称(尔而

3、女汝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 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2001 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4、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2005 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 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 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 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5、粜(卖米) ;籴(买米) ;穰(与农事有关) ;禳(与祭示有关) ;觐(拜见) 。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 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被) 重用、任用。 如:2 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

6、。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词的本义。如 “(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伸长) ,成语有“引吭高歌”。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 擒” ) 。 考纲规定的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 5 种内在关系识记) 1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

7、识 8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 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

8、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 18 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 高考) 第二组:1 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2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 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 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 少时衣食无所(05 高考) 第二组:1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 朝野服焉 3 尤且择师而问焉 4 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 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 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 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 吾将以身死白之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 高考) 第五组:1 因谓其友曰 2 所谓因人成事也 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 其待君王乎? 2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3 尔其戒之(05 高考) 第二组: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 顷之,拜

10、受为少傅 2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 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 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 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 果为马所颠仆(04 高考) 第二组:1 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 其所言不实 2 山峦为晴雪所洗(05 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 其待君王乎?2 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 其李将军之谓也?2 能设而不能动也 3 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 高考) 第三组:1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

11、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 18 个虚词: 而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 代词:通“尔“ ,人称代词(“ 你,你的”) 。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何疑问代词:“什么”、 “哪里”;“为什么”、 “怎么”。副词:“多么”。 乎助词:表疑问语气, “吗”, “呢”;表测度, “吧”;表感叹, “啊”、 “呀”;作词尾。介词:“于”、 “在”、 “从” 。 乃副词:表承接, “就”、 “才”、 “于是”;表转折, “却”、 “竟”;表判断, “就是”。代词:“你”、“你的”。 其副词,表测度, “大概”;表疑问,不

12、译; 表反诘, “难道”;表婉商, “还是”;表期盼, “可要”、 “要”。连词,表选择, “是还是”;表假设, “如果”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 且副词, “将要” 、 “将 ”、 “暂且”;表程度, “已经”、 “很”;连词,表并列, “又”;表递进,“并且”、 “而且”、 “况且”; 表选择, “还是”;表假设, “如果”;表让步, “即使”、 “尚且”; 表转折, “可是”、 “却”。助词,用于句首。 若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连词,表假设; 表选择, “或”、 “或者”。构成复音虚词 |所助词:构成“ 所”字结构, “的人(事) ”;和“为”呼应,表被动;和

13、“以”连用,表原因, “的原因”; 和“ 以 ”连用,表手段,凭借, 的方法(凭借) 。 为介词:表对象, “向、对”;表替代, “替”;表目的, “为着、为了”;表原因, “由于、因为”;表被动, “被”。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兼词“于之”; 作形容词词尾 (11)也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表疑问语气; 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介词: 表凭借, “凭” 、 “用”、 “靠” 、 “按照”;表原因, “因”、 “由于” ;表对象, “跟”、 “和”;表时间、处所, “于”

14、。连词:类似” 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介词“凭借”;“按照 ”;“趁着”、 “就着”; 因为;“从” 、 “由”;连词, “因此”、 “于是,就”。(14)于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 “在”、 “向 ”、 “到”、 “从”、 “对” 、 “对于”、 “由于”;表比较, “比”;被动, “被”。 (15)与介词, “跟”, “同”;介词, “给”、 “替”; 介词, “和 相比”; 连词, “和”、 “及”;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 (16)则副词:表判断, “就是”;连词:表承接, “就” 、 “便”

15、 、 “原来是”;表假设, “如果” 、 “假设”;表并列, “就”;表转折, “却” 、 “但是” 、 “倒是” 。 (17)者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 “的人(事、东西);用在句中,表提顿” 。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文言实词虚词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 ,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 H、S 、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

16、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 120 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

17、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 18 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

18、,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

19、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0、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二、【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21、(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

22、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吾尝疑乎是。(乎: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三、【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2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4、(赤壁之战)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四、【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至于誓天断发,泣

25、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

26、意。例: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五、【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

27、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六、【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

29、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高考语文必背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文词类活用表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或“ 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0、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接着“ ,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却“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如果“假如“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