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串讲笔记1.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58259558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13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串讲笔记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2023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串讲笔记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串讲笔记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串讲笔记1.doc(7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一节 公民、劳动和社会保障公民对国家的第一需要是基本生活的安全保障,公民应有的最基本权利是劳动权和基本生活保障权。劳动权和保障权属于社会法范畴。一、公民与劳动(一)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二)劳动劳动产生劳动力,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它具有如下明显特性并引起相应的社会问题:(1)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割。(2)劳动力是生产要素。

2、具有商品属性;劳动力是特殊商品。(三)劳动者1劳动者的定义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相应义务,具体内容涉及:(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涉及: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发明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2)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3、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四)劳动权1公民劳动权的定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公民劳动权即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具体内容如下:就业权,即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即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参与权,即参与公司管理和分享公司利润的权利。2公民劳动权的意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公民劳动权及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具体内容如下:1.就业权2.结社权3.参与权.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结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公司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

4、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二、公民与社会保障(一)社会风险风险即不可预见的事件和该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社会风险即概率最大的、人人都也许碰到的风险。(二)生存权1定义生存权即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权利,涉及生命权、健康权、劳动权等。生存权应当是人们生来就有的权利。生存权是人权革命的产物。2生存权是人权革命的产物(三)保障权1定义保障权即当公民基本生活碰到风险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2保障权产生于宪法时代贝弗里奇设计了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而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第二节 公民劳动权一、我国公民劳动权的重要内容我国公民的劳动权涉及公民就业权、劳动

5、者结社权和职工参与权。(一)公民就业权公民就业权的重要内容。劳动者享有:(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解决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如抵制不合法辞退。公民就业权的社会意义。(1)劳动和就业是公民的权利,由此提出国家和政府促进公民就业的责任,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改变和动摇。(2)上述权利各自独立,互相依赖,共同构成公民就业权,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也许导致不完善的就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特别是在灵活就业的情况下。(3)用人

6、单位也具有保障公民就业权利的义务和责任。(4)公民在就业过程中需要履行如下义务:完毕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公司商业秘密,遵守职业道德。(二)劳动者结社权劳动者结社权的重要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1工会与劳动者结社权工会是劳动者的组织。工会具有代表功能,可以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将分散的劳动者和个体雇员变为集体组织,由此产生工会的经济影响和政治影响。工会还具有规范功能,其自身规则和集体协议对雇员行为和公司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工会具有教育和训练功能。工会具有服务功能,可向会员提供法律、经济、社会交往和社会保

7、障的服务。2职工大会与劳动者结社权职工大会不同于工会,它仅代表本公司职工的利益。劳动者结社权的意义在于:(1)雇主和雇员在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但在事实上经常出现不平等现象。(2)劳动者组织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对话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组织保障,也是工业民主的组织形式。(3)劳动者组织是向劳动者提供教育和帮助的组织。(三)职工参与权职工参与权的重要内容是:职工参与,即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和分享公司利润。职工参与是建立现代公司组织结构和公司文化的法律依据。1职工参与管理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意义在于:(1)保障职工知情权。(2)参与机制由信息分享、平等协商和有效结果三个要素构成。(3)职工参与公司管理所

8、涉及的内容是那些与职工利益密切关联的事务。2职工参与分派职工分享公司利润的意义为:(1)坚持按劳动和按生产要素分派的分派原则。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派。在这里作为分派要素的资本和技术涉及人力资本和技术运用的价值。(2)坚持多种分派方式,即一揽子薪酬计划。二、公民劳动权的国际挑战(一)社会条款之争社会条款即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协议里加入的,关于保护人权、劳动权和环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贸易制裁保证这些条件的实行。(二)体面的劳动体面的劳动需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保护公民劳动权利J促进公民就业;实行社会保护;开展政府、公司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对话。三、公民劳动权的保障措施(一)促进就业

