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x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57978599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摘要?儒林外史?的挖苦是建立在明确而完整的价值体系之上的,那就是实学、道德、人性与济世实践。这个价值体系的特点是反伪尚真,弃虚返实,它对于我们研究与反思传统文化具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儒林外史?是一部思想家的小说,它以丰富犀利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独树一帜。但是,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它的批判性,而缺乏对作品的价值体系的深入剖析。对此美国评论家亨利韦尔斯说: 莎士比亚与吴敬梓颇为类似,两人皆较少以作者身分发言。然而,莎氏之价值观不难判断,而吴敬梓内心是一难解之迷。如一位西方作家对社会写实、社会风俗及道德问题的描绘,具有与吴敬梓一样的资赋,他必然会提出更为清晰的

2、价值体系。我们可以大胆在认为,在中国文学里,没有一本书象?儒林外史?,在诠释上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社会现实、社会风俗及道德问题的描绘要建立在“清晰的价值体系之上,二是对?儒林外史?并没有给出这个“清晰的价值体系感到困惑。对于前者而言,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对社会生活的描绘也好,挖苦也好,都必须基于作者所持的某种立场与角度。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对生活现象进展挖苦,那么他对社会现实一定具有居高临下洞察与理解。所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是我们在进一步考量?儒林外史?的思想价值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儒林外史?具有明确完整的价值体系?儒林外史?明确而完整的价值体

3、系,可以通过对王冕及“真儒形象的分析,清晰地显现出来。书中描写了上百个人物,这些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事俱迄,根本上是单独的一个个人物小传,人物之间的顺序似乎安排得比拟随意,但在开篇,却单用一个“楔子,以十分推崇的笔调写了“辞却功名富贵的名流王冕,这是具有深意的。它不是简单的用来比照书中其他人物,而是提示了作品的价值体系构造。当然,在没有仔细阅读全书、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前,单单从“楔子中的文字本身,这个价值体系构造是不容易被发现与解读的。 因为王冕故事所取素材无非日常生活片断,如事亲、放牛学画、交游、推辞出山等事。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对整部书而言,其实无一闲笔,它在提示作品

4、价值体系的如下几个构成局部:其一,实学。即真学问。“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穿。后文的“真儒身上也具有一样特点,如杜少卿著“诗说、庄尚志注?易?,虞博士首选的学问是诗文;泰伯祠大祭,提倡的是具有实际教化意义的礼乐,等等。这些都属于“实学, 无疑有别于科举时文及空洞的天理人欲之说。以此为价值标准,对应的就是对周进、范进、王慧、高翰林等一班科举中人的伪学问、伪道德的挖苦,深层次上分析,那么是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的明确否认。其二,真道德。王冕身上表达的道德是“孝。“孝既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同时也是人类根本、最朴素的情感表达。作品写

5、王冕对母亲的拳拳之心,与秦老真诚无欺的朴实情感,看上去是很普通的人之常情,但自然率真,这在书中“真儒身上同样有所表达:杜少卿与庄尚志、虞育德等人都十分重“孝,杜少卿对父辈仆人俸养有加,而虞育德曾助人葬父,帮助别人时直言自己还要留一点银子用,这种坦诚与率真的根底上的真道德,就是后文对人而无极、百般机变、唯名是取的一班“名士进展挖苦的参照标准。其三,真性情。文中写了王冕不慕权势、不图富贵,并且甚至为了躲避与县令交往而远走他乡;日常行为也异于时俗:“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把一乘牛车载

6、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哼着歌曲,在乡村的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得乡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的跟着他笑,他倒也不在意下。这种看似怪诞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功名富贵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超脱,对古代人文神的追寻与坚守。自然方面性情那么表达为对美好的风光的感受与热爱。?儒林外史?很少进展细致的风光描写,“楔子里描写的七泖湖雨后风光,显然是在隐喻王冕至纯的性情世界。书中的“真儒们也是一样,庄尚志隐居而不避世,杜少卿夫妇游山,散财施舍,这种洒脱与超越,就是作者所推崇“真性情。它使人在那种僵化与没落的文化环境里保侍人格的完整与安康。与此为出发点,对应的就是对书马二先生、王玉辉等一班失却

7、性情的迂儒的挖苦。 其四、尚实践,疾虚妄。一个读书人各方面的价值表达,用王冕的话概括就是“文行出处。其中“文、“行与“处都在书中用“真儒们的行为给出了形象化阐释。关于“出,作者借用杜少卿之口说“正因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的好。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出的成功的人,做的多是“虚应故事,真正按照儒家理念去做有用的事业,反而行不通,后来庄尚志应征的遭遇、萧云仙文治武功的挫败那么是验证。所以在“出的方面,王冕也好,“真儒们也好,都没能给出一个行为范式。然而“真儒毕竟是“儒而不是“道,不能无为,于是他们提倡礼乐兵农,自发组织泰伯祠大祭,以期“助一助教教化人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出,只不

