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_沈静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_沈静芳.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0126 W1141049 分 类 号 U D C 密 级 . 编 号 . 论 文 题 目 研 究 生 : 沈静芳 指导教师: 丁鹏副教授 专 业 : 在 职 法 律 硕 士 研 究 生 研究方向: 宪法学和行政法学 院(系 ): 法学院 2 0 1 4 年 6 月 2 日 论 网 络舆 情 对司 法 公信 力 的影响 论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摘要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越来越多的普通 民众通过网络 这一有别于传统的力量和方式来放大自己的声音。处于这种 背景下,对于民众关注的焦点案件的处理如果出现疏漏或者稍有不慎,都有可 能引起轩然大波。一个又一个关于司法
2、与民意的网上交锋也表明:在众声喧哗 里,肩负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司法机关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以前简单的封 堵压制网络舆情的做法已不再适用。司法机关只有合理地处理网络舆情与司法 活动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发挥网络舆情监督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司法公信力 的建设。本论文以法理学为视角,首先重点厘清网络舆情和司法公信力的基本 理论,包括网络舆情的含 义、特性,发展规律以及司法公信力的概念特性,为 进一步研究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从正反 面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 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对正当程序的保护、对民主权利的保障、对司法公正的监 督
3、以及对司法腐败的抵制;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起到了阻碍的 作用。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网络舆情挑战公信力的原因,借鉴国外的经验,最 后提出应对网络舆情、构建司法公信力的路径。 关 键 词 :网络舆情;司法公信力;舆情监督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ABSTRACT Under the New media Age, the network impacts every comer of our life. Through the network, a way totally
4、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style, more and more people amplify their voices. In this case, neglects and obvious foul-ups in the handling of the high profile cases will likely cause a great disturbance. The online engagemen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public opinions show us that, ju
5、dicial organs aiming to safeguard fairness and justice have been the most talked- about subject and simple suppression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very inappropriate. Judicial organs have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public opinions to promote public reputation const
6、ruction in a positive and ftmctional way.In this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firstly to clarify the basic theory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including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w of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
7、c theory of the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he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The second part mainly from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of the public credibility of t
8、he judiciary. On the one hand,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romotes the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plays, such as protection, the H I due process of democratic rights, supervision of the judicial justice and to boycott the judicial corrup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
9、e hindrance role to the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plays, for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universal ethics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endency of judicial rationality, the non rational color interferes with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u
10、blic trial shake the authority of the judiciary in three aspects.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hallenges, and learns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a sou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the judicial credibility
11、construction path. So this paper has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目 录 弓 I w . 1 一、 阐述网络舆情与司法公信力的基本理论 .2 (一) 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 . 2 1. 网络舆情的含义 . 2 2. 网络舆情的特性 . 2 3.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 . 4 (二) 司法公信力的基本理论 . 5 1. 司法公信力的含
