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57648033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67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pdf(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 10 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也记录了这句话)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在学术实践的过

2、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2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

3、倾向有所不同。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刘安准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材料二:“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这里的“天”并非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

4、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认为“天”就是“帝”,“天帝”主宰世间万物。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3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作为董仲舒的门生,自然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司马迁还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上天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作为一个史学

5、家,司马迁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他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他讽刺秦皇汉武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评价以“岂不谬哉!”。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袭落。所谓“物盛而衰

6、,天地之常也”。他还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经济制度。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4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正确的一项是()A.“究天人

7、之际,通古今之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班固因而将其收录在了汉书中。B.“三十岁一小变”“五百载大变”“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既体现了司马迁的天命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循环观。C.司马迁虽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反映出他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本质上是要探索合理的天人观。D.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意在探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学术理念作出原则性的概括。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5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等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材料二还指出了司马迁对孟子天命观的继承。B.对于“天人关系”中“天”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天”就是

8、“帝”,并非指自然;材料一则相反,认为是自然、生态之意。C.材料一对司马迁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信念都表达了高度赞赏,在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对比中表明了作者的立场。D.“通古今之变”,核心在“变”字,体现出司马迁的发展观、变化观,构成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命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B.司马迁作“十表”的原则是“详变略渐”(“变”为动乱之世,“渐”为升平之世),他认为时势巨变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效动力。C.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一遍访河山,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

9、失旧闻。D.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6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钱穆认为:“西方人讲历史哲学乃是一套哲学,只把历史来讲。若说中国人也有历史哲学,应该不是一套哲学,而仍是一番历史,只是从历史里透出一套思想来。”司马迁的史记“透出”了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A2.D3.D4.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开篇提出司马迁的史学理念,然后逐层分析“通古今之变”和“究天人之际的内涵,最后从时代特征的层面总结司马迁史学理念的价值材料二从分析“天人关系”的内涵引入,进而举例、引用以论证司马迁的天命观;然后从三

10、个方面概述司马迁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并指出其历史循环观的局限。5.究天人之际:探索上天与人事的对应关系(或探索合理的天人观”敬天;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通古今之变: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或“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的面前应该如何应对”)如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提出重“利”史观。【解析】【1 题详解】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班固因而将其收录在了汉书中”错误,原文有“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

11、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这是作者的评价,不是班固收录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故选 A。【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肯定了”错误,材料一原文是说“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不是肯定。B.“材料一则相反,认为是自然、生态之意”错误,材料一有“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并非认为“天”是自然、生态之意,而是说“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C.“在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对比中表明了作者的立场”错误,原文中相关内容有“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司马迁虽万被费,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

12、借以自勉”,没有对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进行对比,选项无中生有。8故选 D。【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这”指代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D.是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文学成就的评价,不能用来证明观点。故选 D。【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探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开篇提出司马迁的史学理念;第二段“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第三段“理解

13、“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逐层分析“通古今之变”和“究天人之际的内涵;9第四段,“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最后从时代特征的层面总结司马迁史学理念的价值。故材料一为总分总式结构。材料二:第一段,“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母题天的意志被称为天命 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评价以岂不谬哉!

14、。他虽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从分析“天人关系”的内涵引入,进而举例、引用以论证司马迁的天命观;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概述司马迁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第三段,“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指出其历史循环观的局限。【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10“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探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据此可知司马迁的

15、史记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结合“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吴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可分析概括出,“究天人之际:探索上天与人事的对应关系,敬天;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结合“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还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可分析概括出“通古今之变: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

16、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如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提出重利史观。(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巨翅老人巨翅老人11【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糖。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

17、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孔,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

18、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12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问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围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

19、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形形色色的人从远方怀着不同目的来了: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目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

20、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13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于是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

21、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痘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

22、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14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23、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蜘蛛女孩的流动展览,说明大家不忍心再看到巨翅老人的惨状。B.贝拉约夫妇靠门票收入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内心对巨翅老人充满感激。C.随着天气变暖,巨翅老人身体逐渐恢复,这为他最后飞离小镇提供了条件。D.埃丽森达切完洋葱还在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她对其离去很是不舍。15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小说开头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B.“蠕动”“呻吟”“挣扎”等动词的使用,一个有别于大家惯常想象、落难的巨翅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C.拔下他的羽毛、向他投掷石

