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doc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58090094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学习目标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3、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 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 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4、。 6、孤僻:有些青少年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已,不接纳自已。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先天的性格、儿时生活环境、成长过程的挫折遭遇,都可能是孤僻的成因。严重者甚至由孤僻而阴暗,靠偷窃等不正当行为满足自己。 7、心胸狭窄:有些学生很难听进逆耳之声,尤其是来自老师及同学的批评性意见,更是难以容忍,时时刻刻如好斗的公鸡,对同学们的批评是出口就骂,动手就打,对老师的批评轻则横眉冷对,一声不吭,重则拳脚相向,还有学生“眼里揉不进沙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博大胸怀。8、焦虑烦躁:或许与天生胆汁质的

5、性格有关,或许与后天的生活环境相联,此类同学很少“安分守已”,时刻如热锅蚂蚁,不知所以,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其中最典型的是考试焦虑,对考试的紧张烦躁,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障碍。9、无所谓心态:此类同学庸庸碌碌,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一顿吃饱全天醉,红尘看破如止水。成绩平平,无所谓,“不学数理化,还不照样闯天下?”上课迟到,无所谓,“一声报告位上坐,我比逃学强许多。”纪律处分无所谓,“不伤皮毛不掉泪,就算开除又昨的?”。10、厌学行为:意志薄弱,无法面对繁重的学习,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如网络、玩伴、一些读书无用的现象等,渐渐无心学习,只想逃离学校。11、沉迷网络: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学生

6、完全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对学习对父母老师同学完全漠视,不在家里上网就通宵泡网吧,在学校也是手机游戏不离手,戒除网瘾难上加难。12、早恋:到了青春期,有的中学生过于沉溺在对异性的好奇和好感之中,无法转移注意力,陷于兴奋或痛苦中不能自拔。青春期的萌动,家庭温暖的缺乏,学业的沉闷繁重,网络等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都可能让中学生陷入早恋。13、部分独生子女问题:常言道“独子难教,独柴难烧”,因为他们“独”,父母和其他长辈就容易将他们放在“独特”的地位,“就这一个孩子,还不由着他点儿”,可是一点一点的积累,长大就不可收拾。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过:“可以完全肯定的说,教育独生子女比教育几个孩子困难得多

7、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会立刻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的关注完全集中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往往超出了有益的范围,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了特殊的地位,变成家庭的真正暴君。为父母的不容易把握自己的爱和关注,有意无意地把孩子教育成利已主义者。”二、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案例分析1、考试焦虑在“中学阶段你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中,有78%的学生写有“害怕考试”。这种怕考试和在考试中怯场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考试焦虑的主要特点是在考试前后或考试中,经常出现情绪高度紧张、全身恐慌、胸闷、头昏,无法抑制自己焦虑的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原来复习过的知识考试时回忆不起来。严重的还伴有口干、恶

8、心、呕吐、手指哆嗦、睡不好、吃不好,腹泻等症状。案例一:某女同学,平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正如该她自己述说的:“进入高中,情况比初中发生了变化,学业负担重了,学校的要求高了,家庭的希望大了,心理不知不觉就变得沉甸甸的,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我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唯恐出现失误,对不起学校和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的努力。考试的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搬去。这对我的学习和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有时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没办法。”案例二:某男生,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的各种竞赛中经常获奖。考入高

9、中,他刚开始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比初中时更优异的成绩。但刚入学的摸底考试,就让他大失所望。在极度的痛苦之后,他又振作起来,更加勤奋和刻苦,但期中考试的成绩仍不理想。后来多次考试,多次受打击。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考试期间常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得多。他怀疑自己并不像原来那样聪明。考试之前,他常常缺乏信心,精神紧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好觉等症状。上述两个案例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当事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一心期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二是当事学生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均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例如,案例中的学生“觉得分数象一块巨石压在心上,久久不能搬去。”考试极度紧

10、张,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等。在考前胡思乱想、焦虑不安。考场上手指颤抖,思维受阻等。2、网瘾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人约有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网吧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不正确的上网方式,尤其是沉迷网络,上网成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危害。网瘾的主要特点是陷入虚拟世界,漠视现实世界,给心理带来诸多扭曲和障碍。案例一:阿军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在作文中提到,班内40%以上的同学都上网,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就会被讥笑为“落伍”。同学们上网除了玩游戏、聊天,几乎没其它事可做。

