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1.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57609629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1.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10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夏朝设官分职后,一些方国诸侯的首领还必须接受国刀的命令,到中央供职,以便国启从中拔“贤者型”、“能者型”人才为其服务。这一措施(A.有利于分封制的发展完善B.扩大了玉如控制的阻域范围c.有利于实现权力初步集中D.确立了地方人才选拔的标准2.秦国商鞍变法曾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同时又规定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

2、十家连坐。这些规定(A.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B.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c.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3.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这说明当时(儒家提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脂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道家提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兵家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A.各学派均关注人与自然c.各学派的主张渐趋一致B.民众对社会安定的渴望D.思想服务于统治的需要4.西汉初年,游侠“驰莺于阎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惘惘(温恭谨信的

3、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5.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第 1 页 共 3 页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 10 月联考历史试卷答案日期:2022.10.12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C【详解】根据材料“夏朝设官分职后,一些方国诸侯的首领还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到中央供职,以便国君从中选拔贤者型、能者型人才为其服务”可知,地方首领接受国君的命令到中央供职,为其服务,它

4、有利于实现权力初步集中,所以 C 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所以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扩大了王朝控制的疆域范围”,所以 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确立了地方人才选拔的标准”,所以 D 错误。2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通过分户令和“什伍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也就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A 正确;秦军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军功爵制度的推行,B 排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小农经济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非政策推动的结果,D 排除。故选 A。3B【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反对战争。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社会安定的渴望,故选 B 项;材料体现不出人与自然的信息,故 A 错误;

5、在某个问题上看法一致,不意味着各学派的主张渐趋一致,故 C 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是诸侯的意愿,而材料体现的是反对战争,故 D 说法错误。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游侠在地方影响力的下降。西汉初年,政府无为而治,游侠实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势力渐大,出现“权行州县,力折公侯”的局面,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汉武帝后大力打击游侠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转变治国理念,故 C 项正确;A 项社会经济汉初已经恢复,与中期的变化无关,排除 A项;游侠的变化体现的中央集权的额加强而非君主专制,排除 B 项;D 儒家思想虽对游侠转变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C

6、项5D【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 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 A 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 B 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 C 项。故选 D 项。6A【详解】表格中“赊香粳”“持钱一千买米一斗”“用铜钱六十文可买面将近两斗”的信息体现出用钱可以买到米面,说明当时粮食贸易比较频繁,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粮食和其他商品价格,故 B 项错误;粮食价格并不是暴涨,“用铜钱六十文可买面将近两斗”说明当时粮食还是

7、比较便宜,故 C 项错误;表格没有说明政府对于粮食价格的控制,故 D 项错误。内涵,仅从题干材料的不出“佛教和道教的交流促进了华夷秩序的成型”这样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B 项。7D【详解】由题干中的信息“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可知,这一观点蕴含“变化”“发展”等理念,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 项正确;材料认为“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并不是宣扬天地为万物本原,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变化”“发展”等朴素辩证法的理念,并未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罗含这一表述属于“无神论”学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8A【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

8、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建议分封宗室子弟”、“否则政权可能转入他人之手”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 项“要加以约束限制”,无从体现;C 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D 项“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明显具有片面性。A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 A。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同桌群聚,同盘而食满足了人们的各类需求,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平等,它反映的是宋代门第观念淡化和阶层流动性的加强,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业发展引领了饮食习俗新风尚,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与坊市制度瓦解无关,排除 B 项;C 分餐和义利观无关

9、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0B【详解】根据材料“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可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胡汉矛盾不可调和,排除 A 项;奠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不是主要影响,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1A【详解】根据“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可得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继承与批判了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与发展,故 A 项正确;B 项未体现经世致用内涵;C 项是新文化

10、运动的影响,排除 C 项;西方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而中国的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排除 D 项;故选 A。1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瓷追求造型理智、严肃,明瓷追求情趣和装饰性,是因为受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影响,明代文化市场下移,即宋明文化承载者的阶层不同,D 项正确;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与“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等不符,排除 A 项;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与“明瓷姿态自然”“富有情趣和装饰性”不符,排除 B 项;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3 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中的“军务肃清再行酌办”,体现出清政府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11、来压太平天国运动,到 1860 年,李秀成与陈玉成攻破了驻扎江南的大营,李秀成还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了上海的近郊,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安全,基于此,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说明其目的在于企图借助西方列强的势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即其出发点是为了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故选 D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这是其外交体制调整的表现,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掀起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 B 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清政府态度的转变体现出其利用西方列强来镇压太平天