24、头、用滚烫的铁铲去烫他,文中这样的场景体现了大家对巨翅老人的态度与反应。D.文中叙述了巨翅老人降落人间、最后飞离小镇等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8.马尔克斯获 1982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及,“百年孤独等作品混糅着魔幻与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些地方。9.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点。【答案】6.C7.D168.魔幻:神异的人物形象塑造,荒诞的故事情节安排。现实:真实典型的环境描写,传神逼真的老人形象,具体现实的生存状态

25、。9.人称上,作者用第三人称客观地描述镇上人们对巨翅老人的冷酷反应,以此揭示这些人的丑陋本性。语言上,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的叙述。主旨上,作者冷静地叙写小镇上人们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和孤独,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解析】【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说明大家不忍心再看到巨翅老人的惨状”错误。人们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蜘蛛女孩的流动展览,是因为大家已不再对巨翅老人感兴趣。B.“他们内心对巨翅老人充满感激”错误。贝拉约夫妇靠门票收入过上富足的生活后,“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可见当老人失去利用价值后,立刻被嫌

26、弃。17D.“可见她对其离去很是不舍”错误。埃丽森达望着巨翅老人飞离,心里更多的是摆脱了这个“障碍物”的轻松。故选 C。【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错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意思是情节曲折、牵动人心,读者因感动而引起内心强烈共鸣。而小说主要围绕巨翅老人在小镇的遭遇自然展开故事情节,且读者内心更多的应是对巨翅老人的同情与对小镇人们的谴责。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表现方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巨翅老人虽然在总体构思上是魔幻的,在情节安排上是荒诞的,在形象塑造上是神异的,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上,却是真

27、实、准确的。魔幻:天使本是传说中的形象,作者却煞有介事地将其当作确有形象来写,给小说涂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计算自己心跳数目的妇女、受星星噪音折磨整夜失眠的葡萄牙人、无可救药的梦游症患者、不听父母的话18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等,也是不可思议的;巨翅老人不知从何来、怎么来?无法与人沟通,被关在鸡笼里任由人们玩赏并最终飞去,显得很荒诞;巨翅老人降临的消息传播之快与前来围观他的人数之众也极尽夸张现实: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与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都真实地反映拉美人民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对巨翅老人外在形象的描绘及对其落魄、虚弱、衰老状态的刻画传神逼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叙述角度、

28、叙述语言和创作思想的能力。扣紧题干“零度写作”的特点,分别从人称、语言、主旨思想等方面进行简析。从人称上,作者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镇上人们对巨翅老人的好奇、虐待、利用、抛弃等一系列反应,以此揭示这些人好奇、残忍、贪婪、喜新厌旧的本性。从语言上,结合“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孔,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

29、”和“他身上有一种19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可知,文章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静的叙述。从主旨上,俘获天使的消息传开后,人们都来围观;当大家已不再对巨翅老人感兴趣后,人们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蜘蛛女孩的流动展览上;埃丽森达望着巨翅老人飞离,心里更多的是摆脱了这个“障碍物”的轻松。作者冷静地叙写小镇上人们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和孤独,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

30、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20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处不胜魏不能守必取之。”王用仪言,取

31、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与魏/以劲之

32、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21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汉中,蠹”与“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促织)中的“蠹”含义不同。B.“魏兵罢弊”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中的“弊”含义相同。C.“张仪恶陈轸于秦王”与“物或恶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恶”含义不同。D.“仪之言果信也”与“信而见疑”(屈

33、原列传)两句中的“信”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则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会成为秦国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甘茂表示反对。22D.陈轸常奔走在秦、楚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2)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14.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

34、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A13.(1)赵国原来就自负兵力雄厚,所以就首先派苏秦用重礼联合诸侯订立合纵盟约。(2)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14.肯定张仪的看法,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取譬设喻,阐述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23句意:(您)不如帮助魏国以便强化魏国的势力,假如魏国能战胜(楚国),从此就会更加听命于秦国,一定送来西河之外的土地;假如魏战败,那魏国就不能守住边塞,大王就可以将魏国夺取过来。“不如与魏以劲之”中