11、许多学生下课,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网吧过瘾,有的甚至逃课去打游戏。阿军觉得很困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落伍了。案例二:某中学有一个学生,曾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省一等奖,后来因为沉弱于电脑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母为让他避开游戏,把他转到其它学校,期望寄宿制的封闭学校能把孩子和电脑游戏隔开。学校在其上学时还能管住,放假回家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往网吧里钻,甚至通宵不归。最后,他不得不退学,非常可惜。案例一反映了一个不沉迷网络的学生对别人普遍沉迷网络的现象的困惑,可见在一个大环境中,网络的不利影响之广。案例二则是一个深受网害的典型例子,它使一个优秀学生无心学习,与父母关系紧张,走向退学的迷惘之路。

12、3、逆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需要正确地疏导和调节。如果走向极端,将可能产生一些病态的心理和行为。案例:王某,男,16岁,高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凶狠的样子,多次和老师顶嘴并扬言威胁。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3、: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和看法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教育。 三、作业和讨论1、勇敢地反省解剖自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我,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阳光。你觉得自己的心理

14、和行为有一些什么偏差?请写出来,与父母或老师交流。2、在你的学校,你的身边,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如盲目攀比啦,逃学上网啦,早恋啦请观察这些现象,讨论其成因和危害性。【阅读材料】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2)能客观了解他人。(3)关心他人的要求。(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5)积极地沟通。(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

15、我方面的心理健康:(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以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6)具有自制力。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走向阳光学习目标1、认知积极健康的心态,矫正偏差。2、学习体会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方法。一、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方法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应该以自我为主体,家长和老师给予帮助配合,共同努力。首先,从中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自我教育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根

16、本的目的。例如:在每期开学时,同学们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行为计划,并按星期按月对照计划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实施情况,同时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计划。其间,通过不断内化,明白自己的进步,强化自己的责任,达到自我教育走向开朗阳光的目的。 2、活动补偿 由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对此,同学们要

17、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为了这些活动的落实,可在班上成立体育部(球队等)、文化部(班容班规)、宣传部(新闻、广播)、统战部(协调关系)、环卫部(卫生、防疫)、文艺部(晚会、班会)、信息部(动态板报)等,让大家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这样,同学们的心理欲望得到了满足,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这方面的问题行为也就自然地减少了。3、相互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越越重要。因为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全凭自己个人的能耐是很难做成大事的。当然,对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

18、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只凭老师一盯一,将收效甚微。因此,同学们需要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达到全班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同学们在互相帮助学习中,更容易走向阳光。4、勤于阅读同学们应该多阅读富有精神营养的书籍,多学习基本哲理和道德的理论,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做到心胸开阔,知足常乐,不患得患失,不自寻烦恼。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道德观是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本要素,而健康的书籍是重要的精神营养。5、直面现实 客观地、勇敢地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现实生活不都是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而恰恰是常常充满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人生的道路不都是平坦的

19、,常有阻碍和曲折。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正确协调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保证积极的心理反应,保持对现实,对人对事的平和心理。还要充分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即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保持平常心。其次,从老师和家长的角度来看,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冷静 家长和老师的冷静,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

20、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杜绝体罚。 2、有意淡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在学校或者班级里,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常常被沦为漠视群体。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往往通过问题行为表现不满或者反叛,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如果师长遇到这种情况大惊小怪,就使这些学生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因此,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要有意淡化。如:某学生在物理课上看小说,老师就可有意不看这个学生,说“要注意看物理课本”等等。 3、积极转移 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

21、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家长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如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4、以爱换德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中央台实

22、话实说栏目报道,深圳一位老师为了找回一个不愿上学的学生,相继家访了三十八次。在第三十八次时,这个学生终于被老师的真诚打动,从此返回学校发奋学习。爱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家庭教育的灵魂。家长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走向溺爱的极端。伟大而不自私的爱,包含了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爱,始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5、因势利导 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利面,也有它的不利面。学生的问题行为当然也一样,虽然是不正常行为,但从反面看,大多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有值得发掘的成分。比如爱说话的学生就有乐于交流的心理倾向,喜欢打架好动的学生就有体力充沛的特长,等等。只要善于