9、法1新的就业定义无论是常规就业还是灵活就业,只有具有如下三个条件才为就业:具有合法的劳动关系,如订立劳动协议;工作地安全卫生有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有保障2促进就业法促进就业法是国家帮助公民实现就业权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的总称。3我国促进就业法的重要内容(1)实行劳动预备制,即强化职业培训,以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2)举办劳动服务公司。(3)创办再就业服务中心。(4)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中国职业介绍机构涉及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非营利),社会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公益或营利),个人开办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公益或营利)。(二)职业教育法1职业教育法概述职业教育法

10、是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育与训练。3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是对劳动者进行技术等级考试和技术职称资格考评的法律制度。(三)经济裁人法1经济性裁人与公正裁人经济性裁人指因公司经营因素导致的裁人。经济性裁人指集体裁人,通过集体协商和对话的方式进行。经济性裁人的法律特性是:由于经营因素发生的雇主行为;非员弋二自愿;终止劳动关系。劳动法解决这个矛盾的下具是公正裁人。公正裁人是保护公民就业权的后置措施。2公正裁人的法律规定公正裁人由三个法律要素和诉讼保护构成。三个法律要素即合法理由、合法程序和合理补偿。(

11、1)合法理由裁人。实行经济性裁人的合法理由涉及两个方面:需要裁人的经济因素和具体理由;被裁人工的劳动能力和素质缺陷。(2)合法程序裁人。公正裁人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即提前告知与协商。(3)合理裁人补偿。被裁的员工有权得到适当经济补偿,即裁人补偿。不公正裁人诉讼。不公正裁人诉讼是指针对已经作出的或已经实行的裁人决定进行的起诉和解决。3我国裁人法律制度法律规定明确了下列问题:(1)公司可以依法裁人和解除劳动协议;(2)公司在作出裁人决定之前需要提前告知全体职下,并听取下会意见;(3)依法裁人需要支付法定经济补偿金。经济性裁人是市场竞争的客观现象,但它涉及到雇主和雇员的基本利益,是劳动立法中最

12、敏感的问题。第三节 公民保障权一、公民保障权立法(一)社会保障立法的开端公民保障权立法称为社会保障法。在1883年,德国颁布和实行了第一部医疗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1935年,美国第一次正式使用“社会保障”一词,并颁布和实行了社会保障法。(二)社会保障进入宪法1945年联合国宪章强调生存权是基本人权。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所有公民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都享有社会保障权。(三)全球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1952年6月28日,国际劳工局理事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该公约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规定了国家的社会保障义务:(1)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下列风险和提供津

13、贴疾病、失业、老龄、工伤、生育、遗属和家庭;(2)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群体及该群体在所有人口中的比例;(3)社会保障待遇定期支付原则及与工资的替代率,非本国公民同等待遇;(4)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监督,按照法定标准由雇主和工人联合会实行管理;(5)建立社会保障司法制度,以保证公民诉权。(四)与公司的社会责任在1995年召开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社会规则”和的设想。全球协议中的社会规则涉及9项内容:(1)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人权;(2)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3)维护结社自由,认可集体谈判的权利;(4)消除强制劳动;(5)废除童工劳动;(6)杜绝就业和职业方面的任

14、何歧视行为;(7)应对环境挑战;(8)积极加强环境保护责任;(9)鼓励发展和推广无害环境的技术。(五)中国关于公民保障权的重要法律1954年,新中国颁布第一部宪法时即规定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202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二、公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养老保障1养老与社会保障2养老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养老保障已经通过了三个历史时期,即:(1)家庭保障时期;(2)国家保障时期;(3)社会保障时期。(二)健康保障(疾病和生育)1健康与社会保障健康即身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其中疾病治疗是中心环节。2健