35、,“之”为使令性动词“劲”的宾语,“之”后断开;“魏战胜”是主谓结构,不能断开;“西河之外”为偏正短语,之间不能断开;“复听于秦”中,“于秦”是“听”的补语,不能断开。排除 AD。“入”的宾语为“西河之外”,之间不能断开,“外”后断开,排除 B。故选 C。【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蠹”,祸害;句意:汉中是一个祸害。第二个“蠹”,侵蚀、消耗;句意: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含义不同。B.第一个“弊”,困乏、疲惫;句意:魏军已是疲惫不堪。第二个“弊”,疲惫、无力;句意: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含义相同。C.第一个“恶”,诽谤、诋毁;句意:张仪在

36、秦王前面诽谤陈轸。第二个“恶”,厌恶;句意:人们常常讨厌它们。含义不同。24D.第一个“信”,可信,真实;句意:那么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第二个“信”,诚信;句意:诚实反而被怀疑。含义不同。故选 D。【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错误,原文“反覆”意为:改变的政策。“欲除之而后快”,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寡人忿然,含怒日久”。故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负”,依靠、凭借;“故”,所以;“使”,派遣;“以”,用、凭借;“约”,约请、盟约。(2)“见”,表示被动,被;“之”,到;“适”,到;“何适”,宾语前

37、置,正常语序为“适何”。【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和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25试题答题指向是“陈轸所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根据指向可以确定信息区间在原文最后一段。由“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可知,面对秦王的质问,陈轸首先说“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肯定张仪认为自己将要离开秦国到楚国的想法。然后再列举“孝己”“子胥”“卖仆妾”“出妇”几个事例,通过他们的做法与自己的事情同类相比,取譬设喻,证明自己对

38、秦国的忠诚,从而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参考译文:秦惠王对寒泉子说:“苏秦欺负我们太甚,(他)企图凭一个人的智慧(雄辩之术),改变山东六国君主的政策,企图连结合纵之盟来抗拒和欺扰秦国。赵国原来就自负兵力雄厚,所以就首先派苏秦用重礼联合诸侯订立合纵盟约。诸侯各怀心思,企图和步调的不可一致性,就像把很多鸡绑起来不能栖息在一处,(合纵不成)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寡人为苏秦的事痛恨已久,因此想派武安君白起去会见崤山以东的各诸侯,让他们明白天下的局势。”寒泉子说:“不可以这样。攻城掠地,可以派26武安君率军前往,假如是为我们秦国争取利益出使诸侯,(大王)就应该派张仪才行!”秦惠王说:“我接受你的意见

39、。”张仪想要把汉中让给楚国,对秦惠王说:“汉中是一个祸害。就好像树种得不是地方,别人必定要伤害它;又如同家里有不相宜的财物,也一定要遭受损害。现在汉中南边为楚国利益的所在,这是秦国的忧患。”甘茂对秦惠王说:“土地广大,忧患就一定多!天下一有祸乱,大王您就让汉中去求和,楚国必定会背离天下诸侯与大王亲善。大王今天拿出汉中给楚国(求和),假若天下再有什么祸乱,大王您又拿什么去与楚国作交易呢?”楚国攻打魏国。张仪对秦王说:“(您)不如帮助魏国以便强化魏国的势力,假如魏国能战胜(楚国),从此就会更加听命于秦国,一定送来西河之外的土地;假如魏战败,那魏国就不能守住边塞,大王就可以将魏国夺取过来。”秦王采纳

40、张仪的计策,调派皮氏的士兵一万人和战车一百辆,援助魏国。(魏国大将)犀首战胜楚威王的军队。得胜的魏军已是疲惫不堪,害怕秦国,果真把西河之外的地方献给了秦国。张仪在秦王前面诽谤陈轸,说:“陈轸奔走于楚国和秦国之间,但现在楚国不见得对秦友好,反而却和陈轸的关系非常亲密。如此看来,陈轸一切举动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况且陈轸企图离开秦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于是秦王就问陈轸说:“我听人说你准备背秦而去楚国,有这回事吗?”陈轸回答说:“有这回事。”秦27王有点生气地说:“那么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陈轸回答:“何止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路人也知道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己(著名孝子,殷

