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中国训练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学问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高校、中庸;五 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2、西周形成“ 学在官府” ,“ 官守学业” 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 明人伦”为训练宗旨,培育治术人才;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闻名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讨论与咨议相结合;其学就弟子职是中国训练史上第一个同学守就;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5、中国近代的留学训练始于1872 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6、1877 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2、,各教派联合组成了 “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 最重要” 原就; 1890 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办了其次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训练作为入侵工具的重点;这次大会将 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改组为“ 中华训练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心官学(
3、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 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 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间隙时间,使子弟入学;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训练思想: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墨家的训练内容以“ 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学问的学
4、习及规律思维才能的培育, 仍留意有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训练,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训练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道家没有书本教材, 以自然之道为训练内容,守“ 柔” ,推崇人性自然论;要求人们听凭自然, 主见贵“ 无” 、知“ 常”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强调严刑峻法, 从根本上确定法治的作用而忽视训练的作用;9、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太学“ 养士” ,改革选士制度;其次,兴教化,正万民;第三,“ 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
5、下,对于巩固统一、进展训练事业、培育与选拔国家急需人才具有肯定的进步意义;人为的训练将人性中善的要素转变为善;)二、名词说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训练作用:通过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由三公举荐入学, 其设置、招生、 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训练进展史特殊是专科训练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第一, 它打破儒学独尊的训练传统,以诗、赋、书画为训练内容是训练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特地学校,为后代专科训练的进展供应珍贵
6、体会;2、三舍法: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 熙宁兴学” )制定的太同学升级与出仕的制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 三舍法” ;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 三舍升补法” ;“ 升补法” 的基本原就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果与公试、 舍试成果并重, 有利于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 位置;3、八股文:明清两代特地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 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需以程 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 破题” 、“ 承题” 、“ 起讲”
7、 、“ 入手” 、“ 起股” 、“ 中股” 、“ 后股” 、“ 束股” 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 相比偶的文字;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4、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特地论述训练教学问题的训练专 著;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训练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训练的详细实施,偏 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学记的训练思想主要表达在:总结出教学相长、尊师重 道、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学习与休息兼顾)、豫时孙摩(预防不良倾向产 生;善于抓住适当时机
8、准时施教;循序渐进;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 用)、启示诱导(充分调动同学学习和摸索的积极性)、长善救失(坚持正面训练,重视因 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等等训练教学 原就,提出了问答、讲解、练习、类比等教学方法;5、三纲领、八条目:高校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训练的纲领和程 序;“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儒家对高校训练目的和为学做人 目标的纲领性表达,“ 明明德” 、“ 亲民” 、“ 止于至善” 就被称之为“ 三纲领” ;为实现 三纲领,高校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详细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
9、正心、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观念熟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 建立(正心,诚心)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育(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训练体系;6、朱子读书法:南宋闻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聚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 朱子读书法” 六条,即循 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 六条” 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规律,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 循序渐进” 包含有读书的“ 量力性原就” ,
