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互相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是指决定人类活动场合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的总和。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条件:是区位(场合)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 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重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运用的也许性,但并不决定土地运用的可行性。土地运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土地一般
2、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劳动对象 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合二、 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重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价值特别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 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 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 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六、 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 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二、 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3、) 对经济活动连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规定达成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2) 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三、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具体地说,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
4、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重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也许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有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公司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政府一方面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二)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四)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行,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 交通网连结度(表达交通网络的发达限度)贝塔指数:边的数
5、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E = V 式中: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二、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限度的指标)(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途径,由下式计算: n Ai = Diji =1, 2, 3, . , n i=1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
6、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区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区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建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运用一般理论的基础。局限性: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一方面考
7、察了河流的影响,另一方面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运用。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2023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建了工业区位理论。二、 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
8、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2)一般区位因子的拟定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拟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二) 运费指向论(P70)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拟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1 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
9、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3综合等费用线概念1:等费用线运送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所有运费相等点的连线。(三) 劳动费指向论1概念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绪 3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 指标1:劳动费指数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标准:假如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便宜劳动费区位的也许性就大;否则,这种也许性就小。 指标2: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达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达远离运费最社区位
10、的也许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达运费最社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便宜地集中。 4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 结论: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四) 集聚指向论1概念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合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减少。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减少。5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也许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11、。6集聚指向的判断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也许性也大;相反,集聚的也许性就小。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韦伯初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五、理论的局限性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减少了其现实有效性。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
12、间模型(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1基本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限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消费者都运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第五,供应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应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
13、的配置形式。第六, 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2 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3 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档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4 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相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
14、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三)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长。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7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
15、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 058,。(四)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市场原则合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应。 交通原则合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行政原则比较合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一) 意义()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
16、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二) 存在的问题()只重视商品供应范围的上限分析,缺少对供应下限的具体分析。()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一方面是运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忽视了集聚利益。()没有研究需求增长、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一、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一)消费市场状况重要指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消费者的购买价格等于零售区位的价格加交通费。假如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说明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反之。则说明零售区位趋
17、于分散。在重要的交通中心常形成大型的商业中心。(三)零售业间的竞争同业间的竞争,也许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互相排斥趋于分散,二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形成各种专业化的商业中心(四)地价的作用不同的零售业商店支付地价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使地价成为调节零售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随着距离最高地价的距离的增长,零售业承担地价的能力在准件减弱,但到了一定区域会出现商业副中心,商业副中心的地价要高于附近地区地价。三、 零售引力模型赖利零售引力法则: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对C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一、 服务业的类
18、型与区位选择第一类:以家庭和个人为对象,提供平常服务。区位上尽量接近消费者。第二类:以公司(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一般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其中情报和信息、广告业以及设施业等分布于城市中心区;与制造业部门关系密切的服务业如机器维修业通常与制造业布局相一致;机械器材租赁业、机器维修业在中心区集中限度比较低。第三类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的服务业重要分布在中心区。第五章 多部门公司区位 第一节 公司增长的空间轨迹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长,即规模效益。横向一体化:指公司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
