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期末考试复习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木架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材料来源广;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承重荷载,房屋内可较自由的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任意开设,使用灵活性较大;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破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4.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且唐宋之后使用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宋“材”,清“斗口”),各种木构件的式样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装;5.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拆卸性,替换某构件或整个房屋的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二、木构建筑的根本性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容易遭受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很大,从而限制它继续发展的前景;三、木构建筑的建造顺序:首先必须做好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室外地面,来达到防水、防潮与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木架立起来后,即可铺盖瓦屋面 、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石地面);、四、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1.简明:只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平面轮廓及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2.真实:指对结构的真实性的显
3、示,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对所暴露的木构架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时,也以表现木材的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卷杀”,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3.有机: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五、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与种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方法。 围合方式:A、主房与
4、院门之间用墙围合;B、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C、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远门,称“三合院”;六、轴线:沿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者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与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七、中国建筑的特征:A延续性:历史发展的走向,分分合合;B多元性:起源的多元性、多民族性;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状况(原始社会:穴居、巢居;奴隶社会:夯土墙、木构架;封建社会:成熟独特的体系)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的建筑形式:A穴居:地势高亢地区,以天然洞穴营造;B巢居: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的原始居住形式;2.新石器时代的建筑形式:A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
5、阑式建筑;B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石器加工)4.半坡遗址的特点:A两种平面形式:长方形、圆形;B墙体多采用木骨泥墙;C室内常用木柱来支撑屋顶重量,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的连接用绑扎法;D室内地面与墙面做防潮处理,细泥抹面或烧烤地面;5.木骨泥墙:墙体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同理;6.龙山文化特点:A出现了吕字形平面的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B室内居住面多为白灰面;C用于墙体的土坯砖出现;奴隶社会1.夏:A文化发展:开始使用青铜器;B建筑活动: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
6、宫殿遗址;C特征:夯土台;封闭庭院,回廊围合院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小的木构架建筑,柱网整齐,木构技术提高;2.商:A郑州商城: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在夯土台上建造;3.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商灭夏后建造的都城-毫,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庭院式建筑;4.河南安阳殷墟遗址:A布局:紧靠恒河曲折处为宫殿,西面、东南及恒河以东的地段,但墓葬区也散布着同时期的居民点与作坊;B功能布局方式,前朝后寝-北区:王宫居住区东西向平行布置;中区:朝廷、宗庙-庭院式布局,轴线上有门址三进,尽端一座中心建筑;南区:王室祭祀场所,轴线对称布置、规模较小;5.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布局特点-
