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东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广东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9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6-2017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教案第1单元:生物的生长1种番茄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知道用花盆进展简单种植的根本方法。2知道番茄种子发芽后的种植管理方法。2. 科学探究1以一种常见的种子植物为例,能用花盆等简单工具进展种植活动。2能用正确的方法进展植物种子发芽后的管理。3. 科学态度能坚持进展对植物种植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 在花盆里播种观察番茄种子的外形。以番茄为例用点播法在花盆里进展种植活动,了解简单的种植方法观察、参与、合作活动2 播种后的管理学习种子发芽后的种植管理,如浇水、施肥、除草等,确
2、保番茄幼苗健康生长观察、参与、体验2. 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生活情境:两个小朋友在学校的生物园里准备开展种植活动,生物园里有很多已经凋的盆栽植物和一些种植工具,他们手拿番茄种子和种植工具,正在交流。产生问题:我想种番茄,应该怎么播种呢?学生在生活中、在户外见过很多植物,包括盆栽植物,但不一定懂得播种的方法。另外,学生平时我想种番茄,应该怎么播种呢?如果很少参加种植活动,也不知道种植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个问题,驱动学生思考种植活动有哪些科学的方法。驱动任务: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适宜植物的生长。通过思考番茄的播种方法,学习简单的盆栽种植方法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等,并进展长周期的种
3、植观察活动,为后续的观察活动做准备。活动1 在花盆里播种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可以尝试在花盆里种番茄。图片说明:三位小朋友手拿花盆装有土壤、小铲、花洒等种植工具准备播种活动。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动植物繁殖的季节。本活动是单元起始课,在驱动页提出问题后直接引出种植番茄的方法。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本活动采用盆栽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好种植工具与种植场地。要提醒学生尽量挑选完整、饱满的番茄种子。在准备好工具与材料的根底上组织学生展开种植活动。工具与材料花盆、小铲、土壤、喷壶、番茄种子图片说明:上面是种植示意图和点播法的播种方法。本活动介绍的是点播法的播种方法,该方法简单,适宜在盆栽种植活动
4、中使用。教科书要求学生按照图中的播种方法进展种植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种子进展种植,建议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直立茎的植物进展种植,例如黄豆、辣椒等。在组织学生用花盆种植番茄时要讲清以下几点:1根据花盆的大小,选择23粒饱满的番茄种子准备种植。2在花盆中按压23个浅浅的小穴,约0.5厘米深,如过深会导致幼苗难出土。每两个穴之间要间隔开来,防止幼苗出土后挤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3将番茄种子放入小穴后,轻轻地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不要按压。4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每颗种子都会长出幼苗吗?播种方法:1松土:用铲子铲松土壤。2播种:在花盆中按压一个小穴,将种子放入小穴中。3铺土:在种子
5、上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4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活动2 播种后的管理播种后要做好以下管理工作:1 播种后,先要掌握好合理浇水。浇水要均匀,保持土壤湿润,稍现枯燥即用花洒喷水,不可使土壤出现过干、过湿等现象。播种初期可稍湿润一些,确保种子发芽,发芽后浇水量不可过多。注意不要在太较强的时候浇水,尽量在早上或傍晚浇水。有杂草长出来时要与时去除。2播种后,要经常检查出苗情况,发现种子已经发芽出苗,应将覆盖物揭去,使幼苗逐渐见到;花盆尽量放置在室外,如是在室种植的,由于趋光性作用,幼苗会向光线强的一方倾斜,为此每隔数日就要转动花盆,以保证幼苗直立生长。3种子发芽出苗后,要逐渐减少浇水,大雨期间注意防雨。在幼
6、苗长出12片真叶后,可开始施肥,但施肥不宜过勤,以免烧坏幼苗,建议每周施肥一次。种植活动需要持续不断的管理,如在学校种植,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管理小组,排出轮值表格,督促学生与时、科学地进展管理。不同的植物种子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种植吗?教学反思:2专题探究:种子发芽了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知道种子的萌发顺序是先萌发根,后萌发芽。2知道观察种子萌发实验的方法。2. 科学探究1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等方法,记录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2会用放大镜对植物种子萌发过程进展细致观察。3. 科学态度通过实验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环节1