10、“ 熟读精思” 包括有读书的“ 巩固性”原就, “ 虚心涵泳” 包含有读书的“ 客观性” 原就,“ 切己体察” 包含有读书的“ 结合实际”原就,“ 着紧用力” 包含有读书的“ 积极性” 原就,“ 居敬持志” 包含有读书的“ 目的性”原就;可以说“ 朱子读书法” 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就的萌芽和因素;7、京师同文馆:1861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 1862 年正式开学;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 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在中国近代训练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产生;京师同文馆开头是最先进的英文馆
11、,后间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1902 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高校堂;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特地培育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 西文” 和“ 西艺” ;采纳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8、生活训练论:“ 生活训练” 论,是陶行知训练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训练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制造性的,又是不断进展前进的训练理论;“ 生活训练” 论有以下三大主见:“ 生活即训练”- “ 生活训练” 论的核心;生活是训练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
12、训练;“ 社会即学校”- “ 生活训练” 论的另一个重要主见;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独的学校;“ 教学做合一”- “ 生活训练” 论的教学 理论;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陶行知其它训练思想:论普及训练:主见普及训练应当从劳累大众的生活实际动身;论民主训练:认为民主训练应当是民有、民治、民享的训练;论儿童训练:认为训练不能创 造儿童,训练的任务是帮忙儿童生长;第一要真正明白儿童;其次,要敬重儿童的人权,认 识和重视儿童的制造力;第三,要解放儿童;在培育儿童过程中,要因材施教;)9、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的促使和学术资料源流的不 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
13、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 诸子百家” ;10、察举: 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由地方官依据肯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终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果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的选官取士制度;即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依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11、六艺:夏、商、西周时期训练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亲密协作,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就、道德
14、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就,具有强制性;乐就陶冶人的感情, 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表达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进展早期的辉煌;三、简答题:1、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治理和训练教学上的特点;答: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训练思潮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进展,为此显现了一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训练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院;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保藏和校对、教学与讨论合为一体,是相对名师归纳总结 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讨论和训练机构;在宋元
15、明清诸朝, 书院逐步进展成为官学之第 4 页,共 1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外最主要的综合性训练讨论组织形式;书院训练的存在,补偿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讨论领域的空白;书院在组织治理上有以下特点:机构简洁,治理人员少,同学也参与治理;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支配,重平常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的 特色;书院在训练教学上有以下特点:既是训练教学组织,又是学术讨论机构;答应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留意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纳问难论辩式,留意启示学 生思维,培育同学学习爱好与学习才能;师
16、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与汉代太学的区分:a、培育目标不同;书院办学的目标是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学就 是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的;b、自由讲学;每一学派大师主持的书院往往是该学派的学术讨论和训练活动基地;c、同学可以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的限制;d、教学以自学、独立讨论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e、提倡学术争论和学派沟通,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组织;2、述评张之洞“ 中体西用” 的训练思想;答:张之洞是我国清末闻名的洋务派训练家,他的基本训练思想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所谓“ 中学” 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
17、道;在为体的中学中,他基本的主见,在于“ 明纲” ;为了明纲,他特殊强调读经的重要意 义;读经的目的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同学的思想训练;所谓“ 西学” ,张之洞归纳为 “ 西政”和“ 西艺”两方面, 并认为 “ 西政之刑狱, 立法最善; ” 关于“ 中学”和“ 西学” 的关系,他强调“ 中学” 是根本,“ 西学” 是末节,“ 中学” 为主,“ 西学” 是从;只有在通 “ 中学”的基础上, 才能学 “ 西学”;讲“ 西学”,必先通 “ 中学”;而要存 “ 中学”,又不得不讲“ 西学” ;“ 中体西用” 的思想,在当时有促进改革的一面,也有阻碍训练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前进 的一面;从哲学和方
18、法论角度来看,“ 中体西用” 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第一,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对训练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训练领域的各个 方面; “ 中体西用” 思想,始终支配着晚清训练;在“ 中体西用” 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名师归纳总结 展近代学校训练, 改革了传统训练只重儒学的训练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学问,进展了中国第 5 页,共 1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近代科学技术训练,培育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训练的进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 中体西用”仍坚持保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
