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57610049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5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四次练考语文试题四次练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第 I 卷(阅读题卷(阅读题 共共 70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正义”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直截了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

2、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首先,中西方的正义观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意,可以简单概括为“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

3、,也包含人性之理。中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创造了“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其次,中西方的正义观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和“义”的关系,必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状况的认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

4、,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从“实然”导出“应然”?还是首先确认“义”之准则,以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显示了一种“以正为义”的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和阐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

5、生活中构成正义的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诸如“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制度正义”与“程序正义”,“权利正义”与“分配正义”,“补偿正义”与“惩可正义”等具体类型,再一一研究如何改进它们的设置。这种日趋实证化的探究,把对正义问题的追究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引上了对社会制度与法律设置加以批判考察的轨道。也正因为如此,“正义”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强势”概念,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正义理论的特色。而在中国历史上,则呈现一种“以义为正”的思考路径。古人先后用“义”与“利”的对立来强调“义”的内涵,用“天理”与“人欲”的尊卑来阐发“义”的根基,用“君子”与“小人”的身份来展示“义”

6、的形象等,这些都是着意于贯彻“以义为正”的正义观,总体上并未超出个体道德和儒家仁义学说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其中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人权”概念往往被掩盖和淡化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正义”长期是一个似有似无、可以被各种道德规范替代的“弱”概念,甚至“正”“义”二字也很少在这个意义上连在一起使用。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加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正义”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了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摘编自李德顺中西“正义”理念之异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是从人的本

7、性出发,强调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社会的批判与建构。中西方正义观有一致之处。B中国的正义是指“合乎正当的情理”,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丢失了法律与制度的意识。C正义的本意是“应然之理”,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正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D直到近代以来,“正义”在中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核心价值范畴,中西正义观进入一个融汇交通的时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词源考证的角度,对“正义”含义在中西方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论述严密有力。B文章引用荀子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代在正义观上的“两分法”,强调其道德评判标准。C对中西

8、方“正义”理念,文章不仅论述其相同部分,更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辩证科学。D中国古代正、义二字很少连用,主要是因为“正义”一词被道德替代了,作者对此委婉提出了批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西方正义观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思考路径上则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国传统则重在“以义为正”。B本文中“正”指“实然”状态,“义”指“应然”认知,西方强调以“应然”来指导“实然”,中国强调从“实然”导出“应然”。C西方的正义观多从人权与社会秩序出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常常具化为一些具体类型,并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成为强势概念。D中国历史上,“义”总体上属于儒家

9、“仁”的学说,由于淡化“人权”概念,导致缺少对人的权利与社会制度的深度联系和思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材料一(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材料二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

10、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

11、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

12、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三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

13、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 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14、分)A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不相同,界限清晰,具有很大的伸缩性。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C差序格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也在发生根本性改变。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从材料一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试图通过与“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相比较,来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B材料二在论述差序格局特质的

15、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D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6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以下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6 分)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

16、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5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梁梁 衡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

17、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

18、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19、永遇乐)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 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

20、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 20 年。20 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

21、“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

22、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

23、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

24、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道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由辛弃疾武始文终,成为大诗词作家,中国历史上只此一人写起,再现了辛弃疾成就其在文人中

25、的唯一性和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过程。B本文作者引用永遇乐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因“金瓯缺”而郁积心中的悲辛情感,引用摸鱼儿是为了表达辛弃疾政治上的落寞失意。C作者开篇不久以“军事辞典”喻辛弃疾诗词,写他的诗词充满了金戈之声,而篇末以“龙头拐杖”喻辛弃疾其人,则突出了他特殊而重要的价值。D作者认为辛弃疾的婉约词中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比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更胜一筹。8作为一篇评传体的散文,本文的特点是什么?(6 分)9为什么作者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

26、)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

27、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道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

28、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注】:蓝诸君:中山国相。张登:战国政治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D.夫割地以赂

29、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寡人所以闭关不道使者”与“来吾道夫先路”(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举趾以见寡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C.“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D.“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

30、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5 分)(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

31、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415 题。(9 分)次韵昌叔咏尘王安石尘土轻扬不自持,纷纷生物更相吹。翻成地上万烟雾,散在人间要路岐。一世竞驰甘眯目,几家清坐得轩眉。超然只有江湖上,还见波涛恐我时。【注】昌叔:王安石妹夫朱明之的字。轩眉:扬眉,得意的样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巧用逍遥游中的典故,以“生物更相吹”来揭示尘土难以自我掌控的原因。B作者在第二联展现“翻扬”的尘土不仅多如烟雾,更是散布在各种重要的地方。C面对漫天尘土,安闲静坐在屋内的人扬眉自喜,嘲笑那些仍眯着眼睛在路上行走的人。D全诗以尘土

32、起笔,并逐渐深入到对世人、人生及现实社会的思考,言语之中不乏理趣。15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 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3)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第第卷(表达题卷(表达题 共共 80

33、分)分)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8 分)方志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再到元明清大一统志,方志编修且连绵不断。中华古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志古籍亦卷帙浩繁,现存9000 余种,10 万余卷,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志属信史,具有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的客观精神,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是其本质属性。方志古籍,体茂事备,系统记述一定行政

34、区域内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堪称中华文明的“聚宝盆”。新中国在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作为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还保存着大量我国的方志古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是掌握中国历史和国情地情的重要依据。做好新时代方志古籍工作,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重要价值。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 分)19文中四处画线句子,语序不能变更的一项是()(3 分)A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

35、鉴历史。B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C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是其本质属性。D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12 分)夏天是场冰与火的修行,各种饮料便成为不少人的防暑神器,碳酸饮料就是其中的一类。炎炎夏日,喝上一瓶碳酸饮料,你马上就感到凉爽多了,也没那么渴了。短时解渴,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喝碳酸饮料常常会打嗝,这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也就将二氧化碳“喝”了进去。而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在体内温度升高时,会从水中逸出,并把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带出来,。碳酸饮料爽口,也能起到一定的补水降温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健