7、 提出问题提出研究的主题:在种子萌发时,是根先萌发还是芽先萌发归纳和概括环节2 做出猜测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展假设和猜测猜测和假设环节3 实验方法学习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法,观察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讨论、合作环节4 进展实验按照设计方法进展种子萌发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实验、收集整理环节5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记录, 形成结论:在种子萌发时,先萌发根,再萌发芽归纳和概括2. 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种子发芽了,根也长出来了。是先长根还是先长叶?生活情境:两个小朋友在学校的生物园观察已经萌发的番茄幼苗。叶芽长在土壤外部,根长在土壤部。产生问题:种子发芽后,学生容易观察到幼苗出土,也会发现土
8、壤下面长有根。因为没有观察到根萌发的真实情况。自然会产生问题:是先长根还是先长叶?驱动任务:植物的种子是播到土壤里的,观察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是根先萌发还是芽先萌发,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方法。环节1 提出问题在种子萌发时,是根先萌发,还是芽先萌发?由任务驱动页的情景导入本课的探究主题。教科书把探究的任务具体化、清晰化。图片说明:教科书中呈现了四种常见的植物种子。由左向右依次是绿豆、花生、黑豆、黄豆。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顺序。环节2 做出猜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绿豆、花生、黑豆、黄豆种子的萌发顺序进展猜测。绿豆、花生、黑豆和黄豆种子都是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三年级
9、下学期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种子的构造,对种子的部结构没有完整的概念。绿豆花生黑豆黄豆我的猜测:因此学生在没有做萌发实验前,往往只是猜测。有局部学生在家中种过绿豆芽,知道绿豆芽是先萌发根后萌发芽,但其他种子是否也一样就不清楚了。这局部的猜测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种子,选择容易发芽的种子。除以上四种外,还可以选择豌豆、蚕豆等。环节3 实验方法验方法本环节是在学生对四种常见种子的萌发顺序做出猜测之后,引导学生进展实验方法的设计。这不是比照实验,不需要思考常量与变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重点放在设计实验步骤上,如何提供有利的条件使种子萌
10、发,以与如何设计实验装置便于观察。同时指导学生持续地观察并做好记录。图片说明:四个玻璃杯中填满纸巾,在每个杯子与纸巾中间放有一粒泡大的种子,由左向右依次是绿豆、花生、黑豆、黄豆。实验方法:1将植物的种子浸入水中半天左右,使其膨大。2准备四个透明的玻璃杯或者塑料杯,在杯子里面填满纸巾或者棉花。3小心地将一粒泡好的种子放入玻璃杯壁和纸巾中间,尽量放置在中间的位置。将种子塞到杯壁与纸巾之间,保持纸巾湿润。按照实验方案,选择几种种子进展观察,连续观察一周,并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4用水淋湿杯中的纸巾,当纸巾枯燥时要与时淋水,但不要在杯底存有过多积水,保证种子既能吸收到水分,也能与空气接触。5连续观
11、察一周,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进展记录。环节4 进展实验观察四种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由于这是一个需进展持续观察的实验,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装置的准备后,学生要将实验装置带回家后连续观察。教师应布置好观察记录的填写说明,并讲清楚实验的考前须知。环节5 得出结论从种子的萌发实验活动中,学生发现了种子萌发的规律是:根先萌发,芽后萌发。这局部活动是对前面的探究活动的小结,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观察记录,再将一般现象归纳为规律。发育成熟的大豆种子,在适大豆种子的萌发过程观察记录种子名称萌发过程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一样吗?我的结论: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经过一系列生长过程,种子的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
12、主根。与此同时,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胚芽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子叶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展开后转为绿色,进展光合作用,如棉花、油菜等。待胚芽的幼叶开进展光合作用后,子叶也就枯萎脱落。至此,一株能独立生活的幼小植物体也就全部长成,这就是幼苗。常见的幼苗主要有两种类型: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子叶出土的幼苗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如大豆、棉花、油菜和各种瓜类的幼苗,以与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蓖麻,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类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伸入土中,形成根系,然后下胚轴加速伸长,将子叶和胚芽推出土面,所以幼苗的子叶是出土的。子叶留土的幼苗双子叶植物无