15、康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健康保障已通过了三个历史时期:(1)家庭保障时期;(2)社会保障时期;(3)现代健康保障时期。全民保健,即由国家筹集资金和建立公立医院,向全体公民提供限度不同的保健服务和医疗救助。3中国的健康保障重要内容涉及:(1)国家基本医疗(涉及生育)保险;(2)公司补充医疗保险;(3)个人医疗储蓄(尚没有制度安排);(4)具有健康保障功能的其他制度。(三)失业保障1失业与社会保障公民就业安全已经成为需要加强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全局性问题。2失业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失业保障已通过了三个历史时期,即:(1)雇主保障时期,也称雇主补偿,由辞退雇员的雇主提供一次性辞退补偿金

16、;(2)国家保障时期,由政府举办的失业保险计划提供失业救济;(3)社会保障时期,由国家、雇主和社会共同建立失业保障体系, 3中国的失业保障1993年,中国颁布和实行了,以“国家失业保险为主和公司补偿为辅”的失业保险制度已经形成。(四)工伤保障1工伤和社会保障工伤也称职业伤害,涉及:(1)因突发性生产事故导致的工伤;(2)因工作环境因素长时间侵害工人健康导致的职业病。2工伤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工伤保障已通过了两个历史时期,即:(1)雇主保障时期,也称雇主责任。(2)社会保障时期。3中国的工伤保障工伤保险制度,涉及工伤待遇和职业病待遇;在2023年4月颁布并于2023年1月1日实行了工伤保险条例。一

17、个“社会统筹和公司责任”的工伤保险制度已经形成。(五)住房保障1住房与社会保障新加坡将住房作为养老保障的重要经济来源。德国向市民提供住房津贴。住房保障的内容涉及;资助购买住房、提供租房资金和免费福利住房。2住房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住房保障重要有三种模式:(1)家庭保障。(2)国家保障,即由国家提供福利住房;通常受益对象分两类,公务人员和穷人。(3)社会保障。3中国的住房保障中国住房福利计划涉及两个阶段,即劳动保险时代的福利住房分派制度和社会保险时代的住房公积金制度。(1)福利住房分派制度(19511994年)。(2)住房公积金制度(1994年至今)。住房公积金即用人单位和职工为住房存缴的储备金。

18、住房公积金是通过市场进行住房分派的福利制度。(六)最低生活保障1家庭与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也称家庭保障。家庭保障的内容涉及:维持基本生活的连续性钞票收入、住房和基本医疗。2最低生活保障模式的历史沿革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历了三种模式:(1)家庭保障,即由三代以上大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住房、基本生活、健康和教育的最低保障。(2)国家保障,即由国家福利计划向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钞票、住房、医疗和教育的帮助。(3)社会保障,即由国家救助、公司补贴、家庭储蓄和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保障。3我国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对收入低于本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提供物质帮助。广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涉及:(1)

19、支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发生各类灾情时政府和社会提供的赈灾救助款和物品;(3)其他各类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提供的福利补贴。狭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仅指第一项,即支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提供生活物品。(七)特殊群体保护1妇女、儿童和老人社会保障重要内容为:(1)妇女就业保障;(2)妇女、儿童健康保障;(3)青少年权益保障;(4)老人权益保障,中国已经颁布和实行了老人权益保障法。2军人社会保障重要内容为:(1)现役军人保障,涉及现役军人的福利制度和抚恤制度。前者指各类福利保障,如退休金、公费医疗等;后者指军人死亡和伤残待遇。中国已经颁布和实行了军人伤亡保险条例。(2)退役军人保障,涉及退役

20、军人的就业安顿和生活安顿,如中国已经颁布和实行的军人退役医疗保险。(3)军人家属保障,涉及地方政府对军人家属提供的优抚待遇和军队对随军家属提供的保障待遇,如中国已经颁布和实行的随军家属失业津贴条例。3残疾人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指国家为保证残疾公民基本生活提供帮助的保障制度。重要内容涉及:(1)对残疾人的帮助,涉及钞票津贴;(2)教育保障;(3)就业优先政策;(4)医疗救助及康复服务;(5)法律援助,以及在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保障。第二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基本原理第一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定义、特性和内容一、法的定义、特性和内容(一)法的本质与定义“法”和“律”的定义。法即人们关于正直、