7、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A中轴线对称,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B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C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合成封闭空间;D院落四合院有檐廊环绕;E家庭居住,内外有别、男尊女卑;6.周代建筑技术的发展:A瓦的发明并使用,使建筑升级;B斗拱的概念出现;C夯土墙、土坯墙上使用三合土;7.春秋 高台建筑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与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大量的高台宫室,一般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多米的土台,在上面建殿堂屋宇,高台建筑以高大的夯土台为基础与核心,在夯土版筑的台上层层建屋,木构架紧密,依附土台而形成土木混合的结构体系;8春秋 A建筑技术:开始使用砖,瓦
8、的普遍使用-屋顶坡度减小;B色彩追求华丽的效果;C人物:鲁班;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A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B高台建筑依旧盛行(木构架技术不能达到成熟的状态,不能解决大规模建筑群的问题);C技术:1)铁工具的应用,使施工质量、结构技术大大提高,为制作复杂的榫卯、花纹雕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砖:大块空心砖用于地下墓室,装饰用的砖也出现了;3)筒瓦:板瓦在宫殿上广泛应用;4)理论:考工记;5)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父子);2.秦:A咸阳宫:布局有独特性,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而是在渭水的两岸广阔的范围内修建宫殿;B阿房宫遗址;C秦始皇陵:人工坟丘;D长城;3.汉代 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9、:突出表现就是木构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与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A木构架,抬梁式、穿斗式,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未解决);斗拱已普遍使用,无统一形制(明器上形象的多种多样),无定形,但结构作用明显;屋顶形式增多,以悬山顶与庑殿顶为普遍,歇山及囤顶也已应用;B拱券:筒拱顶、穹窿顶;4.汉代的建筑发展:A城市建筑:汉长安城,规模宏大,城内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B礼制建筑:明堂辟雍,传播儒家文化的建筑,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5.石阙:是汉代石刻的代表,除用于墓前外,还用于祠堂前,或作为代表用于里门之前,高颐墓石阙西阙;6.三国、两晋、南北朝
10、:佛教的传入 佛教的传入及佛教建筑的发展:佛寺、佛塔、石窟佛寺: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洛阳白马寺佛寺的中心形象以佛塔为主-佛塔及佛殿并置-佛殿为主(唐)-佛塔的地位下降,在殿的后方(宋)佛塔,埋葬舍利。供佛教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的性质;北魏所建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只作为礼拜的对象,而不供人登临远眺;7.隋 A兴建都城大兴城、东都洛阳城:两座城都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发展成为东西两京,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B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不仅可以减轻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上、造型
11、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8.唐 A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长安城1)是隋大兴城的继承与扩充,是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2)以轴线作为规划整个都城的主要因素,皇城宫殿位于轴线的顶端,突出其重要性;3)居住区的形制为里坊制,在城的东西分别设东市与西市,并实行夜禁制度,里坊及东西市周围都有高高的坊墙,在四周处设门,并统一管理;4)道路顺应方正整齐的里坊呈东西、南北方向上笔直、贯通的大道,南北14条,东西11条,呈棋盘式布局,整齐有序,交通方便;B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1)加强轴线,突出主体;2)利用天然地形来营造气氛(乾陵);C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并已定型化1)抬梁式木构架发展已日趋成
12、熟,建成较大跨度的建筑;2)木构架部分用料规格化,用材制度(模数制)出现;D设计及施工水平提高,都料,掌握设计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业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E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者增多,砖石塔的外形已开始朝仿木建筑的方向发展,都部分地仿照木建筑的柱、枋、简单的斗拱、门窗等,反映对传统建筑式样的继承与对砖石材料加工的渐趋精致成熟;F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9.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舒展朴实、庄重大方;10.五代:A砖木结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B砖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11.宋代建筑的发展及特征:A宋代城市结构与布置的
13、根本变化:1)打破汉唐的里坊制,商业店铺可临街开放并及居民区杂糅;2)取消了“夜禁”制度,城市出现了早市与晚市;3)城市不再是单纯的以政府署衙为主导,商业与居民区在城市的规模在扩大;4)皇宫开始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凸显了皇权,并出现了城市中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模式;B木构架采用古典模数制:“材”的概念,材是指斗拱中的断面尺寸,北宋,为了使木构架建筑采用统一的古典模数,在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寸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为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部件的尺寸都整套按照规定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的标准,施工也方便
