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 依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配,县政协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赴碧江区、惠水县,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了专题考察,并深化花山、龙家、敖溪、龙溪、子营等5个乡(镇、街道)10个安置点走访、召开座谈会,具体了解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及安置点建设等方面状况。现将调研状况报告如下: 一、“一区一县”可借鉴的阅历 (一)惠水县“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惠水县科学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和迁入地资源,主动创新,形成了“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一是盘活“三地”(耕地、林地、宅基地),建立助民增收机制,
2、促进搬迁农户增收。二是连接“三保”(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建立助民增福机制,织牢低保医保养老平安保障网。三是统筹“三就”(就业、就学、就医),建立助民脱贫机制,保障搬迁群众就读有学校、患病有医院、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四是建好“三所”(经营性场所和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建立助民解忧机制,让搬迁群众居住习惯、生活便利、就业安心、华蜜欢乐。五是用活“三制”(集体经营、社区管理、群众动员),建立助民管理机制,增加搬迁群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子翁意识。 (二)碧江区探究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五化”服务新路。 碧江区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型治理机制改革,探究“组织、关爱、服务、诉求、产业”五
3、化工作法,形成政府统筹、社会调整、居民自治和多元参加的治理格局,促进易地搬迁群众脱贫。一是“四个覆盖”(党群组织、思想教化、主体参加、春晖行动)实现组织全域化。二是“三个阵地”(社区服务站、文体活动广场、关爱服务中心)实现关爱人性化。三是“三类保障”(解决好“三就”难题、连接好“三保”政策、落实好“三项”扶持)实现服务惠民化。四是“三项机制”(构建包干帮扶、双向沟通、共商共治机制)实现治理民主化。五是“三大驱动”(产业推动、龙头带动、就业拉动)实现产业融合化。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困惑 余庆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800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22000人的36%,远远高于其他县,如桐梓县为17%。安
4、置在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5400人,占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8003人的25%,占县城人口60000人的9%,都远远高于其他县。搬迁后的困惑主要体现为“七个不适应”。 (一)心理不适应,须要疏导。搬迁户从农村到县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群众大多有故土难离的情结,他们对现居住地归属感不强。加之一些政策不明晰,在县城没有主子翁的骄傲感,还有贫困人的心理障碍。如对户籍迁转问题,仍处于观望看法,目前很少有搬迁户把户籍迁入社区。 (二)习惯不适应,须要培育。搬迁户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完全打乱了以地域或宗亲方式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式,可能一些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被打破,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不适应,在农村
5、农具可以随意放,上下楼不用坐电梯,干不干活自己说了算,在企业和厂里面上班必需是按作息时间,觉得走亲戚吃酒等不便利。 (三)技能不适应,须要培训。安置点的搬迁群众致贫缘由千差万别,但大多数群众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实力较差,工作技能缺乏。如在西部新城安置点的搬迁群众,90%以上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年龄较大、无技能、随意性强,就业不志向。 (四)就业不适应,须要指导。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用工企业的期望值高,70%的搬迁群众对上岗就业月薪要求3000元以上,还希望企业“包吃、包住、包接、包送”,但他们自身无文化、无技能,且年龄偏大,企业无法满意,造成就业难。 (五)机制不适应,
6、须要创新。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都是贫困人口,搬迁到县城来后基本上无固定工作,从而无固定收入,水、电、燃料等费用增加,让群众很不适应。假如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上不区分对待,将会给安置点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六)设施不适应,须要改善。县城教化资源承载已达上限,“大班额”问题突出。目前县城区小学平均班额60人,最大班额70人;试验中学、城关中学等初中平均班额70人,最大班额85人。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在短期内无法投入运用,干脆影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学。 (七)管理不适应,须要加强。搬迁群众中还有一部分等靠要思想较重,甚至还有少数不良习气的贫困群众,对于这些贫困群众,必需加强教化引导,否则
7、将给小区管理带来肯定的难度。 三、后续发展的建议 借鉴碧江区、惠水县的先进阅历,结合余庆实际,建议我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中,不断探究和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实现“四好四高”目标,确保我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发展、快致富工作目标。 (一)就业有好路子,搬迁群众收入高 在就业方面,突出“四个一批”,促就业创业,不断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 1.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一批。坚持“限制总量、适度开发”的原则,腾退城镇管理、卫生保洁、保安等政府公益性岗位,每年调剂肯定指标,协作有关单位有序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落实就业。 2.产业带动解决一批。出台激励各类企业,特殊是工业园区企业,优先
