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复习备考:高考必考考点--主题例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复习备考:高考必考考点--主题例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复习备考:高考必考考点-主题 例析丹 柯苏联高尔基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他们周围三面都是走不完的浓密的树林,第四面便是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可是有一回困难的时期到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地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这个时候妻子、小孩子们伤心痛哭,父亲们静默沉思,他们让悲哀压倒了。他们明白,他们要想活命就得走出这个林子,这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
2、后退,可是那边有又强又狠的敌人;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它们那些有力的丫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它们那些虬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黏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中,夜晚人们燃起篝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然而他们原是习惯了草原的广阔天地的人。更可怕的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又好像给他们唱葬歌一样。然而他们究竟是些坚强的人,他们还能跟那些曾经战胜过他们的人拼死地打一仗,不过他们是不能够战死的,因为他们还有未实现的宿愿,要是他们给人
3、杀死了,他们的宿愿也就跟他们一块儿消灭了。所以他们在长夜里,在树林的低沉的喧响下面,泥沼的有毒的恶臭中间,坐着想来想去。他们坐在那儿,篝火的影子在他们的四周跳着一种无声的舞蹈,这好像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树林和泥沼的恶鬼在庆祝胜利%人们老是坐着在想。可是任何一桩事情-无论是工作也好,女人也好,都不会像愁思那样厉害地使人身心疲乏。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绑住了他们的强壮的手,恐怖是由女人产生的,她们伤心地哭着那些给恶臭杀死的人的尸首和那些给恐惧抓住了的活人的命运,这样就产生了恐怖。林子里开始听见胆小的话了,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可是以后却越来越响了他们已经准备到敌人那儿去,把他
4、们的自由献给敌人;大家都给死吓坏了,已经没有一个人害怕奴隶的生活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柯,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 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对他的朋友们这样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他们望着他,看出来他是他们中间最好的一个,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亮着很多的力量同烈火。 “你领导我们吧!”他们说。 于是他就领导他们丹柯领着他们。大家和谐地跟着他走一一他们相信他。这条路很难
5、走!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去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每一步路都要那些人花掉很多的汗和很多的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到哪儿去的。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可是有一回在林子的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这些渺小的人在那种吓人的雷电声里,在那些巨大的树木中间走着。他们向前走,那些摇摇晃晃的巨人一样的大树发出轧轧的响声
6、,并且哼着愤怒的歌子,闪电在林子的顶上飞舞,用它那寒冷的青光把林子照亮了一下,可是马上又隐去了,来去是一样的快,好像它们出现来吓人似的。树木给闪电的寒光照亮了,它们好像活起来了,在那些正从黑暗的监禁中逃出来的人的四周,伸出它们的满是疙瘩的长手,结成一个密密的网,要把他们挡住一样。并且仿佛有一种可怕的、黑暗的、寒冷的东西正从树枝的黑暗中望着那些走路的人。这条路的确是很难走的,人们给弄得疲乏透顶,勇气全失了。可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走着的丹柯的身上。他们开始抱怨他不能够好好地领导他们-瞧,就是这样!他们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林的胜利的喧响下面,在颤抖着的黑暗
7、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他们说:“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可是这些话反倒使他们更生气了。“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许多人把他围住,可是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他不
8、能够期望从他们那儿得到宽恕。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来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可是他们看见这个,以为他发了脾气所以眼睛燃烧得这么亮,他们便警戒起来,就像一群狼似的,等着他来攻击他们;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丹柯,弄死他。可是他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了,因为他们的这种心思使他产生了苦恼。然而树林一直在唱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依旧在下着“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忽