19、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进展;第三, 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 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严复对 “ 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白这一问题; “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 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就两立, 合之两亡; ” ;“ 中体西用” 是“ 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错误实质;3、简述颜之推的家庭训练思想;答: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著有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善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是士大夫家庭训练的杰出代表;其家庭训练主要训练思想有:(1)、家庭训练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甚至从胎教开头;(2)、家庭训练的关键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行为和训练方法对子女的成
20、长影响很大;(3)、对子女不行“ 无教而有爱” ,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为了训练好孩子,训督乃至体罚是需要的;(4)、留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环境影响包括四周环境和长辈的风范;(5)、留意家庭训练中对子女技艺的训练;指出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负有重要的责任;(6)、最终仍提出要训练子女有远大志向,要勤奋努力;4、简述蔡元培的训练思想;答: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训练总长,辛亥革命时期训练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训练思想和理论, 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训练的进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中国训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其训练思想主要表达在:(1)、论“ 五育” 并举的训练方针:1912 年,蔡元培发表对于
21、训练方针之看法,提出了军国民训练、实利主义训练、 公民道德训练、 世界观训练和美感训练五育并举的训练 方针;关于一般训练的宗旨,他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进展共和的精神;认为健全的人格 必需德、智、体、美和谐进展;(2)、以“ 思想自由原就” 、“ 兼容并包主义” 为改革方针,对北京高校进行全面改 革;(3)、认为训练应当独立,提出训练独立于政党与教会之外的主见;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4)、提倡“ 尚自然” 、“ 展个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5、训练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缘由;训练起源
22、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进展的需要;原始社会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训练、生活习俗训练、原始宗教训练、原始艺术训练、 体格和军事训练等;原始社会的训练处于自然形状,没有特地的组织形式,没有阶级性, 没有从生产劳动和“ 原始礼仪”中分别出来, 没有文字与书本, 主要是通过语言、 口耳相传和行动仿照进行的;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显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特地人员进行治理;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学问和自然学问的积存制造了有利的条
23、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6、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夏代是奴隶社会训练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进展,至西周就达到鼎盛阶段;奴隶社会的经济、 政治条件, 打算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别独立, 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 学在官府”;老师都由官吏兼任,亦即“ 官师合一”;西周已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学校和高校两级;西周国学的训练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7、汉代太学的特点;公元前 136 年,汉武帝废止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这是中国历史上“ 独尊儒
24、术” 的标志;公元前124 年,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太学的产生;博士,即是太学的老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同学;太学训练的基本特点:a、为国家培育“ 经明行修” 的官吏;“ 经明行修” 是对官吏才能和道德的要求;即必须通晓一种或两种经书,并具备“ 三纲五常” 的德行;“ 三纲” 的内涵是“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观念;b、御定统一的教材;儒家经典“ 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材;- 诗、书、 礼、易、春秋c、传经必需遵守“ 师法” 和“ 家法” ;d、建立的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首创一岁一试的制度;“ 设科射
25、策” ,分甲科、乙科 两种程度命题,进行抽签考试,按成果等第,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8、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的特点;唐承隋制,儒学训练仍分立为“ 三学” ,即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统由国子监管辖;它们的训练目标都是培育“ 经明行修” 的官吏;“ 三学” 与汉代太学的不同点是:a、强化了学校的等级性;三品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五品以上的子弟入太学,七品以 上的子弟及民间“ 俊秀” 入四门学;b、制定了较完备的教学方案;将儒家经典分大经、中经、小经三类,分别规定了学习 年限;c、增加了考试类
26、别;除岁试外,有旬试、毕业试;d、建立了休假制度,即旬假、田假、授衣假;e、出仕要经过科举考试,一般不能直接授官;唐代专科学校附属于官署,由官署的行政长官直接领导监督,具有以下办学特点:a、将行政职能、科学讨论和培育人才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脱离详细的业务实践,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b、能快速地反映本官署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准时地培育、输送人才;c、学校的水平和成效,随该官署行政长官的文化素养、科技水平而变化,所以兴衰无 常;9、宋元明清中心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宋元明清时期中心官学进展的特点:a、加强了训练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位置和作用;宋代先后兴起三次闻名的“ 兴学”活动,大大提高太学的