14、;C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通过院落的组合,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体量及屋顶的组合很复杂;D建筑装饰及色彩有很大的发展;E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F园林兴盛,更密切的与自然环境相结合;13.元朝:A城市建设:1)规模宏大,规划完整;2)方格网布局,以太液池水面为中心,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游牧民族逐水而居);B木架技术方面1)采用天然弯木,节省材料。这种大胆而灵活的结构方法是元代建筑的一个特色;2)减柱做法:殿宇中抽去若干根柱子,继承金的灵活处理柱网与结构的传统;3)减弱斗拱,加强梁柱关系(简化节点);C宗教建筑的发展;14.明朝建筑的发展及特征:A木构架建筑形
15、成新的定形构架1)斗拱的结构功能减弱,出檐深度减小,柱子的比例变得细长;2)梁柱连接点简化,构架整体性增强;3)升起、侧脚做法逐渐取消。简化施工(升起:檐柱由当心间向四角逐渐升高;侧脚:檐柱柱头向内倾斜);B砖的普遍使用:1)普遍采用砖墙,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砖用于铺地、砌筑台基及墙基(制砖手工业的出现);2)硬山建筑的发展,墙面上砖的使用使其具有良好的防雨性;3)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C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十三陵,善于利用地形与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D官僚地主私家园林发达,当时建筑的园林风格明显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园冶;E管式建筑装饰、彩画,装
16、饰日趋定型化,明代家具文明于世,风水术达到极盛期;15.清朝建筑的发展及特征:A(皇家)园林达到极盛;B藏传佛教建筑兴盛;C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D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及装饰设计水平;E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16.清代模数制基本的度量单位:工程做法规定,有斗拱的大式木作一律以斗口为标准确定其它大木作构件的尺寸,只要选定了一种斗口尺寸,建筑物的尺寸都有了,这对加快设计与施工进度及掌握工料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设计工作可集中精力于提高总体布置与装修大样的质量;设计与预算-样式房,工程图纸、模型及工程说明书-画样,模型-烫样,工程说明书-工程做法;第二章 城市建设1.城市基本构成要素:统治机构(宫
17、廷、官署)、手工业与商业区、居民区;2.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营造都城,九里见方,都城四边每边都是三道门,都城中南北大道与东西大道各九条,南北道路宽度可以容下九辆马车,宫殿的左边(东方)是祖庙,右边(西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宫室与市场居民区要有百步见方之地。3.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城: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 郭:外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与一般市民居住区4.唐长安城: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由宫城、皇城、外城
18、组成;A皇城:以轴线作为规划整个都城的主要因素,皇城宫殿位于轴线的顶端,突出其重要性;B居住形式:居住区形制为里坊制,并实行夜禁制度;C集市:城的东西分别设置东市与西市,周围都有高高的坊墙,在四周处设门,统一管理;D道路顺应正方整齐的里坊制,呈东西、南北方向上笔直、贯通的大道,呈棋盘式布局,整齐有序,交通方便;5.北宋东京:A分为外城、内城、宫城,平面不规则方式布置,三套城墙,三条围护门;B布局开放,取消里坊制,取消围墙与夜禁制度;C取消集中设市,临街设店,聚行成街;D城市生活多样化,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E四水贯都,有利于城市用水、漕运、城市排水;6.明清北京城 1)布局 利用元大都改建
19、,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皇城呈不规则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四向开门,宫城为皇城的核心部分,位于全城的中心部位;街道采用元大都规划系统;2)特点A城市更为严谨,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中轴线即宫城中轴线,形成长达9公里的南北纵轴,加上城楼、角楼、日坛、月坛、天坛、地坛等配置,是北京的庄严宏伟成都远胜元大都,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威与至上的地位;B皇城成为皇室生活服务设施与离宫院落的集中地区,位于北京中心位置上,由一条东西向的道路阻碍通行,造成了城市交通的不便,体现阶级性;C布局严谨,井然有序,胡同以东西为主,南北干道贯穿全城,全城被划为方形街坊;第三章 住宅1.住宅形制的演变:A春秋:士大
20、夫住宅由庭院组成;B汉代:继承传统的院落式;C南北朝:院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走廊;D隋唐五代: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住宅后面建造山池园林;E宋:多以廊屋代替回廊:里坊制解体,平面形式布局自由、多样化,院子封闭、前院设门,沿街开店,后屋为宅,呈工字形;F元明清:住宅类型多样化,北方以四合院为代表,南方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2.住宅的类型:A木构架抬梁式、穿斗式与混合式;B竹木构干阑式;C木构井干式;D砖墙承重式;E碉楼(青藏);F土楼(福建);G窑洞;H阿以旺(新疆);I毡包(内蒙);3.北京四合院 1)布局 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常见为三进院,分为前院