9、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逃到林子的深处去,就在那儿,黑暗颤抖着跌进沼地的龌龊的大口里去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冲去。这个时候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摇动着树顶,可是它的喧响让那些奔跑的人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勇敢地跑着,而且跑得很快。他们都让燃烧的心的奇异景象吸引住了。现在也有人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
10、没有眼泪。可是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黄昏来了,河上映着落日的霞光,显得鲜红,跟那股从丹柯的撕开的胸膛淌出来的热血是一样的颜色。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一一死了。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
11、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主题小说的灵魂主题1写不厌的“母题”在文学批评家眼中,小说的主题是一个关乎小说价值的重要问题。一个作家从事写作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他有话要说;读者读完了小说,也总要追问这个小说究竟写了什么。可见,无论是作者写作时的初衷,还是读者阅读后的感受,都说明小说应该是有主题的。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有时我们也将它们称为主题。但这些主题都是一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
12、“母题”。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我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远隔重洋,却异曲同工地表现着爱情。傲慢与偏见里有爱情,简爱里也有,很多小说里都有相似的题材。当我们阅读小说时,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去。它们所对应的基本题材便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等。这些题材重复出现在各种小说里,重复在人类的意识里,却并不使我们觉得厌倦。为什么呢?因为在每篇小说里都有作家自己对这些人类生活中重大母题的理解。这些“理解”在小说中或许是清晰地表露出来的,或许是不自觉地显露出来的,但当它们被读者感知到的时候,就是小说的主题了。多篇小说可以对同一母题反复书写,由于
13、不同的作家会对同一创作母题进行不同侧面的挖掘,小说的母题可以说是写不尽的。比如同样执著于“爱”的母题,小说表现出来的主题风格却绝不雷同,梅里美嘉尔曼的热辣而决绝,充满了性情之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迷惘而哀婉,透露出对战争的谴责;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欲罢不能,仿佛使我们都沾染上野性的迷狂;杜拉斯情人的至死不渝,则穿越了情爱在世俗偏见中的沉沦。作家不同的感情经验和写作技巧为同一母题的小说打上了截然不同的个人印记。同一篇小说的主题也可以同时涵盖多个母题,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涉及了“爱与恨”“美与丑”等多重主题,红楼梦更是一唱三叹、百转千回,道尽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2主题的复杂性与矛盾
14、性小说的材料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怀疑,对人性的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有时,材料所蕴涵的思想,比作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厚,但也会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材料所蕴涵的思想比作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思想贫乏得多,材料根本无力来承担作家想要完成的思想表达。还有一种情况:材料所蕴涵的思想与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恩格斯在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时发现:“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无可阻挡的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对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寄予了全部的同情。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恰恰是这个时候,他的嘲笑空前尖刻,他的讽刺空前辛辣。”恩格
15、斯显然觉察到了巴尔扎克小说中主观意图与客观思想之间的无意识背离。小说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一事件内部或一系列事件之间的冲突与纠葛,都会导致小说主题的复杂性。读者面对众多相关、相对,甚至截然相反的信息,对主题的感悟常常难以道清。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讨论的是善与恶的合理性,作者在小说里提出了一个问题:“是饿死呢?还是当强盗呢?”那个仆人一直在善与恶的边缘徘徊,当他先前谴责别人时,我们认为有理;当他以恶制恶时,我们也觉得合理。然而,善与恶怎么会同时具有合理性呢?小说只给了使我们困惑的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有时主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还缘于作者面对复杂的文本“现实”时,自我价值判断的含混