21、公平、统一的理念,律即实现这种理念的途径。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基于统治阶级意志制定和认可的、依特殊程序制定的、依托国家强制力保障实行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二)法律的特性法律具有如下特性:(1)是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批准志的反映;(2)法律配置资源的方法是规定人对物的所有权及相应权利翱义务,由此维系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3)法律规范的公平性建立在法律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的互相依托关系上;(4)法律的科学性在于其假定、解决、制裁的内在逻辑关系;(5)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则,最终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三)法律的内容和体系基于宪法而形成的法律体系,涉及行政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和国际法

22、七个组成部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属于社会法部门。二、劳动法的定义、特性和内容(一)劳动法的定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不是个体劳动而是社会性劳动,即发生在一定劳动关系状态下的劳动。劳动法的本质,即通过保护公民的劳动权来维护平等、公正与协调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劳动法的特性劳动法不同于民法和其他法律的重要特性如下:(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社会关系。(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合法的、有偿的、具有职业性的劳动。(3)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工具具有不完善和潜在性特点,因此变更和解除环节相对活跃。(三)劳动法的内容和体系1劳动

23、法的内容劳动法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其内容重要由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和劳工标准两个部分构成。涉及:(1)宪法原则。(2)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3)协调机制。 (4)工业民主。(5)诉权保护。2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1)国家劳动立法的基本原则、劳工标准、法律责任和争议解决等;(2)集体劳动立法,涉及集体劳动关系、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3)个体劳动立法,涉及劳动协议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我国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颁布,1995年1月1日生效。(四)劳动法的功能和地位劳动关系的功能:(1)保障公民劳动就业和相关合法权益;(2)协调劳动关系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3)

24、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三、社会保障法的定义、特性和内容(一)社会保障法的定义和本质社会保障是抵制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涉及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补偿制度。社会保障法的本质即规范保障人、参保人和受益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社会保障领域坚持公平和发明统一秩序的行为规则,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二)社会保障法的特性社会保障法不同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性:(1)法律关系主体的三方性,涉及保障人、参保人和受益人。(2)内容丰富、体系庞杂。(三)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和体系1社会保障法的内容社会保障法的内容丰富和体系庞杂,需要对下列lo项事务逐个加以规定:(1

25、)社会保障计划的名称、性质、宗旨和基本原则。(2)覆盖的风险项目。(3)资金来源。(4)覆盖范围和参保条件。(5)制度模式。(6)行政管理。(7)受益条件。(8)待遇计算方法和支付水平。(9)基金管理。(10)争议解决。2社会保障法的体系社会保障法的体系涉及宏观体系安排和微观体系安排。宏观体系安排指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同法律之间的结构安排;微观体系安排指一个法律内部的结构安排。(四)社会保障法的功能和地位社会保障关系具有如下功能:(1)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相关合法权益;(2)维护社会公平和安定团结;(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第二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

26、象是劳动关系。(一)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是一类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下列特性: (1)经济性,即以劳动力的让渡使用和经济补偿(就业)为目的。(2)平等性。(3)依附性。(4)合法性。(5)契约性。(6)有偿性。(7)职业性。(8)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交叉性。(9)对立统一性。(二)劳动关系分类1根据主体和内容进行分类涉及:狭义劳动关系、相对劳动关系和广义劳动关系。(1)狭义劳动关系是用人单位和职工在实现劳动(劳动、就、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社会关系,或称劳动协议关系。(2)相对劳动关系是指与狭义劳动关系具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3)广义劳动关系即有第三方介入的劳动关系。2根据就业性质进行分类