13、胚乳种子如蚕豆、豌豆、荔枝、柑橘,和有胚乳种子如核桃、橡胶树,以与单子叶植物种子如小麦、玉米、水稻等幼苗,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种子萌发的特点是上胚轴伸长,而下胚轴却不伸长。所以子叶并不随胚芽伸出土面,而是留在土壤中,直到养料耗尽而死去。如蚕豆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出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由于上胚轴的伸长,胚芽不久就被推出土面,而下胚轴的伸长不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豌豆种子的萌发过程大,所以子叶不会被推出土面,而始终埋在土里。教师可以在教科书的根底上选择两种不同出土情况的植物种子进展萌发实验活动。不同的种子萌发时有什么不同呢?教学反思:3探究技能:长度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学会测量长度
14、的方法。2学会使用仪器测量植物生长过程中植株高度、茎的周长等变化。2. 科学探究1能利用简单表格等统计方法,整理番茄从幼苗到长大的相关资料。2能用不同的方式交流表达自己在校园里的发现。3. 科学态度能坚持进展对植物种植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 认识测量仪器认识常见的测量仪器直尺、三角尺、软尺等。通过观察比拟,发现不同尺子的长度单位不同。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观察、比拟活动2 测量方法学习使用直尺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方法模仿、测量活动3 使用仪器测量以番茄植株为例,使用仪器测量番茄植株高度与番茄茎的周长。持续测量并记录测量、记
15、录2. 活动指引生活情境:两个小朋友在教室里打算用直尺测量番茄苗的高度。产生问题:在种植番茄的过程中,幼苗逐渐长高长大。由此提出问题:长高了多少呢?引出本节课要掌握的探究技能:长度的测量。番茄好似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驱动任务: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测量的方法,在本单元有大量的测量活动。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活动1 认识测量仪器图片说明:图中呈现的是测量长度的常用仪器。第一行由左向右分别是三角尺、软尺、皮卷尺;第二行是直尺。其中直尺、软尺、三角尺的最小单位是毫米;皮卷尺的最小单位是厘米。、本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测量长度的仪器。直尺、三角尺都是学
16、生所熟悉的,它们的常用单位是厘米,用字母cm表示,最小单位是毫米,用字母mm表示。许多学生家里也会有软尺,软尺的常用单位是厘米,最小单位是毫米。对于学生来说皮卷尺比拟少见。皮卷尺可测量的长度较大,最小单位是厘米。大多数软尺的两面分别以厘米和英寸为单位,测量时要提醒学生观察单位的标识。测量方法要准确测量长度,就需要借助测量仪器。常见的测量仪器有直尺、三角尺、软尺、皮卷尺等。你认识这些测量长度的仪器吗?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活动2 测量方法图片说明:图中用直尺测量水杯高度。如果尺子的起点不是零,要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的位置开始进展测量。在这局部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为
17、后续的测量活动收集准确数据打下根底。要准确测量长度,不仅要选择恰当的测量仪器,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作误差。引起误差的原因很多,如测量仪器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人的观察不够细致等。误差和错误不同,错误是可以防止的,误差是不可防止的,但我们可以想方法减小误差。为了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采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活动3 使用仪器测量要看清楚长度单位。用直尺测量物体时,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并紧靠被测量的物体。试着用直尺测量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图片说明:左图为用细绳测量茎的周长;右图为用直尺测量番茄植株的高度。番茄种子萌发后会快速
18、生长变化,如植株长高、长粗等。我们可以用仪器测量长度并记录。这里介绍两种测量方法,可用来指导学生对番茄植株进展测量。第一个测量活动是测量番茄茎的周长,指导学生借助较细的棉线进展测量。由于番茄的茎比拟细,用软尺较难测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棉线如上图绕番茄茎底部一周,在棉线上做好标记再用直尺测量棉线的长度,该长度就是番茄茎的周长了。第二个测量活动是测量植株的高度,指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测量番茄的植株。上面介绍的方法是用直尺测量规那么形状的物体,而番茄幼苗的形状不规那么。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以土壤和番茄茎的交界处作为起点,植株的顶芽为终点,两人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
19、方法,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进展实际测量活动。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被测物体,指导学生屡次练习。教学反思:4开花结果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会开花结果。2知道植物的生长通常经过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2. 科学探究1能持续观察植物花开过程并记录。2能持续观察植物从结果到果实成熟的过程并记录。3. 科学态度能坚持进展对植物种植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 开花了持续观察番茄等植物的开花过程,描述并记录。了解植物开花大致经历的过程持续观察、描述、记录活动2 结果了观察番茄等植物的果实与成熟
