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名詞解釋 (狭义)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1、教育 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凡是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以及形成和改造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都是教育。2、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3、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4、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时间、课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狭义):是把受教育着培养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他规定者人
2、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5、教育目的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生产怎样的结果。6、我国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8、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9、教育制度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是一国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
3、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10、义务教育:依据法律此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1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改造和征服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12、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 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13、网络教育:指两方面:(1)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同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育之中;(2)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
4、。14、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15、遗传因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6、环境:就是指围绕在身体周围,对个体产生自发影响的外部世界。17、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统一原则的前提下,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集合起来,使学生能扬长避短,得到充分发展。18、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
5、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19、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受教育者。20、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表现出的不同的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就是。 (广义:所有学科)21、课程 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范围、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分量标准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自身 (狭义:一门学科) 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22、显性课程/公开课: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23、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和学校课程
6、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24、课程结构:是指课的基本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25、国家课程:是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6、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县、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写的课程,属二级课程。27、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8、教学:是指传授知识
7、技能为主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教育活动。29、教育内容: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的集合。30、教学内容:指学校的教学活动。31、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的意义。3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3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
8、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3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35、启发式教学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6、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37、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发。(讲述、讲演、讲读)38、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进行探讨作出
9、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传授新知识、检查和巩固、指导总结性的谈话)39、讨论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准备,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40、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41、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42、课的类型:是指课堂教学的授课的课型分类,也称“课型”。(综合课、混合课、单一课);(政治课课型:绪论课、授新课、讨论研究课、复习课、考查课、讲评课、综合课)43、教育理念:是教师
10、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想信念。44、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45、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46、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狭义):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教育者47、德育 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 (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48
11、、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49、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50、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过程。5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52、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53、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54、德育方法:是为达
12、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55、道德教育的发展性原则:该原则根据儿童已有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某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赞成学生认识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56、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57、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58、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
13、数的基本教育单位。59、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60、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61、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62、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63、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
14、目标的管理方法。64、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65、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名詞解釋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
15、的知觉过程。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13、有意注意:有 ,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没有 ,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17
16、、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志向不同的对象。18、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19、元认知:人对于自己人质的认知。2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21、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22、内隐记忆:没有意识到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叫。23、外显记忆:能意识到存在又有意识提取的记忆叫。24、识记:使人们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25、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26、倒摄抑制:后 先 。27、保持:是实际过的食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28、遗忘:对实际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是
17、错误的回忆。29、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3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3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维。32、辐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多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33、创造性思维:以新意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34、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逻辑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35、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 ,不遵循 。36、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37、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是,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
18、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38、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39、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40、负迁移: 干扰 。41、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42、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43、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44、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5、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46、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47、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9、。(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48、心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49、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50、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件时所产生的情感感体验。51、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地心理过程。52、个性: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5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并形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源泉。54、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55、兴趣: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56、理想:是符合客
20、观规律的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57、信念:人们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历史倾向的意识倾向。58、气质:事变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适应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点的总和,是个人生来就有的动力特征。59、性格: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60、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益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6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 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62、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 位,这种效应即为。63、近因效应:因某件事影响对某人的印象。64、自我中心效应/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6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