27、涉及:雇用劳动关系、聘用劳动关系、录用关系和任命(1)在雇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和职工均代表自己的利益,在任何时候均坚持双方平等协商原则。(2)在聘用劳动关系中,甲方通常是代表公共利益的事业单位,在公共利益需要时,乙方应当服从甲方的安排,甲方应当对乙方的妥协给以适当补偿。(3)在录用关系中,甲方是政府机关和同类组织,通业务公务人员时对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员实行录用制;服从甲方的工作安排。(4)任命关系不是普通的就业形式。在任命关系中甲方足政党、政府和同类组织;在选拔政务公务人员时,对通过培养和考察的特定对象确认其称职以后实行任命制。被任命执行政务的人员即成为政府和同类组织的代表。3根据组织状态进行

28、分类涉及:集体劳动关系、个体劳动关系。(1)集体劳动关系指工人组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被称为有组织的劳动关系。(2)个体劳动关系指个体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被称为无组织的劳动关系。4根据用人单位性质进行分类涉及:政府部门劳动关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劳动关系和营利组织劳动关系。5根据用人单位注册地进行分类涉及:国内劳动关系、外资劳动关系和外国劳动关系。(1)国内劳动关系指发生在内资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2)外资劳动关系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境内的外资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3)外国劳动关系指发生在境外的本国用人单位与外籍职工或外国用人单位与本国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6根据劳动关系合法与否(是否

29、签订劳动协议)进行分类涉及;正规劳动关系和非正规劳动关系。(三)劳动关系主体和参与者劳动关系主体(或称劳动关系当事人),指建立了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职工。劳动关系参与者是指职工和用人单位之外的,对劳动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第三方,如政府和代表公共利益的非政府组织。1劳动关系主体用人单位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可以是个体、单独法人和用人单位组织。用人单位涉及如下类别(不分内资和外资):(1)公司单位。(2)事业单位。(3)政府机关。(4)个人用人单位。2劳动关系参与者参与劳动关系的第三方即用人单位和职工之外的人和组织,重要指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它们是劳动关系的参与者。(四)我国劳动关系解析劳

30、动关系尚处在非规范发展时期,呈现如下特点:1买方约束型的劳动力市场2职工组织能力不到位3法制缺位的劳动关系二、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保障关系。(一)社会保障关系的定义社会保障关系是一类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如下特性:(1)内容的经济性。(2)主体的多方性。(3)法律部门多样性。(4)待遇支付延期性。(二)社会保障关系的分类社会保障关系归纳为以下五类:(1)社会保障税费征收机构与缴费人之间因缴费、信息交流和数据管理等事务发生的社会关系;(2)参保单位内部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因缴费和代扣缴费发叶:的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交叉发生);(3)社会保障基金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囚基金管理发

31、生的社会关系;(4)社会保障待遇支付机构和社会保障受益人因资格审查和待遇发放等事务发生的社会关系;(5)社会保障行政执法与监督检查机构和相对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三)社会保障关系主体和参与者社会保障关系主体是指建立了社会保障关系的保障人、参保人和受益人。社会保障关系参与者是指保障人、参保人和受益人之外的,对社会保障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第三方,如政府和代表公共利益的非政府组织。保障人,即举办社会保障计划或提供社会保障待遇的组织。参保人,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享有参与某项社会保障权利和承担缴纳社会保障税费义务的人。受益人,即依法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申领权的人。相关人,重要指代表公共利益对社会保障事务具

32、有监督职能和提供服务的组织和中介机构。(四)中国社会保障关系解析社会保障法制严重滞后,至今没有颁布。具体问题如下:1政府责任缺位2公司责任盲点3个人权利空位第三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保障公民劳动权劳动权的具体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权。(2)职教权。(3)报酬权。(4)健康权。(5)结社权。(6)知情权参与权。(7)合法辞退。(8)复议。(二)建立公平劳动标准建立公平劳工标准的法律方式涉及:国际公约、国家法律、集体协议、单位规章和劳动协议,它们在法律空间效力和待遇水平上是逆向发展的。公平劳工标准的内容重要涉及:劳动年龄、劳动时间、最低工资和最大收入差距