36、康。碳酸饮料(无糖碳酸饮料也不例外)中的糖分有损牙齿健康,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消化功能,长期饮用会降低食欲,导致营养失衡,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碳酸饮料大部分都含有磷酸,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造成骨骼发育缓慢、骨质疏松。有资料显示,经常大量饮用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发生骨折的危险是其他青少年的 3 倍。此外,长期大量饮用碳酸饮料,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总之,饮料虽爽,不可贪喝,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6 分)21.请对上文第二段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保

37、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6 分)四、写作(四、写作(60 分)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答案答案1B

38、2D3C4.D5.B6.“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3 分)“而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势力雄厚,所以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借此案与他们攀上关系,使其“格局”越来越大。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3 分)7.D8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大量引用其作品内容,以评代传,将作品、人物形象、作者感受融为一体)情理并重,独到深刻又不失隽永,揭示了辛弃疾成为千古词人的过程,充溢着作者对

39、辛弃疾的同情敬重。本文条理清晰,散而有序。采用总分式,第一节是全文总起。以武起事、以文为业、终成大诗词作家三个点分别与后文照应,使文章思路井然。语言典雅庄重,极有表现力。文章手法丰富,多处引用,句式整齐,蕴藉雅致又气势磅礴、感染力十足。9“把栏杆拍遍”传达出辛弃疾内心郁积的悲愤无奈之深重。“拍”字有力度气势,遍”字表现拍的次数多,是其内心情感的外化。揭示了词人报国无门被抛弃的痛苦悲剧的一生,突出其家国情怀。揭示了辛弃疾成名的原因。他内心备受时代带来的煎熬,终将一身才华、满腔郁愤化作诗词而成就了其唯一性。10.B11.A12.C13.(1)中山君担心燕、赵两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避开燕、赵,与大王

40、相见。(倒装句,“据”“遁”,各 1 分,大意 2 分)(2)这样说齐王一定会听的,这正是用来废掉中山王号的方法,那保存中山王号的方法又在哪里呢?(“所以”,倒装句,判断句,各 1 分,大意 2 分)参考译文:中山和燕国、赵国互相称王,齐国封闭关口,不许中山的使臣通行,还说:“我齐国是万乘大国,中山不过是千乘小国,你们怎么能和我们齐国并驾齐驱呢?”齐国打算割让平邑之地来收买燕、赵,让两国出兵攻打中山。中山的相国蓝诸君对此十分担忧。张登对蓝诸君说:“您对齐国有什么好担忧的?”蓝诸君说:“齐国强,他认为与中山名位相同是耻辱,不惜以割地来收买燕国和赵国,出兵进攻中山。燕国和赵国好名位、贪土地,我担心

41、他们不会帮助我们。局势严重的话,国家就有危险;往轻里说,王号也会被废除,我怎么能不担忧呢?”张登说:“请您权且扮作齐王,让我试着说服您。”蓝诸君说:“愿意听听您是怎么说的。”张登说:“大王之所以不惜以割地来收买燕国和赵国,让他出兵去攻打中山,其实是想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吧!齐王说:是的。这样做,大王既有割地的耗费,又有首先发动战争的危险。割地收买燕、赵,这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去攻打中山,这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大王这两点都做了,但所要求于中山的未必能够得到。大王如果用我的办法,不割地又不用兵,中山君的王号也可废掉。齐王一定会说:你的办法到底怎样呢?”蓝诸君说:“那么,你的办法到底怎么呢?”张

42、登说:“大王派出特使,要他告诉中山君,说:我之所以封闭关口,不许中山的使臣通行,是因为中山单独与燕、赵两国共谋称王,而不让我知道这事,所以才不让中山的使臣通行。假如中山君屈驾来见我,我也会帮助你们的。中山君担心燕、赵两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避开燕、赵,与大王相见。燕、赵两国听说后,一定会愤怒地与中山断交。大王也和中山断交。这样,中山就孤立了,中山已经孤立,怎么能不废掉王号。假如用这些话去劝说齐王,齐王会不会听从呢?”蓝诸君说:“这样说齐王一定会听的,这正是用来废掉中山王号的方法,那保存中山王号的方法又在哪里呢?”张登说:“这就是中山王保存王号的办法。齐国用这套说辞来游说(中山国)时,(蓝诸君)就

43、把齐王的言辞告知燕、赵两国,而不去和齐王见面,加深中山同燕、赵两国的交情。燕、赵两国必然会说:齐国想割让平邑给我们,并不是要废掉中山的王号,不过是想离间我们与中山的关系,自己与中山友好。这样,齐国就是割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也必然不会接受。”蓝诸君说:“好。”于是派张登去齐国,齐国果然有那一番言辞。中山就把齐王的言辞通知燕、赵两国,而不去和齐王见面;燕、赵两国果然都帮助中山,要中山君称王。事情终于平定了。14C15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之情:现实社会尘土满天、难得清明,自己却无力改变的无奈;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对社会环境不满又无奈,认为只有处于“江湖”才能解脱;对进退两难的迷茫之情:社会现实是“尘

44、土漫天”,江湖可能有“大风大浪”,发现无论处于何处都难以真正的超然。(每点 2 分)16.(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3)示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 绝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17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包罗万象18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大肆掠夺中国方志古籍,将其作为他们了解中国、侵略中国的重要参考资料。19A20.又热又渴时你喝进碳酸饮料让人感到凉爽(每点 2 分)21.碳酸饮料爽口,又能补水降温;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影响人体健康;最健康的防暑降温“饮料”还是水。(每点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