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册复习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论题1:浅析窦娥的节烈与孝道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作品,向来被人称颂为“揭露社会的不公平”“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的政治”的典范之作。剧中的窦娥是一个乖巧、善良、纯真的女性,她集中国传统女性的特性与强烈的反抗意识于一身,细析之是颇有意味的。(一)窦娥是孝顺的典范也是“孝”的牺牲品窦娥年纪尚轻便遭受了丧母、离父、丧偶等等接踵而来的沉痛打击,然而她一心想的却是怎样“尽孝”,“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当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威逼要与婆媳两人同时结婚而向窦娥哭诉时,窦娥的一番“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
2、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的冷嘲热讽,也是从为蔡婆婆着想的角度出发,更是从“孝”出发,希望蔡婆婆不要因一时的糊涂而毁了自己。“我替你到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她劝阻婆婆再嫁时,是出于对蔡婆婆的关心,也是出于孝的立场。在昏官的严刑拷打之下,窦娥并没屈服,然而,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马上愿意“招供”:“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她宁愿自己死也要保护婆婆,表现她性格中“至孝”的一面。在压往刑场的路上她还是处处为婆婆着想,为了不让婆婆见到她而伤心,她请求绕道而走。即使在冤案得以平反后,她想的还是年迈且无依无靠的婆婆:“爹爹,俺婆婆年纪高,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
3、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她这种孝顺的品格令人动容,难怪连其父也感慨道:“好孝顺的儿也”。孝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然而盲目的孝顺也是人生的一种悲哀。作为封建道德观念重要内容的“孝”,剥夺了妇女同男人平等的权利。在不孝为之“十恶不赦”的封建社会,饱受孝妇观念禁锢与毒害的窦娥难免成为“孝”的礼教的牺牲品。执着的她即使化为鬼魂也没有从封建式的“孝”的麻药中清醒过来。从窦娥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封建的礼教从肉体到灵魂的对人的毒害。(二)窦娥身上具备执着的“贞节”观与无力的反抗精神窦娥身上套着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愚昧枷锁,从小接受的封建道德教育使窦娥形成了以“守节”为荣以“失节”为耻的
4、封建伦理观念,“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在张驴儿父子的苦苦相逼之下,在危及自己的“贞节”的危机之下,窦娥开始反抗。面对张驴儿的戏弄与逼婚,她严肃拒绝,发怒地将他推倒在地。当张驴儿诬陷她害死他父亲且以此威逼要她答应做他老婆时,窦娥毫不示弱:“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与你见官去来。”,她宁愿见官也不“私休”,为的都是要守护自己的“贞节”。在公堂上即使被打得“肉都飞,血淋漓”、死去活来,还是坚决回答:“委实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当她被屈打成招时更发出了“我做了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二折黄钟尾)的强烈申冤复仇的愿望。然而,窦娥的反抗是无力的,因为她看不到造成她自身悲剧的“罪
5、魁祸首”封建伦理道德,而把矛头指向天地与前世今生的宿命。在滚绣球中她控诉天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伸撑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怎可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淋淋。”在她认为:主宰一切的“天地”也是不分好歹的。无处诉说的怨情也只好通过三桩誓愿来昭示。可悲的是窦娥的反抗丝毫无损统治者的奢侈与昏庸,三桩誓愿中的后两桩六月飞霜与楚州抗旱三年,受害的也只是与窦娥处在同一低微地位的广大百姓。(三)忍耐与顺从构成窦娥性格悲剧的又一面窦娥的性格也具有矛盾的一面,她
6、虽然作过无力的反抗,但她性格中更多的是忍耐与顺从。面对自己的种种不幸,她认为自己是命该如此:“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对不幸她是抱着忍耐再忍耐、逆来顺受的态度的,她不但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中毫无觉醒,反而以始终格守“贞节”与“孝妇”自诩。以“前世注定”与“命运安排”不断慰籍自己的心灵。于是,不为今世为来世成为她忍耐与顺从的原动力,也是由于这种忍耐与顺从将她慢慢推向死亡。窦娥形象中这一性格的软弱一面不能不令后人深思。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性格是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无不使读者读后有所深思。论题2: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意义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
7、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与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与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
8、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与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世事的荒谬乖错,可见一斑。在这里,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关汉卿对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喜剧已包涵着悲剧意蕴。至于他的悲剧创作,更是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笔下,窦娥冤中