23、分析,我们就可变消极为积极,变问题为有利。老师和家长要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引导、激励、调整、改变的办法调整教育行为,让学生从阴影里走入阳光地。二、矫正心理和行为偏差案例分析1、抑郁症:儿童患病率0.5%-2.5% ,青春期 2%-8%。青春期女性高于男性。特点:心境抑郁,几乎对所有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以往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和乐趣)。失眠或睡眠过多(早晨抑郁更重)。无价值感,过度内疚感。疲倦、缺乏精力。重者有自杀意念,曾企图自杀。案例:我很难过(父母辛苦、学习不佳、努力无果、同学关系不好)。我睡不着。我一天到晚睡不饱,睡醒后头疼。解决办法: 调节生活,如增强运动、加强人际交往、制造外界肯定。

24、认知疗法举例:如某学生质疑“我的数学很失败”,就给其制造“数学成功”的情景。行为疗法举例:如活动计划表、转移技术、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辅导等手段。2、强迫症:青春期男性高于女性,成人后女性高于男性。特点:相互矛盾的思维,且靠自己停不下来,执著于某个细小而奇怪的念头无法自拔。情绪指向负面性,导致社会功能受到影响。案例:始终不停地想,我怎样才能把学习搞上去?我有没有审清题目?我的手干净吗?我今天说了多少句话合起来多少个字?解决办法:加强活动,增加肢体劳动时间,以运动调节;识别强迫行为,转移注意力,以遗忘阻断执念。3、偷窃癖(冲动控制障碍):性格缺陷,人际交往面狭窄。特点:反复发生不能克制的偷窃物品的

25、冲动,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它的经济价值。行窃前紧张感逐渐增强,行窃时感到愉快、满足、放松,不能单纯以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做更好的解释。案例:我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太多了;他明明比我差却比我得意;我很愤怒或我很不满,这样来报复一下;我去拿到那个东西肯定很快乐;那个东西本来就应该是我的。解决办法:厌恶疗法、行为疗法。4、人际交往问题:与先天性格气质相关联,但后天可以改善。特点:有以自我为中心等交往障碍,自我夸大人际交往中的负面看法。案例:教室或寝室打扫卫生我总是干得多,某某总是干得少。等价交换的问题我对你那么好,你却如此对不起我。别人看法问题他们说我头发很差,我讨厌头发。他们好像联合起来针对我,

26、排挤我。解决办法:参加集体活动;与人分享;在周围的人员中起组织作用。5、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碰到两个男同学打架。陶先生叫那个打得狠的学生到他办公室一下。当陶先生来到办公室里,那位同学已在陶先生的办公室等候了。陶先生拿出一块糖说:“奖你一块糖,因为你很守时,比我先到。”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说:“再奖你一块糖,因为你尊重我,我叫你来你就来了。”接着,陶先生问这位同学为何与同学打架,这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欺负小同学,我看不过去打抱不平!”陶先生拿出第三块糖说:“奖你第三块糖。因为你有正义感,能帮助弱者!”这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说:“先生,我错了,我不应该打架。”陶行知先生拿出第四块糖说

27、:“知道不对就好,给,我再奖你一块糖,”陶先生没有再说什么,让这位同学回到教室里去了。编者注:请同学们不要盲目断定自己有心理问题,如果你有一些心理困惑,应该与家长或好朋友交流,或到心理活动室和老师交流,有些短暂的心理困扰是正常现象。三、作业和讨论1、找家长、老师或朋友谈心,倾诉自己的心里困扰。2、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心理和行为调节计划,具体列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步骤。【阅读材料】 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问题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活动。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

28、有: 1、强化干预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干预方法使用最为普遍,效果也最好。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2、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1)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

29、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2)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3)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3、转移注意力法 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

30、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5、团体辅导法 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其对网络依赖具有

31、良好的干预效果。首先,团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其次,团体咨询可以使网络成瘾的学生获得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学生因对自身的网络使用不当问题投入较多关注,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咨询可以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对团体其他成员的成长有所贡献,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再次,团体成员们共同签署的契约,对团体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网络成瘾的学生在团体中做出改变不当行为的承诺后,会因团体的监督作用而努力维护自己的诺言,由此使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第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