20、过程,描述并记录。了解番茄果实从花结果到成熟的过程持续观察、描述、记录2. 活动指引任务驱动页这个是番茄的花蕾吗?盆里番茄的生长变化。琪琪发现在叶子中间长出了一个小芽,与刚长出来的叶芽形态不同。产生问题:“这个是番茄的花蕾吗?当植物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开花结果,这在学生心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番茄的花朵很小,也很少有人在家中种植,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见过番茄的花开过程。因此当学生见到花蕾时,并不能判断长出来的是花蕾还是叶芽。驱动任务:进一步采用持续观察的方法,观察记录番茄花开的全过程。与更多植物的开花过程进展比拟,发现植物开花过程的规律。活动1 开花了图片说明:三幅图由左向右分别为番茄的花蕾、盛开
21、的番茄花、凋的番茄花底部刚刚结出的果实。本活动是在上一课的根底上,在引导学生持续测量番茄长高长壮的过程后,进一步观察番茄植株的新变化。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过花的构造,不了解花的结构以与各局部的名称,因此以观察完整的开花过程为主要任务。描述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花朵在开花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番茄的开花过程,并描述现象。花了,下面像个果子,要结果了吗?关键词:颜色变化 花蕾 盛开 凋当学生观察了一个开花周期后,在同一株番茄植株上,可以看到番茄的花蕾、盛开的番茄花、子房膨大形成果实这三种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番茄花的开花过程,尝试从颜色的变化、花蕾的开到花朵盛开,再到花朵凋等方面描述
22、植物花开的大致经过。图片说明:学生在校园里观察紫荆花的开花过程。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开始生殖生长,也就是开花结果。 首先由芽分化形成花芽,在植物的花蕾发育成熟后,花被渐渐开,雄蕊的花药裂开,花粉散出落在雌蕊的柱头上,逐渐萌发形成花粉管伸向子房的胚珠,并释放出精子。胚珠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作用完成后,花朵凋并形成果实。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只需观察更多的植物,发现植物大多数都要经历开花这一过程就可以了。当学生完成对番茄开花过程的观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其他植物的开花过程。学习过程可以分成以下步骤:1说一说最近看到哪些植物开花了,口头描述一下花开的过程。2到生物园实地观察其
23、他植物的开花情况,找出不同时期的花朵并记录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3整理记录,归纳小结。4说一说其他的发现。观察其他植物的开花过程,并简要记录下来。番茄花朵较小,学生容易混淆花蕾和凋的花朵,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花蕾和凋的花朵,并引导学生正确地描述。在观察不同植物的开花过程时,学生可能会发现花凋后会有个小果子,教师要与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可在生物园多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果实容易观察的植物供学生观察,如茄子、辣椒等。如果受场地限制,可以通过视频、连贯性的图片等介绍其他植物的开花过程。活动2 结果了图片说明:三幅图由左向右分别为刚刚结出的番茄果实、长大的绿色番茄、成熟的红色番茄。本活动是在上一活
24、动的根底上,进一步观察番茄果实的变化过程。从子房发育成果实到果实成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展教学:花凋以后,结出了果实。观察番茄果实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植物的生长通常经过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其他植物的果实也会发生这些变化吗?1观察、描述刚刚形成的番茄果实。2推测番茄果实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以用简单的图文表示。3引导学生持续观察番茄果实的变化并作记录。4提示学生在观察番茄果实的同时,可以观察身边常见的其他果实的变化。引申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开花后都要结果呢?教学反思:5 养蚕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知道蚕卵在孵化成蚁蚕过程中的变化。2知道蚕的饲养方法,了
25、解蚕幼虫阶段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3知道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征。2. 科学探究1能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展比拟和测量,并进展记录和描述。2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3. 科学态度能坚持进展对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养成珍爱动物的意识与责任心。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 观察蚕卵和孵化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了解蚕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知道蚕的饲养方法观察、描述活动2 蜕皮长大观察蚕幼虫阶段的生长过程,记录蚕生长过程中体长变化的数据,知道蚕每次蜕皮后体长有明显的变化观察、测量、分析2.
