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770680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张 赞 李代兴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张 赘, 李代兴(内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四川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 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关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通过调查,发现我 国酸雨面积和程度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最后,结合我 国典型的硫酸型酸雨特征,提 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酸雨; 污染特征; 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X5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70(2011)08012102专心-专注-

2、专业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趋势,化 石燃料能源一一煤和石油等的消耗量日益增加,燃烧过程中排放的 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越来越多,导致这些气态化合物在大 气中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这些酸性物质随雨雪等从大气层降 落,形成“空中死神”一酸雨。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材料的危害及影响己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一般将 pH值 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不仅危害农作物、森林和草场 ,降低土 壤肥力,酸化河流、湖泊,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而且严重威 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科学分析云和酸雨污染特征及其成因, 对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11 我国酸雨的分布状况随

3、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我国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 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为中心的亚洲地区已经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974年我国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 ,1979年后各省区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监测工作。1979年初在贵州省的松桃县和湖南省的长沙市、凤凰县等地首先发现酸雨,此后 又相继在重庆、上海、南京、常州等地监测到酸雨。尤其在 1982年夏季,重庆市连降酸雨,降水 pH值 大都在 40以下,导致了大面积农作物受害及建筑物的严重腐 蚀。为了掌握酸雨分布,国家环保部门于 1982年建立了189个 观测站、523个降水采样点的酸雨监测网。观测记录发现我国 北方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酸性

4、降水,如北京、天津、河北的秦皇 岛和承德、山西的侯马、辽宁的大连、丹东、锦州、阜新、铁岭、葫 芦岛、吉林的图们、陕西的胃南和商洛、甘肃的金昌降水年均pH值 56。我国的酸雨区一般划分为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 4个地 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其 中以长沙、怀化、赣州、南昌为代表的湖南和江西省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达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华南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东南部和 广西东部;西南酸雨区以四川的宜宾、南充、贵州的遵义和重庆 市为中心;华东酸雨区则分布范围较广,覆盖江苏省南部、浙江 全省、福建沿海地区和上海,高酸雨频率和高酸度

5、降水的城市 比例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目前,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研究表明,我国 pH56的 降水面积已由 1985年的 175万 km 扩大到 1996年的 384万km ,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40,11年中扩大了 209万 km , pH56降水等值线也从长江以南地区大幅度地向西向北移动,越 过了长江和黄河。酸雨监测结果表明,20世纪 90年代全国降水酸度总体上 保持稳定状态,2000年以后降水酸度呈现出总体升高的趋势, 到 2005年,降水中的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平均浓度分别升高12和 40。重酸雨区的面积由 2002年占国土面积的 49增加到 2005年 的 61。12 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

6、特点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 SO 、NO 一、cl一、 HCO3一,阳离子为 NH 、Ca“、Na 、K 、Mg 、H 。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 NH 和 Ca2 ,阴离子是S04 一和 NO3一。文献引用 A=s0 一NO, 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 参量,将酸雨分为3档:当A05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当0 5A3为硫酸型或燃煤型。“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 SO 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 NO 的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并慢慢导致我国酸雨污染类型发 生转变,由原来的硫酸型逐步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位于 沿海发达地区的厦门

7、、珠海降水中硝酸根与硫酸根浓度大体相 当,酸雨已是硫硝混合型酸雨,而内陆的绝大多数城市硫酸根 浓度远大于硝酸根浓度,仍然是硫酸型酸雨。13 酸雨防治的具体对策控制酸化的根本途径是减少或消除酸沉降的污染源,控制 酸雨污染最根本的途径是控制 SO 和 NO 的排放。由于我国的酸沉降是硫酸型的,因此,硫沉 降量的控制在我国酸沉降控制中占主导地位。我国政府主要围绕对 SO 的控制来进行酸 雨的防治。通常 s0 的排放控制可在燃料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进行。2 SO,的排放控制21 燃烧前的控制我国现在的主要能源是煤,并且短时期不会改变这种能源 结构。在工业化国家应用较广泛的技术包括使用低硫燃料、煤NO

8、RTHERNENVIRONMENT l2l北方环境 第23卷 第8期 2011年8月炭加工技术及煤的气化。22 燃烧过程控制洁净煤技术是对燃烧设施进行改造或加入添加剂与目标 污染物发生反应。中国洁净煤技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煤 炭加工技术、煤的高效燃烧技术、煤炭转化技术,其 中煤的高效燃烧技术是核心。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型煤技术我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型煤固 硫技术落后,所能达到的固硫率平均只有 50左右,远低于美 国和日本 85的水平,说明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当前 应大力开展固硫剂的筛选研究,提高固硫率。二是型煤化还未 普及,使用散煤还很普

9、遍,应加大型煤化推广力度。23 燃烧后的处理控制和削减燃煤 SO,排放量是酸雨综合防治中最普遍采 用的污染控制方法,目前主要是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烟气进行 脱硫处理,以减少燃料燃烧后的 SO:的排放。国外成功经验证 明烟气脱硫是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最主要技术手段,也 是唯一可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的脱硫方式。按烟气脱硫的 工艺特点,可将烟气脱硫分为湿法、干法和半干法三类。除了上述围绕 SO,来控制酸雨之外,还应积极发展高效节 能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洁净能源,如大力(上接第 120页)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 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

10、是环保部门 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 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 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 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 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 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 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 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2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首先,明确 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 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

11、查 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 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 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 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 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最后,加强对 自动化、便携发展城市燃气,积极开发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 热能、海洋能等洁净能源。3 结语通过对降水 pH值变化分析得出,冬春两季是云和酸雨污 染严重的季节,夏秋两季是一年中酸雨污染较轻的季节,从两 年来的酸雨污染现状可以得出云和的酸雨污染正在逐渐减弱。 通过对酸雨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酸雨观测在观测

12、方法及观测设备上有待改进。参考文献1牛或文,顾骏强,康丽莉浙江省酸雨污染特征研究 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 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2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453杨本宏我国酸雨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合肥联合 大学学报20002收稿日期:20110613作者简介:张赞(1984一),女,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助工,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环境监测式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指导 行动,才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出路。3 总论环境污染的愈演愈烈,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承担着更为 重要的责任,但是基于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实施 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其环境保护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最终 实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长足发展。参考文献1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2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2009,4:34353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9:1112收稿日期:20110628作者简介:李素花(1969一),女,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122 NORTHERNENVIRONM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