27、教学质量和太学的位置;b、训练世俗化进程加快,训练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步放宽;c、学校类型多样化,如宋代创设了武学和画学,元代有回回国子学,明代有四译馆,清代有俄罗斯学堂;d、教学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除四书外,五经增至十三经;e、对同学的思想掌握不断加强,各种戒规严格掌握了同学的思想、言论、结社的自由;宋元明清时期地方官学进展的特点:a、加强了地方训练的治理,建立了特地的行政机构治理地方官学;b、加强了对老师的治理,老师的录用升迁需经过肯定的考核;c、学校经费比较固定,以学田充经费;d、学校分布地区更加广泛,开头重视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训练;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8、8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e、明清地方官学和科举制度合二为一,学校逐步沦为科举的附庸;10、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缘由及其意义;a、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学在官府” 的 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的局面;b、宫里的司礼、司乐把原先秘藏在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民间,这就显现 了“ 学术文化下移” 的趋势;c、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进展,孔子起到了开创道路的作用;私学的显现,是中国古代训练进展史上的一次飞跃;11、怎样评判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训练;1862
29、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产生;到 19 世纪末,新式学堂仍属于开创时期,其特点是:学校尚无完备的训练方案、更无完备的学制;重视西 文、西艺学习,忽视引进西方的政治及科学训练;师资设备缺乏,难达成现代学校的目标;受旧训练影响,仍未脱离封建“ 治术” 训练的窠臼;派遣军事学校优等生出国学习,开创了 留学训练的先河;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利用不公平条约,猎取了在华办学进行训练渗透的特权;早期 的教会训练主要是为了传教,培育一批中国人为传教助手,从而扩展其教会势力;后期教会 训练利用训练作为入侵工具进行赤裸裸的文化入侵,培植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其殖民地;12、试析中国近代壬
30、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 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 一个学制,因种种缘由,没有实行;癸卯学制: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该学制以“ 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训练宗旨,内容比壬寅学制详备;癸卯学制 是中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转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问题在于该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 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 非中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31、;壬子癸丑学制:1912 年,在训练部召开的中心训练会议上,议决重订学制,拟订了新的学校系统,并予以公布,史称“ 壬子学制” ;到1913 年,训练部又间续公布了各种学校名师归纳总结 规程、课程标准等, 其内容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充,后人将两者合称为 “ 壬子癸丑学制”;第 9 页,共 1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该学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训练与儿童身心进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但对训练与国情、 训练与社会经济进展、1922 年,民国训练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同年公布实施;史称“ 壬戌学制” ,又称“ 新 学制”;新学制留
32、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国情、经济进展需要、儿童身心进展规律及人民生 活水平之间的关系;详细实行弹性学制;增加职业训练系统;缩短学校、高校年限,延长中 学年限;采纳学分制、选科制、优异同学越级升学等措施,照料同学在才能、个性等方面的 差异;13、试比较孟子、荀子的训练思想;a、关于人性与训练作用: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的“ 良知” 、“ 良能” ,提出“ 性善 论” ;荀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提出“ 性恶论” ;孟子认为训练的作用在于进展本性,荀子认为训练的作用在于转变本性,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训练的可能性,德观念和实施封建训练的必要
33、性;荀子就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b、关于训练目的和训练内容:孟子认为训练目的是“ 明人伦” ,打算了训练内容是以孝悌为主的道德训练;荀子认为训练目的是培育各种治术人才,训练内容就是 诗、书、礼、乐、春秋等;c、关于教学的主见:孟子主见“ 内发” ,荀子主见“ 外求” ;孟子强调“ 思” ,荀子 重视“ 学” ;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 存养” 、“ 内省” 、“ 得意” 的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 闻、见、知、行” 等环节;14、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a、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转变养士、用士的基本
34、目的;从其主办者和 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b、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进展演化而成的训练机构,它保持了充分敬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表达出私学的性质;(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 府;具有以下特点:a、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 不治而谈论” ,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涵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b、待遇优厚,包括赐予“ 不治而谈论” 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35、;历史意义:a、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进展;b、显示了中国古代学问分子的独立性和制造精神;c、稷下学宫制造了一个杰出的训练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学术自由 集讲学、著述、 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和勉励争鸣的办学方针,敬重优待学问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胜利之处;d、留给后人的摸索:稷下学宫敬重贤士,敬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训练的胜利却 未带来齐国政治的胜利;15、简述韩愈的训练思想;韩愈是唐代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训练家;他的训练思想表达在:(1)、最突出点就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a、老师的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传授
36、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六艺经 传与古文,解决同学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项基本任务;b、提出以“ 道” 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c、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2)、关于识别与培育人才:他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要求统治者疼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用识马的道理说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为了培养人才,满意封建国家的需要,他要求整顿国学;(3)、关于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业的熟知在于勤奋,仍提出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熟知,并主见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16、试比较朱熹、王守仁的主要训练思想;朱熹的主要训练