12、义 . 5 2. 司法公信力的特征 . 5 二、 网络舆情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 “ 双刃剑 ” . 7 (一) 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促进作用 . 7 1. 网络舆情对正当程序的维护 . 7 2. 网络舆情对民主权利的保障 . 7 3. 网络舆情对司法公正的监督 . 8 4. 网络舆情对司法腐败的抵制 . 8 (二) 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消极作用 . 8 1. 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倾向冲击司法理性 . 8 2. 网络舆情的非理性色彩干扰司法进程 . 9 3. 网络舆情的 “ 舆情审判 ” 动摇司法权威 . 9 三、 网络舆情挑战司法公信力的根本原因 .10 (一) 网络舆情与司法活动的固有属性不同
13、 .10 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与司法活动的相对封闭性存在差异 .10 2.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与司法活动的程序化之间存在差异 .10 3. 网络舆情的倾向性与司法活动的专业性之间存在差异 .11 (二) 司法权威缺乏 .12 1. 司法权受到排挤导致司法权威不足 .12 2. 司法机关内在问题限制司法权威形成 .12 3. 络舆情缺乏监管冲击司法权威 . 13 四、消弥网络舆情负面作用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14 () 在网络语境下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益探索 . 14 1. 国外在司法活动中舆情应对的成熟作法 . 14 2. 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 16 (二)路径选择 . 1
14、7 1. 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 . 18 2. 对网民进行约束和引导 . 19 3. 对司法机关自身进行修复 . 20 m . 23 . 24 1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互联网时代,人们依托网络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话题的讨论、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言 论捍卫自己的权利。这种背景下,对任何小的事件处理不慎都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回顾近 年来众多法治事件,尤其是引起司法公信力危机的法治事件,毫不夸张的说 90%的事件是始 于网络。比如说网络上比较热门的案件:许霆案、李昌奎案、邓玉娇案、李某某案等等,这 些直接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网络舆情己经证明:一个普通的案件,经过发酵,通常会变成社会 舆论聚焦的
15、的热点。司法机关只有合理地处理网络舆情与司法活动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发挥 舆论监督的作用,进而促进司法公信力的构建。 国外网络兴起的时间比较早,世界各国在网络舆论管理方面也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舆 情管理机制应对取得一定的成绩,网络舆情对司法部门的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小。然而在我国, 舆情兴起较晚,舆情管理机制目前还不够完善。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己达 6.18 亿, 也就是 6.18 亿个信息源与麦克风,面对如此众多的网民,网上无法计数的思想碰 撞,网络舆情的正常有序发展更显得事关重要。他不仅与公民权利的实现息息相关,对于司 法公正、民主都具有重要意义。司法公正、民主也是法理学安身立命的
16、根基。面对网络舆情 的日 益成熟,法理学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它,同时法理学必须从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这个大背景出发,反思网络舆情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推动司法公信力的建 设。 本文致力于从法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进行解析。同时,写作过程 中加入了具体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得与失,努力地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期通过研 究让本文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实践,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确保 “ 看得见的正义 ” 早日实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 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2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阐述网络舆情
17、与司法公信力的基本理论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已频频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里,如法学界、新闻媒 体、电子政务等方面。笔者主要从含义、特性以及发展历程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 1. 网络舆情的含义 1998 年 , 新 浪 等商 业 门户 网 站 涉 足网 络 新闻 传 播 领 域, 从 此 开 始孕 育 中国 网 络 舆 论, 至 今 不 过 十 几年 时 间 。 网络 舆 情 的 基础 理 论 研 究也 刚 刚 起 步, 概 念 尚 未完 全 统 一 。例 如 , 曾 润 喜 认 为 : “ 舆 情 是 各 种社 会 群 体 多种 情 绪 、 态度 和 意
18、见 交错 的 集 合 ,并 非 社 会 绝大 多 数 民 众 的 广 泛 认 同的 态 度 与 意见 。 当 这 种小 群 体 意 见产 生 集 聚 时很 可 能 会 趋向 于 大 范 围一 致 , 当 这 种 态 度 与 意见 被 社 会 绝大 多 数 人 认同 的 时 候 ,就 可 能 转 化成 为 网 络 舆论 , 因 而 对舆 情 的 管 控 就 是 要使 舆 情不转 化 为舆 论 或转 化 为良 性 舆论。 ” 林 恩 全认 为 : “ 网 络 舆论 也 具有舆 论 的 本 质 属 性。 因 此,网 络 舆论 是 公众 ( 指网 民 )以 网 络为平 台 ,通 过 网络 语 言或 其
19、 他方 式 对某些 公 共 事 务 发 表意 见 的 特 殊舆 论 形 式 。同 时 , 网 络还 是 一 个 新生 事 物 , 它具 有 许 多 传统 媒 体 所 没 有 的 新 特 征。 而 基 于 网络 之 上 的 网络 舆 论 , 作为 一 种 崭 新的 、 特 殊 的舆 论 形 态 ,也 具 有 区 别 于传统 舆 论(基于报刊、 电 视、广播以及 其 他传统媒体形 成 的舆论)的新特 点 。 ” 笔者更 认 同 第 二 种 观点 , 即 网 络舆 情 是 在 网络 时 代 背 景下 , 人 们 通过 网 络 这 个平 台 , 对 于国 家 社 会 各 种 事 情 发 出 自 己 的
20、 意 见 , 从 而 形 成 大 众 舆 论 。 在这里,笔者还想厘清一下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关系问题。当前,经常出现两者混用 的现象。笔者也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民众对社会公共事件发表的意见,也都 是公开的言论,网络舆情是网络舆论的深度聚集。所以,笔者在本文写作中并没有将两者完 全割裂开。 2. 网络舆情的特性 网络舆情是一种大众舆论,是公众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对国家某些公共事务发表自己观 蒲红果 .说什么怎么说 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 M.新华出版社 ,2013. 36 页 . 曾润喜 .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 J.图书情报工作 ,2009(18) :7982. 林恩 全 .浅议