9、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与典型意义的。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与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与天瘦。”然而,
10、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岂料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冤。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
11、。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与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
12、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借张老头暴死事件作为霸占窦娥的筹码时,她相信官府不会容许这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的胡作非为,所以,她要与张驴儿“官了”,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桃杌残民以逞,滥用酷刑,将无辜的窦娥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与
13、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她的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的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窦娥本来不想与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与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关汉卿写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
14、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很明显,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剧本的第四折写窦娥的三桩誓愿相断应验。耐人寻味的是,窦娥的冤案,最终却是由她的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出来平反。窦天章当然不属贪官墨吏,可是,窦娥的冤魂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书案前“弄灯”、“翻文卷”,好不容易才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一细节表明,即便是奉命“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窦天章,要不是窦娥鬼魂的再三警示,他也会糊里糊涂地将一份冤狱案卷,“压在底下”,不予
15、追究。最后,冤狱总算平反了,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特殊关系。换言之,窦娥得还清白,靠的是父亲手中的权力。这样的处理,固然反映出关汉卿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但也体现出他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对元代吏治沉重的疑虑。因此,窦娥冤的结局,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窦娥冤的故事框架,与汉代以来一直流传民间的“东海孝妇”故事颇为相似,但剧本反映的时代生活与人物遭遇,却以元代冤狱繁多的社会现实为依据。至于关汉卿的其他悲剧作品,也与窦娥冤一样,取材于前代的故事传说,而在飘荡着的历史烟尘中,融汇了剧作家对当代现实与人生的痛切感受,均具批判社会的价值与震撼人
16、心的力度。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2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3浅谈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西厢记中的张生是一个世俗化的书生,性格有些卑劣,却又有高才,正符合一般市井之人心中的理想,套用现代人的说法,即泡妞水平一等一,科举及第不含糊。何以见得?待下面一一道来。初见莺莺时,“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这句话一出口,便似乎看到一个以青楼为家的嘴脸,试看前面所说,“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莫非所谓的“颠不剌的见了万千”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么?显然不是这样。也便可知,张生本人应该是很风流的,且其行为也比较下作,见面便与与尚道:“休说那模样儿,只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白镒之金。”与
17、尚疑问那么远,还穿着长裙,怎么可能看到,张生却自得地说:“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只这脚踪儿将心事传。”如果不是花坛老手,何以得知?而在一开始这样描写,想必必是为了迎合观众的乐趣。历来“才子佳人”爱情故事,“才子”不风流,怎么叫“才子”呢?于是,这样的“风流”在后面越演越烈,拿莺莺与老与尚调侃:“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意思是莺莺打扮的那么艳,莫不是勾搭上你这个老与尚了?有读书之人调侃这样的说的吗?真是十分的“豪放”!再看后面张生见莺莺那家将做道场以祭奠莺莺其夫崔相国,届时崔莺莺也将出现,便哭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小姐(
18、指莺莺,作者按)本是一女子,尚然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望与尚慈悲为本,小生亦备钱五千,怎生带的一分斋,追荐俺父母咱!”说的真是令人感动,可这话一毕,便唱“人间天上,看莺莺强如做道场。软玉温香,休道是相亲傍,若能够汤他一汤,倒与人消灾障。”这是什么话!不尊重生者也罢,对于生他养他的死者,勉强做了道场,却也存了如此龌龊的心思,真是足风流!这种风流还表现在对红娘的态度上,第一次与红娘见过,便充分地介绍自我,特别重点说自己未婚,欲借此结识莺莺,尔后更是极尽拉拢红娘之能事,老夫人赖婚后,为了能与莺莺私通,对于红娘那是一哭述二下跪,借着救过崔家上下一命暗示红
