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的发展心理.docx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58277438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的发展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的发展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的发展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的发展心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 中学生的发展心理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测力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故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一)无意注意与故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爱好爱好逐渐稳定。2故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3注意特性存在个体差异。(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

2、度相对较慢。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3注意分派能力还不够成熟。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第三,中学生能积极选择记忆方法,故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重要的记忆手段。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在优势地位。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一)智力水平得到奔腾性提高,智力发

3、展进入关键期。有关研究表白,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二)智力基本达成成熟。(三)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一)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2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毕的。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就本质而言,同化重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重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3平

4、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二)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发展的必要非充足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也许性。2练习和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别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重要作用于物体,由个体对物体的个别动作(如摸、触、推等)获得物体的特性(如物体的体积大小,物理重量等)。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互相协调的结果,由此形成的就是逻辑数理经验。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5、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三)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重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重要特性: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

6、,思维可以逆转,因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结识命题之间关系。(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

7、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毕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成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发明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发明着最近发展区。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一、情绪的概述(一)情绪的概念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映。(二)情绪的分类1情绪的基本分类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

8、恐、惊的七情说。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惊和悲哀。(1)快乐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成后产生的情绪体验。(2)愤怒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3)恐惊恐惊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丽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4)悲哀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抱负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情绪状态分类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般特性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连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心境是一种薄弱、安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

9、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边的一切事物。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称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连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惊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暂。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随着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3)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下常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由于个体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须调动体内所有的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二

10、、情绪理论情绪理论重要试图解释情绪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系。(一)詹姆士一兰格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映,而生理反映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二)坎农一巴德学说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之为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三)阿诺德的“评估一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估一兴奋说,强调情绪的产

11、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阿诺德的评估一兴奋说重要有三个重要观点:第一,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通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第二,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第三,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使纯粹的结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20世纪60年

12、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事实上,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几个方面的信息通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理论。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五)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

13、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映。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和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限度;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映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重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限度,也就是一种控制的判断;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映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事实上是一种反馈行为。拉扎勒斯还强调这种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六)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该理论重要以伊扎德为代表,他的情绪动机一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

14、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它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体验是情绪系统与人格的其他系统互相作用的重要成分,对形成系统间的稳定和特定的联结起重要作用。情绪特性重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性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每种具体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根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质和适应功能。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一)忧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映迟钝等。忧郁情绪是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悲观情绪表现。长期的忧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使人无法有效地学习、工作、生活。(二)恐惊在中学生常见的恐惊情绪有社交恐惊和学校

15、恐惊。社交恐惊表现在怕与人打交道,遇生人特别是异性时面红耳赤、神经紧张,严重时拒绝与任何人接触,把自己孤立起来,对平常生活、学习导致很大的妨碍;学校恐惊表现为对环境不适应,紧张、焦急,胆怯去学校。这种紧张情绪有时会导致一些诸如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出汗发抖、腹痛泻等症状,个别严重者会演变成情绪障碍。(三)孤独孤独感是青春期中一种常见的情绪感受,是自然正常的,它标志着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长期孤独会使人变得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进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四)愤怒中学生由于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愤怒情绪。愤怒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出

16、现紊乱,容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神经衰弱等症状。暴怒会使人丧失理智,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这四大情绪问题,对有的中学生来说,是极容易出现的,一旦出现,要及时地进行调控,避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情感活动广泛且丰富多彩,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年龄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良好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的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有良

17、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映。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当具有情绪反映的转移能力。4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敏锐觉察情绪敏锐地觉察情绪就是可以自我觉察、了解自己当时的重要情绪,并能予以命名,且大约知道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1)了解自己的个性特性;(2)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初期经验;(3)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生命中的一切的情绪印象都有它该有的意义。以平和地心态接纳发生在生命中的一切。负性情绪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苛求自己、但是于追求完美,以

18、平常心来面对自己的情绪上的波动。3对的调整情绪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其中涉及可以保持一个对的的理性认知;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在碰到生活中的挫折时可以积极地自我暗示;或使自己的情感升华。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涉及:(1)宣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人的情绪体验充足表达出来。如放松训练、气功、瑜伽等。(2)转移:从主观上努力把注意力从悲观或不良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的自我调节方法。(3)调节认知功能:重要是运用艾利斯ABC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改变认知。对自己习惯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重解,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以更宽广的视角理解自己和别人。(4)积极的自我暗示: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以隐

19、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有效表达情绪学会对的表达、合理宣泄情绪。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要把情绪隐藏在心里,情绪不会由于压抑而消失,累积的情绪越多,心里的压力就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有效表达涉及:(1)选择恰当的方式;(2)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5保持和发明快乐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陶冶性情的艺术类爱好爱好、身体锻炼、发明快乐的生活环境等来保持和发明积极快乐的情绪。(三)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生对的看待问题。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一、人格(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