21、、内院、后院;A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一般在巺位,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B内院是家庭主要活动场所,内外院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全院地位及规模最大的地方,为长辈居住,两侧为东西厢房,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为耳房,内院面积大,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供家人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C后院 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房、厕所、贮藏间、仆役住房等,住宅的后门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区;2)特点 A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等级秩序通过门来体现;B院落内向,墙垣厚重,院内噪声低风沙少;C院是交流场所,但缺乏
22、私密性;D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E四合院朴实、实用,色彩以灰青色为主,尊卑分明,秩序井然;4.客家土楼 1)布局A以祠堂为中心,供奉祖先真的中堂位于建筑的中央;B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采用中轴对称,保持着北方四合院传统格局形制;C基本居住形式是单元式住宅; 2)特点A中轴对称;B北方传统合院式住宅与防御性的结合;C材料的使用具有当地特色,由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加上红糖、糯米、沙石、石灰构成土墙,因材制用,因地制宜;5.窑洞 1)类型A开敞式靠崖窑,依靠崖面,横向开穴,并及其他房屋共同围合院落的形式;B下沉式地坑院,寿命长,保温好,以地面垂直向下挖出一个矩形大坑,向四
23、周坑壁上挖出横穴的窑洞,形成一个地下院落;C砖砌式锢窑,在地面上人工建筑的拱顶房屋,既保留了窑洞冬暖夏凉等优点,又不受地形的限制,可以比较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类似于四合院的建筑群;2)优点 经济,就地取材,土尽其用,维持生态平衡,防火,防噪声,少占农田,冬暖夏凉;3)缺点 潮湿,空气不流通,采光面积小,排水、抗震存在问题,施工周期长;第四章 宫殿、坛庙、墓葬宫殿 发展阶段:A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B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C宏伟的前殿与院落相结合的阶段D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形制演变:前朝后寝-东西堂制-三朝五门(三朝:太与、中与、保与,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与门)宫殿与官署 中央官署
24、从宫内移至宫外宫殿与城市 从偏向一侧到位置居中,轴线贯穿城市轴线1.唐大明宫A全宫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B中轴线对称布置;C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形成宫及苑相结合的起居大花园;2.故宫 1)布局 集合了前朝各个时期的优秀的形制,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仍分为外朝与内廷两个部分;2)特点A强调了中轴线及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及城市中轴线重合,轴上的建筑及附属部分严格对称,强调地位,反映皇权至上以及中央集权的统治;B院落的运用及空间的变化,从大清门经过六个封闭空间到达主殿,大小院落依次递进,逐渐引导,达到建筑群高潮;C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以小衬大,以低衬
25、高的对比手法突出主体;D重要的屋顶用重檐,其他屋顶等级依次降低;E宫殿的色彩及彩饰,宫殿多用金、黄、赤,细部装饰也有繁简高低的差别;坛庙坛,祭祀自然神 庙,祭祀祖宗的庙、祭祀圣贤的庙与祭祀山川、神灵的庙1.天坛 1)布局A分为内外两重,内圈有三组(圜丘、祈年殿、斋宫)外圈(神乐署与牺牲所);B建筑布局呈回字形,轴线串联,用圆与方,体现“天圆地方”的思想;2)特点A中轴线布局与体现“天圆地方”的思想的布置方式;B在空间尺度上,通过中轴线与空间对比手法的应用,明确突出建筑主体;C主体建筑及环境的关系,遍植的松柏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2.社稷坛 布局及特点: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与
26、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三层,上铺五色土,象征东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归皇帝所有,坛外设矮墙一圈,墙上颜色也按方位分四色;明清北京坛庙建筑:太庙、日月坛、天地坛、社稷坛等陵墓形制演变:地上A方上 秦汉,例子,秦始皇陵B以山为陵,固山为陵,唐,例子,乾陵C宝山宝顶,明清,明孝陵地下 土坑-砖石地下宫殿中国现存最早的总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第五章 宗教建筑佛教建筑佛寺、佛塔、石窟1.佛寺的组合形式:以佛塔为主-佛塔及佛殿并置-以佛殿为主2.佛寺的布局演变 A平面以佛塔为中心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与回廊(汉代);B前塔后殿(南北朝),塔殿并重(唐);C殿为主体(宋、明清);3.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27、A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清,庑殿顶);B大殿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组成,称“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C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D檐柱有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及升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两侧逐渐升高);E斗拱中柱头辅作与补间辅作区别明显;F屋面坡度较平缓,居高约为;G柱高及面阔比例略呈正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H直棂窗,色彩简洁,朴素舒展;4.楼阁式:山西应县佛宮寺释迦塔(国内现存唯一最古老最完整的木塔) 呈八边形,前塔后殿,副阶周匝,金厢斗底槽,各层檐柱及其下暗层檐柱综合使用,缠柱造,上层暗层檐柱比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