19、娘,让其为自己说话,也正式靠着如此,才能得以与莺莺私通,造成木已成舟的既定结局。而后崔母找红娘训话,红娘那番义正言辞,不过是给了崔母一个下的台阶而已,既然莺莺已与张生行了鱼水之欢,崔母还能有什么办法!依次可见张生不愧为风流大家,深得先斩后奏之精髓。再说此后的长亭送别,你侬我侬,自别两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那里为我愁,我这里因他瘦”,好些缠绵悱恻之思念,却是在演绎这段风流。一旦爱上某美貌女子,若无一番相思,怎么算的上风流之事?古人在抒发爱情时,特别善于用相思这个主题,爱情是否缠绵悱恻,就看是否会相思来相思去,越是相思地刻苦,越是能体现出风流之意。整个西厢记,前半段是未得莺莺
20、的相思,后半段是暂离的相思,真正两人聚在一起的日子,竟是几次偷偷地约会!因而以相思,来加强张生的风流性情,确实为佳!依此分析,张生的性格主要便是风流一词,先是风流得有些下流,而后的相思是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风流,有渐入佳境之感。最后的第五本,郑恒出现,张生用计使其自杀,却又显得卑劣了些,无毒不丈夫,果真如此!若对张生此人性格进行比较准确的叙述,就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王实甫做此剧所期望的受众。依据作品来分析,显然王实甫要把张生塑造成一个很合市井之人的胃口的形象,所以必须要俗,只有俗才能引起共鸣。然后又不能写的太不堪,于是要有风流俊俏的脸蛋、登科及第的才学,说下,要能勾引得美貌女子;说上,要能
21、随随便便捧个状元归,这样爱情事业双丰收!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4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是古代小说戏曲的主要题材。请用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关于这一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1、长恨歌传:唐人著名传奇小说之一。作者陈鸿。本篇有几个传本,文字各有异同,以载于文苑英华的较好,选入唐宋传奇集与唐人小说里。本篇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杨札相见的事情。故事情节与长恨歌一样,不过白居易采用的是诗歌的形式,作者采用的则是散文的形式,两者实相得而益彰。读了本篇可以明白故事的原委,更可以欣赏歌辞的深美。2、杨太真外传:宋代
22、传奇小说,分上下两篇。乐史撰。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作品写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玄宗宠爱异常。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后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杨太真,“钿合金钗寄将去”。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的回肠荡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也是这类题材的作品。3、惊鸿记: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是吴世美所作,内容主要是写唐明皇同梅妃、杨贵妃的故事。根据宋人小说梅妃传及多种关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传说加工而成。唐明皇好
23、色,宠爱梅妃。梅妃在宴席上得罪皇弟薛王,薛王与高力士杨国忠合谋献寿王妃杨玉环以夺其宠。杨妃得宠,梅妃被黜。安史之乱起,杨妃死于马嵬坡,梅妃几经乱离与唐皇相聚。后诸人于天界相会,得知彼此原是仙人,尽释前嫌。二、洪升的传奇长生殿与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两个不同结局的看法?梧桐雨描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欢离合,是一部宫廷爱情悲剧,共四折一楔子。梧桐雨的第四折,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满怀愁绪,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朝。他想到“无权柄”的苦恼,“孤寿限”的凄惶。他在梧桐树下盘桓,“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到如今,“空对井梧阴
24、,不见倾城貌”,一切美好的事物与时光,都成了追忆。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李隆基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这雨声紧一阵慢一阵,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淋漓尽致地烘托了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此剧中的“梧桐”是李杨爱情的见证,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梧桐这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李杨的爱情悲剧,从而是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至于长生殿,它的前后两部分是不一致的。前一部分写实,是爱情的悲剧
25、;后一部分是写幻,是鼓吹真情。一方面表现现实中的悲剧,委婉的讽刺、对乱臣贼子的咒骂、对主人公不幸的惋惜,合成一部兴亡之感的交响曲;另一方面表现唐明皇跟死后的杨贵妃在真与幻两个世界里发生情感交流,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着的感情与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这就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幻景化作了幻想中实现了美好的愿望,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在前半部分,安史之乱,杨贵妃自缢,这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已经完成了,如果就这样结束,则成了梧桐雨式的悲剧,只是留下了一份历史的遗憾;所以在后半部分,唐玄宗回到了长安,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神,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苦,于是派方士到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二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因此,可以说,从两剧的结局看,梧桐雨以悲剧结尾,长生殿以喜剧结尾,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