33、、工作地的安全卫生,以及医疗、失业、职业伤害等社会保障。(三)确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确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由如下内容组成:(1)适时批准国际公约,将国际劳工标准纳入国家劳动法劳工标准体系;(2)制定和保证实行劳工标准,国家劳工标准不得低于国际劳工标准;(3)进行集体谈判与协商,达成集体协议,在国家劳工标准基础上规定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4)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制定单位规章,在国家劳工标准基础上规定本单位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5)签订劳动协议,在国家劳工标准和集体协议基础上规定本协议的个性化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6)通过社会对话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合作协议。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一)公民权利保障

34、(二)国家责任和政府角色(三)社会伙伴参与(四)公平与效率结合(五)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六)国际协调发展第四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一) 劳动法律关系的定义劳动法律关系即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劳动关系当事人即享有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1)当期性。(2)权利和义务的相应性。(3)社会法属性。(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三个要素之间具有互相依赖的内在联系。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即依法享有权利和具有承担义务能力的人,在具体情况下称当事人,重要指用人单位和职工。2劳动法律关系

35、的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互相相应性。(2)劳动关系法律内容具有潜在性。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三)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即特定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形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律关系变更即改变原当事人之间既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即在原法律关系主体不改变的条件下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修改和补充。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现存劳动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解除是提前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需要经

36、双方协商批准,或在法定条件出现后由单方提出提前消灭该劳动法律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依据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一)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定义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即由社会保障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保障关系。经社会保障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保障关系当事人既享有法定权利又承担法定义务。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点:(1)立法原则差异。(2)权利和义务在一定条件下脱节。(3)社会法属性。(4)延期履行。(二)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构成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由三部分构成:主体、内容和客体。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主体涉及:(1)保障人。(2)参保人

37、。(3)受益人。(4)社会保障基金的受托人。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内容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如下特点:(1)不同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相应性,有时会出现分离状态;(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甚至复杂。3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客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客体,是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资金、物和服务行为。(三)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依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形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引起一个具体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改变。社会保

38、障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现存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解除和终止。2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法律依据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发生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可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法律行为是当事人故意识进行的各种活动。第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科学第一节 法律科学一、法律科学及其相对性法律的科学价值则在于:(1)引导人们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2)基于公平、合理原则规范人的意图和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和不得做什么;(3)通过结构严谨的法律规范来预测人们的行为、法官的判决,以及追究责任,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39、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属于社会法范畴(一)三元法律结构一元法律结构,即公法上的权力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的法律结构。二元法律结构,即区分公法与私法的法律结构,如民法与刑法分离。三元法律结构,即在公法和私法之间存在社会法的法律结构。社会法被称为第三法域。(二)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发生在公法领域和私法领域之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法的重要特性:(1)调整对象是群体或集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前者泛指一类人,后者指由特定单位构成的集体;(2)法律宗旨是维护社会群体利益和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如城市人和农村人;(3)基本原则是维护公平、和谐的社会关系,消除社会歧视,发明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4)运营机制涉

40、及通过协议和协议方式进行的结社、自治、对话与合作。(三)劳动法与社会法劳动者是社会中的核心群体。社会法的重要原则和运营模式需要通过劳动法来体现。劳动法与工会法、社会保障法、行政法和民法等具有并列和交叉关系,对它们的异同可以作如下比较;(1)劳动法与工会法的立法宗旨都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个是标准保护,一个是组织保护,在调整对象上劳动法大于工会法,后者只保护其会员的合法权益;两者都强调劳工标准但功能不同,劳动法的功能是制定劳工标准,工会法的功能是维护劳工标准的实行和争取新劳工标准;两者都涉及集体协商,劳动法规定集体协商机制,工会法是集体协商的组织者。(2)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宗旨同是保护