28、,故外观上逐层向内递收;密檐式: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单层式: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喇叭塔: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北京大正觉寺塔(须弥座)5.石窟:塔院、佛殿、僧院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道教建筑山西晋祠圣母殿A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副阶周匝;B重檐九脊顶(歇山);C减柱法,前檐副阶柱身雕刻蟠龙,柱有显著侧脚与升起;D屋架砌上明造,使用叉手与柱脚伊斯兰教1.构成 A朝向,向西朝,朝向麦加方向;B召唤信徒礼拜的邦克楼,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C室内,不设置神像,不供奉神龛;D建筑常用砖或石料砌成拱券或穹窿,装饰纹样唯用可兰经或植
29、物、几何图案等;2.汉化 A多院落,清真寺基本构成必须有,另加门、雕刻、牌坊等,形成多院落纵深布局;B木构,较晚的寺院,除了神龛与装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的结构都采用传统木构架;第六章 园林及风景建设园冶,计成,明1.明清皇家苑囿布局原则 集锦式 A造园思想,集仿各地明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地形特色,把全国划分为若干景区,再布置各种风景点;B规模较大,一般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巧妙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特点;C宫室布局严谨,其他多较活泼,建筑式样多变,及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较小,但较私家园林堂皇华丽;D园中的中心建筑,为了及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大;E叠石手法,一般用于园中之园,大范
30、围内主要依靠堆土成山,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手法;F多种群种植或成林布置花木;2.颐与园 1)布局A东宫门与万寿山东部朝廷宫室部分;B万寿山前山部分;C万寿山后山与后湖部分;D昆明湖、南湖、西湖部分;2)特点 A朝廷宫室部分,布局严谨,采用对称与封闭的院落组合,具有宫廷气息,缺少园林气息;B万寿山前山部分,由封闭对称的仁寿殿转入开阔的自然的前山部分,顿感豁然开朗,空间对比十分强烈;C万寿山后山与后湖部分,后山以一组喇叭庙宇为中心,后湖是一条曲折的溪流,风景幽邃自然,与前山的开阔形成对比;D昆明湖、南湖及西湖,这里主要是水面,水上点缀岛屿,岛上有不同形式的建筑;3)成功之处 A利用建筑布局与体量的不
31、同,在创造与谐统一的园林效果方面,有较高成就;B利用周围环境创造开阔的空间方面,以岛与堤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部分,造成了层叠感,使湖面更加深远,同时还运用传统的借景手法,扩大了颐与园的园景范围;C使用了大量的宫室建筑,但具有各种不同的体形,且巧妙地及地形、山石树木相配合,表现了苑囿建筑的特点;3.私家园林布局手法与特点 A主题多样 B隔而不塞 C欲扬先抑(先压抑感官,后豁然开朗) D曲折萦回 E尺度得当 F余意不尽(联想想象) G远借近借4.留园(明) A景区划分,中部,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以山地为主,东区以建筑庭院为主,两者情趣不同,各具特色;西部,大体以西北的西山为主;东部,由几个庭院组
32、成;B建筑外观;C园中古树林立,形成了园内山林森郁气氛;D假山为土筑,央石成为地岸蹬道,整体看去,山林嶙峋,大意甚佳;第八、九章 木构1.平面类型:A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殿身内有一圈柱列及斗拱,将殿身空间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B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C单槽,为了大型殿堂面积的扩大而增加内柱,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D双槽,用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2.立面、外观 三分为一,就是指中国建筑在立面布局上的三个主要部分,台基,墙柱构架(屋身)、屋顶。中国传统建筑构图观念是房屋式组合起来的,各个部分并不是由一个整体分割开来的;在多层建筑中
33、原本的楼层中间加暗层,其四周出挑的廊子即平坐(替代台基)与平坐下的腰檐(充当下层屋顶)便是“三分为一”构图在立面上的体现:底层,台基,屋身,腰檐;中间,平坐,屋身,腰檐;顶层,平坐,屋身,屋顶;3.结构:A抬梁式,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侧承檩,应用广,特别在北方地区;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有较大空间;缺点,柱梁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B穿斗式,柱直接承檩,柱间不用梁,而用若干穿材连接,穿斗式有时及抬梁式混合使用,多应用于南方;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较好;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C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峰,组成矩形木柱,层层相叠作用在墙壁上,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体,
34、缺点,耗材量大,建筑面阔与进深受到木材长度限制,外观较厚重,一般仅见于产木丰富的林区;4.大木作 这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椽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寸与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1)柱:垂直主要承重构件,柱负责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属于大木作,可分为檐柱(外檐柱,支撑屋面)、金柱(檐柱以内、中柱线以外的柱,承载屋顶重量)、角柱、中柱(直接承托上面的脊檩)、山柱等2)梁:水平主要承重构件,承担上部构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3)枋:横架在柱头上的连接两柱的横木,由联系与稳定作用的水平穿插构件,分为额枋,平板枋,雀替等;4)檩:架在梁头,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固