20、统的独特的反映方式,重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别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二)人格的特性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功能性的特点。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同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连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连续性一方面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谓人格特性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

21、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性,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性。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整体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5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不同

22、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三)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涉及许多成分,其中重要涉及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1气质与性格(1)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

23、的学习。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活泼好动,反映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反映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少气愤。抑郁质弱弱型(抑郁型)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映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2)性格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性格重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用的言行上,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

24、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2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有许多种,重要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同时型和继时型等。(1)场独立型一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重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解决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2)冲动型一沉思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映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这种反映方式称为冲动型;而

25、有的学生反映虽然很慢,却很仔细、准确,这种反映方式称为沉思型。冲动型学生反映虽快,但往往出现很多错误,这重要由于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没有审查所有问题和也许的答案就急忙解答。沉思型的学生则相反,他们喜欢深思熟虑,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比冲动型学生更为成熟的学习策略,答案也相对准确。针对认知风格在反映速度上的差异,冲动型的学生要提醒自己注意深思熟虑,先想后说,先思后行,克服信口开河、乱发议论的毛病,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沉思型的学生则应规定自己在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上下功夫,可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映速度训练,来提高自己灵活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又快又准。(3)同时型一继时型左脑优势的

26、个体往往表现出继时型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同时型加工的风格。继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环节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用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也许。3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涉及自我观测和自我评价。自我观测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

27、对自己的想法、盼望、行为及人格特性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恰本地结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随着自我结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悲观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结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随着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克制不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结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

28、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涉及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限度因人格特性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性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性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3)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限度。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性,使他们的人

29、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其作用可归纳如下:(1)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性。(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性,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限度的相似性。3家庭因素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家庭间的差异重要表现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1)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的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悲观、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少积极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性。(2)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

30、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成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胡闹等。(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对的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不仅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场合,并且是发展智力、进行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是促进儿童形成和发展人格特性最重要的部门,学生具有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与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优良的人格特性,才干顺利地走向社会

31、,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奉献。5个人主观因素人格是在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任何环境因素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干发生作用。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一方面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干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爱好,才干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行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重要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行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

32、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征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人格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寻求不受约束的性、躯体和情绪的快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抱负的部分,它

33、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重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左右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此期间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来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2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到3岁左右此期间儿童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满足。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排便习惯的训练,他必须学会

34、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规定。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满足太少或过度满足均可导致发展的滞留,形成所谓肛门性格。3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5岁此期间儿童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极大爱好,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儿童这一阶段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对其将来性别特性的形成和对异性的态度及性生活是很重要的。假如这一阶段发生滞留或失败,也许导致将来的许多行为问题,如所谓的“性器官人格”。在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格特性已形成。因此,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在这

35、一时期,儿童的爱好转向周边事物和智力活动中,参与学校和团队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此时原始的欲望仿佛处在潜伏状态,在这一阶段,两性之间比较疏远。5生殖期:大约从12岁到成年青春期是生殖期开始的标志,此时个体生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心理和生理上两性的差异日益显著,发展到成年阶段,重要的满足将来源于两性关系的建立。(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

36、任感婴儿在本阶段的重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假如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良好的照顾和爱抚,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信的地方。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也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2儿童初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儿童渴望尝试独立解决事情。假如父母允许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结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假如父母过度保护或过度批评指责,就也许使儿童怀疑自己对

37、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一种羞耻感。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个人此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抱负的态度将产生重要影响。3学前期(36、7岁):积极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积极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过家庭的圈子,他们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掌握新的任务。此时父母或教师认可儿童的活动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儿童的积极性、发明性将获得发展。反之,假如父母嘲笑儿童的探索,或过多干涉,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开始体会到能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他们追求工作完毕时所获得的

38、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教师和长辈的认可与赞许。假如儿童在学习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将增强儿童的胜任感,有助于形成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假如由于教学不妥,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遭受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是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因素。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涉及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假如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其所想、所做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

39、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自我同一性。假如不能整合,将会导致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延迟,产生同一性危机。6成年初期(1825岁):密切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密切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干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别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获得共享的同一性。从而获得密切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个体会变得冷漠,回避人际交往。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能力,而重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一个人即使没有孩子,只要能关心、教育孩子也可以具有繁殖感;反之,其人格贫乏和停滞,这个人便是一个自我关

40、注的人,不关心别人(涉及儿童)的需要和利益。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老年人的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假如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第一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上急骤变化,智力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及形式日渐丰富,集中表现出如下四个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

41、动荡性。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生理特性、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也涉及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成熟,中学生对性的关注加强,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性心理发展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性的敏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性意识的出现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结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疏远异性阶段;2接近异性阶段;3异性眷恋阶段;4择偶尝试阶段。三、对中学生对的解决异性交往的指导(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二)更新理念,结识异性交往的意义。(三)指导行为,让学生可以对的地解决性冲动、恰本地与异性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