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8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2、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练习1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渔人甚异之 阡陌交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
3、叹惋?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题计分)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我的鉴赏: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我的探究: 练习2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4、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4简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小石潭记练习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
5、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 我能解释下列加点字词。从小丘西行 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斗折蛇行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凄清寒骨,悄怆幽邃。 3.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我的理解: 4. 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我的理解: 5. 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我的职业创意: 6. 下面
6、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题计分)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我的积累: 我的赏析: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我的看法: 练习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D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不清的主要原因是:3用“”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 4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静态: 动态: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B“日光下澈,影
8、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3、核舟记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
9、,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
10、为了说明什么?我的理解: 4.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我的理解: 5. 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我的比较: 4、庄子二则1填空。庄子,名_,战国中期_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_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_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代表作品为_,以及名篇_等。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发怒)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C志怪者也(奇异) D野马也(快速奔跑的
11、马)3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请循其本 ()(2)子固非鱼也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写出一个含有跟该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1)怒而飞 _成语:_(2)志怪者也 _成语:_(3)请循其本 _成语:_5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7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我知之濠
12、上也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8庄子与惠子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谁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试作分析。_9北冥有鱼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_10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_ (一)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13、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志怪者也()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 (4)去以六月息者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13“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_1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
14、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_(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安知鱼之乐() (2)固不知子矣()(3)请循其本()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17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庄子与惠子各是怎样的心境?本则故事
15、中的庄子与惠子,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_5、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弗食弗:( ) (2)虽有至道 至道:( )(3)不知其善也 善:( ) (4)教然后知困 困:( )(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学学半( )同(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虽有嘉肴古义:( )今义:(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3)教学相长 古义:( ) 今义:( )4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
16、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6填空。(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 )(朝代)经学家( )(作者)编纂的,是( )(时期)( )(学派)论著的汇编。(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7“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8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0.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比较阅读【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1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中(zh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輮(r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暴:通“曝”,晒干。参:通“叁”,多次。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知其旨也旨:( ) (2)然后能自强也 强:( )(3)学不可以已 已:( ) (4)故木受绳则直 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
18、同的一项是( )A. 輮使之然也/其此之谓乎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n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附【乙】文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
19、(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得挺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二)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选贤与能能:( ) (2)讲信修睦 修:( )(3)不独亲其亲 亲:( ) (4)不独子其子 子:( )(5)矜、寡、孤、独、废疾者 寡:( )者:( )(6)男有分 分:( ) (7)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 )作:(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选贤与能 ( )同(
20、 ),( )(2)矜、寡、孤、独、废疾者( )同( ),(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不独亲其亲亲: (2)不独子其子子: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大道之行也 古义: 今义:宽阔的路(2)女有归 古义: 今义:归来,归属(3)矜、寡、孤、独 古义: 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小偷,窃贼(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 今义:窗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6填空。(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照应此句的是: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
21、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男有分,女有归。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9)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9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1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并说说今后应怎么做。 比较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22、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穷:困境。分:区分、辨别。屈:竭尽。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女有归归: (2)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 (3)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 (4)以养人之欲 以: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23、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1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1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附【乙】文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
24、是礼的起源。参考答案桃花源记练习1:1.对感到诧异;田间小路;值得;从前的,旧的;不久;渡口。2.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5.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练习2:交错相通 更不用说 妻子儿子 隔绝 2. D 3.C 4.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