16、。比如莫泊爽久负盛名的小说项链。小说的主题究竞是想谴责玛蒂尔德不切实际地爱慕虚荣,还是在同情个不失自我尊严的小人物被命运捉弄的不公?作者对玛蒂尔德既有嘲笑、又有敬意,既有叹息、又有悲悯,反映到小说的主题上也自然是五味杂陈。又如,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卡列宁娜时,初始意图是想写一个背弃宗教原则的妇女,背弃了忠实可靠的丈夫与别人通奸,最后遭到惩罚的故事。但在小说里,我们却看到托尔斯泰不由自主地将女主人公从一个“恶妇”变成了举止高雅、感情真挚的“贵妇”,慢慢地偏离了小说构思时的“预定”,变得游移和犹豫起来。作者对安娜的同情为小说注入了不安和怀疑的因素,而主题的矛盾性本身又反过来为作品增加了迷人的魅力。有
17、时,作者也会有意识地运用主题表里之间的矛盾。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以吉姆佩尔的视角自述其傻,暗含着对虚伪、丑恶的人类社会的批判。但在叙述的表层,却没有流露出一点对侮辱和损害他的人们的怨恨,而是以德报怨地娓娓道来,令人在同情的同时充满了辛酸,作者对不公正社会的谴责溢于言表。主题的形成1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是否所有的小说都有主题?文学理论家和读者们争论不休。我们固然能从罪与罚复活九三年等小说里看到深邃的思想,而从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里,似乎只看得到精彩的故事。世界上仿佛就有两种文学,一种是让你娱乐,一种是让你思索或边娱乐边思索。作家写作小说的最终目的,似乎也不
18、外两种-讲故事,或是讲道理。我们不妨说,有的作品是以思想为目的,有的作品不以思想为目的,但所有的作品最终都是有主题的。以思索为目的的小说在表现主题时,是自觉的,它试图在探讨一个或一些很重要的命题。小说的材料的选择,是与作者所设定的这些命题有关的。这样的作品,或给人哲理,或发人深省,总是让我们在故事之外,再品味出一些更深长的意境来。丹柯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丹柯告诉人们:“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他献出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丹柯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实践的态度,鼓舞和
19、感染着读者。炼金术士显然是一篇充满哲理的小说:一个西班牙牧羊少年在寻梦的过程中,他离开了固守的家园,见识了世界的广阔与精彩,这本身就是财宝。小说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但要正视自己的梦想,而且要敢于追求和实现它。即使最终没有实现,那个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2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在表现主题时是不自觉的。作家一开始就打算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那么大的寻找意义的野心。小说最初是从讲故事开始的,后来才发展成专门的艺术。早期小说中的主题意识是不自觉也不明确的,当时的作者满足于讲述精彩的故事,并不追求思想深度。一千零一夜就属于这一种。后来小说逐渐发展成熟
20、,开始追求深度和高度。讲故事的技艺是可以模仿和习得的,而深邃的思想却必须通过锻造卓越而丰富的灵魂来达到,这个难度显然要大得多。我们应该允许小说保持不同的趣味,并给不同趣味的小说保留各自的空间。但相对于有故事无主题的小说,恐怕还是既有故事又有主题的小说更有持久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我们当然喜欢看到精彩的故事,但又希望不仅仅止于故事。就像我们吃饭,不只满足于饱腹,还希望能享受美味。主题的实现1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分析一般的文章,说它“主题鲜明”,也许是合适的。但若是分析一篇小说,也以“主题鲜明”加以赞赏,就未必合适了。对于小说而言,“主题鲜明”很难说是一个优点。“主题鲜明”不应当是一个衡量好小说
21、的标准。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老人与海中大海的意象既可以理解为人生,也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困境,它的主题是多义的。芥川龙之介的莽丛中以一起发生在莽丛中的凶杀案为背景而展开,小说的叙述人完全隐匿,直接让案发的目击者或当事人走到前台来告白真相。一时间,砍柴人、行脚僧、捕手、死者的岳母、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死者的幽灵纷纷登场,每个叙述人的口述似乎都是合理的、成立的,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又互相冲突。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哪一种角度、哪一种方法才是正确的?真相能不能被我们彻底地揭示?我们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也没有能力完全、客观地去复述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复杂多义、
22、变化无穷的,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不解之谜。因此,作为反映存在的小说,若追求主题鲜明,也是有悖于事实本身的丰富性的。2形象大于思想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专职。如果小说是为了说明一个明晰的主题-“理”而存在,那么要哲学何用?人们为什么不直接去看哲学书而选择看小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说中就无道理可寻。我们从复活里看到了灵魂的救赎,从红与黑里看到了虚荣与野心,从老人与海里看到了不屈于命运。但小说表达“理”的方式与哲学表达“理”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