26、 活动指引生活情境:教室里,两个小朋友在观察纸板上的蚕卵。琪琪手拿一纸板的蚕卵给波波看,波波仔细观察蚕卵的外形。这是妈妈在养蚕中心拿来的蚕卵。真的会变成蚕宝宝吗?产生问题:“真的会变成蚕宝宝吗?对于没有饲养过蚕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了解动物变态发育的过程。即使在电视上或生活中见到过个体较大的蚕幼虫,也极少见到蚕卵。看到一粒粒个体较小形似小米的蚕卵,学生很难想象到蚕卵会变成蚕宝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观察欲望。驱动任务:使用放大镜观察蚕卵,记录蚕卵的外部特征,持续观察蚕卵的颜色和形态变化,以与蚕卵的孵化过程。活动1 观察蚕卵和孵化图片说明:上图为蚕卵,以下图为蚕孵化的过程。刚产出的蚕卵是淡黄色的,形
27、状是略扁的球形,蚕卵很细小,直径约1毫米。蚕卵快孵化时,颜色逐渐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像小蚂蚁,我们称之为蚁蚕。它体小而黑,长约3毫米,身上长满细毛,会咬破卵壳钻出来,吃嫩桑叶。本活动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蚕卵的一些特点。从三年级上学期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观察并记录蚕卵孵化前颜色和形态的变化,以与孵化的过程蚕卵变色了。开始,教科书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进展观察,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长度,并尝试记录蚕卵的外形特征。学生观察蚕卵时应该会有很多发现,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其发现先归纳后汇报,以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蚕卵的孵化过程需要几天时间,因此,学生只能在课后完成
28、观察任务。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记录,也可以选择视频短片或连续性的图片呈现蚕卵孵化的过程。引申的问题蚕卵在什么环境下才会孵化?图片说明:在纸盒中饲养的蚕幼虫。从卵孵出来的蚁蚕,是幼虫阶段的开始。我们可以把蚕放在纸盒里饲养。刚孵出来的蚕要用切碎的桑叶喂养。纸盒盖上开几个透气孔。1 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2 每日清洁养蚕的纸盒。3 发现病蚕要与时隔离。4 防止老鼠、蚂蚁和蟑螂等动物伤害蚕。提示观察活动后,向学生介绍养蚕的方法。科学的饲养才能保证蚕宝宝的健康生长。当蚕卵孵化之后,教师要与时讲解蚕的饲养方法和考前须知,提醒学生遇到问题要与时与教师交流。饲养的要点有:1
29、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如附近没有桑树,可每次采摘多些,把桑叶洗净,晾干外表水分,用湿毛巾包住后装入塑料袋密封,或者把桑叶放置于冰箱冷藏室5 中,可保鲜几天。2每日清洁养蚕的纸盒。与时去除盒的蚕粪与不新鲜的桑叶。建议学生用透气较好的纸盒饲养,如用塑料盒饲养可先在底部垫一纸板,便于清理。3发现病蚕要与时隔离。受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饲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蚕,要提醒学生将病蚕与时隔离出来,移到独立的盒子里,但不要随便丢弃。4防止老鼠、蚂蚁、蟑螂等动物伤害蚕。用有小孔的透明盖子完全覆盖在纸盒上。为了便于学生观察,除引导学生在家中饲养之外,建议教师在科学室同步饲养,便于学生在学校的课间休息
30、时间进展观察。活动2 蜕皮长大图片说明:由左向右依次为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出于天性,大局部孩子都会非常喜欢养蚕,但是要把养蚕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绝大局部的孩子都没有试过。蚕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究。教材中选择蚕的体长变化作为研究的容,是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长度的测量方法,对于这个容比拟容易掌握,完成蚕的体长规律的研究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待学生根本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后,蚕体长的变化规律也就很容易被总结出来。图片说明:该图的设计目的是方便学生记录蚕幼虫期的体长变化,以画图的方式进展记录。图中例为刚刚孵化的蚁蚕,纵轴为蚕龄,横轴为体长,最小单位为毫米。用直观的画图
31、方式进展记录比拟适合三年级的学生,该活动要求学生简要画出不同时期蚕的外形特征,图中蚁蚕的示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简要地画。要提醒学生蚕宝宝的体长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测量并记录。蚕宝宝身体柔软,要提示学生小心测量,不要伤害到蚕宝宝。图片说明:上图为蚕幼虫蜕皮前,蚕幼虫正从头部开始蜕皮;以下图为蚕幼虫蜕皮后,蜕皮后的幼虫体后为蚕蜕。蚕抬着头,不吃也不动,称为“眠。蚕脱皮从头开始慢慢向后脱落,乍看之下,好似两条蚕接在一起。蚕在第一次蜕皮后,每隔六七天“眠一次,每蜕皮一次,食量就会增加,身体也会变大,蚕在幼虫期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在每次蜕皮前后有哪些变化?蚕宝宝蜕皮后长大了很多。观察记录蜕皮前蜕皮后蜕