8、过是不为朝廷而“出,而是自己去践行治世理念。尽管凭这些“真儒的个人努力未能挽救世风国运,但有了这个行动描写,作品的价值体系才更加完整。这样,?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就根本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可以发现,这个价值体系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反伪尚真,弃虚返实。有了这个价值基点,作品对各色人物的评判与挖苦才高人一等,入木三分。二、?儒林外史?价值体系的文化意义其一,小说的价值体系中,首先主张“辞却功名富贵,提倡尚真尚实的人生理想,实际上可以看作为当时的一种思想启蒙。在我国封建社会,“功名与“富贵之所以并列在一起,因它们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功名是功绩及相应的荣誉,富贵那么是它带来的相应的物质利益。我国封建社

9、会是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社会,财富又主要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自然就成为人们跻身上层社会、获得物质财富的主要途径。因而“功名富贵也就成为封建社会传统价值取向。在历史上,“功名的内涵虽没有人过明确过,但大致说来,无外乎“文治与“武功两方面。然而进入科举时代后特别是明清以后,“功名意义逐渐发生了演变:由原来的文武实绩变成了科甲及第,获取官位。?儒林外史?中的功名即是此义。就科举制度本身来讲,它无疑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人才先拔制度,但当它效劳于一种没落的文化体制时,所起的作用就恰恰相反了。由于以“代圣人立言、僵化空洞的说教为考试内容,以机械的八股为规定程式,科举所得人才,多空疏无学,实无

10、一用,于是科举考试仅仅成了读书人的“一条荣身之路,“功名脱离了对社会的实际奉献,演变为一种单纯的谋取社会地位与财富的手段,然而,由于文化惯性与统治者的价值导向,知识分子大体上一如既往地认同、追逐“功名富贵这一传统价值观念,尽管它已虚无化、病态化。如马二先生谈举业: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须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言行扬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了宋朝又好了,用的都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那么,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是日日讲那

11、“言寡尤、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十三回马二先生在书中是一个一心向学、品质尚优的儒者,只是本末倒置的价值观念,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迂儒。即便如此,当他以“优行被“题保进京时,施御史还评论他说“这些异路功名,弄来弄去始终有限,有操守的到底要从科甲出身。“操守与“优行竟然发生了对立,这是非常发人深思的:当一种价值追求被虚无化、病态化之后,它最终带来的后果,往往走向它的反面,书中获取 “功名 最成功的高翰林就把“敦孝悌、劝农桑的治世实践称为“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藻,与功名无关。科举之名如此,其他各种名士之“名仿而效之,由迂而虚,虚而黠,整部书所抨击的种种虚妄现象,根源尽在于此。其结

12、果便是人才凋零、世风日下、国运渐衰。书中最后的市井四奇人,已不属于文化阶层,说明作者对主流社会已经绝望了。所以,作品的价值体系中对人之真学问、真性情及 “礼乐兵农的社会实践设想,无疑是那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启蒙声音。因此把?儒林外史?定义为“思想家的小说,是最恰当不过了。其二、小说价值体系中反伪尚真,弃虚返实的价值取向,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学可贵的理性精神文化超越意识,具有跨时代的启发意义。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只有真,才有善与美。当中国的封建社会行将没落时,假丑恶充满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们都披着貌似合理的外衣。这是,寻求真善美需要具有理性智慧与历史自觉精神。在一点,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

13、很好的表达。它提出反伪尚真,弃虚返实的价值体系,立足于那个时代,但同时又超越了那个时代,表达了中国文学中可贵的理性精神文化超越意识,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吴敬梓留给我们的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中华民族较早跨入文明门槛,在世界上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东方文明,证明她在世界诸多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智慧与能力。然而,文明历史又使它背上了深重的包袱,使她在最近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举步维艰。她的复兴过程,实际上就是超越自己,超越历史的过程。近百年来,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从推翻帝制到建立中华人民共与国,历史前进的每一步,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超越。当代社会,这种超越仍在进展:从建国初期的“自力更生到改

14、革开放,从“一句顶一万句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实事求是的提倡,等等,科学与理性的力量正越来越多地为我们民族所拥有,它必将为我们的民族提供巨大的创造力,从而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心理构造,其改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为“文化是长时期塑造成的人生设计,它有助于我们认识为什么人总是反对变化,包括对自己有利的变化。 人的素质、人的文化心理构造的超越比社会制度的更替要困难得多。李大钊曾说过:“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些应考的性质。就是应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

15、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当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所做的文,都当作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际生活不生关系。是什么残酷的制度,把我们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这句话是针对几百年来科举制度的弊端的一个深刻全面概括,同时也证明了?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有跨时代的文化反思价值。数百年来,人们不得不用假思想、假行为甚至假情感来立身于社会,于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形成了一种心理积淀,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构造。这种文化心理构造,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彻底消失。科举制度已经做古一个世纪,周进、范进式的人物早已成为笑料,但书中匡超人的善于剽窃别人思想,不学无术而长于机变的成名术,如今不仍为一些“人才所熟谙吗?

16、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仍在时而上演出一幕幕“虚应故事吗?八股文早成了古懂,但八股文风至今仍在,它继续破坏着语言的准确交流功能,影响着社会运转效率,甚至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都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构造有关。只有对这一点具有深刻清醒的认识,才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加快社会开展与文明进步的速度。这些都是进一步研究?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注解:?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拟研究?,1971年4月第十一卷。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美S南达?文化人类学?,刘燕鸣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897年版,第13页。?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