23、、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将主题隐秘地包裹于细腻、客观的描绘当中。主人公爱玛在读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中长大,生活在外省农村,天性纯真、淳朴、喜欢幻想。她用浪漫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编织自己的爱情梦想。她幻想小说中的生活,对丈夫的平庸与烦琐的婚姻生活感到厌倦。在受到外乡人鲁道夫的引诱和抛弃之后,她开始无所顾忌,转而投向见习律师莱昂的怀抱。为追求浪漫奢华的生活,她挥霍着丈夫的财产。面临破产时,情人们却不愿伸出援手,绝望中她只好服毒自尽。福楼拜在小说中没有流露出对人物的任何好恶,也没有表露出任何看法。作者真的没有看法吗?其实福楼拜本人,就是个“害怕成为浪漫主义者的浪漫主义者”。当有
24、人问起包法利夫人的原型是谁的时候,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福楼拜是带着对浪漫主义的同情与惋惜的情绪来写这部小说的,然而他却把自己的意识完全交给客观的细节描述,交由读者去判断和体会。小说越是写爱玛的天真、柔弱、悲惨,就越是显示出社会的庸俗和残酷。爱玛的堕落与毁灭,就是一曲浪漫主义在现实环境中的挽歌。尽管作家没有直接说,我们还是能通过阅读,领悟到小说的主题一一一个不合时宜的浪漫主义人物在惟利是图的残酷现实中,是无法生存的。3模糊处理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就有了多种可能。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宣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他认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有绝对的权利。对
25、于包法利夫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为了批判爱玛身上的浪漫主义,批判她的不合时宜、任性和堕落;有人认为是为了说明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彻底抛弃浪漫和幻想,脚踏实地地生活;也有人认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正因为福楼拜本人没有在小说中说话,而且还有意识地隐蔽自己的主题,小说就有了一种饱满的张力。读者在人物与背景、命运与现实的描绘中流连、品味,琢磨和把握那些貌似客观的细节描写,从而体会作者的意图。这种欲说还休的“朦胧”,赋予小说:“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主题的选择与开掘1小说与“当下”的关系小说是否应该表现“当下问题”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这个
26、所谓的“当下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仅仅是一些具有时间性的具体问题,那么就不宜作为小说的主题。一个作家关注“当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一个伟大的作家是决不会仅仅停留在再现“当下”上的。历史上从新闻题材出发的名著不少,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等,都是取材于当时的新闻事件。但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使它们具有永恒的魅力,恰恰不是因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谈资,而是故事之外对我们精神的震撼。这些小说主题中的精神高度使小说不会随事过境迁而磨灭,它们永恒地存在于人类的心灵之中。雨果当年写的反对拿破仑三世的一个罪行的始末与政治讽刺诗惩罚集,除了一些专门研究者,恐怕不会有人对它们感兴趣了。然而,
27、他的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却因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而拥有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2永恒主题小说主题,应是能引起人们广泛持久兴趣的。这些主题具有普遍性意义,能够超越历史。即使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小说对恒定主题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如实地记叙历史事件,那是历史学家的工作,小说家更关注历史背后的东西。雨果在九三年里,描绘了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广阔画卷,却没有停留在记录历史事件上,而是带着人道主义的反思去重新审视历史。小说在以历史事件为蓝本的时候,显然浸透了作者的历史观、价值观。历史只是表达他思想的材料,而不是他的目的。并且,这些思想是超越一个时代,更是超越一个时期的。小说主题深浅与所写到的题材的轻
28、重,没有必然的联系。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尽管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内心情感,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即使过去了两个世纪,今天我们读来依然不会有隔膜。3主题的千锤百炼作品主题的深刻,意味着作家的思想需要达到一定深度。它要求作者带着无所不在的悲悯,关怀全人类的苦痛,并且要有深刻的思考。果戈里在写小说外套前,听到一个笑话:一个穷苦的小官吏,酷爱打鸟。他节衣缩食,积蓄了二百多卢布,买了一支很好的猎枪。可当他第一次坐船出去打猎时,猎枪却被茂密的芦苇碰入水里。小官吏十分痛心,回家便病倒在床上,再也爬不起来。后来幸亏同僚们凑钱买了一支猎枪送给他,才算救了他一条命。每个人都能碰上类似的事情,这是我
29、们日常生活的常态,不足为奇。果戈里对这个素材进行了一番改造,让我们看看这两个故事的情节链条:生活真实:猎枪(奢侈品)得到 失去(由于自己)得到(募捐)-病好了小说虚构:外套(日用品)得到失去(由于遭劫)未得到(警察不管)-死了他把本为奢侈品的猎枪改为日常用品的外套,把失去的过程改为遭到抢劫,从而加大了故事的悲剧性。这样一来,主题的思想意义就深刻多了。简爱被称做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生平”的写照,小说中的确有作者的影子。同简爱一样,夏洛蒂本人就曾经在一家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的寄宿学校读过书。不同的是,夏洛蒂去这样的地方读书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困窘,而简爱由于父母相继去世,被好心而富有的舅父收留。舅