32、皮前蚕宝宝不吃也不动了。蜕皮前蜕皮后体长毫米其他变化“眠了四次。蚕蜕皮时体长变化最为明显,蜕皮前后也具有明显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展以下学习活动:1小结蚕蜕皮的次数,描述蚕每次蜕皮前后的状态。2比拟蚕在每次蜕皮时的一样特征。3比拟蚕每次蜕皮后的不同点。4归纳蚕蜕皮的规律。养蚕活动开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养蚕活动中可以开展哪些科学研究。在学生提出初步想法的根底上,还要讨论研究的方案。这些都是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开展教科书中关于蚕的体长变化规律的研究。讨论最好结合前面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并理解只有使用这种研究方法才
33、可以获得科学准确的蚕体长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去探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展记录。在后期汇报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展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条件,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进展交流汇报。例如:1组交流自己的记录单,并推选代表作品在全班介绍。2用照片和简要的文字制作成手抄报并展览。3鼓励学生在家长协助下,把观察过程中的图片与视频短片制作成PPT在班分享交流。引申的问题蚕幼虫生长过程哪些变化是最突出的?教学反思:6 蚕宝宝变样了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了解蚕一生不同阶段的特点。2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蛾四个不同的变化阶段。2. 科学探究1能用
34、简单的工具观察蚕一生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2能仔细观察、比拟、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3. 科学态度能坚持进展对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养成珍爱动物的意识与责任心。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蚕宝宝发生怎样的变化了解蚕从幼虫到蛹的变化过程。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了解蚕蛹的外形特征观察、比拟活动2 蚕的一生通过比拟、归纳,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描述2. 活动指引生活情景:四个小朋友在科学室观察纸盒中的蚕宝宝。发现蚕宝宝再次不吃桑叶。产生问题:蚕宝宝已经蜕了四次皮了,每次蜕皮前都不吃桑叶
35、。聚焦问题:“它是不是又要蜕皮长大了?学生正在期待着新的变化。驱动任务:通过进一步的持续观察,了解蚕从幼虫到蛹的变化过程。归纳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个阶段。活动1 蚕宝宝发生怎样的变化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五龄蚕经过几天的生长以后,就要吐丝结茧了。观察蚕在吐丝结茧中的变化过程,了解蚕身体的变化并作记录。已经吐丝了,它还吃东西吗?图片说明:三幅图由左向右依次为五龄蚕开始寻找营茧场所、五龄蚕开始吐丝、已经完成吐丝的蚕茧。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观察和比拟,了解蚕从幼虫到蛹的变化过程。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了解蚕蛹的外形特征。蚕在吐丝前,不再吃东西,身体也会变短,喜欢在小格子或
36、角落里吐丝。蚕吐丝将自己包裹在椭圆形的小空间里,这个由蚕吐丝形成的小空间称为“茧。蚕吐完丝后在茧里做最后一次蜕皮,变成蛹。蛹呈浅棕色,且颜色会逐渐加深。这一活动要求学生进展以下学习活动:1观察五龄蚕不吃桑叶时与前几次的“眠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五龄蚕不再吃东西后,会爬到搭好的架子上,身体变短了一些,全身透明,等等。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蚕吐丝的过程。3思考蚕宝宝结茧后在茧里会发生哪些变化。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学生不一定能够见到,即便是在家中养蚕也不一定能够见到吐丝过程。教师可以展示录制好的视频或者连续性的组图,作为补充。图片说明:图片为剪开的蚕茧,里面有蚕蛹,蚕蛹右边一团黑色的东西是蚕蜕
