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知识点归纳及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擦力知识点归纳及练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摩擦力一、 滑动摩擦力: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 之间有弹力;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说明: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N说明:N两物体外表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5、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2、二、静摩擦力:1、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间有弹力;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说明: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一样,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4、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FFm,其中Fm为两个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有关,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maxN。5、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三、摩擦力有无的判
3、断4个条件缺一不可1、如图1,A、B两物体所接触的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B在水平面上,A与竖直面接触,A、B通过定滑轮连接在一起,A匀速下落,试分析A与竖直面有无滑动摩擦力。 解析:A与竖直面接触、相对运动且接触面粗糙,但无挤压,A不受滑动摩擦力。2、如图2,木板B以的对地速度向右滑动,物体A此时以的对地速度向右滑动,A与B接触,且接触面粗糙,问A和B之间有无滑动摩擦力解析:满足两个物体相互直接接触、互相挤压、接触面粗糙,但,所以A与B无相对运动,即A与B间无滑动摩擦力。 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所谓“相对运动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于别的物体比方水平地面。
4、1、 如图4所示,质量为2的物体,在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大小为5N的拉力F的作用,分析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解析:错误的思路是物体所受外力方向既为此题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运动方向向左,滑动摩擦力向右。正确的思路是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与外力F无关,此题中相对运动方向为物体对地的速度方向。所以,滑动摩擦力向左,与力F同向。 2、 如图5,A、B两物体所接触的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物体A处于水平放置的长木板B上,现让A、B都向右运动,且,分析物块A是否受到摩擦力?方向如何?解析:由于,故A相对于B水平向左运动,因而A所受B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A受滑动摩擦力
5、,方向水平向右。注意:“相对运动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的运动。五、动摩擦因数:动摩擦因数与压力无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无关、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1、如下图,在水平地面上叠放着A、B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块A和B以一样的速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动摩擦因数1和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有可能是BD A、1=0,2=0; B、1=0,20; C、10,2=0; D、10,20。 解析:物块A和B以一样的速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隔离物块A,据二力平衡可知A在水平方向假设受滑动摩擦力与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矛盾,所以A不受滑动摩擦力,A和B
6、的接触面可以光滑也可以粗糙,既动摩擦因数有两种可能1=0或10;根据上面的分析知A和B间无摩擦力,隔离物块B据二力平衡可知B与地面间一定有摩擦力,既20。2、如图8示,以水平力F压物体A,这时A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假设物体A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物体的质量为m,那么A物体与墙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是 AFmgBFmgCFmgD无法确定 解析:A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据二力平衡可知,mgF,既Fmg/,通常情况下不做特殊说明时动摩擦因数1,说明Fmg,答案为B三、对物体进展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根底,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
7、究对象的原那么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展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练习1. 关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总有摩擦力的 B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总有摩擦力作用C只要相互压紧并发生相对运动的物
8、体间就有摩擦力作用D只有相互压紧并发生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粗糙物体间才有摩擦力作用2关于摩擦力的作用,有如下几种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B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有时是一致的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总是在同一直线上的D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以下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必有弹力作用 B相互有弹力作用的物体必定相互接触C相互有弹力作用的物体之间必定有摩擦力存在D相互有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之间必定有弹力的作用4、关于静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两个相对静
9、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摩擦力的作用;B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C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D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有一个限度。5.与两个物体接触面的滑动静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A.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 B. 两个物体的材料;C. 两个物体之间的垂直接触面的压力; D. 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6.关于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时,一定受到弹力作用,且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相对应的弹力方向垂直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C.具有相对运动的两物体间一定存在滑动摩擦力作用D.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大
10、小成正比E.静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阻力,而滑动摩擦力只能作为阻力7.关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两物体间的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C.两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越大,说明两接触面越粗糙D.滑动摩擦力大小不仅与两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它们间的正压力有关,而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8、如图2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图2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假设撤去力,那么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 (A)10N,方向向左(B)6N,方向向右 (C)2N,方向向左(D)零 9.对如
11、下图的皮带传动装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A轮带动B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B.B轮带动A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C.C轮带动D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D.D轮带动C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0,如图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场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着木块沿桌面运动,那么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随拉力F变化的图像图正确的选项是 ABF图111、如图1所示,C是水平地面,、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和以一样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间的动摩擦因数和、间的动摩擦因数有可能是(A) 0, 0 (B) 0, 0(C) 0,0 (D) 0,0图812、如图8所示,位于斜
12、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那么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 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大小可能为零 大小可能等于F以上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都正确图913、如图9所示,重6N的木块静止在倾角为300的斜面上,假设用平行于斜面沿水平方向,大小等于4N的力F推木块,木块仍保持静止,那么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 ) A4 N B3 N C5 N D6 N图10APV14、(2004年乐山调研题)如图10所示, 质量为m的木块P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A上滑行,长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假设长木板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木块P与长板A
13、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那么长木板a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 ) A B C D15如图3所示,用力F将质量为1kg的物体压在竖直墙上,F=50N方向垂直于墙,假设物体匀速下滑,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N,动摩擦因数是_,假设物体静止不动,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是_N,方向_(g10N/kg)16如图4是一主动轮A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B的示意图,主动轮的转动方向如下图,试分析A轮上M点和B轮上N点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fM_,fN_。17、如图10所示,物体A重40N,物体B重20N,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4。当用水平力向右拉动物体A时,试求:1B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2A物体所受的地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