12、国运动,这不属于“以夷制夷”的范畴,排除 C 项。14B【详解】从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和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都在增多的这两个表格可以看第 2 页 共 3 页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问的是这种现象导致了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 B。AC 这三个选项的程度词都难以体现这一时期的现状,故排除。D 项是材料的表象,故排除。15D【详解】据材料“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可知,魏源认为古文和今文没有本质区别,研究古今文只能禁锢思想,没有实际意义。魏源是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人物,所以,他提出古今文没有本质区别是要引导国人关注时事,

13、向西方学习,故选 D 项;强调今古经学无本质区别是材料内容的复述,而非魏源的目的,排除 A 项;材料主要涉及魏源对古文经学的态度,尚未提及更新传统儒学,排除 B 项;魏源的目的是要向西方学习,推陈出新,而非守旧统治,排除 C 项。16C【详解】据材料“但到 1887 年煤矿生产能力有所回升时,刘铭传又改变初约,强制将煤矿改回官办,退还商股”,可知刘铭传违反最初的商业约定,将基隆煤矿重新改为官办,说明当时封建官府缺乏近代商业诚信意识,故选 C 项;收回利权运动主要是指清政府收回列强在华的部分经济特权,排除 A 项;刘铭传违反商业规定的做法,不利于近代煤矿业的正常发展,排除 B 项;刘铭传重新将基

14、隆煤矿改为官办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符合自强求富的的方针,排除 D 项。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17(14 分)(1)说明: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至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 分)(2)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大;科技(如印刷术)、教育(如书院)的进步和市民文化的繁荣。(4 分)经济现象:商业环境更加宽松,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出现了商品货币变革;南宋至元,商业市镇崛起;海外贸易地位日重;明朝后期

15、,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日益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分)【详解】(1)第一小问,关于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废丞相和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斥,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可从认识了唐代三省制作用、但没有认识其本质方面分析作答。(2)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

16、阶层的壮大、科举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民文化的繁荣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南来政府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在南来终于彻底转向头枕东,面向海洋”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环境宽松、货币发展(纸币、白银流通)、商业市镇兴起、海外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说明”、“评析”、“原因”“经济现象”;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

17、审阅、驳斥,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来政府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在南来终于彻底转向头枕东,面向海洋”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说明”、“评析”、“原因”“经济现象”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18(14 分)答案:(1)特点: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与边防并重;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6分)(2)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中体西用,师夷长技。(4分)意义:凸显救亡

18、图存决心;增强了国人的海权意识;带动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19(12分)(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强调礼法结合、明德慎刑;法律体系完备;刑民不分,重公权轻私权。(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评价:晚清的法律改革,属于清末新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它受到近代西方法律的影响,推动了法律的近代化,进而影响到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但是改革并不彻底,且由于动荡的时局、反对阻力较大等因素影响,使得改革效果受到影响。(6分)【详解】(1)据材料一“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由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

19、强调礼法结合、明德慎刑;从材料一“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贼盗、斗讼等各方面”可知,法律体系完备;据材料一“对涉及民间田土钱债的民事行为视为细事”可知,刑民不分,重公权轻私权。(2)评价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据材料二“1902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编纂近代法典”结合所学可知,晚清的法律改革,属于清末新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从材料二“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的刑罚原则、刑法制度和理论.同时,清政府开始法政官制的改革”可知,它受到近代西方法律的影响,推动了法律的近代化,进而影响第 3 页 共 3 页

20、到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局限性方面,据材料二“遭到不少礼教派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在革命的枪声中被终止”可知,改革并不彻底,且由于动荡的时局、反对阻力较大等因素影响,使得改革效果受到影响。20(12 分)示例:论点: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论证:秦朝开始,铁农工具的器形及质地均得到极大改善,牛耕也更加普遍。汉朝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也非常重视农田灌溉及水利系统建设,同期也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垦荒开疆活动。这些表明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在增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人地关系演进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波荡不定,人地

21、关系演进速度变缓。统治者采取多种形式将劳动力与农田捆绑发展,包括屯田制度、土地租佃制度、赋税减免制度等。因躲避北方战乱而不断南下的人口,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提升。隋唐是人地互动进一步加强的典型阶段。曲辕犁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运河的开通及漕仓的空前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人地互动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进一步释放了“地”的潜在价值。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注:也可以得出其他论点,如“空间上,总体和谐,局部冲突;时间上,长期协调

22、,短期矛盾”。【评分说明】一等:主题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阐释充分,表述清楚。二等:主题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阐释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三等:主题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阐释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四等:能够写出来某一主题但不能表明主题,未能运用史实予以阐释,或阐释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人与地”关系展开。题目要求围绕材料,结合“人与地”关系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人的核心需求: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人影响地的核心活动”“核心地类要素”等信息可知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关于阐述,围绕“人与地”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等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