37、。蚕的幼虫吐丝结茧后,就进入一个新的生长阶段蛹。小心地将一蚕茧剪开, 观察蚕蛹的形态。蚕蛹会动吗?它吃东西吗?蚕蛹羽化成蛾后,会进展哪些活动?蚕茧里面一团黑色的东西是什么?当蚕宝宝吐丝结茧后,学生十分好奇在蚕茧中的蚕宝宝会发生哪些变化,同时会做出很多猜测。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展三个局部的学习活动:1猜测蚕的幼虫在茧里会发生哪些变化。2小心地剪开蚕茧,仔细观察蚕蛹的外形特征,并对每个局部进展描述和分析。3推测蛹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研究蚕蛹活动时,教师要注意:由于蚕蛹的外形和蚕的幼虫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可以有很多发现。比如:蚕蛹的身体呈椭圆形,一节一节的,一端较粗,一端较尖,粗端是头
38、部,外皮褐色,很硬。在蛹的头部可以看到一对眼,一对还没有成型的触角;在蛹的胸部,可以看到一对没有完全成型的翅,会动活动2 蚕的一生图片说明:上图为蚕蛾交配产卵;以下图为蚕的一生示意图。从左上顺时针依次为蚕卵、幼虫、蛹、蛾成虫。蚕结茧1015天后,蛹在茧里变成蛾。蚕蛾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尾,然后产下蚕卵。蚕的一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个阶段变化很大啊!茧里的蛹羽化成蛾,蛾会排泄碱性的液体,溶解蚕丝,然后从湿润的一端钻出来。蚕蛾分为雄蛾和雌蛾两种,雄蛾在与雌蛾交配后不久便死亡,雌蛾那么在产卵后死亡。卵孵化后变成蚁蚕,渐渐长大成为新的一代。本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和比拟。由于蚕蛾是
39、成虫,所以,具备了昆虫的外形特征。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了解了蜻蜓昆虫的外形特征。因此,在观察蚕蛾外形并将蚕蛾和蚕幼虫、蛹的外形比拟后,可引导学生回顾蜻蜓的外形,并与蚕蛾进展比拟,说出它们有哪些一样点。除了观察外形以外,蚕蛾的交尾和产卵也是本活动的观察容。教科书最后提出的问题:蚕的一生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这里的讨论是对前面学习的总结。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1蚕的一生分几个阶段。2蚕生长的不同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观察活动中可以采用图片或标本代替蚕蛾活体,当然有活体蚕蛾观察效果最正确。为了突出蚕蛾的外形特点,可以将蚕蛾和蚕幼虫、蛹的外形进展比拟观察。蚕蛾外形的主要特点如下:蚕蛾是
40、白色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局部,头部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腹部比拟大。教学中建议采用先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蚕的生长阶段和各阶段的特点。引申的问题蚕的一生大约有多少天?教学反思:7小动物在长大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动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2通过举例,描述不同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2. 科学探究1能仔细观察、比拟小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特点。2能通过饲养或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调查结果。3. 科学态度了解各种动物的一生是复杂多样的,认识到生命活动的丰富多彩。
41、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 小猫长大了观察并描述猫从出生到成熟的生长过程中形态的变化观察、描述活动2 蝌蚪变了模样通过饲养或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青蛙一生的生长变化饲养、观察、描述2. 活动指引生活情境:两个小朋友在客厅里和家中的猫玩耍,这是一只待产的母猫,主人妍妍抱着猫坐在沙发上,琪琪在观察猫突出的腹部并思考。产生问题:“刚出生的猫宝宝是什么样子的?猫是学生熟悉的小动物之一,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猫都十分常见。学生常见到的是成年猫,即便是家中有饲养也不一定会见到刚出生的小猫,猫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的过程并不是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对于刚刚出生的小
