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新常态的思考与实践.doc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58093027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新常态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新常态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新常态的思考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新常态的思考与实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新常态的思考与实践李建华 沈治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也明确“要因地制宜,按照地理位置行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提倡多校协同、资源整合、九年一贯。”“九年一贯”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会成为实现教育规律需求和群众教育需求的“双赢”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教育资源整合、解决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办学水平,具有天然的优势。2019年9月,随着南京市河西新城区的发展,教育重新规划、学校布局调整

2、、教育资源整合,促使原来城效结合部的三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双闸中学、沙洲中学和双闸小学整合为莲花实验学校,这是南京河西新城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现有初中学生700多名、小学生800多名,来自全国19个省市,外来务工子女占80%,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因为随父母漂泊,如“候鸟”一般迁移,他们身上具有明显的文明、守纪、朴素、勤俭、吃苦等品质,相对而言,文化基础薄弱,家庭支撑较少,学习力不强,导致这些他们存在“三弱三缺”的的不足,即“阅读能力弱”、“数学学科弱”、“英语学科弱”,“缺爱”、“缺见识”、“缺自信”。他们在升学时,尽管有同城待遇等政策上的保证,但是因为没有固定的学区,依然

3、是中学“并不待见”的人,“难入学”现状依然存在。如今,三校整合以后,九年一贯制,中小一体化,家长无择校之困,教育少脱节之忧,中小直升,教育衔接,随之成为可能。探索中、小学衔接的教育规律,找准从小学到初中阶段过渡的教育“衔接区”,加速九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直通,既“瞻前”,又“顾后”,帮助起始年级学生完全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从而实现他们的可持续生长。一、文化先行,聚合“九年一贯”的学校内核当下背景下新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绝大部分是各地资源重组、学校整合的产物,旧的学校文化已被打破,新的学校文化尚未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的心无处安放,恋旧乃人之常情,时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

4、之感。眼前的围墙没了,心中的壁垒依旧,你、我、他的痕迹十分明显,在同一个校园内,依然能一眼能看出谁是谁。学校不能变“平”,“一贯”则无从谈起,重塑“九年一贯”的学校文化是首要之事。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原双闸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感受宁静而丰富的教育人生”,原沙洲中学办学理念是“融合教育”,原双闸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幸福教育”。三所学校所在的区域建邺区,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也是个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城区,提出了“群众满意,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的教育追求。三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着新区教育追求,有着惊人相似的基因,我们经过反复提炼,概括出了其中的核心因子就是“故事”与“温度”,明确提出了我们的核心办

5、学理念是“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我们的校训是“无痕、有品、致信”,我们的目标是“教师如莲、学生如花”,“较好的质量,鲜明的特色,优秀的队伍,让教师幸福而有品质的工作,让学生快乐而有尊严的学习,让学校成为师生最为向往的地方。”我们的使命是“五年内把学校建成南京市青奥校园(现代化示范学校)、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和园林校园。创造适切学生发展的教育,把学校建设成为较好质量、独具特色、人文现代、令人向往的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紧接着,我们在多次酝酿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出台了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行动纲领和SIS手册(校园识别系统手册),“纲领”立足“故事”和“温度”的视角,从

6、学校战略、学生、教师、师生关系、课程、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十四个方面回答了学校“要到哪里去”的问题,确立了学校文化再造框架,聚焦了教师的文化认同,让师生、家长明白,“不管我们来自何方,我们都知道去往何方”。为了尽快推到原由三所学校之间看不见的“柏林墙”,让学校“平”起来,我们重组了年级管理小组,重心下移,指挥靠前;借助区教研室的力量,大力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和赛课活动,打破教师之间的教研壁垒;发挥工会的力量,在活动中擦除“你、我、他”的痕迹;改变行政会风,推行“分享案例”和“桌面文化”,让大家敞开心扉,让管理走向透明;借助上级行政部门的力量,加大学校投入,改变学校环境,重塑教师的信心。所有这些,

7、吸引了注意力,增加了粘合力,凝聚了向心力。同时,我们积极与每一位教师沟通,征求每一位教师的意见,汇聚骨干教师的建议,从绩效方案等事关教师重大而切身利益的制度入手,通过“合并同类项”后,先求异,寻找不同;再找“最大公约数”,逐步趋同;最后“四舍五入”,达成相同。在整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初中部的新的教师绩效工资方案以100%高票通过。改变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坦诚,在“变化”的过程中,其实每一位老师在意的不是利益,而是自己是否被忽视。二、课程创新,把握中小衔接的“最优时段”九年一贯制为衔接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即跳出传统的“低、中、高年级”分段培养模式,将小学高年