21、网 络 舆论及其控制 J.军事记 者 , 2004, (9). 3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点的一种形式。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突发性等五大特征。 (1) 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由于互联网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同时不需要实名制登陆,因此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第 一,互联网不受任何限制,每个网民可以轻松自由的畅游网络世界,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网络空间,可以自由的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与观点。在我国,现有 6 亿多网民都可以成 为网络事件的开辟者,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和博客网站,甚至时下流行的微信,网民 可以时时刻刻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公众是国家政 策的客体,是政策直接作用
22、的对象, 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参政议事。其次,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在真实的社会当中,公众由于种 种因素,不会实事求是反映问题。而在互联网上,则会主动反映问题。 (2)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网络舆情属于意识的范畴,因此具有交互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 来,网民数量呈上升趋势,同时网民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网络舆情的交互性通常表现在三 个方面:首先,热点事件经网络曝光,网民第一时间浏览,如果对此热点事件充满兴趣,就 会发表观点,甚至转发这条事件。其次,随着这个事件的传播,越来越多 的人了解该事件, 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通常对于一件事情,有的人持有赞成的观点,有的人也会否定该事件。 由此引起
23、网民对该事件的交流、讨论、争辩甚至会出现互相攻击的场景。再次,这种互动与 交流,也能侧面反映网友的观点和态度,网络舆情发展得更加充分。即: “ 民众同时对共同的 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出现了分布于社会各处的意识传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出辐射 形态。 ” (3) 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互联网是网络舆情存在的载体,互联网的内容丰富多彩,造就了网络舆情内容也是多样 的。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舆情的内容是多元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第二,舆情主体的范围是多元的,网民是网络舆情的执行主体,而网民 又来自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第三,从舆情来源上看,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网民可
24、以不 受任何限制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也是多元的。 (4) 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刘建明 .穿越舆论隧道一 -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年 .第 29 觅 .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舆情属于意识范畴的,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会产生偏差性。同时互联网是 开放的,只要拥有网络,就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只是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媒 体不顾事件的真假,就会胡乱的发表。甚至利用新闻事件为自己的机构增添人气。而且网民 来自不同的阶层与领域,很多人缺乏一定的知识,对于事件没有鉴别的能力。甚至有的人会 利用这些事件,挑起舆论事端,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因此造成网络舆情具
25、有偏差性。 (5)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互联网通常具有及时性,信息的实效性。网络上出现一些热点事件,会迅速点燃整个网 络,有时如火山喷发般曼延。在笔者所在的系统就曾有过几次这样的喷发:如贫困旗女检察 长豪车事件、某区检察院检察人员自曝 “ 家丑 ” 舆情出现后,网民纷纷回帖表达自己的 观点,甚至撰写网上评论,一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3.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遵循特定的规律,会经历产生、发展、延续、高潮、低谷、衰退、 消亡等过程。网络舆情同样遵循此规律。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来说,网络舆情属于 意识范畴,受客观物质的决定,不以固定的形式存在,所以研究起来也比较困难。据
26、此,研 究网络舆情应该结合所处 的社会环境,参照社会各因素以及传播媒介。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 性和特殊性,从特殊性中把握普遍性,再从普遍性中发掘特殊性。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的普遍 性,就应从具体事件入手,在具体事件中整理普遍性。通常社会中具体事件的发生都是与社 会相互作用,才产生舆论。舆论产生,社会媒体大众都会对这一事件发表各种言论,相互交 流,最后推动舆论的传播。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防 1 段。 第一阶段,具体事件产生。网络和其他媒体曝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公众产生兴趣,瞬 间引起网民,相互转载、加以评论,因此网络舆论 出现。 第二阶段,网络舆情形成。经过公众和媒体的推动,
27、网络事件进一步发酵,众多的网民 各抒己见,加上互联网有其自身的特性,各种意见观点纷呈,甚至相左。这种对于网络事件 的关注与交流以及各种声音的普遍出现意味着:一般事件已经上升为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发 展成了网络舆情。然而网络舆情的形成也并非易事,总体来说会受到三方面的阻力,其中包 括外来舆论导向压力、其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现实生活中网络舆情发展的不可预知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阶段,网络舆情发展到高潮。舆情是代表多数网民观点或意愿的集合,不受少数人 意志的阻止,这也是网络事件能够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舆论经 过相互摩擦、碰撞此消彼长,最终汇聚成方向趋于稳定的意识流
28、,继续传播,这是网络舆情 持续发展的过程。公众意识流也可能会随着事情的发展、人们的认知变化等因素的改变而改 变,这个时候的网络舆情就会呈波动发展,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产生持续影响。 最后一个阶段,网络舆情渐次消亡。任何热点事件都有一定的实效性,某一个热点存在 一段时间又会被另一些热点事件所取代, 而且公众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关注一段时间,也会 转移到另一个热点事件。之前的网络舆情也会渐渐平静下来,甚至消失。 (二)司法公信力的基本理论 1. 司法公信力的含义 司法公信力是公信力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关于司法公信力的概念有很多种 提 法 。在本 文 中, 主 要引 用 吉林大 学 博士 关 玫