35、定椽子,直接承受屋面荷载,并向下传递的构件;5)椽:用于屋顶以支持屋顶材料的木杆,垂直搁在檩上;6)斗拱: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与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斗拱大体分为外檐拱与内檐拱;斗拱的作用:A结构作用,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过斗拱传递到柱上;B装饰作用,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与屋身立面上的过度;C尺度衡量标准,是古典模数制中尺度的衡量的标准;D等级标志,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斗拱的发展:A最早形象出现于周代铜器;B汉代斗拱的形式已经有很多,基本特点已经形成;C唐代的柱头辅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D宋代斗拱已
36、成熟,规定了材的等级,形式与尺度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充分;E元代后斗拱的尺度渐小,真昂不多;F明清斗拱尺寸更小;7)举折(举架):举折(宋),举,屋架的高度(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因屋架各个檩升高幅度不同,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由若干折线组成;作用,使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越往上越陡,利于排水与采光;做法,先定脊檩的高度,再自上向下用“折”的方法,依次降低各椽的位置,从而定出屋顶曲线;举架(清),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得出的系数;8)屋顶:庑殿(推山),又称五脊顶,四坡顶,是屋顶的一种特殊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的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
37、与曲线;歇山(收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等级顺序庑殿,最高级屋顶式样,一般用于宫殿、庙宇等最主要大殿,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物;歇山,次于庑殿,用于宫殿中次要建筑与住宅,园林中也有,共有九条屋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悬山,两坡顶,最常见的形式,屋檐两端悬出山墙之外(排山、出山)硬山,两坡顶,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攒尖,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锯齿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常用于亭、阁、塔;5.小木作(装饰)1)门窗 门,分为版门(棋盘版门、镜面版门)、槅扇门(宋,格子门)、罩(多用于室内)窗,分为直棂窗、槛窗、支摘
38、窗、横坡、漏窗;2)天花 A平阔,为了不露出建筑结构,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B平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与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色彩图案的纸;C砌上明造,无天花;D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与斗八形等;3)色彩 金黄赤 宫殿 青绿黄 百官宅邸 黑白灰 百姓4)装饰彩画 A与玺,最高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在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主要流线及龙、珠宝用沥粉贴金;B旋子,次于与玺,应用范围很广,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旋涡状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C苏式,一般用于住宅、园
39、林,箍头多用联珠、回纹等,枋心称为包袱,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博古器物等,基本不用金;第十章 近代中国建筑1.居住建筑:居住大院(北方)2.里弄住宅(南方):石库门前期,总平面吸收欧洲联排建筑的形式,单元平面源于传统三合院住宅,将前门改为石库门,前院改为天井,形成三间两厢及其他变形体,一般大门在中轴线上,入内为以长方形或正方形天井,主屋正中为客堂,左右为次间与厢房,客堂后面设楼梯,再后为横向长方形天井,最后为灶间等辅助用房,石库门围墙较高,结构为立贴式砖木结构,外观装饰均为传统形式;后期,总平面排列趋向整齐,尽量争取好的朝向,单元转为单开间,少数杂有双开间,后部附屋增加一层或两层,用作小
40、卧室,俗称亭子间,正面前天井围墙高度降低到二层窗台,通风、采光有所改善,建筑细部开始采用洋式;经济型广式里弄均为单开间平面,取消前部天井,后部单坡灶间也改为两层,及主屋连成一体,房屋层高、进深、开间尺寸都缩小,整个形态颇似广东竹屋;花园公寓明显增大了用地面积,绿化空地加大,房屋容积率减小,居住环境幽静,单元平面凹凸多变,部分居室取横向布置,楼层增至三四层,公寓里弄多由两个单元毗连组成,单元平面为一梯两户或者一梯四户,布局紧凑,显现出良好地经济效益,明显朝着高标准的花园洋房的趋势发展,是适应上层住户需要的一种转向;3.传统复兴潮流(中国国有形式) 建筑设计活动开始的标志,1925年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背景:A民族情绪的影响;B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位主义,极力倡导“中国本位”、“民族本位”文化;C“中道西器”理想模式的影响;D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大多数是留学欧美回国的,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传统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带来的学院派折中主义建筑观念;表达方式(设计模式):A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B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C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