8、级(五、六年级)与初中的起始年级(七年级)置于一个培养框架之中,并相应的开设校本课程,有针对性的衔接中小学学习与生活。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尝试为五、六年级的学生和小学刚毕业的“准初中生”开设针对性校本课程,以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转变他们的角色意识。1.面向五、六年级学生的“中学体验课程”所谓“中学体验课程”是指邀请中学部优秀教师,参照中学起始年级的相关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五、六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开设的学科知识拓展式的校本课程。这类课程的学时通常每学期3-5课时左右,主要以活动、实验、小讲座等课外学习、活动形式,渗透入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一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出于这两方面因

9、素的考量。第一,培养学习兴趣。“体验课”的趣味性强,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特别考虑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偏向于对事物感性认知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更多的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或者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憧憬中学的学习生活。例如:肉眼看不到的生物世界,借助显微镜,带领学生观察细胞的构成,认识微观的世界。舞台上的英语,以排练英语短剧的方式,将以往“听、读、写”的英语学习方式改为表演、对话。第二,渗透学科素养。“体验课”的内容严谨,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虽然在认知水平向贴近小学水平,但是其内容和教学目标却参照学科课程目标而设定,特别关注那些初中起始年级应该具备,但小学阶段未作要求

10、的能力或方法。例如:“悦读”语文带领五六年级的学生欣赏美文,同时渗透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指导。 2.面向“准初中生”的“暑假衔接课程”所谓“暑假衔接课程”是指利用暑假的时间(八月份),为将要进入七年级的“准初中生”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这一套课程按照其时间的先后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八月中旬的军训角色意识的过渡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小学到初中,只间隔了一个暑假。多数学生从心理上并未形成初中生的角色意识。在行为上也尚未达到初中生的一般水平。因此,以暑假为契机,了解学生的个性、家庭情况,并树立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主要包括:将中学生行为规范印发给每位同学,利用军训时间进行学习。统一印发军训日

11、志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以内省的态度面对每天的生活。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且主动进行家访,让同学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关注那些需要帮辅的学生,从情感上顺利过渡到中学阶段的生活。利用迎新晚会展示学生的才艺,发掘学生的个性。第二是八月下旬的校本活动阅读兴趣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衔接。阅读是一种可让人受益无穷的习惯。而我校的“阅读梦工厂”则为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八月下旬,分班级在我校的“阅读梦工厂”展开读书沙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同时,也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衔接。由于中小学落实课标的力度和程度缺少一致性要求,“准初中生”的知识、能力尚未达到七年级学习的要求。

12、在暑假中,学科教研组将中小学的课标和教材进行梳理,将必会的内容以印发导学案或学习手册的方式给学生自学。并在八月下旬以学科竞赛的方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帮助学生适应起始年级的学习。三、教学融通,探索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衔接提供了融合与贯通的可能和基础。以往中小学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被打破,彼此的交流更加密切。在此基础上,中小学联合共同研讨教法、学情,协调中小学学科能力、方法的培养目标、方法,甚至教师岗位的循环都成为了可能。1.教研衔接,建立五、六、七学段的备课组活动机制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起始年级段共同备课,是九年一贯背景下中小教学衔接最易行的方式。我们

13、则进一步尝试,将五、六、七年级的备课活动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备课组活动机制。第一,学情的交流。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教学上则表现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学科素养的差别。同时,学生个体的差异也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五、六、七年级备课活动正式从学情交流出发,认识学段的差异。对个别学生小学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有助于分层教学的开展。第二,学科教学衔接方案的制定。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课标、教材,找寻二者之间的差异,确定相同点(中小学皆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的内容)、盲点(小学不教但起始年级必须了解的内容)、弱点(小学略讲但中学必须了解的内容)。并共同协商小学阶段补充教学和中学阶段补偿教学的

14、内容。例如:数学学科衔接方案节选:列竖式的计算;分数、小数之间的转换;如何找最小公倍数(短除法)、最大公约数、如何通分;整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带分数相加减;文字题列式体现加括号的重要性;常见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总利润=单利润*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各类基本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第三,月度听评课。为了彼此了解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中小学部开展听评课活动。关注教学的过程,及时修改教学设计,总结经验。2.教法的衔接,协调“课堂探究”与“当堂练习”的比重中学课堂容量相对大,探究活动耗时长,课堂练习、讲解、订正的时间少,课后作业相对校对,这都让其实年级的学

