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用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58313664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生用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生用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生用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生用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初一小班第3次课 一 导语:课标定位1.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故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2.能对的理解诗词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诗词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题重要依据课标规定,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考点通常有:1.文言朗读与节奏。2.文言实词。3.文言虚

2、词。4.文言句式。5.文言翻译。6.内容理解。7.思想情感。8.迁移理解。诗歌鉴赏常见考点有:1.理解内涵。2.感知形象。3.探究情感。4.品味语言。5.分析技巧。三备考方法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重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2.没有对的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四文言文基础知识第一节 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1

3、.文言实词: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异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是古今意义有别的词

4、。“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走投无路的境地”。.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意思是“使感到劳累”。意动用法。如“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意思是“对感到奇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是“鞭打”。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思是“吃完”。名词活用做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同样”,在动词“坐”的前面做状语。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

5、象,绝大多数没有明确含义,只能和实词连用的词。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13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要重点掌握。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重要有如下几种作用: 起指代作用。如“之”“其”; 起组合作用。如“以”“为”;起连接作用。如“而”“则”; 起语气助词作用。如“也”“焉”“乎”“矣”。3.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被动句判断句常见的几种形式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也。例“环滁皆山也。”者也。例“莲,花之君子者也。”者倒装句主谓倒装。例句:如鸣佩环。宾语前置。例句:会来宾大宴。 宋何罪之有。

6、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例句:又七年,还自扬州。省略句省略主语。例句: 便要还家。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谓语。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省略宾语。例句:常蹲其身,使与台齐。省略介词“于”。例句:北饮大泽被动句被动句就是受动者作主语,施动者作谓语的句子。例。山峦为晴雪所洗。帝感其诚。附文言文译句的基本规定一 一般的句子规定直译,且不能有漏译、误译,只有互文的句子意译。译句要考虑到句式特点,判断句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且加上 ,被动句翻译时要加“被”字,倒装句翻译时要让译句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 二 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实

7、词(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 意。文言文中的比方、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二)针对虚词(4) 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三)针对实词和虚词(5) 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 (6)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四)针对文言句式(7)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重要是省略句式、内容缺省、例如: (8) 调。在翻译时

8、,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重要针对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9)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要点及答题方法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察内容重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句子的翻译和理解。3、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考察的选文内容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材料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察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谈谈应试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对的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注

9、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10、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干准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故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重要靠平时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11、,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本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重要涉及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活用类的词自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因此,要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二)文言虚词的作用 (具体见初中文言常用的10个虚词)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由于、用来、来、用、把、以致、相称于而、认为、如”。(2)之:重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3)其:重要作用是

12、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重要作用是表达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8)焉:重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三)答题方法及注意点 1、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 2、归纳记忆。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二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

13、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察,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察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贯彻、句句贯彻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规定。从考察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贯彻到译文中,涉及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

14、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二)答题方法 1、留。即保存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存。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重要涉及以下两种情况: (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2)碰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例:“战则请从”译成“假如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

15、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称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导致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达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顺。文言文翻译时,还会碰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解决,以使译文明白通顺。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 补充文言文断句的复习 在了解基本意思

16、的基础上,才干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察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2、主谓之间断句例:潭中鱼/可百许头。3、发语词后停顿。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一)复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规

17、定:诵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背古文16篇)。并能故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可以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并进行答题。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 (二)答题方法 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

18、的事例。 3、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见解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醒了文言文的重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体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一方面应当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由于大部分标题自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

19、重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重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碰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同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考,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20、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察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查,经检查意思通顺,则为对的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当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存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

21、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

22、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ta)隗(wi)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

23、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见:拜访。大隗:传说中的神名。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涂:同 “途”。即路。若:你。然:是的。表应答。所存:所在的地方。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非徒:不仅,不只。为天下:治理天下。辞:谢绝。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尚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称于“与”、“跟”。

24、 稽首:叩头。【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并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如何治理天下。”少年谢绝。黄帝再问少年。那少年回答说:“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黄帝再三拜谢,称牧童为天师,然后才离开。 启示: 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队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解决。(或: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事物是互相联系的等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

25、山( ) (2)问涂焉( )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 ) (4)黄帝再拜稽首(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方义是 6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12个例子。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些害群之马? (一)、1(1)拜见(2)同“途”。(3)罢了 (4)叩头2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3短文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皇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4牧童认为治理天下如同放牧,除掉害群之马即可。 5这个成语比方是危害大众集体的人。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

26、例只要是危害人民、危害国家利益的坏人即可。我们的态度应当是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二陶侃逸事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漏掉。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时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注:东晋时期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阃(kn

27、)外:统兵在外。籍:登记后收藏。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桓温:东晋将领。译文: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他整天严厉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爱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当爱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可以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成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

28、,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因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期下雪才停,大厅前剩余的雪化了,地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丁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1)常语人曰 (2)执而鞭之 (3)人咸不解所以 (4)及桓温伐蜀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于是以屑布地”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 皆以美于徐公 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9按规定答题。(4分)(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10 第三段中陶侃将木屑和竹头都收集的目的是 和 ,可见陶侃是一个 的人。(均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参考答案:二7. (4分)(1)告诉(2)鞭打(3)全、都(4)等到8. (2分)D 9. (4分)(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因此百姓勤于农耕,达成家给人足。 10.(3分)以屑布地 作丁装船 综理微密 (每空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