37、思想:(1)、关于训练目的与训练作用:朱熹主见学校训练的目的在于“ 明人伦” ,以造就 封建社会的所谓 “ 圣人” ; 他的训练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动身论述的;他认为训练 的作用在于“ 变化气质” ,“ 明明德” ,以实现“ 明天理,灭人欲” 的根本任务;(2)、论“ 学校” 与“ 高校” 的训练内容:朱熹把学校训练和高校训练看做是统一的 训练过程中相互连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学校阶段的任务是“ 教事” ,高校阶段的任务是“ 教 理” ,留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进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训练阶段的划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38、 - - - - - ( 3)、训练原就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 居敬穷理”、“ 学思力行”、“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等;王守仁的主要训练思想:(1)、关于训练作用的思想:王守仁非常重视训练对人的进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 了“ 学以去其昏蔽” 的思想,认为训练作用是“ 明其心” ;(2)、关于儿童训练思想:他非常重视儿童训练,从“ 致良知” 的要求动身,认为儿 童时期“ 良知” 储存最多,受蒙蔽最少,训练应从儿童时期抓起;训练要留意儿童的年龄特 点;儿童训练必需顺应儿童的性情,其训练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训练要“ 随人分限所及” ,量力施教;二者的异同点:(1)、王守仁
39、和朱熹一样,都认为“ 理” 是存在的,都把“ 理” 作为宇宙的本体,把“ 理” 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训练的依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 理在心外” 、“ 性即 理” ;而王守仁就认为“ 理在本心” ,“ 心即理” ,在内不在外;(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需穷理,穷理必需读书;而王守仁 就认为经书是“ 常道” ,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 求 其本心” 者均可作为训练内容;17、明末清初进步训练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批判理学训练理论;其次,主见培育经世致用的有用人才;第三,提倡“ 实学” ,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第四,提倡“ 主动” 、“
40、习行” 的教学方法;第五,提出了初步的民主主义训练主见;18、王夫之、颜元训练思想的特色;王夫之的训练思想:(1)、关于训练作用的思想:训练是治国之本;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提出了人性 “ 日生日成”的闻名论断,训练在人性形成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他主见“ 天理” 即在“ 人欲” 之中,二者是统一的,主 张节欲而反对灭欲;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知行观和训练过程:他主见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强调不能离行以 为知,要在行上取得知,要
41、在行上检验知;(4)、学思结合的训练思想:认为学与思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依靠的;( 5)、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提出了 “ 立志”、“ 有序和不息相结合”、“ 因材施教”、“ 自勉与得意” 等方法;(6)、论老师:老师应当喜爱训练事业,孜孜不倦,坚持不懈;老师的责任在于向学生传授学问,讲明道理,要求老师具有丰富、正确的学问;重视老师的道德行为在训练活动中对同学所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颜元的训练思想:(1)、对理学训练的批判:揭露传统训练严峻脱离实际;批驳传统训练的义利对立观;抨击八股取士制度;概括起来说,他认为理学有毁坏人才、灭亡圣学、败坏社会风气三大祸害;(2)、关于训练作用:强调人才主要依
42、靠学校训练培育;去掉隐藏习染,复原人的善 性,正是训练应起的作用;(3)、关于训练目的和训练内容: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育有实才实德的人,为此,他 主见以“ 三事、六府、三物” 作为“ 实学” 的训练内容,其核心是“ 礼、乐、兵、农” ;(4)、关于教学方法:他强调“ 主动” 、“ 习行” ,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 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5)、论劳动训练:重视农业学问的传授,留意在劳动中培育人才;19、龚自珍、魏源训练思想的特色;(1)、主见“ 经世致用” ,揭露和批判封建衰世政治和训练存在的种种弊端,把改革训练作为实现他们变法改制政治主见的重要手段;强调学和治统一,养和用结合, 训练应从实
43、际动身,人才必需德才兼备;(2)、提倡学习“ 西学” ,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主见;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 和军备等特长来抵制外来入侵;20、维新派康、梁、严训练思想的特色;(1)、论训练作用、目的:重视训练作用,认为训练兴衰维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提倡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培育经世致用的人才;(2)、主见废止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训练制度,以 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重视学龄前训练,主见为孩子办新式学校,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合乎儿童年龄 特点
44、,同时涵盖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训练;(4)、要求解放妇女,主见男女训练公平,提倡妇女训练;(5)、设立师范学堂,进展师范训练,培育急需师资;(6)、提倡“ 西学”,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为“ 以治西学为当务之急”;21、简述李大钊、杨贤江、徐特立的训练思想;李大钊的主要训练思想:(1)、论训练的本质及训练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他认为包括训练在内的上层建筑,必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变动;训练是一种工具,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社会完全改造不能只靠训练,强调精神改造与物质改造结合起来,确定了训练在社会改造过程中的作用;(2)、提倡真正的劳累大众的训练,认为训练必需为提高工农大众的阶级觉悟和战役 才能服务;(3)、论青年训练:要求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诲青年要有顽强的意志,训练青年到工农中去,走学问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杨贤江的主要训练思想:(1)、批判超政治的训练观,科学阐述训练的本质:“ 训练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 观念形状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阶段为基础的” ;(2)、训练与经济、政治关系:训练以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随经济进展而变化;同时, 训练对经济基础具有影响和促进作用;又积极影响政治;徐特立的主要训练思想:训练一方面为政治所打算,另一方面训练(1)、论训练作用和培育目标:训练的作用是按肯定的社会形式,培育肯定的人格,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