15、生不太适应。为此,五六七年级的课堂教学都应更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探究活动与课堂练习结合起来。在小组学习中,人人都充当重要角色,人人有任务,学有余力的同学及时帮助组内学困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较难完成的请老师帮助解决。小学的课堂以其互动方式多样、内容呈现方式丰富而吸引这学生。特别是认知方式的直观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因此在起始年级的课堂设计上可以模仿小学的课堂呈现方式教学重心放在活动设计上(如模仿、对话、游戏、竞赛、表演、讲故事、简短报告、讨论、趣味阅读),多开展合作学习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做中学”代替单纯的识记性学习。多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3.学法的衔接,推进“接受引导”向“自主学

16、习”的过渡小学阶段学生习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某一个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更多强调教师主动作用的发挥,这与中学阶段主张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我校倡导:小学高年段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教师均应引导学生尝试“问题假设探究总结验证”的学习模式。即:小学高年段的所有学生能够围绕问题或学习主题,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由教师引导下开展问题探究学习,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时存在的疑问或收获;小学高年段部分学生和初中的多数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并依靠小组合作验证观点;小学高年段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初中部分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提示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帮助中小学多数学生用

17、自己的话总结结论,并将结论灵活运用到教学反馈中。4.师资衔接,探索五、六、七学段教师岗位的联动为了更好的让教师了解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校正在逐步尝试,在打通备课组活动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岗位的联动将“五、六、七年级教学岗位循环”;“骨干教师跨年段、跨学段引领”;“中小学教师长期教学互访”有机统一”。以英语、数学学科为试点,将初中骨干教师“下派”到小学部,担任相应的教学工作,参与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引领小学教师进行衔接活动。同时也邀请小学骨干教师来中学部开设研讨课,感受中学教学的特点,为衔接活动提供经验、提出建议。基于这一思路,在开学之初围绕起始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开展了为期中小学 “合

18、作教学5个1”活动。即:1节中学研讨课初中教学骨干开设研讨课,课后中小学骨干教师一起研讨初中起始年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1节小学研讨课小学教学骨干开设研讨课,课后中小学骨干教师一起探究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认知方式、课堂特点;1个能力衔接方案基于教学研讨课,研讨数学计算能力的衔接与培养;1个星期的教学互访中小学教师到小学/中学的课堂试上,并实践、修改、完善方案; 1个长效活动机制的形成确定中小学联合教研,合作教学的基本方式,为未来更高程度的教学岗位联动打下基础。四、评价一体,建立中小学“学分制”评价体系评价是一把尺子,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脱节,评价中普遍缺失“扶上马,送一程”的衔接。如果在九年制学校不

19、能建立一体化的教育评价,那“九年一贯”无法实现教育目标的分解与落实,依然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在九年一贯背景之下,评价既要体现出中小学各自培养目标的差异,又要兼顾评价内容和方式上的衔接。我校正在尝试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学的学分制评价体系,探索中小学培养总目标的“一贯性”。 首先,设立学分制。学分制评价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摒弃“一分遮百丑”的评价传统,着力构建了以基础学分、绩点学分和奖励学分为内容的学分制评价框架,从重一元走向重多元,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从重共性走向重个性,从重学段走向重一体。空间上,从校内走向校外,校外表现纳入了评价;时间上,从分学段到一体化;评价主体从一人走向多人

20、,原有只是班主任的事变成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参与,构建评价共同体。其次,实践学分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基于学分制的评价,为每一个学生设立成长的档案,全面衡量学生九年的发展,暑期的综合实践学分也可带入中学。九年一贯的学分制评价,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的教育中多了“人”的元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九年“直升”的便利和优势会显现出来,学生发展的轨迹没清晰可见。同时,也带动学科课程的建设,基于以评价为导向的一贯制校本课程建设和推进的靶向性十分明确。总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中小衔接,是新的教育背景的新探索,在做好衔接新常态的实践中,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一个重要问题,即管理上条块问题。大凡九年

21、一贯制学校在管理模式要么以块为主,要么以条为主,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强化了中小学部管理,但是会造成新的“沟渠”,让中小学教育教学很难实现新的互通和衔接。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强化了九年一贯,但是容易模糊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自身的特点。相对而言,较好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保持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独立性,在行政后勤、课程实验以及德育一体化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有机衔接。要通过清晰的管理来明确哪些该分,哪些该合,切忌简单化的一统,要保证中小学部条件配备、学校文化的独立性,不能简单地理解并操作为中小合并,而是中小教育的有机对接。大“人”、大事、大政策,像绩效工资、常态的教研等都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也要谨防因为管理者自身背景和素养而人为导致学部、学科的边缘化。我们要通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践和探索,扬长避短,为教育的新常态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额窗口。(李建华,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校长;沈治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教学处主任)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