8、吸纳搬迁群众,在企业就业的政策,依托产业园区、现代农业观光园、县城乌杨田园、松烟返乡农夫工创业园区等资源优势,优先举荐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主动创建条件,通过企业外发单形式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3.劳务输出解决一批。对接“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扶贫,与帮扶城市奉贤区搭建企业和搬迁群众供需劳务对接平台,有安排、有组织地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组建电工、家政、建筑等队伍,举荐到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稳定就业。 4.自主创业解决一批。通过将安置点部分铺面实惠租赁、激励从事第三产业等方式,促进群众自主创业,由就业部门供应为期2年以上10万元以下小额担保贷款。自主创办并以吸纳其他搬迁群众就业为主的微型企
9、业,优先享受“3个15万”扶持政策。 (二)培训有好方法,搬迁群众素养高 1.开展日常生活技能的培训。由镇(乡、街道)后扶办公室、村(社区)统筹支配,实行现场培训、逢会必培训的方法,对搬迁群众乘坐电梯、家电运用等日常生活技能进行培训,防止发生平安事故,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 2.开展文明素养提升的培训。宣扬、科教部门、群团组织、安置乡镇要立足搬迁群众实际,通过培训班、群众会等方式,定期开展以生活习惯、文明新风、政策法规、文明行为为内容的教化培训,从根本上变更搬迁群众过去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消退群众“等、靠、要”思想,争当文明表率和致富能手。 3.开展就业技能的培训。抢抓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机遇
10、,依据搬迁群众需求,开办家政、烹调、水电安装等技能培训班,确保每个劳动力驾驭1门以上就业技能。利用企业厂房、车间等现有资源,对即进将入企就业的搬迁群众开展岗前技能培训。 4.开展感恩思想的培训。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向搬迁群众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引导其多做感恩之事、多报感恩之情,让贫困群众知荣耻、懂感恩,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使群众感恩扶贫教化由“过耳”向“入心”深化。 (三)运行有好机制,后扶工作效率高。 1.挂帮机制。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挂帮制度,每个搬迁安置点要有一名县级领导、一名乡镇领导挂帮,每户搬迁户有一名干部挂帮,明确迁出乡镇和安置乡镇的职责,做到100%的搬迁
11、户有干部挂帮联系,100%的学生有老师挂帮联系,100%的安置点有医生挂帮联系。 2.反哺机制。一是盘活“三地”。根据“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贫困户参加、公司保本微利”的模式,成立移民后续扶持发展有限公司,促进搬迁群众迁出点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地”资源向“三变”有效转变,尽量增加搬迁农户增收。二是政策实惠。在用电、用水、物业管理和社保、医保等方面出台区分对待的管理制度,尽量削减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入住成本。如惠水县搬迁群众生活用水执行比其他下调20%实惠价格,有线电视收视费、物业费等免收两年。 3.督查机制。注意总结阅历,擅长发觉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刚好订正偏差、完善政策,扎实推动工作,
12、主动跟踪推动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要强化指导协调,刚好督导检查后续发展工作进展状况,全面驾驭工作中的重大状况和重要问题,并刚好呈报县委、政府进行探讨决策。 4.保障机制。每年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比照村民小组(居民小组)的工资待遇,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楼长补贴待遇。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乡镇,要支配正式国家干部到后扶办公室办公,依据安置点人口数支配公益性岗位人员,供应公益性服务。对迁出群众较多,安置相对集中的乡镇,要派出工作组,帮助安置乡镇工作。 5.考评机制。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县直机关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由县督查局、县指挥部办公室进行考核评估,考
13、核评估结果作为月绩效目标考核的依据之一;对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导致工作滞后的,严格“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要求,实行问题倒查,肃穆追责。 (四)治理有好举措,居民自治水平高。 1.网格管理。根据“区域规划、以房管人、重点监控、完善机制”的原则,按100户至200户为单元划分,将安置区域内的交通设施、公共场所、消防设施、楼群院落、实有人口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建设警务室,配备必要的治安巡防辅警、警务助理、治安联络员,组建治保会、义务治安巡逻队,打击侵害搬迁群众人身财产平安的违法犯罪,刚好排查冲突纠纷,切实提高社区群众参加度、平安感、满足率。 2.便民服务。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将党的基层组织覆
14、盖到搬迁群众安置点,设立移民、人社、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的便民服务窗口。安置点配套用房集中解决便民超市、小学、幼儿园及管理服务用房;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标准配备医疗办公场地和必要的科室、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建设关爱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护幼儿看护中心等综合性场所,搭建起生活起居绿色通道,便利群众。 3.民主管理。根据“大事政府办,小事大家协商办,私事居民自己办”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逐步组建以党支部、党小组、楼长、居民代表、业主代表、志愿者为主体的楼(栋)道自治组织,让小区管理从“被动式”向“参加式”转变,从 “无人管事”变成 “人人管事”。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