42、猫外形与特征也是学生所好奇的。驱动任务:通过观察猫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的生长变化,以与青蛙的一生的饲养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或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小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小动物,如青蛙、金鱼、蜻蜓、麻雀等,它们出生时个体极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动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我家的小猫要做妈妈了。刚出生的猫宝宝是什么样子的?活动1 小猫长大了图片说明:三幅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刚出生的小猫、约四周大刚刚可以跑跳的幼猫、能离开母猫独立生活的成年猫。本活动以学生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猫为例,观察并描述猫从出生到发育成熟过程中形态的变化。以一种常见
43、的家猫生长发育周期为例:睁眼:820天。眼睛变为固定的颜色:12 周。运动能力。爬:1620天。走:2125天。跑:45周。断奶。开始吃固体食物:34周。完全断奶:8周。长牙。乳齿长齐:8周。出恒齿:1218周。学本领。洗脸理毛:45周。开始嬉戏:45周。开始练习捕食:68周。第36周离开母猫独立生活。最早能离开母猫的68周。能离开母猫完全独立生活:6个月。猫的生长发育周期较长,教师可利用视频短片或连续性图片引导学生完本钱活动的学习:1描述自己常见的猫的外形等特征,推测其属于哪个生长阶段。2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描述猫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会经历哪些阶段。刚出生的小猫吸妈妈的乳汁,它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
44、要10个月左右。观察以下图,了解猫从出生到成熟的生长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刚出生的小猫眼睛都没睁开。3描述猫在每个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与特征。4交流观察到的猫在生长阶段的其他变化。猫属于夜行动物,行动灵敏,除了家养的之外,遇到人通常会快速躲避,不易观察。教师可在本课教学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开展观察活动,提示学生到有养猫的同学家里展开观察活动。活动2 蝌蚪变了模样图片说明:以池塘为背景的图片中,呈现了不同生长时期的青蛙。按序号依次为:卵;幼蛙;成蛙;蝌蚪长出后腿;蝌蚪长出前腿;蝌蚪。本活动是在上一活动的根底上,以青蛙为例,通过饲养或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蛙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青蛙的发育过程大致经历四
45、个阶段:受精卵。雌蛙与雄蛙抱对交青蛙、蚕、蜻蜓等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形态会发生比拟大的变化。青蛙把卵产在水里,孵化出的蝌蚪长着长长的尾巴,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在发育过程中,蝌蚪的尾部逐渐消失,并长出四肢,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观察图中青蛙由幼体变为成体的过程,找出青蛙发育的不同时期。雌蛙向水里产卵,雄蛙向水里排出精子,卵与精子在水里结合成受精卵。蝌蚪。由受精卵孵化成蝌蚪,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巴,用头部两侧的鳃呼吸。幼蛙。蝌蚪发育到一定阶段会长出四肢,用肺呼吸。成蛙。刚上岸的幼蛙还有小尾巴,以后消失,幼蛙逐渐长成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46、本活动不要求学生了解青蛙身体发育的部变化,只需从外形特征判断青蛙从卵到成蛙的生长过程。本活动引导学生从以下步骤完成学习:1结合此图推想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并进展排序活动,产生仔细观察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的欲望。2通过饲养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仔细观察比拟青蛙不同生长阶段的外形特征。3对池塘中不同阶段的青蛙进展正确排序。蝌蚪的饲养比拟容易,生长变化过程也比拟明显。饲养蝌蚪不需要喂太多食物,可以每隔两天喂点鸡蛋黄。一般变化过程在1周左右。教师可以提前帮助学生采集蛙卵,或者在科学室饲养供学生观察。也可以采用简短视频或连续性的图片进展观察。引申的问题身边常见的其他小动物从小到大有哪些变化?蜻蜓的一生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蜻蜓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幼虫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已形成成虫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