29、的观 点 : “ 司 法 公信力 是 一个 具 有双 重 维度的 概 念。从权力运行角度,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在其自在运行的过程中 以 其主体、制度、组织 、 结构、功能、程序、公正结果承载的获得公众信任的资格和能力; 从 受众心理角度,司法 公 信力是社会组织、民众对司法行为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 是 司法行为所产生的信 誉 和 形 象在社 会 组织 和 民众 中 所形成 的 一种 心 理反映 。 包括 民 众对司 法 整体 形 象的 认 识、情 感 、 态 度 、情绪 、 兴趣 、 期望 和 信念等 , 也体 现 为民众 自 愿配 合 司法行 为 ,减 少 司法 的 运行成 本 , 以
30、提高司法效率。综合而言,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与公众之间的动态 、 均衡的信任交往与相 互 评 价 。 ” 笔 者 认为, 司 法公信 力 就是大 众 对公正 司 法的肯 定 ,对 司 法人员 的 信任以 及 对司 法 结 果 的 信 服 。 2. 司法公信力的特征 司法公信力有主体交互性、开放性、制度性、资源性、合法性等五个特征。具体表现如 下: 主体交互性。司法公信力概念强调的是司法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互评。司法程序必须使 张晓莉 .网络輿情的发展概况及其弓丨导艺术 .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年 . 关玫 .司法公信力研究 D,博士论文 .吉林大学, 2005 年 . 5 6 内蒙古大学硕士
31、学位论文 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的人格。 开放性。开放性指的是司法机关不能仅由法官从法律规则中推演具体裁决,而应该综合 考虑法律社会发展、公民权利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后做出最后的裁决。 制度性。制度的存在一方面能大大减少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降低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 制度在这里提供了一个简化识别的功能,在人的决策过程中起着浓缩信息的作用。 资源性。公信力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信任资源。司法同样也是一种人们解决纠纷、寻求正 义的一种社会资源。 合法性。作为司法权自在运行属性的司法公信力也必然具有合法性的特征。公信力的权 力属性也内在要求司法公信力具有合法性。 ” 关玫 .司法
32、公 信 力研究 D,博士论文 .吉林大 学 , 2005 年 . 7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网络舆情是影响司法公信力的 “ 双刃剑 ”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迅速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网络舆情与司法公信力也发 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对 司法公信力起到了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促进作用 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客观真实性,既是大众情绪的渲泄点,又是民意的集结号。如果网 络媒体能够对司法活动进行及时、全面、客观、公开的报道并正面引导网友发表积极的建议 , 网络舆情就会对司法公信力产生促进作用。 具体
33、表现为具有对正当程序的保护、对民主权利 的保障、对司法公正的监督以及对司法腐败的抵制。 1. 网络舆情对正当程序的维护 网络上,网民之间经常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并在对司法过程的呼声中产 生正义,所以网络舆情常常显现出比受到严格限制的司法审判更具实质性 的公平与正义。越 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对司法过程进行监督,进行报道。 2013 年,亿人围观 “ 薄熙来案 ” 微 博直播,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司法公开的内涵,这次直播,正是对网民呼声的一种回应,从另 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网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更加迫切,而且这种追求从实 体公正扩展到了程序公正。 2. 网络舆情对民主权利的保障
34、 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渠道,方便了网民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另外,公 众是各种制度政策的客体,同样具有反映问题的权利。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各国都在推行电 子政务,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官方微博、微信等,以形成一种公开的环境,建立群众诉求通道, 强化民主制度的建设。通过互联网,网民也可以自由大胆的对于国家实行的某项政策,涉及 公民自身的一些制度体制,进行评论,提出意见。可以说,目前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公众实现 顾津 .网络舆情对司法过程的影响,黑龙江大学, 2011 年 . 顾津 .网络舆情对司法过程的影响,黒龙江大学, 2011 年 . 8 民主权利的一条通道。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网
35、络舆情对司法公正的监督 公开公正是司法审判追寻的目标,也是公民所追寻的结果。在网络媒体背景下,公民试 图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用舆论来监督司法的公正。从许霆案、邓玉娇案到薄熙来案等等一个 个普通的案件,经过舆论的作用,通常会飙升为令社会、公众震撼的热点事件,这些案件经 过法定程序的审理,公开而透明,审判结果大都让大众所信服。我们都能从中发现网络舆情 的监督对促进司法公正的深刻意义。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收集涉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司法机 关的一种常态工作,通过分析舆情,及早发现应对,并解决相关诉求,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 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再树司法机关形象。 4. 网络舆情对司法腐败的抵制 孟德斯鸠说过 “
36、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 ,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2013 年全国两会前,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曾联 手推出 “ 十大热点问题调查 ” ,结果显示,六成网民认为执法司法腐败是依法治国最大障碍。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与此相呼应,网络上关于司法腐败的舆情总能引 起广泛的关注。如最高院前副院长黄松有涉嫌受贿案、铁岭监狱乱象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 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初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也表示,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 廉洁,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网络舆情的特性决定了其对司法活动可 以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有效地抑制司法腐败的产生。 (二)网络舆情对司法公信力的消极作用 事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