19、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纵向一体化:指公司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该类扩张使公司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后向一体化:指公司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 前向一体化:指公司控制其原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拟定因素的防范意识。具有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可以减少某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公司空间增长阶段:p 阶段:公司形式、产品与内部组织功能单一,没有明显的分工。p 阶段II:公司不同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出现分工,特别是出现公司总部。p 阶段III:公司生产活
20、动走向多样化,多分部组织结构形成。随之,公司组织结构也形成高层战略决策、控制和协调、平常运作管理三部分。公司各部分的空间分布也较分散。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u 接触扩散: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逐渐向处扩展,遵循距离衰减律。u 等级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沿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2公司空间扩张规律(1) 接触扩张 在公司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特别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公司经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 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2)等级扩张l 公司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进行。即一方面进入最大的市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
21、离是否邻近。l 等级扩张是公司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用的对策。 3. 中国特殊环境下的公司空间扩张u 中国的特殊环境影响公司按以上两种规律扩张。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人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u 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通道涉及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在两个以上国家(涉及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是多部门公司的一种)(一) 产品周期理论产品阶段 区位规定 区位选择新产品阶段 科学技术水平 市中心便于与消费者沟通较高的消费水平成熟产品阶段 生产成本
22、发达国家利润标准化产品阶段 生产成本最低 发展中国家(二) 折衷理论 公司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它国家的公司来说,跨国投资公司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融资能力优势) 内部化优势。假如公司的最佳选择是通过公司内部交易来运用其所有权优势,就称为公司拥有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假如公司可以将这些优势的运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即称该公司拥有全球生产的区位优势。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u 成本取向:生产成本最低u 利润取向:利润最大化u 市场取向:占领更大的市场u 要素取向:充足运用它国的资源优势u 公司战略取向:布局在公司的战略重点区域。公司总部的区位特性:1) 便利的
23、交通运送2) 及时的信息获取3) 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公司研发(R&D)机构的区位特性:1) 接近于科研机构;2) 接近贸易组织;3) 接近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4) 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2. 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其特点涉及: 生产规模大 产品输出率高 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关联
24、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提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和鉴定: 高比较优势系数:比较集中系数(比较集中率系数,区位熵);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利税系数 高产业关联度: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 高需求收入弹性: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 高生产率
25、上升率: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技术生产率; 高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公司、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通过互相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q 增长极理论弗郎索瓦佩鲁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其特点涉及:u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u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u 在物质形态
26、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u 在结构体系上,由于区域的大小不同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增长级产生的组织作用:J 支配效应: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一般来说,增长极中的推动性单位大都能通过与其他经济单位间的商品供求关系以及生产要素的互相流动对这些经济单位产生支配影响。(拉动作用)J 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影响力量促使其他相关产业的建立,从而在就业上、生产上和经济效益上,增长的数量表现出乘数效应。J 极化效应: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加剧经济不平衡状态。J 扩散效应
27、: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边发散的过程。扩散效应能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边不发达地区的扩散,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待开发阶段(初始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发达)阶段 衰退阶段经济地区综合体: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运送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恰本地安顿公司,从而获得特定经济效果的各公司间的经济结合。产业集群: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公司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或形成的地理集聚体。经济区: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
28、活动互相关联、组合而成的经济地理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成最大限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互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局限性,最终达成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区域管制的特点:q 需要在解决好市场机制与单纯政府上下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q 需要通过各利益主体的平等协商对话,解决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协调好区域发展中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q 需要建立一套多中心、分散化、独立与制衡的决策机制和争议解决机制。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基本观点:假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29、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u 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资源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u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在有利地位。u 假如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那么,北方就有也许寻求进口。这样,就使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涓滴效应:u 北方吸取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限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u 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长,会给南方带来发展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u 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
30、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二、梯度推移学说基本观点:a)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限度。b) 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涉及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重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c) 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新贸易理论重要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的贸易。为了减少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发达国家的公司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竞争优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就会发生国际贸易,同时,由于消费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公司在追求规模效益时不也许满足消费者
31、所有的需求,只能是选择少数几种满足国内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并出口满足国外的消费者,这样,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国家之间的产业贸易就发生了。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学者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方面的因素所接顶,同时还与机遇和政府作用相关,竞争优势理论又被称为“钻石理论”。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2优势互补,互相协调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期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一) 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1) 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面、
32、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存在差异。(2) 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大不同样。(3) 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不可控论:倒U字形假说: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扩大;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达成较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停止。可调控论:区域经济差异与其他的经济现象同样,虽然有着一定的内在运营规律,但是,任然可以对其他进行人为干预,使之符合某种经济社会发展目的的需要。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方式比较: 效率原则 公平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鼓励公司跨区域发展。 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用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区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性增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