41、高宗之子)孝顺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己做自己的儿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明他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君爱国,忠诚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秦王感动地说:“贤卿言之有理。”于是就把陈轸挽留下来。(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临高台临高台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临高台临高台谢眺28千里常思归,登台

42、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注】绮翼,这里指窗帘。15.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16.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

43、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解析】【15 题详解】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B.“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错。“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是说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可见,诗人并未见到盛开的莲花和桂花。故选 B。【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

44、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诗人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30色”二句写身所感受。“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

45、”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三三)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_”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则用“_”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2)面对楼台古迹,古人常有历史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两句:“_,_。”(3)“秋风”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唐宋诗词中含有“秋风”的句子有“_,_”。【答案】.重湖叠清嘉.

46、尽荠麦青青.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解析】3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荠”“榭”。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炎炎夏日,雪糕成了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最近网络流行的“雪糕刺客”就特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面,看着但付钱时会用价格“刺”你一下的天价雪糕。被誉为“冰淇淋界爱马仕”的“钟薛高”一开始就坚持高定价来明确品牌形象。但事实上,“钟薛高”与一般的雪糕在配料上并无太大差异。最近“雪糕烧不化”的新闻更是引发网友热议。

47、不少网红品牌空有“昂贵的价格”,却无“合格的质量”,一点儿也不。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也成为潮流。大多数消费者青睐文创雪糕还是图它的意义和颜值。植物类雪糕有如百花盛开,生机勃勃;建筑类雪糕雕梁画栋,精细到一砖一瓦;西湖传说等文化类雪糕成双成对,放一起还能拼成图案,可谓。雪糕的创新形式让景区文化迅速植入人心,让历史眉目生动,以美妙的风姿向我们款款走来。创意是文创产品的立足之本,盲目跟风,简单复刻,只图暂时获益,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只有融入更多文化元素,接榫当下32社会潮流,安全健康、价格适中,“接地气”而非华而不实,文创产品才能经得起考验,长红不衰。18.请在文中

48、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可适当调整、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原句: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也成为潮流。20.请指出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雪糕刺客”:_“刺”:_“合格的质量”:_“聪明”:_【答案】18.平淡无奇 货真价实 别具匠心19.示例:除了市场上身价极高的雪糕,一些颜值颇高(面容姣好)的文创雪糕也仪态万千地站在潮流之中(牵手潮流,引领风尚)。20.表特定称谓(或特定意义)。.表特殊含义。.表强调。.反语,表讽刺。33【解析】【1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强调冰柜里

49、的雪糕看起来很普通,因此填写“平淡无奇”。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第二处,语境强调网红品牌的雪糕只是价格昂贵,但是质量却不合格,语句用否定的形式,因此填写“货真价实”。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第三处,语境形容文创雪糕与普通雪糕不同,它们构思、设计巧妙,应用“别具匠心”。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写文章、绘画、工程设计等。【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和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让历史眉目生动”运用比拟的修辞,将历史赋予人的特点,用人的“眉目生动”描写历史的可观可感。“除了市场上的天价雪糕,一些好看的文创雪糕

50、也成为潮流”中,“天价”形容雪糕价格很贵,可以将其赋予人的特点,如将“天价”比拟为34“身价高”;“好看的文创雪糕”是说雪糕外表好看,可以将其赋予人的特点,如将“好看”比拟为“面容姣好”“容貌昳丽”“颜值高”。据此可以将其改为:除了市场上身价极高的雪糕,一些颜值颇高的文创雪糕也仪态万千地站在潮流之中。或者改为:除了市场上身价极高的雪糕,一些面容姣好的文创雪糕也牵手潮流,引领风尚。【2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引号的能力。“雪糕刺客”,刺客:是人类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在现代指杀手。常由于政治、私怨等原因,负责对某个目标人物实施谋杀或暗杀。语境是指雪糕价格贵,刺伤了消费者,成为了雪糕中的刺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