30、父死后,她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凌,最后被吝啬而狠心的舅妈送进了孤儿院。夏洛蒂为小说加入这样一段插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简爱强烈的平等观念和反抗意识。这样一来,既为简爱独立坚强、自尊自爱的性格奠定了基调,又暗示了维多利亚时代上层社会流行的虚浮和伪善,从而为罗切斯特背后的故事做了铺垫。由此可见,如果作家“本本分分”地守着现成材料,主题反而会显得单薄;而对“材料”巧妙地取舍、腾挪则会使主题获得新的深度和厚度。主题观的演变1由单纯到复杂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在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小说的主题正由确定性滑向模糊性。古典小说的价值取向往往比较单一、明确。堂吉诃德就是讽刺骑士的小说,这一眼就能看出;外套 就是谴
31、责社会对小人物的摧残的,这毋庸置疑。对现代小说而言,主题的价值似乎不仅取决于深刻、重大、正确等,还在于是否可以多向延伸。在这个价值多元、相对主义流行的年代里,是非对错都有了各自一定的合理性,人们对事物抱有更宽容的态度,小说的主题也越来越不追求恒定的价值标准,显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现代小说里,人们越来越相信存在的相对性,相信解释的无穷性。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到底隐喻着什么呢?时间?知识?世界?我们越来越难用一句话、一个单向度的观点去揣测一篇小说的主题,它们像是多主题的复调音乐,复杂而隐晦,一言难尽。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具备两种视野。第一视野会触及到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
32、也就是说,作家首先会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现实做出反应,并加以表现。古典小说大多是这一视野的产物;第二视野是直接关注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问题。现代主义小说对这一视野显然有开拓性的贡献,从卡夫卡到博尔赫斯,他们的目光穿透了第一视野,直接对第二视野人类的背后做出了反应。法国作家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所关注的显然就是第二视野的问题。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捷克首都布拉格被苏军占领的历史事件说起(第一视野),进而关注人们在强权下的表现,提出“媚俗”的问题(第二视野),从而开拓了小说思想性的疆域。2由具体而抽象现代小说的主题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的小
33、说关心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诸如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社会问题。我们在读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福楼拜、契诃夫、狄更斯等作家的小说时,会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视点,永远在社会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但西方小说到了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小说家们的视点发生了转移。他们关注得更多的是一些抽象性很强的问题。比如时间问题、死亡问题、以及“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这样的问题,小说开始了所谓的终极追问。选入本书的许多作品,比如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人的小说,都是在这样的主题领域中进行开掘的作品。这些问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哲学遗留的问题”。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尚有可被诅咒的社会现实,简爱中也有着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但到了现代
34、小说中,社会现实的背景被大大简化了。雷蒙德卡佛小东西里不但时代背景被省略,就连人物的名字也被略去。作者讲的是一对夫妻吵架的故事,但是读者就连他们二人争执的问题都看不到,只是从对孩子的争夺上可以看出两人在内心中仍然在深爱着对方。小说的主题跳出了对事件本身的价值判断而直接追问为什么两个如此深爱对方的人会口不应心、彼此伤害。作家关注的主题比传统小说更加抽象了,但他对人性的挖掘力度却丝毫没有减弱。卡尔维诺的黑羊更是如此,小说以童话般的口吻别开生面地讲述了贫富分化的来历。“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这种小说的开头与其说有背景还不如说没有。但小说正是沿着这个抽象的维度展开,对“诚实”在世界上的存在价值及其代价这样抽象的主题进行了探讨。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它是这样的。”随着现代哲学对人们的启示和影响,小说家们似乎更热中于在一个更为普遍的层面上来探讨与哲学有着亲密血缘关系的抽象主题。思考与实践一 丹柯 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二 你是否从炼金术士中得到某种哲理的启示?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三 假如你就是跟随丹柯走出黑暗的人之一,在林子里遇到了大雷雨,想象你可能见到的景象和困难,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四 从你已经学过的课文中,分别选一篇论说性文章和一篇小说,比较它们在表达主题方面的差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