41、劳动者,前者保护劳动者的就业权,后者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权。(3)劳动法与行政法相关,行政法规范劳动执法机构、职责和程序。(4)劳动法与民法保护不同的法律主体,而不同的法律主体也许是同一个自然人;劳动协议与民事协议的标的不同,但订立协议的某些原则和程序却相似;民事协议相对完善,劳动协议是不完善的协议。(5)劳动法与公司法都涉及员工权益,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涉及员工),公司法通过建立员工参与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员工的基本权益。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是社会工程建设一个宏大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的社会工程需要以下条件;(1)健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2)政府介人并具有合

42、适的角色,如制定规划和实行计划;(3)统一的财政支持;(4)统一规划,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覆盖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计划的操作和服务电子系统;(5)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第二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的定义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条文表述出来,即条、款、项。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由假定、解决、制裁三个要素构成,在任何一个法律规范中三者均缺一不可。(一)假定假定,即合用法律规范的条件和情况。(二)解决解决,即行为规则自身,涉及义务性行为规则、授权性行为规则和严禁性行为规则。(三)制裁制裁,指对违反法律规范行为的限制和处罚,也称追究法律

43、责任。追究法律责任的制裁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法律有明文规定;二是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三是由国家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作出决定,由国家司法机关执行。违反劳动法律的制裁措施涉及追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三、法律责任(一)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即依据法律规定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的法律后果。(二)法律责任的类型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涉及如下类型:1补偿责任。2行政责任。3刑事责任,(三)法律责任的构成不是所有违法行为都能追究法律责任,构成法律责任的六个要素涉及:负责人、违法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无过错规定。前五个要素必须同时具有。1负责人。2违法行为。3损害后果。4因果关系。

44、5主观过错。6无过错规定。四、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合用(一)定义法律合用,即运用法律规范协调和解决具体社会关系问题的专门活动。法律合用作为一种专门活动规定做到“准确适本地依法办事”。法律合用品有如下特性:(1)合用于特殊的主体。(2)专业权威性。(3)国家强制性。(4)程序性。(5)法律文书。(二)法律效力法律效力是法律合用的前提,指法律规范在空间、时间、人的合用范围,即法律约束力的有效性。1法律合用的地区范围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合用空间都是国家领土,涉及悬挂一国国旗的领域。劳动力国际流动趋势日益突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原则如下:(1)以服从雇主注册地国家劳动法律为主。(2)通过国际公约、多

45、边协议和双边协议规定合作与协调的原则与措施。2法律合用的时间范围法律合用时间从法律规定的生效时间开始,在法律颁布时公布;法律合用的终止其常见方式是新法取代旧法,在颁布新法律时声明原法律失效,或由立法机构定期公布法律失效的清理名单。3法律对人的合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司、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合用本法。这里排除了没有劳动关系的自雇人,如农民。第三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一、立法概述(一)立法权当立法机关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时,便将一些立法职能授予政府进行行政立法,即颁布执行国家法律的行政法规。近几十年来,美国国会已经将立法权力越来越广泛地授予了美国

46、总统和各种行政管理机关。后者制定的法律通常被称为法令和条例。(二)中国国家机构与立法中国国家机构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和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即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国家检察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法权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三)立法技术国家立法技术有两类:硬法和软法。法律的制定需要依宪法规定进行,涉及下列程序:法律议案提出、法律草案讨论、法律议案通过、法律颁布,最后以最高首长令的形式颁布。二、法律渊源法律渊源即法的存在形式,涉及国际渊源和国内渊源。(一)国际渊源国际渊源来自国际组织公约、建议书和国家间的双边、多边国际协议,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公约。国家间双边协议指两国之间的协议。国家间多边协议指多国之间的协议。(二)国内渊源国内渊源以国家立法为主,分硬法和软法。国家立法涉及认可法和制定法。硬法,即由国家权力(立法)机关依法律制定程序制定的宪法、法典(如劳动法、保险法)、单行法(如养老保险法)。由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如条例);由中央行政机关的部委为执行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制定的行政规章(如部颁规章);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法令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软法,即权威部门的法律解释等。(三)特殊的国际渊源欧盟委员会颁布的法律是国际立法的特殊一例,即合作性法令和命令性法令。命令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